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Word格式.docx
《跨文化交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流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跨文化交流从理论上说,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处事方式,往往会导致相互间对同一事件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需要对不同文化间如何充分发挥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文化仿佛像空气一样,人们平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在实际交流中却处处离不开文化。
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种种因素对交流产生影响。
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人们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习惯性的方式,当作是最正确的、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
这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为,必然会削弱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妨碍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下面我们从观念、语言、行为三个主要因素来分析其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价值观的影响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人类的精神财富,如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等。
”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社会制度、政治与法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习俗、道德、宗教、家庭观念等等。
从文化表面上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不同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归结在不同的观念或称价值观上。
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
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判断行为的好与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支配的。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差异促成了人们认识上的差异。
当文化价值系统发挥作用时,它便产生激发力,影响着人们的感觉、态度、行为举止和选择标准。
因此,相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就会产生类似的行为态度,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则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态度。
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发生了对立。
一般来说,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
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强调群体意识,从国家到集体,最后才是个人。
而西方则强调“个人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反对权威对个人的支配。
以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为例,我们可以把中美价值观的本质差别归纳为:
美国人突出个人,以个人主义为核心;
而中国传统文化贬低个人,以家族主义为核心。
曾经有位中国学者将中美价值观的具体差异归纳为:
中国人注重互动和相互倚靠,美国人注重自立和独立;
中国人讲集体至上,美国人讲个人至上;
中国人注重保住“面子”,不但要保住自己的“面子”,还力求保住对方的“面子”,美国人不讲“面子”,有时也许要保住自己的面子,但是想不到要保住对方的面子;
中国人注重亲密无间,美国人注重保持个人隐私;
中国人喜好共性,美国人喜好个性;
中国人偏好人际和谐,美国人喜欢个人竞争。
比如“成熟”这个词,在西方人的观念中,其含义是能表述真实的自我,能摆脱他人的影响和限制,以及能独立面对他人和现实,因为这体现了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成熟”的含义则是一个人已趋向于与家庭、社会及工作单位的协调一致,体现了中国人集体主义、注重人际关系的价值观。
由于价值观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好的、有价值的、得体的,所以人们往往希望自己习以为常的文化规范能得到对方的认同。
直到在交流沟通中发现一句客气的话竟使对方不快;
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竟引起对方反感,才意识到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在交流中出现这些问题呢?
概括的说,不同的文化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卑不亢、以礼相待,谦虚好学,勿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他人的行为。
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交流中注意以下方面:
学会尊重彼此间的文化。
要学会客观地看待文化差异,尊重交流双方各自的社会价值观,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尊重不同文化的社会习俗和生活习惯。
培养宽容心。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要具有接收不同事物的宽容心胸,应该尝试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以适当的方式接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提出的建议。
避免思想的模式化。
当你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与合作的时候,请记住他们也不愿意自己被你模式化。
你要能透过模式化的表面,去发现对方独特的个性特征。
避免错误的思维定式。
如认为自己正在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进行交流;
认为在自己所处的文化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基本规则普遍适用于所有文化。
这些错误的思维定式会大大阻碍沟通与交流的有效性。
其实,文化间的差异并不是件坏事。
如果我们能够把文化差异转化为一种彼此交流的动力,那么我们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并且有效的减轻观念差异给我们的交流带来的阻碍和影响。
语言文化的影响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在传递着其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所以,语言文化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要做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就必须克服东西方语言文化上的障碍。
一般来说,西方人在表述事情的经过时,语言十分直白,语感是直观的,语言中的信息量是丰富的,寓意是明确的,这符合西方人的传统文化习惯和性格。
而在中国人的语言是含蓄的,语言里包含的信息量却较少,大部分信息隐含在语境之中,所以和中国人进行语言文化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谈论话题的来龙去脉或文化背景方面。
这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区别,经常会使中西方的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产生误解,由此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
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
1950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莫斯科,同斯大林谈判并签订中苏友好条约,他对斯大林说,“我们订条约,不仅要好看,还要好吃。
”随行的翻译当时认为,在外交场合他不好擅自对原话进行解释,可是当他将这十四个字直接翻成俄语后,斯大林愕然,不知何所指。
其实,毛主席是想说条约不仅要体现中苏平等互利的原则,苏方还应给中方提供切实有效的援助。
毛主席的说法通俗委婉,还带点幽默,然而由于中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差异,斯大林无法理解,使双方的交流出现了障碍。
又如,外国人在学习中文的时候,要学会正确使用像“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外,还必须得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才能够将其运用在适当的场合。
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语句,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
例如:
