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13363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农村社会学》习题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东南沿海地区属这种类型。

  3.“高工业化,高集体化”——工业化的组织模式

  原来的乡镇政府在新的形势下,及时转向,发挥了固有的组织功能,用行政化组织手段,大办乡镇企业,经济组织和行政组织合二为一。

原有的乡村干部一直是居民中的领袖。

其主要经济类型为集体所有制。

苏南、京津地区属这一类型。

  (四)观看吴仁宝同志报告会视频后,你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何感想?

(主观发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

  1、看过视频后可以感受到以下几点:

  第一,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动摇。

目前江苏华西集团拥有58家企业,八大上市公司,雄居全国2000万个乡镇企业之首,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第二,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

华西村富就富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富就富在他们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当人们“抓革命,促生产”时,华西却“抓生产,促革命”;

当人家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华西村创办了五金加工厂。

这种始终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华西村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光。

建设新农村千头万绪,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同样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第三,新农村建设必须壮大集体经济。

华西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看到,在不少地方,农民自觉自愿成立的新兴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断涌现。

对这些组织加以合理引导,完全可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四,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

如果说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可能连吴仁宝自己都不认可,但是,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却是无人能够取代的。

没有吴仁宝,华西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

正是由于有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

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乡亲们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

  2、书本中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可取几点)

  

(1)因地制宜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2)利用合力建设机制开展新农村建设。

(3)追求实效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4)城乡互动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5)环保与节源结合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6)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7)全面综合的开展新农村建设。

  (五)为什么要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公民权利

  城乡居民的“国民待遇”体现、二元制度的城乡隔离,使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比较完善,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安全网”功能低下,计划经济时代只有五保供养制度,合作医疗以及一些特困居民的求助,现阶段滞后于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陆续得到建立。

  2、形势的转变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必然向城市大量转移,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二元社保体制的局限性不断显现出来。

  3、城乡新“剪刀差”

  具备收入再分配功能的社保制度不仅没有缩小城乡差距,反而因农村社保制度的不健全而加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4、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第一,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必然引发新一轮的人口流动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内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必然要求为这部分人口提供社保措施;

  第二,农民身份转变的需要。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必然引发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农村隐性劳动力转入城市后,部分农民变市民,不是身份变化,而是农民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权;

  第三,城乡社保制度的不衔接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障碍。

 论述题

  

(一)论述法国著名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这部著作的主题思想,并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二)试述韩国、台湾农村建设的背景、内容以及成功经验。

  1、韩国新村运动:

  背景:

  1)20世纪60年代,韩国启动了“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的时候,政府忽视农业发展,出现了工农业、城乡、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现象。

  2)与市民相比,韩国农民收入滴,生活艰苦,居住环境简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3)受以上状况的影响,农村传统文化逐渐恶化

  4)为了扭转社会局面,平衡工农业发展,韩国政府在70年代开展“新村运动”的农村建设运动。

  内容:

  1)建设思路:

首先,成立相关研究机构,负责农村建设的舆论宣传、规划和领导。

其次将改善农民的精神素养作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再次,按村庄类型进行建设。

最后分阶段建设。

  2)确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第一,改善农村公路;

第二,改善住房条件;

第三,农村电气化;

第四,农村自来水工程;

第五,推广高产水稻品种;

第六,兴建村民会馆

  成功经验:

  1)重视理论研究,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成立新农村建设研究院,进行理论研究、舆论宣传和规划设计;

2)先建农村精神,以精神启发为重点;

3)分类建设,把农村分为不同类型进行区别建设;

4)树立农民的勤勉、自助、协同精神和意识,鼓舞农民积极向上和奋发进取的主人翁意识和勤劳致富的精神;

5)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因为农协给农民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化肥、农药、建材等生活资料,在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台湾农村建设:

20世纪80年代,台湾伴随着经济国际化、自由化的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

而与此同时,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问题也进一步突显。

农业发展滞后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外流,乡村社区面貌破落,城乡矛盾突显,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于是,1991年台湾地区农政当局依据“经济建设六年计划”确立的均衡区域建设的总方针,出台了《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提出以“发展农业、照顾农民、建设农村”为宗旨的富丽农村建设目标。

