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地理上册期中之前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82933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年级地理上册期中之前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7年级地理上册期中之前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7年级地理上册期中之前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7年级地理上册期中之前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7年级地理上册期中之前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年级地理上册期中之前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7年级地理上册期中之前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年级地理上册期中之前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年级地理上册期中之前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约720倍)③如果你每天来回学校走2公里,要多久才能绕赤道一周?

(约55年)。

五、课堂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

一、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二、自学指导: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三、教学过程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总结作业情况, 

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

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地轴、两极

思考、回答

回忆上课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入新课: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

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了解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

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

了解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

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

示?

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

掌握、理解。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

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

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

如:

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到黑板上绘制

巩固知识

内容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方法归纳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板书设计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1)、地轴是假象轴

(2)、南极S,北极N

(3)、纬线和经线

经线

纬线

定义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形状

半圆

长度

一样长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特殊线

0度经线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分布规律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180度东西经重合。

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半球划分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教学内容

复习导入

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

回忆、思考

巩固上课已学知识

师生互动1

用经纬网定位

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

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

讨论、思考、回答

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就会出大错。

完成21页活动题

引导、启发

交流、讨论、合作

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

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

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

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

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确定位置

小地球仪的制作

四、当堂训练

1.上课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2.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

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第3节地球的自转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日月星辰的视运动推想地球的运动)。

3、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自学指导:

1、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产生的现象。

2、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课导言这样引入的:

毛主席的诗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种情况可会发生吗?

在哪里发生?

"

(一)展示问题:

(1)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在一天的不同时刻,南天的星座(例如猎户座)在天空中是怎样移动的?

北天的星座呢?

(3)伴随太阳的东升西落,发生了什么现象?

(4)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

(1)学生讨论:

你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教师引导:

关于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有的则认为是地球自己转动形成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见。

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以前,人们凭肉眼直接观察,一直以为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时由于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的。

后来,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思考,认识到这种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

(3)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

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

(展示课件:

地球自转。

还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结果是:

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碰撞,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我们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是南极和北极,穿过地轴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做地轴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四、当堂训练

(1)讨论:

①我们已经知道昼夜现象是伴随太阳东升西落发生的。

既然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那昼夜现象应该是由什么引起的?

(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②请你想像一下,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上会有昼夜现象呢?

(2)讲述:

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组都有一个用乒乓球做的小地球仪,我们就用它来实验。

(3)分组实验:

①点燃蜡烛,用蜡烛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

②观察:

”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

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

想一想:

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转动地球仪。

使它自西向东(即从左向右)转动,观察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是否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第4节地球的公转

出示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使学生明确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进而明确四季的形成。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及参与意识。

3、思想目标: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意识。

自学指导:

1、公转过程的理解、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

2、四季的形成

教具:

地球仪三球仪多媒体手电筒黑板纸

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

时常想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春、夏、秋、冬呢?

为什么有的季课冷,有的季课热呢?

同学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

(老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接着进入新课)。

看起来老师少年时与你们一样有许多迷惘、许多困惑,这课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春、夏、秋、冬是怎样产生的。

一、地球的公转

(1)、请同学门先用5分钟的时间独自学习课本11页“地球的公转”这一框题下的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

用5分钟小组讨论后回答。

情景设置

(2)出示课件中的自转和公转模拟图

①、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问:

哪一个模拟图是自转?

哪一个模拟图是公转?

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不同点是什么?

(明确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

倾斜、北极指向不变等特点)

②、分小组用地球仪或四人“用身体演示”法来说明所处在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的直射情况(在赤道或南北回归线,课气和季课)。

③、做一个小实验,比较一下:

“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

”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张黑纸板,大家用手电筒垂直照射在黑纸上,再用同一手电筒,在同一位置,倾斜照射黑色纸板,比较哪块光斑大,哪块光斑亮。

师问: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想到什么?

