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知识清单.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256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知识清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知识清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知识清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知识清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诗歌鉴赏知识清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知识清单.doc

《诗歌鉴赏知识清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知识清单.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知识清单.doc

诗歌鉴赏知识清单

一、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例句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分析

用叙述的方式写出作者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生凉的秋天,与夫君离别后,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外出乘舟解忧的情形

2.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分析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如下情境:

白鹭蜷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

例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分析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如“借景抒情”)。

例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分析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二、修辞方法

1.比喻:

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

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

分析

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分析

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

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分析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分析

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

分析

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

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例句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文天祥《正气歌》)

分析

作者连贯运用三组排比句,列举了12个弘扬人间正气的历史人物:

不畏生死、将弑君史实载入史籍的齐国太史,捍卫了历史的尊严的董狐,为国复仇、向暴君提出抗议的张良,在冰雪荒原书写坚贞的苏武;赢得对手尊重的严颜,对国家忠诚的嵇绍,“气吞逆贼”的张巡,痛斥叛贼的颜杲卿;用生命自励清操的管宁,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击水中流的祖逖,笏击叛逆的段秀实。

诗人运用排比,征引了古代忠烈们的事迹,语势铿锵,满腔热情地赞扬了这些忠烈之士身上的浩然正气,表明磅礴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将万古永存

7.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说出看法。

作用: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句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分析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

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乌江亭》)

分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列锦: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也称“意象并列”。

作用:

①凝练美。

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练的效果。

②简远美。

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③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例句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分析

将“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

词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心领神会,也让诗歌意韵深长

三、表现手法

1.用典:

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分析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经历外,全是用典。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联想:

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典型。

例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分析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例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分析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4.衬托或烘托: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例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分析

苏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5.渲染:

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例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分析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具有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例句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分析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这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抒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或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

例句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分析

前三句描写的昔日的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的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句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分析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但在凝妆上楼后,忽见春光,顿觉孤寂,所以后面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例句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分析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题目中的“暮雨”,又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

10.动静:

对事物、景物做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例句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分析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1.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分析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2.起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例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分析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3.虚实结合:

指现实的景物、事件与想象的景物、事件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例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

分析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寂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14.主客移位:

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

例句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分析

首联想象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代指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

颈联写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

作者巧用主客移位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篇章结构

结构类别

解     析

首句

标目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白居易说:

“首句标其目。

”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树立了“航标”

开门见山

文章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