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150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doc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教案).doc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

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

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

(清商曲辞、吴声歌。

)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

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

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

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指导理论与教学目的: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不像其他艺术可以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视觉。

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他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

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象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记住:

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2)诗人作诗多用虚写,因为虚拟的手法,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规律。

故我们读诗也要多从虚处去读。

诗歌须有意境,有意境的诗才是好诗。

组成意境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具体物象称作意象。

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那么由意象形成的画面也应该是亦虚亦实的,因此读那些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的文学作品,就要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而且更多地要从虚处去读,不要读死了,读实了,否则诗歌的意蕴就显得狭窄和浅薄,读者的想象空间、回味余地就小了,得到的美感也就少了。

记住并理解这一条文学欣赏的理论,用它来指导我们今天的阅读。

(3)领悟思妇游子相思这一原型主题,领悟“月”在中国人情感世界中的意义。

四、听配乐朗诵,并朗读。

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五、诗歌鉴赏

关于这首诗的层次划分,近人歧见纷纭。

我们以为,此诗应分成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春江潮水连海平……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写江上美景。

第二部分(“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主要抒写思妇与游子之间的离愁别恨。

(一)欣赏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开篇八句极写月下美景,创造了一个美妙的境界。

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江潮无垠,仿佛与海相连,气势宏伟;一轮明月随波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的生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月光笼罩下的千里春江,处处流光溢彩,波光粼粼,气象万千,景色怡人。

五、六两句,描写了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丛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

七、八两句,作者以细腻、精微的笔触,描写了月光下的大千世界:

月光将世间万物浸染成梦幻一般的银色世界,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第二层(“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也是八句。

作者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探索人生的哲理和自然的奥秘。

此时,作者的笔触由小到大、由近到远,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并自然地引出了自己的遐思冥想,探索起自然的奥秘。

但作者又未停留在宇宙无限、人生短暂的感叹之中,而从中引申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即个人的生命是转瞬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作者从大自然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作者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而有一种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之情的自然流露,所以说,这首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紧承上句“只相似”而来,将诗情推向了更深远的境界。

至此,转入了下篇对人生图像的抒写。

(二)欣赏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共二十句,主要抒写了思妇与游子之间的离愁别恨,这里也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白云一片去悠悠……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思妇和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为互文,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

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曲折有致。

第二层(“可怜楼上月徘徊……鱼龙潜跃水成文”)八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主要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

诗中把“月”拟人化。

“徘徊”二字极为传神,似乎月光也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去,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孰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深,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

这里的“卷”、“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亲人吗?

共望明月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正像一首歌里唱到的——明月千里寄相思。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潜跃,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又凭添几重愁苦!

第三层(“昨夜闲潭梦落花……落月摇情满江树”)最后八句,写游子思乡恋亲之情。

作者在这里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游子在外,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逝,远隔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想:

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家?

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八、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

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从表层看,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

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

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

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采用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

这首诗结合题目从月升写到月落,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的离别之情。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癈。

它表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