(1)组织农业策略联盟,延长农业产业链。

(2)构建农业中心卫星体系,推动农业企业化。

(3)推行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确保食品安全。

(4)发展农业知识经济,推动农村信息化。

(5)加快农村社区建设。

(6)建立农民福利制度。

1)充分保证农民利益2)促使小农经营现代化3)大力发展并依靠农民组织4)通过制定政策推动农村建设5)用充分的资金扶持农村建设6)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

 材料分析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是农村社区居民的精神家园,是维系农村社区的精神力量。

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农村社会文化建设的物质投入。

  2、大力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普遍提高农村居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

  3、引导农村居民参加素质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搞技能型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路人,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4、开展以“少生优生、富裕文明、健康幸福”为主要内容的新家庭创建活动,促进农村居民家庭关系的和谐。

  5、加强农村殡葬管理,推进农村殡葬改革,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习惯,切实转变农村居民的丧葬陋习。

  6、坚持多样化的文化建设方针,开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文化活动。

既要提倡高雅文化,也要扶持通俗文化,做到雅俗互补。

形式上,科普、法规宣传、文艺演出等全面发展,以适应不同层次、各种职业者居民的精神需要,引导大家共同参与,共同享受。

  

(二)农村养老问题

  名词解释

  1.高尔宾: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经济系主任,他对农村社会学的主要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与他人一起发现和提出邻居区域群体关系的社会生态学研究;

二是使农村社区的经验研究成为可能。

他1915年发表的《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剖析》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交易概念,第一次以此为依据划定了具体的农村社区。

他的成果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有系统、有分析的农村社会学研究,是农村社会学在美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相对与传统农业而言,指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装备的,采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科研究成果,运用管理科学和电脑等管理设备的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

中国当前正处于传统到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

  3.差序格局: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乡村结构时提出的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

  4.剪刀差:

剪刀差指的是一种价格差距。

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

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

具体地说,是指在工农业产品交换过程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农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不等价交换。

把不等价交换的变化趋势画成图表,呈现出剪刀状张开,故称剪刀差。

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叫扩大剪刀差;

反之,叫缩小剪刀差。

  5.权力贫困:

阿马蒂亚·

森认为,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收人层面,而应该立足于贫困者的生存状态。

对贫困的关心应该更重视对穷人福利的关心(绝对贫困),而不是简单的对他们与其他人收人差距的关心(相对贫困)。

进一步讲,森认为毋需区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无论何种贫困状态,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由于权利的缺乏或者其他条件的不足造成的。

贫困绝不仅仅是收人低下的外在表现。

为此,森创立了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

  6.文化扶贫:

文化扶贫既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以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

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辅助,而贫困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既要从经济上加强扶持,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

扶贫不仅要扶物质,也要扶精神、扶智力、扶文化。

  7.农村社会控制:

广义上指社会及其组织的群体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手段和方式,对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农村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指社会及其组织和群体对农村中越轨行为和思想的预防、阻止及处罚的措施和实践过程。

  8.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是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以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9.城镇化:

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10.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

发展经济学认为,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之间存在两种作用,一种是扩散效应或者说涓滴效应,指生产要素从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发达地区的发展成果能够促进落后地区的发展,因此它成为地区之间平衡发展的力量;

另一种是回波效应或者说是极化效应,指生产要素从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流动,发达地区的发展以抑制落后地区的发展为代价,这样就形成了地区之间不平衡发展的力量。

扩散效应、回波效应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来的,涓滴效应、极化效应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提出来的,这里使用他们提出的概念分析地区差距的变动,称为“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

  11.刘易斯模型:

1954年,刘易斯发表的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超越了思想阶段而形成为一种具有严格内部一致性的经济学理论。

二元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点有:

(1)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

(2)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

(3)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

(4)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就是第二阶段。

  12.恩格尔系数:

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

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生存性的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

恩格尔系数则由食物支出金额在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重来决定。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A.初级社会群体B.社会群体C.次级社会群体D.社会组织

  2.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是()。

  A.一定规模的人群B.群体意识

  C.共同行动的能力D.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3.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A.斯宾塞B.孔德C.韦伯D.迪尔凯姆

