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1911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34 大小:21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4页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docWord格式.docx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docWord格式.docx(2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全册docWord格式.docx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

世界是物质的和物质是永恒运动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整体感知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

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1.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教师以空气、水为例说明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澄清两个概念:

物质与物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讨论]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4.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

5.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

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

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

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扩展

区别一种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关键(依据)是看在变化中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

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或外形发生改变,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而发生化学变化的特征是在变化中生成了其他物质。

七、布置作业复习课本1—4页,划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八、板书设计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变化时发生的主要现象(如发光、放热等),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

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1)特征:

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

(2)现象:

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3)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4)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

镁在空气中燃烧:

点燃

镁和氧气─────→氧化镁

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加热碱式碳酸铜:

加热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等。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课后记:

第一章空气氧

第一节空气

1.空气的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2.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1.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就是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科学家们探求空气奥秘,发现氧气、稀有气体的过程,启发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想问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

3.通过介绍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1.重点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难点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的组成。

3.疑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的原理。

4.解决办法

(1)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学生对空气及其成分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边讲解、边实验、边引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而得出结论。

(3)以投影或录像的形式讲述空气污染的严重危害,介绍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或由学生搜集、讲述一些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或组织学生对当地有关的企业所造成环境污染做一调查了解,以培养学生建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4)至于实验中为什么以红磷做燃料,而不用碳、铁、硫等,待学习完氧气的化学性质就会解决。

三、课时安排1课时。

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红磷、酒精灯、火柴。

介绍空气组成发现史的挂图,介绍部分地区空气污染状况的录像或投影片或图片,稀有气体通电后有色光的录像或图片。

1.学生口答、笔答教师有关绪言知识的提问。

复习所学知识,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2.学生介绍自己对空气及其成分有哪些了解。

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内容,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演示[实验1—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分析、得出结论。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污染有大致的印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启发学生在学习中要适当发展求异思维。

(3)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这一章是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又是初中化学中讲授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开始。

本节介绍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人们最为熟悉的空气,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能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氧气的有关内容,可以说本节是本章乃至整个初中化学的一个引子。

为了分散重点,本节就可以介绍几种元素的符号,如O(氧)、N(氮)等。

[复习提问]

1.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有燃烧现象

C.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白色的氧化镁粉末

2.用文字表达式表示: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加热碱式碳酸铜。

3.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小结]观察、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

(1)光、焰、色;

(2)放出热量;

(3)生成物的色、味、态。

学生介绍自己对空气的存在及重要性的了解而引入新课。

[新课讲解]

[提问]“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你怎么知道?

由哪几种气体组成?

(学生有可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回答出来。

[追问]做什么实验可以准确地说明空气中一定含有氧气和氮气?

(吸引学生到化学学习中来,从而引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介绍实验装置及原理,演示[实验1—1)。

实验按以下三步演示:

(1)实验前: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罩内,观察到木条燃烧的明亮程度与在罩外空气中一样。

证明罩内氕体为空气——空气的检验方法。

以水面为基准,将钟罩水面以上容积分为5等份。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并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水面上升的原因,上升的水的体积占罩内体积1/5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3)实验结束后,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人罩内,观察到木条熄灭——氮气的检验方法,从而得出结论: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2.空气的组成

利用挂图介绍空气的发现史,介绍舍勒、普利斯特里、拉瓦锡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利用图片或录像来讲述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小结]空气的组成,强调按体积分数计算。

3.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

利用投影或图片介绍大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环保知识。

学生讲述有关大气污染的事件,讨论发生在身边的能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划出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有害物质及来源。

(四)总结、扩展

本节的重点是空气的成分,但应注意是按照体积分数计算,如果按质量分数计算,氧气、氮气各占空气的百分之多少呢?

(已知标准状况下,氧气、氮气、空气的密度依次是1.429g/L、1.2505g/L、1.293g/L。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燃料之所以选择红磷是因为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为固体,而无气体生成,能使钟罩内压强减小。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内容,划出记忆要点,预习第2节内容。

2.记住氧、氮的元素符号。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1)发出白光;

(3)生成大量白烟。

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P+O2→P2O5

3.实验结论:

二、空气的组成

以体积分数计算: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三、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空气污染的来源有:

1.粉尘。

2.气体,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将演示实验的可能部分表格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为了应用才需要认识物质的性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4.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

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氧气6瓶,分别用玻璃片盖好。

燃烧匙,酒精灯,火柴,坩埚钳,木炭,红磷,硫,铁丝,蜡烛。

补充实验: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1.运用逻辑思维来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

锻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在教师教导下书写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讨论:

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在瓶底铺一层细沙?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分析能力。

4.根据实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

沿着“实验——推理——归纳”的思维途径,使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获取知识的过程相统一。

5.讨论: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强化两个概念,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它们。

6.讨论:

课本图1—9氧气的用途分别体现了氧气的什么性质?

体现出“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逻辑规律,同时理论联系实际。

(一)明确目标

1.识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涵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钻研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

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02(氧气)、C(碳)、P(磷)、S(硫)、Pe(铁)、C02(二氧化碳)、H20(水)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

复习空气的组成而引入对氧气的学习。

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

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1.氧气的存在

2.氧气的物理性质

讲述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顺序: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展示一瓶氧气,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本第11页内容,按照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叙述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录像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

3.氧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1—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1—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

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

(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

(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

(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

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

[讨论]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

[讨论]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

[讨论]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

[小结]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点:

“多变一”A+B→AB

氧化反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

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小结]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着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

有氧气参加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4.氧气的用途

[讨论]课本图1—9氧气的用途,各种用途分别体现出氧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A.炼钢B.宇航C.气焊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

氧气是初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氧气进行了具体辨析。

其中,氧气跟碳、硫、磷、铁、石蜡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五个反应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1.列表对比记忆五个演示实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在空气中、氧气中)、生成物、文字表达式、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2.思考:

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一、氧气的存在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度

三态变化

无色

无味

气体

1.429g/L

中易溶于水

-183℃淡蓝色液体,

-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

1.碳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2.硫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3.磷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05

4.铁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04

5.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火焰十分明亮,分层,放出热量,瓶壁有水雾,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02C02H20

化合反应

(1)定义:

(2)特点:

“多变一”A+B→AB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四.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A.炼钢B.宇航C.气焊

课后记

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1.氧气的工业制法。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催化剂、催化作用。

4.分解反应。

1.通过教师示范操作,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教师规范的示范操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对学生进行安全操作和安全教育。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

2.难点催化剂,催化作用。

3.疑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采用边实验、边讲解、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试管,带导管的橡胶塞,玻璃片,水槽,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带铁夹),药匙,棉花,氯酸钾,高锰酸钾,二氧化锰。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1.讨论上节思考题,即如何检验一瓶五色气体是氧气,进而追问空气、氮气、二氧化碳,再问:

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复习氧气的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方法。

2.教师演示[实验1—6],[实验1—7],[实验1—8]并讲解,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三个实验各说明什么问题,从而得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思考能力。

3.讨论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从而强化催化剂定义中的关键词。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突破难点。

4.教师演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时,学生讨论“仪器如何安装”,“怎样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