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三练习题及答案.doc
《苏教版必修三练习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必修三练习题及答案.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下学期语文周练
陌上桃花
一、基础知识题(3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宦官(fàn)避匿(nì)缪贤(miù)礼节甚倨(jù)
B.袒露(tǎn)赦免(shè)睥睨(nì)白璧微瑕(xiá)
C.不肖(xiāo)驽钝(nú)不怿(yì)望风披靡(mí)
D.列观(guān)渑池(miǎn)衣褐(yī)刎颈之交(wě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遗赵王书(送给)B.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拜访)
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唯独)D.求人可使报秦者(报复)
3.下列句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C.请奏盆缻秦王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固请,召有司案图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B.璧有瑕,请指示王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5.下列句中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不如因而厚遇之
B.今君乃亡赵走燕乃使其从者衣褐
C.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
D.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赵强而燕弱
6.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7.下列各句加点的“以”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B.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
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D.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
8.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乃使其从者衣褐
③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④且庸人尚羞之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⑥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⑦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⑧毕礼而归之
⑨卒廷见相如⑩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④/⑤⑦⑨/⑥⑧/③⑩B.①⑧/②③⑦/④⑩/⑤⑥⑨
C.①④⑨/②⑥⑦/③⑩/⑤⑧D.①⑧/②⑥⑦/③⑤⑨/④⑩
9.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使不辱于诸侯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10.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姬(jī) 鲰生(zōu) 以飨士卒(xiǎng) 按剑而跽(jì)
B. 樊哙(kuài) 卮酒(zhī) 瞋目视之(chēn) 目眦尽裂(cì)
C. 玉玦(jué) 参乘(shèng) 切而啖之(dàn) 不胜桮杓(bēi)
D. 刀俎(zǔ) 彘肩(zhì) 戮力攻秦(lù) 从百余骑(jì)
11.选出有三个通假字的一项()
A.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皆为龙虎,成五采
B. ①张良出,要项伯②令将军与臣有郤
C.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②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2.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敬酒并祝健康长寿)②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B. 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去、进来)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变故)
C.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黄河以北)②沛公不胜杯杓(经受不起)
D. ①范增数目项王(多次使眼色)②竖子不足与谋(不值得)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起,立而饮之②拔剑切而啖之
B.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②客何为者
C. ①樊哙覆其盾于地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 ①因之于饥馑②不如因善遇之
14.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沛公军霸上B、沛公欲王关中C.籍吏民,封府库D. 吾得兄事之
15.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范增数目项王B. 常以身翼蔽沛公C.刑人如恐不胜D. 道芷阳间行
16.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 项伯杀人,臣活之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C、拔剑撞而破之D.秦地可尽王也
17.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
秋毫不敢有所近
A. 素善留侯张良B.此其志不在小C.君安与项伯有故D.头发上指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军中无以为乐D. 毫毛不敢有所近
19.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 为击破沛公军B.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C. 毋从俱死也D. 欲呼张良与俱去
20.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作者司马迁。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 本纪记述皇帝,世家记述诸侯王,列传记述各方面的著名人物。
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本纪。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袒露(lù) 璀璨(cuǐ) 隽永(juàn) 血脉贲张(fèn)
B.踱步(duó) 深邃(suí) 裙裾(jū) 鳞次栉比(zhì)
C.描摹(mó) 古刹(chà) 眩晕(yùn) 焚膏继晷(guǐ)
D.胝掌(zhī) 珐琅(fǎ) 灼热(zhuó) 人影幢幢(chuáng)
2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委屈 委曲求全 事故 人情世故 报怨 以德抱怨
B.直接 直截了当 渊源 源远流长 艰苦 坚苦卓绝
C.置疑 无可质疑 震灾 捐款赈灾 截流 开源节流
D.犄角 犄角之势 题名 金榜提名 原型 原形毕露
2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场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让人不觉而生盎然之感。
B. 最让我敬佩的是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样透明,在今天这个功利浮躁的年代里,这种说真话、做真人的品质实在是难能可贵。
C. 经过西方现代、后现代美学思潮熏陶的新生代作家,文学观念已经和他们的前辈南辕北辙。
D. 读古人文章,困难就在于古人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相当吃力。
2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勤政为民、扎实工作,为人民群众________实实在在的利益。
②下岗分流人员自谋出路,自觉承受改革的艰难,政府相关的再就业优惠政策也当不折不扣地________。
③由于经济增长,去年调资滞后影响等因素,一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______价格因素,比上年同期增长16.2%。
④江阴市委超前认识到乡镇企业的弊端,他们决心改变企业多而散、小而低的生产力
________,确定了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创后劲的“四上一创”的发展思路。
A.谋取兑现排除格局
B.牟取实现剔除局面
C.谋取实现剔除格局
D.牟取兑现排除局面
2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细细的秋雨——大约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雨了吧——在窗外静静地飘洒着。
B.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中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每一次活动中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C.东家说:
“我家地里杏树上有一窝斑斑,(斑斑,方言,即斑鸠)你看那树上斑斑乱飞,怕是有孩子在摘杏儿呢。
”
D.陆游《游山西村》中的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被许多学生写成“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2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B.由于升学考试不占分值,音、体、美、劳等课程在部分学校不受重视,但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应引起学校的充分重视。
C.《史记》就是这样运用“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原则,对我国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进行了总结,深得史家赞赏。
D.昨晚,我国女排在复赛中以0∶3输给巴西队,但有谁敢断言,最后获得冠军的将不是中国队而是巴西队呢?
二、课外阅读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
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
“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
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
今奈何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