  4.在农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A.农业B.副业C.乡镇企业D.进城务工

  5.在群体生活中,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A.家庭B.家族C.邻里D.游戏群体

  6.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A.规模小B.人际关系亲密C.存在长久D.综合性功能强

  7.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

  8.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A.劳动方式B.消费方式C.婚姻方式D.文化娱乐方式

  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A.依附理论B.趋同理论C.均衡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

  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A.社会行为规范B.政治条件C.外在控制D.内在控制

  11.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指()。

  A.城乡分化B.私有制出现C.劳动分工D.利益的分化

  12.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

  13.社会保险是()。

  A.民间行为B.社会行为C.政府行为D.个人行为

  14.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

  A.失范理论B.手段-目标论C.标签论D.亚文化群体论

  15.被认为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

  A.生存权B.发展权C.受教育权D.选举权

 二、多选题(每题3分,总计15分)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A.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B.农村社会关系C.农村社会结构

  D.农村社会变迁E.农村社会发展史

  2.具体社会包括()。

  A.国家B.地域社会C.社会群体

  D.太空E.组织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

  A.教导生活技能B.学习社会规范C.学习谋生手段

  D.确定人生目标E.培养社会角色

  4.分析农村居民时使用的重要指标包括()。

  A.职业B.阶层C.居住地D.户口E.居住时间

  5.城乡关系表现为()。

  A.城乡对立B.城乡差别C.城乡平等

  D.城乡结合E.城乡融合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总计10分)

  1.文化

  2.初级群体

  3.农村社会组织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四、简答题(第1、2题10分,第3题5分,总计25分)

  1.简述习俗的控制作用。

  2.简述文化有什么特征和功能。

  3.造成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总计20分)

  1.试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支持条件。

  2.试述农村城镇化必然性。

参考答案:

  1.B2.C3.A4.A5.A6.A7.C8.A9.B10.A11.C12.A13.C14.D15.C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总计15分)

  1.ABCE2.ACDE3.ABCDE4.ACE5.ABE

  1.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经验。

  2.它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其成员交往频率高,相互关系具有“直接性”,群体中具有较多感情色彩,具体形式有家庭、邻里和娱乐群体等。

  3.是农村居民有计划地组合起来,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社会群体。

  4.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5.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及社会系统发生的变化,特别是指社会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

  1、简述习俗的控制作用。

  答:

习俗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作用也相当广泛。

无论什么人,从小到老,随时随地,一举一动,莫不受到它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它。

习俗的作用有大有小,小到调整每个人的穿衣戴帽,大到调动成千上万人一致行动。

  农村村落生活的长期稳定性形成了大量习俗,它们的社会控制作用表现为:

调整人们的行为,使之互相一致。

在现实生活中,忧郁文化的传递作用,每个人在少年儿童社会化时期就已经学到了许多习俗规范,有些习俗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习惯性行为,或者成了人们评价社会行为的标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任何一种习俗都是特定的社会产物,当这种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时,与此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就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简述文化有什么特征和功能。

  参考答案

  主要知识点:

文化是由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来的,它在群体生活和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1)行为导向。

(2)社会整合。

(3)维持秩序。

(4)社会传续。

  3.造成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是什么?

(1)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乡镇企业发展是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

  

(2)城镇化速度加快促进了农村社会流动;

  (3)市场因素正逐步扩大,权利因素逐渐减弱是农村社会流动的重要原因;

  (4)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诱导农民社会流动。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支持条件(主要知识点)

  

(1)积极的农村政策。

  

(2)减少农民,逐渐取消户籍制。

  (3)农村居民的艰苦奋斗。

  每一点再详细分析叙述。

  2.试述农村城镇化必然性。

农村城镇化作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根源于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具体地说:

  

(1)工商服务业比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再具体叙述一下)

  

(2)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促进了农村城镇化;

  (3)城市的现代文明吸引着农村居民,促进农村城镇化。

(在具体叙述一下)

  上述分析表明,农村城镇化不仅是农村发展的普遍趋势,而且还有客观必然性,因而是农村社区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历史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