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337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doc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doc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

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

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日“大家”。

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

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

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②班彪:

当时著名学者。

③东观藏书阁:

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女文史家。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

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

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2.翻译:

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

文姬③诣曹操请之。

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

操谓宾客日:

“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

”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操日:

“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

”文姬曰:

“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

”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

职官名称。

②当:

判决。

③文姬:

蔡文姬。

④使驿:

使者。

⑤文状:

文书。

⑥明公:

对曹操的敬称。

⑦原:

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

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

初嫁卫仲道。

夫亡后归母家。

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

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

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

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

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2.翻译:

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

②诚实相矜;

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

“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3.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日: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日:

“何不炳烛②呼?

”平公日: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日:

“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日:

“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

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炳烛:

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师旷”及其他。

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

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

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薛奎识范镇

范镇①字景仁,成都华阳人。

薛奎守蜀,一见爱之,绾②于府舍,俾与子弟讲学。

镇益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

及还朝载以俱。

有问奎入蜀何所得,曰:

“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

(选自《宋史·范镇传》)

[注释]①范镇:

宋朝人。

②绾(wǎn):

留。

③帅客:

此指太守的宾客。

④伟人:

不平常的人。

[文言知识]“阳”与“阴”。

古代山的南面叫“阳”,山的北面叫“阴”。

上文“华阳”,即华阳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

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

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俾_________②益__________③退__________

④趋_________⑤逾_________

2.翻译:

①薛奎守蜀_____________

②及还朝,载以俱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

5.芮伯献马贾祸

周厉王使芮(ruì)伯帅师伐戎①,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

“不如捐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诸王,曰:

“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

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

芮伯之罪也。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戎:

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

②晓:

争吵。

[文言知识]伯仲叔季。

“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

老大往往取名为“伯”。

上文芮伯,看来是老大。

老二叫“仲”。

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

老三叫“叔”,老四叫“季”。

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

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帅_________②捐__________③厌__________

④卒_________⑤逐_________

2.理解:

①“将以献于王”中省略了介词宾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荣夷公果使求焉”中省略了宾语_______________;③当以文学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

①子无以应之_________;②是贾祸也________________;③遂谮诸王______________;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________________

6.及之而后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①一足:

走一步。

②估客:

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

③一啜(chuò):

尝一口。

[文言知识]说“及”。

“及”是个会意字,本指后面的人伸出手抓住前面的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

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

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

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

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

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

齐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

“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

”管仲对曰:

“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于是下令曰:

“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

”未久,厚葬之风休矣。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布帛:

泛指织物。

②衣裘:

皮衣。

此指死人的衣着。

③戮:

侮辱。

[文化常识]“棺椁”及其他。

上文有“材木尽于棺椁”,意为优质的木材都用在做棺椁上了。

“棺”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

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

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

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日后盗墓者的目标。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无以_________②对__________③为__________

2.翻译:

①齐桓公患之____________;②禁之奈何?

____________;③非名之则利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上文的两个“夫”:

①“夫凡人之有为也”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

4.理解:

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

8.董叔攀附权贵

董叔将娶于范氏①,叔向②曰:

“范氏富,盍已乎!

”曰:

“欲为系援③焉。

”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

“不吾敬也。

”献子执而纺⑥之槐。

叔向过之.曰:

“子盍为我请乎?

”叔向曰:

“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选自《国语·晋语》)

[注释]①范氏:

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

②叔向:

晋国大夫。

③系援:

结交攀附。

④董祁:

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

⑤范献子:

范祁的哥哥。

⑥纺:

吊、悬。

[文言知识]倒置句文言中有好几种倒置旬式。

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

“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

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

又如“勿之忘”,即“勿忘之”;“未之有”,即“未有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他日_________②执__________2.翻译:

①范氏富,盍已乎!

____________;②子盍为我请乎?

__________________;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其中常者,皆行货赂。

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

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宫人:

宫女。

②和:

和亲。

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王昭君出塞。

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

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

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ǐ)归(今湖北境内)。

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

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

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

阏氏是王后的意思。

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

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1.解释:

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2.翻译:

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

“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

“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商於子驾豕

商於子①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②驾之而东。

大豕不肯就轭③,既就复解:

终日不能破一畦。

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

“子过矣!

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

豕纵大,安能耕耶?

”商於子怒而弗应。

宁毋先生日:

“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

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