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8116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docx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宋八大家散文文化常识整理.docx

《原毁》

1.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又人称“韩吏部”。

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等。

2.君子:

指旧时贵族阶级士大夫。

3.三皇:

燧人、伏羲、神农。

4.五帝:

颛顼、帝喾、尧、舜、大禹。

《桐叶封弟辩》

1.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朋党论》

1.四凶:

尧时共工、驩兜、三苗、鲧合称“四凶”。

2.糕、夔、后稷和契,四人都是舜的大臣,分别掌管刑法、音乐、农事、教育。

后稷和契分别是周人和殷人的祖先。

《留候论》

1.圯上之老人:

黄石公,相传他曾要求张良拾履,以试验其忍耐力,左后授其《太公兵法》。

2.伊尹:

商朝开国功臣。

3.太公:

姜太公,即吕尚,周朝开国功臣。

《进学解》

1.国子先生:

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

唐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为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负责教学。

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

 

2.六艺:

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3.太学:

和国子监一样是国家最高学府。

书院是地方性学府。

中国古代的学校,是按照礼制和规模来称谓的,分为塾、庠、序、泮宫、辟雍等,这些称谓,大抵是在上三代(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并落定为礼制规范。

4.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

①降低官职,降级。

②降职并外放。

如①《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②《新唐书·柳宗元传》:

贬邵州剌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③《旧唐书·刘禹锡传》:

贬连州刺史。

  

(2)窜:

放逐、贬官。

如韩愈《进学解》:

暂为御使,遂窜南夷。

 

(3)放:

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如梁启超《谭嗣同传》:

既而胡即放宁夏道。

 

(4)谪:

降职,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

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

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

降职。

如《新唐书·裴延龄传》: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

  

(7)出:

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

如①《晋书卷二十八》:

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②《后汉书·张衡传》:

永和初,出为何间相。

③《晋书卷二十八》: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

  

(8)出宰:

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后汉书·明帝纪》:

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9)黜、绌:

废掉官职。

如①《国语·晋语一》:

(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②《司马迁〈屈原列传〉》:

屈平既绌。

③高启《书博鸡者事》: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

罢免官职。

如《史记·吕后本纪》:

王陵遂病免归。

 

(11)夺:

削去,罢免。

《日喻》

1.声律:

中国古代对诗和骈文在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

根据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三国时李登作《声类》,以宫、商、角、徵、羽分韵,首以五声配字音。

:

文中指诗赋。

《丰乐亭记》

1.五代:

唐崩溃后相继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越州赵公救灾记》

1.鳏寡孤独:

鳏:

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

寡:

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

孤:

年幼丧父的孩子。

独:

年老无子女的人。

2.朔:

指每月农历初一;晦指每月农历月末。

望:

每月农历十五;既望:

每月农历十六。

【以花命名各月份诗意别称】

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3.致仕:

表示辞官退休。

致有“交出”、“交还”之意。

致事、致政、致位、致禄。

表示辞官退休的词语还有乞骸骨、解印、解佩、解冠、解绶、解龟、初衣(做官前穿的衣服)、投冠(古代做官必戴冠,投冠表示辞去官职)、挂冠、挂绶、释绂(系印章的丝绳)、释冕(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

《黄州快哉亭记》

1.舍:

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我国古代表示长度的词语主要有:

寸、尺、咫、寻、常、仞、丈、步、里、舍。

《钴鉧潭西小丘记》

1.匝旬:

周旬,即十天。

一个月分三旬,为上旬、中旬、下旬。

又有十岁为一旬。

《游褒禅山记》

1.浮图:

梵语音译,对佛或佛教徒、佛塔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也作浮屠佛图。

《伶官传序》

1.《五代史记》:

欧阳修撰写,记载了公元907年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

2.少牢:

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战国策目录序》

1.战国策: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主要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行。

2.二帝三王:

古代儒者以唐尧、虞舜为二帝,以夏禹、商汤和周文、武三代之王为三王。

3.苏秦:

