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1695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劳动力素质较低等。

第3题

(1)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

赤道地区多对流雨,强度大,但历时短,能保证每天光照时间充足

(2)油棕生长在热带,经济寿命长,产果量大;

油棕果含油量高,单位面积产油高;

马来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丰富,棕油加工成本低

(3)中国热带面积小,油棕适宜种植区少,棕油消费量大,需要大量进口;

印尼地处热带地区,油棕种植面积大,棕油自产量大

(4)①周边油棕种植广,接近原料产地;

靠近港口,便于产品运输;

园区占地面积大,小镇地价更便宜。

(②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利于产业集聚化,形成规模效应;

方便产业之间生产联系,降低生产成本。

第4题

(1)①纬度较低,夏季高温;

②地势较低,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冬季温暖;

③地处云贵高原,高粱生长期光照充足;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适中,适宜高粱生长。

(2)①接近优质酿酒原料(糯高粱)地、水源量大且质优;

②当地酿酒历史悠久,多质优熟练的酿酒工人;

③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

④公路运输便利,基础设施完善;

⑤茅台酒的品牌影响大。

(3)赞同:

①有利于优化茅台镇的产业结构;

②提供更多的就业就会;

③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④改善茅台镇的生态环境。

反对:

①茅台镇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②地处偏远地区乡镇,远离市场、交通不便;

③酿酒的独特行业特征使有些环节可欣赏性不强。

(4)有利影响:

①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④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不利影响:

①用地紧张,土地资源紧缺;

②争夺共同的基础设施;

③污染加剧,环境恶化;

④交通运输的压力加大;

⑤资源枯竭加剧。

第5题

(1)气候干旱影响,生长条件恶劣影响猴面包树生长。

(2)猴面包树适合生长高温,降水适中的地区;

马达加斯加位于热带地区气温适合;

穆隆达瓦位于马达加斯加西侧,处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条件适合猴面包树生长;

穆隆达瓦地区视猴面包树为图腾崇拜,宗教信仰,使得猴面包树在穆隆达瓦地区免遭破坏,并得到保护。

所以有成片分布。

(3)猴面包树的果实可以给当地人提供食物;

树叶,树皮均可入药,可以作为经济林木,提高经济收入;

猴面包树树干储水,可于旱季为当地人提供饮用水源;

猴面包树,树形独特,成片的树林更是景观独特,可作为旅游景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猴面包树,属于热带树种,中国热带范围较小。

猴面包树生长缓慢,短时间难形成经济效益。

因此很难得到推广和成片大规模种植。

第6题

(1)博斯腾湖水是孔雀河主要补给水源,湖泊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因而孔雀河径流季节变化小;

塔里木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径流大,冬季断流,因而塔里木河径流季节变化大。

(2)光照时间长、光合作用较强;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气候干燥,病虫害少,少用农药。

(3)库尔勒香梨果皮薄质脆,果肉白色,肉质细嫩,品质好;

扩大种植规模,产量高;

极耐贮藏,储藏保鲜能力强,能实现全年销售;

政府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4)扩大库尔勒香梨种植:

充分利用光热、气温日较差大等气候资源;

可增加地表植被、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生态。

扩大优质长绒棉种植:

热量充足,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土壤肥沃;

有较充足的灌溉水源。

第7题

(1)桃树分布在海拔1600米-4200米的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开花时间早晚差异大,赏花时间延长。

(2)林芝桃花树高花繁,开得狂野,桃花与雪山、蓝天白云相呼应,具有独特性,对游客的吸引力大;

还可游名胜古迹、体验人文风情,景观地域组合状况和集群状况良好;

桃花开放时间长,可欣赏时间长;

桃花节举办活动多(每年主题不同),给予旅游不同的体验。

(3)林芝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注意保暖,带防寒服(羽绒服等);

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偏低,需注意预防高原反应,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

太阳辐射强,需注意防晒,带防晒霜等。

(4)带动基础设施建设;

带动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林芝经济发展。

第8题

(1)地势平缓,河网密集,河道淤塞,排水不畅;

土质黏重,阻滞水分下渗(或地下水位高,下渗弱);

当地夏半年汛期洪水泛滥等。

(2))南半球夏半年(10月到次年3月,或1月前后)三角洲面积大,冬半年(4月到9月或7月前后)三角洲面积小;

原因:

奥卡万戈河以雨水补给为主,上游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区),湿(雨)季出现在南半球夏半年,汇集雨水多,流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强,),洪水到达三角洲后,四处流散;

