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专题讲稿.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161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小衔接专题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小衔接专题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小衔接专题讲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小衔接专题讲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小衔接专题讲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小衔接专题讲稿.doc

《幼小衔接专题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小衔接专题讲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小衔接专题讲稿.doc

做好幼小衔接,给孩子飞翔的翅膀

——庄行幼儿园幼小衔接专题讲座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因为孩子这一共同的话题我们坐到了一起。

再过几个月,我们的孩子将迈出人生中重要的一步,由幼儿园往小学过渡,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大的转变,小学与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两个不同的天地。

也许有不少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很快的适应小学生活,能不能赢在新的起跑线上。

因此,今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来一起谈谈孩子的成长。

我相信,在学校与家庭的共同配合下,孩子会走好这一步,逐步喜欢小学生活、适应小学生活的。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做好幼小衔接,给孩子飞翔的翅膀》。

 

首先,要和各位家长交流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什么是幼小衔接?

人的一生有许多的过渡和衔接,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其中最大的不适应是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过渡。

 请各位家长来看一组调查:

 

瑞士:

4——8岁,大班,玩、学融合,实施启蒙;

法国:

2——11岁,分三段,无低幼的明显划分;

 荷兰:

4——7岁,完成幼儿阶段的学习;

中国:

3——6岁半,完成幼儿阶段的学习。

 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咱们中国的孩子学前准备时间是最短的,咱们中国的孩子是最辛苦的。

 因此,咱们中国的孩子更需要老师们、家长们的引导和帮助。

 再看一组入学后学生状态对比:

 ▲适应良好的:

规范意识、责任意识强;听课习惯好,注意力比较集中,发言积极;作业工整、漂亮;情绪稳定,努力执行老师发出的各个指示,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

这类孩子接受老师反馈回来的正面信息就会比较多。

比如:

作业本上小星星多;老师经常给大拇指,看到他们就点头、微笑;同学经常投来羡慕、佩服的目光,都喜欢找他们玩,喜欢和他们做朋友。

他们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喜欢学校,越来越喜欢老师,越来越喜欢学习,开始步入良性的循环发展期。

▲适应一般的:

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能按老师的指令行事,能按时完成各项任务;情绪比较稳定。

但是,他们一般都比较淡漠,比较被动,表现不够积极,把学习当成迫不得已的任务。

 

 ▲不适应的:

1、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一到上学时间就烦躁、不安。

少数孩子会通过哭闹的方式调节这种不稳定情绪,也有少数孩子试图通过哭闹以达到不上学的目的,甚至有孩子会找老师的毛病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2、依赖性太强,离开了幼儿园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离开了家长全方位的关注,出现入学焦虑倾向,少数孩子甚至会胡搅蛮缠,要求家长陪读。

 3、缺少耐心,坐不住。

有的表现为:

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摸摸那;有的表现为:

不停的东张西望;有的表现为:

寻找各种借口离座;还有的孩子甚至无视课堂纪律擅自下座位,到处跑动。

 4、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听不清老师的话,或者听一半,漏一半,或者断章取义,有些孩子还经常弄不清老师布置的作业。

 5、缺乏自信,害怕学习。

原因多数是智力发展比较弱,学习能力不足,或者是知识积累不够,跟其他小朋友比起来,感到没面子,很自卑。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给家长带来很多烦恼,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的阻碍。

很多家长会把责任推到孩子的身上,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不聪明、不愿吃苦、对学习不感兴趣等等。

这些认识肯定是错误的,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验都已经证明了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是不要求进步的,没有一个人是不能够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教育和引导。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

原因主要是由小学与幼儿园存在的客观差异以及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

其次,要和各位家长交流的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做一个幼儿和做一个小学生到底有哪些不同?

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作为家长,必须先认识幼儿园和小学存在的差异。

幼儿园教养并重,小学以教为主,它们在作息制度、教育任务和要求、学习内容和方法、以及老师对孩子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形成一定的“陡坡”。

那么,到底有哪些差异呢?

1、教育目的不同:

幼儿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没有考试考查的要求,而小学教育是国家的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学校通过各种考试考查,检查学生是否合格,并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考虑将来的发展目标。

 

2、教育的内容、方法不同:

幼儿教育以游戏为主,而小学以学习为主,即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比较系统的知识。

所以,上了小学就不能随意请假。

否则,这个知识就会衔接不上。

3、生活作息不同:

上幼儿园每天起床、上学都很迟,上午也只有1小时左右的教学时间,其它是游戏、活动、生活时间。

强调一个活动中的动静交替,就是说活动的时间多于坐着的时间。

而小学,像现在的一年级,1天6~7节课,每节35分钟,大约有4小时左右的集体教学时间,比幼儿园多出3、4倍。

对孩子影响较大的,还有睡午觉的问题:

幼儿园里,白天可以午睡二个小时左右,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而小学的孩子,就没有午睡了,下午1点钟就直接上课了。

因此,有的孩子就开始无精打采,哈欠连天,甚至打瞌睡了。

老师即使叫醒他了,他迷迷糊糊的,也听不进多少内容了,就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学习。

4、评价的手段和标准不同:

上幼儿园时,家长只要求其吃好、睡好,学习上能过得去就可以了。

每天基本是空手入园、空手离园,即使有时带回去一些练习,迟交的话老师一般都允许过一二天带来。

但到了小学,小学生每天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的。

如果孩子识字少,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就很容易忘这忘那。

就因为小学和幼儿园有这么大的差异,如果让一个6岁的孩子独自来承受的话,是有难度的。

所以,这就离不开各位家长对他们做些精心的准备,省得到出现问题时,再手忙脚乱地进行亡羊补牢了。

 

第三,我要和各位家长交流的第三个大问题就是——针对以上几个比较突出的差异,我们必须重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

俄罗斯一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说过:

“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

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请它的债务。

”一些专门研究“成功教育”课题的专家也作出这样的一个总结: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许多实例也证明,现在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根本原因不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他们将来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

 

★衔接阶段急需培养哪几个好习惯呢?