战国时期洛阳人,曾游说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合纵攻秦。

4.商鞅:

战国时期卫国人,辅佐秦孝公推行变法,封于商。

5.墨子:

春秋战国之际宋国人,思想家,提倡“兼爱”、“薄葬”。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1.误承圣问:

没有能力接受圣上的垂问。

误承,在正式场合的客套用语,表示辜负。

2.中国:

中原地区。

3.藩镇:

地方节度使,掌握军政大权,成为分裂割据势力。

文中指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藩镇大将石守信等的兵权。

4.相坐之法:

被荐者犯了罪,推荐的人也要连带论处。

5.闾巷之人:

平民百姓。

6.监司台阁:

指监司、御史台、龙图阁等官位。

监司,宋朝设转运使,管理国家财赋运输,后兼理边防、狱讼,负责监察各州郡,叫监司。

御史台,主管监察机关。

龙图阁,收藏皇家图书兼备皇帝顾问的机构。

7.升遐:

皇帝去世。

8.取进止:

是写给皇帝的奏章上的套语,相当于“请裁夺”。

9.奏:

是“进”的意思,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

奏、奏议、奏疏、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以归入奏议的范围。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1.小学:

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2.不悉:

不详细,书信末尾套语,表示其余的事不细说了。

《答司马谏议书》

1.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旧时书信结尾客套语。

不任,不胜。

区区,谦辞,用于自称。

《上枢密韩太尉书》

1.执事:

手下办事的人。

这是旧时书信中的敬辞,不直接称呼对方,表示尊敬。

2.五岳:

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段太尉逸事状》

1.领行营节度使:

领,兼任。

2.火伍:

泛指队伍。

古代兵制,五人为伍,十人为火。

3.晡食:

晚餐。

晡,申时,即午后三时至五时。

按顺序为: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 晡时 、日入、黄昏、人定。

4.司农卿:

为司农寺长官,掌国家储粮用粮事物。

5.太史氏:

史官。

6.传状:

古代人物传记大致包括传、行状、碑志等体裁。

“传”肇始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史传。

“状”,即:

“行状”,原是在请人撰写墓志铭或上报史馆时提供的逝者生平资料后来演变为传记的一种,记录人物逸事逸闻的则称为“逸事状”。

《祭十二郎文》

1.季父:

排行最小的叔父。

伯(孟)、仲、叔、季。

2.薨:

去世。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僧侣--圆寂\坐化\羽化\涅盘。

 道家--驾鹤西游

3.万乘之公相

万乘,指天子。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公,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相,宰相。

4.终丧:

古礼,人死三年除服,称终丧。

5.尚飨:

古代祭文结语,意为希望死者灵魂来享用祭品。

 

6.祭文:

是古人为祭奠去世的亲朋好友而写的文章,用来表达对亲友逝世的哀痛惋惜之情并祈请逝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

自唐宋始,祭文成为一种极富抒情色彩的文体。

《柳子厚墓志铭》

1.皇考:

死去的父亲。

生曰父,死曰考。

2.太常博士:

太常寺属官,掌宗庙礼仪。

3.博学宏词:

唐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属于制科。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

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

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4.集贤殿:

又名集贤书院、集贤殿书院,中国唐代收藏典籍之所。

5.大人:

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或对父母长辈的称呼。

口语中,丈夫或妻子尊称自己的配偶,也叫大人;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来指代父母。

6.墓志铭:

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更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文化表现形式。

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

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

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也可以是别人写的。

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碑文刻写好后放置于墓穴中。

也叫墓志、墓铭、墓记。

《泷冈阡表》

1.阡表,墓表,记叙死者事迹、褒扬其功德的文体。

阡,墓道。

2.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

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

立于墓前,也叫墓碑或墓表。

3.三世:

曾祖、祖、父母三世。

也指夏、商、周三皇时期。

4.郊:

古代郊为祭天大典,皇帝多于此时对大臣加官以示恩宠。

5.路:

“路”宋朝的省级区划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