干季出现在南半球冬半年,汇集雨水流少,流量小,为枯水期。

(3)奥卡万戈三角洲纬度低,终年高温,水源充足,植物生长快,食物丰富。

地形平坦,湿地面积大,地域广,适宜动物生存的空间大。

所以动物数量丰富。

第9题

(1)纬度高,冬季寒冷时间长,“美登”是抗寒品种;

春季积雪融水、夏季多雨,土壤湿润,适合“美登”生长。

(2)位于小兴安岭,植被以温带落叶林为主;

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

冬季降雨少,淋溶作用弱,寒冷,分解者分解能力低,大量落叶枯叶在土壤表层积累。

3)伊春蓝莓生产规模大,产量多;

蓝莓果实容易腐烂变质,不便于长距离运输;

延长产业链,提高蓝莓产业附加值,增加收入;

扩大就业等。

(4)野生蓝莓产量少,无污染纯天然绿色,釆摘成本高等。

第10题

(1)特点:

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的地区。

有利条件:

地处热带,且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全年高温(或热量充足),年降水量大;

地处山地丘陵的南坡和东南坡,光照充足;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米以下,地势相对较低,且坡度适中,排水良好。

不利条件:

该地台风灾害偏多,强风频繁,易伤害槟榔;

降水季节变化大,影响槟榔生长;

冬春季节易遭受冷空气侵袭,产生寒害。

(2)原料:

海南比湖南更靠近原料产地;

消费市场:

湖南比海南更接近消费市场;

交通:

湖南比海南对外交通更为便利。

(3)赞成。

靠近原料产地,便于加工;

可增加海南收入,促进就业;

距离市场(海南)近,利于销售。

或不赞成。

海南工业基础薄弱,如工能力有限;

距离湖南、湖北等市场远,且有海峡阻隔,交通不便,增加了运输成本。

第11题

(1)冬季。

海拔600-900米;

分布范围窄;

仅位于常绿阔叶林带。

(2)春季,黄山短尾猴食物相对短缺,随天气逐渐转暖,各种植物的嫩芽嫩叶等从麓向上逐渐生长发育,为了觅食短尾猴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3)海拔低,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植被结构单一,地表植被不丰富:

黄山短尾猴不喜食针叶

(4)人类开垦种植,破坏了黄山短尾猴的栖息地,使其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

人为投食,限制了黄山短尾猴的活动范围,活动距离减小;

对环境适应能力差,生存能力减弱。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整体性和差异性,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图中1所示黄山短尾猴栖息地活动范围小且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地区(600~900米),位于常绿阔叶林带。

因此该季节是冬季,短尾猴选择在海拔较低、植被茂密食物更丰富气温更适宜地区活动。

(2)季节4黄山短尾猴活动范围最广,说明此时段食物短缺使得黄山短尾猴活动空间变大,冬季大量树木落叶,春季随着天气转暖,各种植物开始复苏发芽,为觅食所以短尾猴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3)马尾松林海拔较低,主要分布在500米以下,这些地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植被不丰富,短尾猴食物较少;

另外短尾猴可能不喜食用针叶林。

(4)人类活动在该地区可能会陡坡开垦,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使得短尾猴栖息地遭受破坏,栖息地面积减少;

目前该地区随着旅游开发,大量人为投食使得短尾猴的活动范围减小,活动距离减小;

短尾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差,生存能力减弱。

第12题

(1)风化作用(2分),砾岩坚硬,难以开凿;

当时的开凿工具和技术较落后。

(4分)

(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2分),水利工程顺应地势自流引水灌溉。

(2分)位于出山口位置(冲积扇顶端),汛期可分流洪水,减轻涝灾。

(2分)内江位于凹岸,河床较深,流量较大,保证枯水期灌区的灌溉用水;

(2分)

(3)水利工程修建减轻了水旱灾害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供应充足,作物一年两到三熟;

紫土广布,土壤肥沃;

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单产高,粮食供应充足。

【解析】试题分析:

(1)由材料可知当时是要开凿坚固砾石岩构成的玉垒山,由于岩石坚硬,所以先烧后浇,通过火烧使得坚硬的岩石受热会膨胀,通过浇水会使已经膨胀的岩石迅速收缩,通过频繁的膨胀收缩,会使坚硬的岩石变得破碎,破碎的岩石易受外力等人力作用开凿,该地质作用类似于风化作用;

宝瓶口工程历时时间长,主要是因为该地的岩石坚硬,不宜开凿,再加上当时工程的技术和工具都比较落后。

(2)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3)该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成都平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供应充足,作物一年两到三熟;

再加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减轻了水旱灾害影响。

【考点定位】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都江堰水利工程,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