生答:

直射比斜射光环小,但亮度大,因此地球表面直射的地方得到太阳热量多,温度高;

斜射的地方得到的能量少,温度低。

教师引导学生以淄博市为例,结合课本12页练习2,得出夏季温度高,白昼时间长;

冬季温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温度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淄博市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

出示投影:

(认知结构)

转热量多热形成

位太阳照射不同地面得到

置热量不同热量少冷四季

(3)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

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

你想到了什么?

(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老师:

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学生回答:

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呢?

二、五带的划分:

师:

我们一起来看三球仪中地球位置的变化,当地球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太阳光照的情况。

(同时打出投影片,投影片中有冬至、夏至、春秋分三副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照示意图。

)每个小组桌上都有这三副图,请同学们注意:

  

(1)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位置;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

  ①当地球位于三球仪冬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桌上的冬至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

②当地球位于三球仪夏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夏至日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

③当地球位于三球仪的春秋分时,大家对照春秋分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根据观察,每个小组一人观察、一人记录现象、一人填表、一人准备发言。

将观察的现象填在下表中:

(出示投影)

______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和____之间,___线和南极圈之间

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的地区

有____射阳光

无__射阳光,也无_____现象

有__昼__夜现象

获得热量___气候终年______

得到热量比少,比多气候季课变化

获得热能_____气候终年_______

当堂训练:

学生完成上表,并由学生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学生完成表格如下:

热 带

温 带

寒 带

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线和南极圈之间

有直射阳光

无直射阳光,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热量多,气候终年高温

得到热量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季课变化大

获得热能少,气候终年寒冷

课堂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第1节地图的基本要素

出示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能力目标

1.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2.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3.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德育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自学指导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让学生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

”或“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各城,浑身绚丽多彩”。

(地图)对,这课课开始学习有关地图的知识。

方法2请同学观察、思考地图和地球仪有什么异同?

从使用的角度分析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地图的主要特性和使用特点)

方法3同学们知道“和氏璧”和“图穷匕见”这两则历史故事吗?

这两则故事都跟地图有关。

在历史上,地图象征着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

因此,各国总是把地图藏在皇宫内院,不轻意给人看到。

一个国家灭亡了,首先得收缴它的地图。

战国时期,诸侯互相混战,离不开地图,留下了秦昭襄王以十五城的地图来换取“和氏璧”的故事,为了得到燕王督元地图,秦王差点被荆轲刺杀。

今天,地图已深入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地图?

它有什么用途?

如何从地图上获取各种信息?

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板书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比例尺

提出问题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1.比例尺的本质特征就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即缩小的倍数,所以,比例尺又叫“缩尺”。

2.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1。

3.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

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

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或米表示。

4.厘米和千米的换算方法是:

厘米减五个0变成千米;

千米加五个0变为厘米。

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是加减两个0。

小结板书

(1)概念: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2)公式:

比例尺=

当堂训练

反馈练习求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求实地距离,各做1~2题,以达到熟练应用,并让学生总结比例尺公式应用的三种情况:

1.已知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求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

3.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电脑展示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思考填写下表中的问题:

中国地图

北京地图

①两幅图的比例尺各用的是哪一种表示方式?

(线段式)

②将两幅图的比例尺用数字式表示出来。

(1∶80000000或

或八千万分之一

(1∶4000000或

或四百万分之一

③将两幅图的比例尺用文字式表示出来。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0千米)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④量算两幅图最西端到最东端、最北端到最南端的直线距离。

(东西距离5200千米,南北距离5500千米)

(东西距离220千米,南北距离192千米)

⑤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哪个大、哪个小?

(大)

(小)

⑥两幅图表示的北京市的地理事物,哪幅图详细一些;

哪幅图简略一些?

(简略)

(详细)

⑦两幅图的比例尺哪个大哪个小?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内容

归纳板书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的情况给予评价后,边归纳、边板书。

①强调比例尺是个分式,从分式的比值大小确定比例尺的大小。

即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比例尺愈大;

反之,分母愈大,比值愈小,比例尺愈小。

②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以及内容详略的关系:

就同一地区地图而言,比例尺越大,图幅越大,内容越详;

比例尺越小,图幅越小,内容越略。

就图幅相同的地图来说,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第二章第2节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学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2.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等高线、世界两大山脉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