 1、良好的作息习惯。

要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每天6:

30左右起床,晚上8:

30就寝。

暑假在家适当缩短午睡时间。

晚饭前后与孩子共同商量一些活动内容,如画画,玩玩具,看书等,动静搭配,使孩子每天的生活富有节奏,与小学生的生活相接近。

 

2、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

教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再教会孩子在绘画、看故事书和学习结束的时候将物品收拾好,从哪儿拿的,还放到哪儿去;开学后还要让孩子养成每天上学前根据当天课表检查学习用品的习惯。

3、做事专注的习惯。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注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

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是一年级孩子最为重要的学习习惯。

目前从一年级的课堂上来看,有的孩子上课听讲的专注程度几乎能达到35分钟,孩子上课的思维始终为着老师转。

这样的学生只能占到一个班的10%。

但有的孩子只能听10分钟,还不是连续的,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

学生在写字做题时,有的同学能始终如一地专注地写,有的学生则常常不是东瞅西望,就是停笔发呆,快的孩子十分钟完成任务,慢的一个小时也不夸张,差异性较大。

4、独立思考的习惯。

常见到这样的妈妈,孩子从早晨一睁眼,到晚上闭上眼睛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卡在母亲的手里,什么时间干什么,学什么,都是经过细细推敲,精打细算的,遇到问题一律妈妈来解决,时间长了,孩子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思维,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点是最可怕的。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

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

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

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

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5、阅读的习惯 。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我们家长不要只看眼前孩子的成绩考了多少分,他学会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培养孩子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凡是优秀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几乎所有的优秀学生都有着共同的好习惯,那就是阅读,大量地阅读。

读书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它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

一位名师说好“把鱼儿养到大海里,想它小都很难呢!

”我们的孩子虽然是一年级,但现在开始,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共同努力,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带领孩子走进阅读的大门。

一旦走进去了,你就可以站在一旁看着他不断地前进。

 

★ 那么,培养良好的习惯有什么途径呢?

 我认为有下面几种渠道:

第一个渠道是给孩子提出要求,并说明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这里特别想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一下“提出要求”。

案例一:

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位母亲指着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厉声斥责一番之后,便连珠炮似地提出了一系列苛刻要求:

错掉了的作业都给我去订正好,一回到家里就把语文书上的词语抄10遍,还要背古诗。

记牢,不要忘记读英语、练一个小时的毛笔字!

不用说,如此多的要求非但孩子无法完成,就是这位母亲,也是坚持不了几天的。

无法完成的要求,即使再多,又有何用?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作为父母不可能没有要求,然而你必须明白,要求越多,并非能带来好的效果;要求越复杂,越可能使孩子无所适从。

试着从一个最简单的要求开始吧。

 

案例二:

 《一只鲸的奇迹》,说的是一只8吨多重的鲸竟能跃出水面6米多高,并能为观众表演各种动作。

有一次训练师透露了创造这一奇迹的奥妙:

在开始时他们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上,使鲸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鲸每通过一次它就会得到鱼吃,也会有人爱抚爱抚它跟它玩耍一会儿。

当鲸的成功多于失败的时候,训练师便会把绳子提高一厘米。

不过提高的速度必须得慢,否则,它就会因屡屡失败而丧失信心一蹶不振。

就这样,那条鲸从跃出水面几厘米开始,一下一下跳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训练师的成功,告诉我们两条经验:

一是,给予鲸的是鼓励而不是压力;二是,不能急于求成,手中的绳子不要抬得太快太高。

低级动物的鲸如此,高级动物的人也不例外。

 

我想通过这两个案例,告诉家长们:

对孩子提出要求,要小一点,低一点,孩子稍稍努力一下便可以达到。

这样她就能体验到成功。

当成功巩固了,你可以再提出另一个要求。

一个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习惯培养的第二条途径是训练。

 关于训练,我想说,没有训练就谈不上习惯的培养,养成的意思就是要训练。

 

案例介绍:

有个孩子有个不好的习惯;写作业拖拖拉拉。

明明是快则半小时、慢则一小时的功课,他每天都能写3小时以上。

母亲很伤脑筋。

我们发现孩子日常对事情的反应还是很快的,但是不专心,往往写几分钟就起来东走西走,每小时至少五六次以上,期间还穿插着吃东西、聊天、上厕所等一系列的事情。

就这样,一小时的时间差不多一半用在了闲逛上面,难怪要用那么长时间完成功课。

为此,母亲想出了各种办法,专门抽出时间陪他写作业。

可是孩子每写几个字必须围着屋子溜达一圈,即使有时候在母亲的强压下不能起身,勉强埋头写作业,可是只要母亲一离开房间,孩子立刻我行我素。

再者,母亲不能每天都专门陪读,所以儿子的毛病一直没有改进。

 方案:

 A.母亲与儿子约法三章,如果你在写作业时,每小时能减到3次之内的离座次数,就可以允许看电视,否则就禁止看6点钟的动画片(因为6点钟的动画片对孩子非常有吸引力,是他每天的必修项目。

)结果第一星期有3天达到标准,三星期以后可以完全做到。

B.等儿子能完全做到每个小时离座不超过3次的标准时,再把标准依次提高到2次、1次。

就这样,3个月以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