【知识拓展】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

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

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

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

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

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

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

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

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第13题

(1)地形高差较大,形成植被垂直差异;

由于山地对季风的阻挡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导致降水差异,从而形成植被的东西差异。

(2)水文差异:

M河含沙量大于N河;

M河水流速度慢于N河;

M河流量小于N河。

(6分)

强沙尘天气,风力大,风吹沙入河,M河水流含沙量提高,N河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含沙量低;

M河流径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绥慢,N河流经地区地势落差大,水流速度快;

M河途径沙漠区,降水少,N河春季积雪融水量大,夏季降水较多。

(3)该日为强沙尘天气,在内蒙古高原路段,能见度很低;

冀北山地西侧路段,沙尘的影响依然显著,同时该区域为山地森林草甸区,植被的遮挡难以欣赏到落日景观;

山地东段,受地形的阻挡,难以观察落日景观。

第14题

【答案】

(1)地势低洼,由于周边地区建设排水渠,使得汇入淡水增加;

历次水灾,大量泛滥河水汇入;

湖泊形成时间短,盐分积累有限。

(2)气候变暖,流域内降水减少,蒸发加剧;

周边开采煤矿,用水量加大;

修建水库,拦截入库河水。

(3)气候条件变差,降水减少,风力加大,温差变大。

湖内与周边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壤盐碱化加剧。

【试题分析】

(1)沼泽地变为淡水湖的原因主要从湖泊中的盐分含量以及水位深浅入手。

沼泽地与淡水湖的最大区别在于,沼泽地属于地表过湿或有薄层积水,沼泽地的水位比淡水湖的水位浅。

从材料可以看出建国后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平方公里,导致水位升高,同时形成的时间为建国后,时间短,盐分含量较少,所以为淡水湖。

(2)红碱淖水位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要从自然和人为因素角度分析。

自然原因包括全球变暖,降水少,蒸发加剧。

人为因素主要从图表材料得出:

大量煤矿的开采,用水量大。

图中有2004和2009年修建的水坝拦截,使得流进红碱淖的水量减少。

(3)水位下降的影响可以结合湿地的生态效益列举回答。

比如生物多样性、土地盐碱化以及对局地气候的影响等。

【考点定位】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知识拓展】湿地的生态效益:

(1)维持生物多样性。

全球超过40%的动植物依赖湿地生存,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

许多濒危鸟类、迁徙候鸟都在湿地中栖息和繁殖。

(2)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的功能十分显著,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

(3)提供水资源。

水资源在人类文明史中被称为“生命之源”,专家特别指出,在考虑淡水资源的问题时,许多人都忽视了淡水湿地的重要作用。

淡水湿地是大自然中最大的滤水池,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水,并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水源。

(4)降解污染物。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的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是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从而使当地和下游区域的环境免受污染。

第15题

(1)季节变化明显;

各收支项年内变化特点相似;

总辐射、净辐射、土壤热通量及地面热源强度在6月~7月最大,在11月~12月最小。

(2)差异:

土壤热通量数值幅度远小于其它各因子,且收、支转换明显。

依据:

随着地表能量的季节转换,土壤热通量有明显的正负交替。

(3)冻融过程:

大致4月~10月为融化期,11月~次年3月为冻结期。

11月~次年3月活动层土壤温度在0℃以下,活动层土壤处于冻结期;

土壤温度由4月中下旬开始升至0℃以上,土壤开始融化。

(4)特点:

4月~10月中下旬开始融化,到9月底10月初达到最大融化深度,10月开始减少乃至消失。

在融化期间,从4月中下旬开始随地表接收太阳辐射的增多,融化厚度逐渐增大,至9月底10月初融化厚度达到最大值;

10月初开始随地表接收太阳辐射的减少,融化厚度逐渐减小,当地表能量积累为0时活动层的融化厚度最小。

第16题

(1)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降水多,季节变化大,夏半年水位高,冬半年水位低。

5~8月峰值主要由雨季造成,10月峰值与台风(或热带气旋)降雨有关

(2)②热带草原带③热带季雨林(雨林)带。

(4分)②西部为山地,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3)②干旱缺水;

年降水量小,需要引水灌溉。

(4分)③洪涝;

年降水量大且集中,需要防洪排涝。

(4)近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3分)邻近中国西南地区,油气输出不必绕行马六甲海峡,大大缩短运输距离;

(3分)缅甸西海岸重要港口。

(3分)

第17题

(1)夏季,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河谷(峡谷)北上,到达昌都地区,受地形抬升和夏季较旺盛对流运动影响,形成较丰富降水

(2)地势高,多大风;

冬季多降雪;

