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Word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
6.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马丁·
路德确有相通之处”,因为二人都( )
A.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D.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7.修建于公元610年的最著名的中国弓形拱桥赵州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直到13世纪,马可波罗才将中国最大的弓形拱桥——卢沟桥介绍给西方人。
应用这一原理,法国人在罗纳河上修建了圣埃里普里特桥,英国人在东英格兰修建了小阿波特桥。
这反映出( )
A.文明成果交流延迟造成发明智能浪费B.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C.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中西方文明间交流D.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单向性
8.《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
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
A.爱国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9.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
“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
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
《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
这表明( )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10.下图为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
它主要表明当时( )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11.“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
……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
”材料中先生的政治主张是( )
A.主张民主共和B.提倡民主科学C.主张君主立宪D.倡导中体西用
12.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文中指出: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
……存其一必废其一。
”他在这里表达的主张是( )
A.中西文化相互对立,不可兼容B.中国应该进行彻底的政治革命
C.抨击尊孔复古,反对复辟帝制D.共和政体与封建文化不可兼容
13.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
“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
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
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
而政治乃能活动。
”在此,孙中山认为( )
A.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B.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D.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14.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畜力”,发展实业;
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15.《中共党史的“黄金时代”:
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一文指出:
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
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
这两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的主要表现,分别是(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B.全面抗战路线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C.毛泽东思想日益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D.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16.据统计:
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京大学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到1957年有400项。
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的时间,科研成果就达到了3406项,其中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的有119项,属于国内首创的有981项。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双百”方针推动了科技发展
C.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D.科技工作者具有非凡创造力
17.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
“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
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
18.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自然科学的发展,一方面验证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类在自然界地位不断的降低。
这主要反映出( )
A.自然科学发展制约人文主义发展B.自然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
C.自然科学发展有助于“认识人自己”D.宗教神学束缚了人文主义发展
19.克劳德•维尔奇在《19世纪的新教神学》一文中指出:
“理性的全能并非启蒙运动的原则……而是一种对于‘批判主义的全能’的诉求。
这种‘批判主义的全能’被理解为有关一切事物都应恰当地接受理性批判的确信……人们相信在这种批判主义之中,理性将会认识到或者标识出它自身的界限,并因此表明它的适当性和确定性。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宗教信仰受科技进步的影响B.“理性主义”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C.反映宗教信仰的理性化趋势D.“批判主义”是对启蒙运动的反思
20.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其赞扬孔子的主要意图是( )
A.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B.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
C.借助孔子思想倡导建立共和制D.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
21.“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
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
”“它”指的是( )
A.哥白尼的“日心说”B.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
C.达尔文的进化论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22.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写道:
“一场西方借以发迹的技术革命战胜了当时其他所有文明,并强行将它们联合成一个差不多是世界范围的社会。
”这里的“技术革命”指( )
A.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B.以电气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C.以原子能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D.以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
23.《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
“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C.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
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2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
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2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
“二战后的英国出现了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随后,在美国出现了‘垮掉的一代’文学”。
这些文学流派( )
A.重点批判工业化带来的危害B.反映青年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C.均带有反社会反传统的色彩D.体现二战后社会矛盾的变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0分。
