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doc
《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组成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提高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管理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指导思想:
1、校本课程是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组织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2、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的发展。
3、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4、要因地制宜,努力为我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通过校本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塑造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能拓展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同时提高科研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3、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我校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推进我校课程建设,逐步形成办学特色,提升我校的办学水平。
4、规范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采用模块的方式,各模块的学时和学分设置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规定相同。
一个模块可以是18课时(1学分),也可为36课时(2学分)。
要避免和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的简单重复。
学校将开发足够数量的模块,保证相应的课时,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以获得所需的学分。
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要防止校本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保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间的协调统一。
2.实际性原则:
开发校本课程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考虑我校的实际需要,立足本校,从学校的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还要注意与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相结合。
既富有当地的特点,而又是国家课程的补充;要从学校的实际和教师专业素质进行考虑,开发有实际意义、有实用价值、有活力的校本课程。
最好选择那些既能展示教师特长、符合学生志向兴趣,又能与高考、与学生长远发展结合得紧密的课程。
3.时代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特点,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4.灵活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5.简约性原则:
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或教学案例编写中,应注意精选内容,合理编排。
内容呈现形式应该活泼多样。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地十分周全,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及时总结、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
四、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设置
(一)校本课程的内容
校本课程内容来源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生活。
主要包括:
1. 根据国家有关教育要求,需要以专题形式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内容;
2.根据国家学科课程目标有关要求,需要联系当地实际开展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
3. 体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弘扬本土文化的内容;
4. 利用学校资源,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内容;
5.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特长和潜能的内容;
6. 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增进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科学人文素养,发展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容;
7.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健康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内容。
校本课程既可有学术性内容,也可有非学术性内容。
那些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促进发展的资源,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
要坚决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和选修Ⅰ模块的简单重复,或把校本课程当作高考学科的拓展和延伸,更不能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
(二)校本课程的设置
1.校本课程由专题教育类课程和学校自主研发类课程两部分组成。
专题教育类课程包括:
普法教育、安全教育、人口与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国防教育、科技教育、民族政策教育、艾滋病预防和禁毒教育等内容。
学校自主研发类课程指高中遵循本校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需求、个性、特长,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教育资源,自主研发的课程。
自主研发类又分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学科类与学科相关,非学科类根据教师自身特长开设。
2.校本课程学生至少获得6学分,其中专题教育类课程1学分,学校自主研发类课程至少5学分。
专题教育类课程为限定选修课程,学生必须达到该类课程所规定的修习学分。
学校自主研发类课程以学生自由选择为主。
学校将根据具体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将校本课程均匀地分布在高中的各学年。
3.校本课程采取模块方式设置,每个模块可以设计为18学时1学分,也可以设计为36学时2学分。
课程可以教学周为单位连续修习,也可采取隔周间断式方式修习。
4.各科参考题目
语文:
汉字与硬笔书法、普通话与方言、英山地方民俗趣谈、朗诵与演讲、对联趣谈;
数学:
数学史话概述、中国数学史、古希腊数学、埃及古代数学、历次国际数学家大会简介;
英语:
初级语法、报刊阅读、应用写作、旅游英语、歌曲欣赏、经贸英语;
政治:
美伊战争纵横、股票的基本知识与多元化投资、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割不断的两岸情——台海局势及“一国两制”、模拟法庭;
历史:
民间收藏文化、文化大革命简史、英山历史简述、中国历代货币大观、新中国外交史、历史与电影;
地理:
民俗与地理环境、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英山地理、英山旅游;
物理:
物理专题研修、摄影技能基础、生活中物理现象及仪器的原理分析、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技巧及效果分析;
化学:
电化学、摄影与洗放像、有机合成;
生物:
药品治疗与用药安全、营养与健康、青少年性心理及性生理教育;
信息技术:
计算机系统维护与病毒防治、数码摄影、动态网站制作、电脑的组装与调试;
通用技术:
传感器与物理教学、办公自动化、传感器与化学教学、数字电路;
美术:
国画赏析、能源的再生与利用;
音乐:
美妙歌喉与嗓音的护理、民族与舞蹈;
体育与健康:
足球、田径、篮球、教你看奥运、生存教育、田径、教你看奥运。
五、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程序
高中部所有任课教师要从必修、选修I中的必考内容之外,去选择校本课程,同时,要考虑自己的特长、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高考方向、学生未来发展趋向。
课程开发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下:
1、学校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实验)》确定的目标为基础,充分分析学校、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估社区课程资源,结合自身办学理念,确定校本课程建设宗旨。
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跟踪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断改进和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内容。
学校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研制校本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
2、教师选题,编写提纲,确定总课时。
先选择一本正规出版物为自己校本课程的蓝本(用教材教),也可以结合网上资源自己编写一本教材;然后,以此教材形成自己的讲义。
3、填写《校本课程开发申报表》(见附表二),交学校课程委员会初审。
此表包括:
课程名称、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设计、参考教材、选修对象、学生应具备的基础、总课时、考核方式、学分数等。
4、申请获得批准后,需向学生提供《选课指导手册》,并展示课程的相关内容,供学生询问和选择;选课指导小组也要指导学生了解课程特点;要努力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选听机会,使学生充分了解课程并明确自己的需求;要提供条件帮助家长充分了解校本课程,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帮助学生选择,此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5、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确定开课科目和任课教师,组建教学班。
可根据学生意向和学校教学条件及选课人数,在充分尊重学生志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调剂。
六、教学与评价
(一)教学
1.校本课程教学要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除按学时平均安排进行班级授课外,还可以用讲座、观看电影录像、考察、组织调查研究或其它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
2.要加强教学的情境性、实践性,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和学校教育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更具体的情境下,通过操作实践和探究,实现既动脑又动手更动心的学习。
要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提高教学情境的适应性。
3.要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通过调查分析、阅读研究、生活实践、实验操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二)评价
1.校本课程采用学分管理,具体要求执行《湖北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的相关规定。
学分由学校认定,日常考核与评估由课程管理办公室负责。
2.学分获得依据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纸笔测验或考察等成绩,由任课教师给出。
其中出勤率未达到规定修习课时4/5者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课程管理办公室要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每学期期末,课程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对学生所选课程成绩作出综合评定,成绩存入学生学业档案。
3.校本课程的评价重过程、重体验、重表现、重能力。
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评价功能,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吸收家长代表、社区人士参与到评价中来;要重视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
既要注重学生综合知识、个人兴趣特长拓展和深化等的评价,也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
考试可采用论文、调研报告、作品等多种形式,防止单纯以纸笔考试成绩为依据评价学生;要重视实施的过程评价,建立相应的学习档案。
学分评价要根据课程类别、难易程度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保证评价公平、公正。
七、校本课程的管理
1.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学校课程委员会负责审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相配套的制度,检查评估开发与实施的执行情况等。
2.制度管理:
为了确保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3.计划管理:
学校要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4.实施管理:
根据相关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校本课程课时比例要保证在课时总量的10%~15%,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校本课程的课时,也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
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
5.资源管理:
校本课程实施中,学校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材料或活动器材,为教师选用教学参考用书,但不能要求学生购买学校选用、改编或新编的教学材料。
6.评价管理:
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目标,制订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定期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相关人员及社会公布。
学生学习校本课程,应进行多种方式评价,学校要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
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须获得6个校本课程学分,修习时间不得少于108个课时。
学校依据本校的学分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教师发展的促进作用,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情况纳入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当中,鼓励每一位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将其纳入教师的奖惩、评聘、晋升考核之中。
八、组织领导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