“他是一位老师”、“今天天气很不错”等等,这些句子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可以。
然而,有许多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会对交流产生不必要的障碍。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语言交流障碍的原因除了不同的语言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原则可以被认为是指导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的语言原则。
所以在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流中,除了要扫清不同语言所带来的交流障碍外,还应该遵守其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以及了解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社会文化背景,努力达成不同文化间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和保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并达到所期望的交流目的。
行为语言的影响
行为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声音暗示、身体动作、穿着打扮等许多方面。
行为语言在交流中起补充、强调、替代、调整的作用。
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也可以独立地传达信息,而且能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意念和感情。
所以,行为语言交流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交流沟通手段。
行为语言交流与语言交流一样具有文化属性,我们可以从行为语言来判断对方的身份、地位、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说话意图等文化上的差异性。
非语言行为如手势、表情、眼神等,还有助于交流者更直接、更充分地表达情感。
例如在演讲中常借助于手势来表现强烈的情感和有力的气势。
另外,非语言交流有时可替代语言交际。
例如人们习惯用“v”字型手势来表示“胜利”的意思。
而如果是在语言交流出现困难时,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就更凸现出来。
我们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无法用语言与他人进行准确的交流时,便会很自然的转而使用如手势、表情等非语言交流手段,而此时的非语言交流就成为有效传达信息的主要方式。
在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也是跨文化交流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人们大都比较注意行为语言的正确性和可接受性,却往往忽视了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结果在交际中误解和冲突频频发生。
举一个外交上的例子来说:
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第一次访问美国,在抵达美国时高举紧握的双手向美国人表示致意和友好,然而事实上却相反。
因为在美国人看来,这种手势象征着胜利,他们认为他是在向美国人显示威风呢!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特别注意非语言交际手段的适宜性,以免引起文化冲突,导致交际的失败。
再如,一位英国籍的文学教授在埃及首都开罗的艾因·
沙姆斯大学给学生讲授诗歌。
讲课时,稍一放松,他便把身体靠在座椅靠背上,一只腿自然前伸,鞋底正对着全班学生。
这个在英国习以为常的动作,在穆斯林文化中却是最不礼貌的侮辱性姿势。
第二天,开罗各家报纸便以特大标题报导了学生的抗议活动。
可见,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行为障碍是很常见的,往往给人们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人们对本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往往习以为常,而对别种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却比较敏感。
值得注意的是,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
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障碍或许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和交流得以消除,但有的情况下,这种障碍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和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的障碍问题是很容易出现的。
如何才能减少这种障碍,使我们的交流顺利有效呢?
那么就需要我们遵守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的规范。
“行为规范是决定交流者行为的基础,是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的一套恰当、得体和有效地表现其文化的标准。
”规范是跨文化交流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它包括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等各方面因素。
因此,我们在交流前要细心了解、交流中注意遵守对方国家的社会规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预测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并且一旦出现失误,才有可能分析错误的根源。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其文化禁忌,千万不可鲁莽行事,要做到“入乡随俗”,尽量降低交流的失误。
结语
总之,我们也要从各种渠道丰富不同社会与文化的各种知识。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文化知识越丰富,观念与来自其他文化的观念重叠越多,造成误解的可能性就越小。
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观察、提问并参观不同种族、民族的地区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对于那些要随时接触具体的文化、民族、种族、或宗教背景的人,通过互联网查询这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另外,我们也要不断在实践中获得经验。
经验的形成和积累是提高交流技巧必不可少的过程。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获得经验的方法很多,你可以与一位来自另一种文化的人就跨文化沟通的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交谈。
或者多为自身创造一些机会,例如自愿在其他文化的团体或群体中服务,使你能更好的去观察、倾听并获得一些建议,从而更好的理解他们,对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跨国往来与日俱增,大量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工作伙伴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重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与不同文化群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或者到不同文化的国家去学习、进修。
因此,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正是基于这一点,研究跨文化交流的实际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而作为交流主体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如何跨越交流的障碍,掌握交流的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为今后我们能够进行顺利高效的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学习和对话,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提升,对一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甚至对一个人的个性培养和文化熏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萨莫瓦尔(美)等.《跨文化交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01月出版
(2)鲍宗等.《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2年07月出版
(3)余卫华.《跨文化研究读本》.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02月出版
(4)拉彼德(美).《文化和认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09月出版
(5)理查德·
刘易斯(英).《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新华出版社.2002年01月出版
(6)布拉德·
福得等(美).《跨越文化的障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0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