夏季多强对流天气;

通航初期基础设施不完善(航空技术较落后)

(3)昌都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飞机发动机实际功率小

(4)昌都市坐落在群山之中,市区附近地势起伏大,不利于机场建设

第18题

(1)趋势:

林地生态区生长期内植被覆盖度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8月份(春季开始上升,夏季达到最高,此后开始下降)原因:

华北平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春季气温回升,林地植物开始生长;

8月份,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

此后气温降低,降水减少,植被覆盖度随之下降

(2)因素:

(同一农业耕作区)不同农作物的种植密度(植株密度)、叶片大小、植茎高度均不同,因此植被覆盖度的大小差异明显

(3)4~5月份峰值原因:

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4~5月份正值冬小麦生长后期,植被覆盖度达到峰值;

6月份是冬小麦的收获期,植被覆盖度下降;

8月份玉米、高粱等达到生长期峰值

第19题

(1)风速高;

大风的日数多;

季节性强;

变化速度快;

风向稳定。

(2)靠近蒙古-西伯利亚源地,西北风风力强劲;

昼夜温差大,导致气压梯度大,风力强。

处于天山东段的谷地,地势北高南低,加剧风势;

位于谷口处,狭管效应明显,风力强劲,刮风的天数多。

(3)通风采光。

拱形结构直边墙低、拱部较为圆顺,对风沙流具有疏导作用,防止风沙的堆积;

拱形结构上的风荷载(风阻)相对较小,结构稳定,抗风侵蚀能力强;

拱形结构与多数隧道结构内轮廓一致,施工技术难度小。

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风力大小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降水多

距高压远近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摩擦力大小

地面平坦开阔,风力大

海面上风力大

植被多少

冬季植被少,风力大

地形起伏大小

高原起伏和缓,风力大

山谷口,狭管效应,风力大

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第20题

(1)气候寒冷单一,生物演变速度慢;

极地气候常年严寒且稳定,生物习性与气候相适应,生存条件稳定;

位置偏僻,受人类过度捕捞和船舶运输影响小。

(2)气候干冷,植被发育差;

冰川侵蚀,基岩裸露;

气温低,受冰川冻融作用,岩石风化严重形成碎石。

(3)靠近南极极地高压,气压梯度较大;

气流经过横贯南极山脉的缺口峡谷处,狭管效应增强风力;

西风吹向难言岛的过程中地势降低,气流下沉,风速增强;

地面多为冰川覆盖,摩擦力小)

(4)有利条件:

远离已有科考站,填补南极研究的空白地域;

西风为离岸风,将海面浮冰吹散,有利于船舶停靠补给;

罗斯海为最靠近南极点的海域,有利于展开高纬度海洋研究。

不利条件:

地表多碎石,大风日数多,不利于建筑施工。

第21题

(1)1、2月:

此时受冬季风控制,降水量较少;

5、6月:

此时,夏季风未临降水量较少;

气温回升快,蒸发量较大。

(2)交通:

公路、铁路网络密集,交通便捷;

临近北京空港,航空运输便捷;

科技:

临近北京,便于引进先进的产业、技术和人才。

政策:

政府政策扶持。

人口:

现阶段人口介绍,城市开发程度低,开发成本低,发展空间宽阔。

(3)开源:

引黄河水入白洋淀(跨流域调水);

海水淡化;

合理开采地下水等。

节流: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发展节水农业(滴管或喷灌);

防治水污染等。

第22题

(1)主要作用:

冬季保温。

原理:

后屋面由保温材料构成;

增加后屋面可缩小前屋面的面积,从而减少热量损耗;

冬季太阳高度较小,后屋面可增加反射面,加强大棚内太阳辐射

(2)光照充足;

病虫害少;

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

地广人稀;

破坏性自然灾害少(或几乎没有、没有)。

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或不赞成。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难以修复;

居民生产、生活习惯不易改变;

环境恶劣,生产成本高;

距离市场远,销售困难。

第23题

(1)油气储集在背斜构造中,与泥沙等物化合而成沥青;

地壳运动使岩层断裂;

沥青沿断层上涌到地表堆积,形成沥青湖。

(2)7月,彼奇湖地处10°

~11°

N,7月受北移的赤道低气压影响,降水较多,雨后气温较低湖面会变硬,可以行走;

沥青透水性差,湖面有积水(彼奇湖地处10°

1月彼奇湖位于东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烈日照晒,沥青会变软黏脚。

(3)位于海湾,建港条件好;

港口设施完善;

附近沥青资源丰富(最大的天然沥青产地):

沥青国际市场广阔;

运输的需求量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