26题、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28~3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在德才方面有严格要求。
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
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
宋太祖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并规定:
“进士须通经义,尊周孔之礼。
”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
”据统计,宋朝书院共有203所。
长江流域占74.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民办多于官办。
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许建言”。
“生员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治罪”。
——摘编自郭家齐《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科,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
初等小学校,可以男女同校。
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重视。
中学以健全国民为宗旨。
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大学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
规定“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之知识技能为目的”。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912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教育相比,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制度有哪些发展,并加以简要评价。
(15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近代文化抉择的出发点。
文化和社会现实分不开,它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因此,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是由社会现实来抉择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相应的近代文化也是围绕这个主题来构建的。
——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一中国近代文化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观点明确,解读须有史实依据,表述准确)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运动。
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
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的背景。
(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社会价值的共通之处及启示。
2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鮮自由与独立。
——中美英《开罗宣言》
(1)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发表的历史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罗宣言》发表的意义。
(7分)
3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章太炎墨学研究的三次变化,无疑与世道时局的变化紧密相关。
他在维新变法时期归宗儒学,竭力尊孔,虽好先秦诸子,但主要是老庄,且未精读。
他曾说“余虽少好周秦诸子,于老庄未得统要,最后终日读《齐物论》,知其多于法相相涉”,受康有为影响主治古文经学,于墨子治学不多。
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对儒家的信任度降到最低,墨学研究兴于此时,是其彰墨时期。
彰墨主要是处于救亡图存与排满革命所需要。
此时他的批儒扬墨,还与当时康有为极力提倡的新教改革——创立孔教有关。
康有为提倡保皇立宪,反对排满革命;
章太炎则强烈主张排满革命,激烈地批判孔教,认为孔教不合中国革命所需;
墨教则被认为是下层人民的宗教,具有对统治者的反抗性,有助于革命精神培养。
1914年后的批墨和抑墨则是一战后,他对于西方文明的重新思考后的结果。
特别是1931年之后日本加紧侵华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使其更加认同儒学,强调经书中蕴含的民族大义与国性修养之道。
——摘自何爱国《忧时之学:
论章太炎的墨学三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章太炎墨学三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章太炎对墨学与儒学态度的变化过程。
湖北省襄阳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D
C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本卷共3小题,第26题25分,第27题12分,选作题第28~30题各15分,共50分。
26.(25分)
(1)特点:
以儒家教育为主线;
服务于政府选官取士;
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理念;
政府严格控制学员思想言论。
(2)发展:
废除旧思想内容,中西结合,注重多种学科能力的培养;
打破性别歧视,实施公民平等教育;
引进西方办学模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
重视实践性,服务于农工商业经济。
评价:
体现了教育近代化特征,适应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建设的需要,是中国教育的一大进步。
27.(10分)
示例:
观点一:
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或者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2分)
阐述:
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先进中国人进行探索的首要任务。
传统儒家思想无力应对这种变局,各个阶级先后进行了不同的探索。
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借西方器物来巩固清廷统治;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要求学习西方先进民主制度和思想以挽救民族危亡;
而激进派掀起新文化运动要求用“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些思想始终围绕着救亡图存的主题,体现了近代中国反封建反侵略求民主的主流发展方向。
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社会儒家思想独尊的局面突破出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转型。
(8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观点二: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同上。
观点三:
文化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举例论证即可。
28.(15分)
(1)社会背景:
“古文运动”:
骈体文束缚了思想表达和文学的发展;
唐代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文艺复兴:
较多的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
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对人性的压抑;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人性解放等。
(3分)
(2)共通之处:
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思想解放;
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6分)
启示: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文化创新。
(4分)
29.(15分)
(1)内容:
强调中美英三国对日统一行动;
归还被日本夺取或占领的中国等相关国家的领土;
强调维护世界和平和反殖民的理念。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大战形势发生大转折,胜利已初现曙光。
(2)意义:
《开罗宣言》表达了同盟国打击并惩罚侵略者、维护国际正义的政治意愿,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为二战后中国收复被日本军国主义掠夺和窃取的领土提供了重要的国际法依据;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0.(15分)
(1)对儒学认识的变化;
对康有为、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认同;
个人经历与学术兴趣;
对欧洲文明与中国时局的认知。
(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7分)
(2)维新变法时期,拥儒批墨。
追随康有为,以儒学为旗帜,鼓吹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时期,彰墨批儒。
追随孙中山,猛烈批判满清政府,高扬民族主义,关心平民。
一战后,抑墨、重新审视儒家。
对民国政治、西方文明、世道人心持批判意见。
日本侵华后,归儒批墨。
民族国家意识高涨。
(每个时期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