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二模 实验表格归纳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1002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二模 实验表格归纳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三二模 实验表格归纳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三二模 实验表格归纳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三二模 实验表格归纳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三二模 实验表格归纳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二模 实验表格归纳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三二模 实验表格归纳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二模 实验表格归纳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二模 实验表格归纳汇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杠杆数据表格分析

3、(2017长宁、青浦区二模第26题)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支点、动力和阻力的概念后,想研究“用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重物,能够提起重物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用如图13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用钩码代替重物悬挂在杠杆的C点(每只钩码重0.5牛),用测力计对杠杆施加向上的动力F,每次都将杠杆拉到水平位置保持静止,然后将图13(a)、(b)和(c)的实验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和表三中。

表一(动力F=1牛)

表二(d=40厘米)

表三(动力F=1牛)

实验

序号

支点到力F作用点

的距离d(厘米)

钩码重

(牛)

动力F

动力方向

θ(度)

支点到力F作用线

的距离l(厘米)

40

2.0

0.5

7

左偏60

20

30

1.5

8

左偏40

10

6

3.0

9

竖直向上

右偏40

11

右偏60

①分析比较表一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

该小组同学想利用图13(a)的实验装置研究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大小与(12)的关系。

②分析比较表二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当动力F的方向和d的大小不变时,

(13)。

③分析比较表三中第二列和第三列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

当动力F和d的大小不变时,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大小与动力F的方向(14)有关(选填“一定”或“不一定”)。

④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重复了图13(c)的实验,测量了支点到动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并将测量结果填写在表三中的最后一列,然后思考了表一中支点到动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最后他们综合分析表一和表三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15)。

四、电学数据表格分析

4、(2017崇明区二模第26题)

【探究主题】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及导体电阻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猜想】①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正比。

②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平方成正比。

③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电键一个,三个定值电阻

(5Ω、10Ω、15Ω),两个滑动变阻器(20Ω2A、50Ω1A),导线若干。

【实验过程】把实验器材连接如图17所示的电路。

(1)小明按图17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电键,发现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指针超过量程。

小明

操作中的错误是(13)。

(2)小明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通过改变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测得电流、电压的值如表一。

分析数据可得出猜想(14)是正确的。

表一表二

电压U/V

1.2

1.6

2.4

2.8

电阻R/Ω

15

电流I/A

0.12

0.16

0.20

0.24

0.28

电流I/A

0.30

0.15

0.10

(3)小红在探究猜想③时,先将5Ω的电阻连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为1.5V,并记下电流值;

再分别改接10Ω、15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表二中的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得出,猜想③是正确的。

实验中,小红多次移动变阻器滑片的目的是

(4)小华在探究猜想③时,重新设计了电路,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为3V,得到了与表二相同的数据,也完成了实验探究。

小华与小红的实验相比不同之处是:

(16)。

(5)小明实验时选择的是(17)Ω定值电阻。

(6)小红实验时选择的变阻器规格是(18)。

5、(2017徐汇区二模第25题)小徐用图13所示的电路研究串联电路中电阻的作用。

实验中保持电源电压不变,在电路中分别接入电阻R1和R2。

已知R1=10欧,R2分别为不同阻值的电阻。

他们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一中。

表一

R1(Ω)

R2(Ω)

V1表(V)

V2表(V)

4.5

4.8

表二

①分析比较表一中第二列、第三列与第五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串联电路中,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电阻不变,(9)。

②分析比较表一中(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串联电路中,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随着另一电阻值的增大而减小。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中第四列与第五列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串联电路中,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11)。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2)。

为了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意义,他们又继续进行实验。

请你在表二中的第二例、第三列中的空白处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

(13),以达到研究目的。

五、压强数据表格分析

6、(2017虹口区二模第26题)某小组同学用高度h不同的三个实心圆柱体进行实验,研究将它们水平切去相同厚度h后,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剩与h的关系。

他们将圆柱体甲、乙、丙沿水平方向切去h后,测量圆柱体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p甲剩、p乙剩、p丙剩并记录在下表中。

(已知h甲>h乙>h丙)

h(米)

0.18

0.22

p甲剩(帕)

1600

1500

1400

1300

1100

1000

p乙剩(帕)

960

840

720

600

360

240

p丙剩(帕)

1120

800

640

320

160

分析比较表中p甲剩与h或p乙剩与h或p丙剩与h的数据,可得出结论:

同一实心圆柱体,____

(14)。

(16)

(15)

②小红分析比较表中p甲剩与p乙剩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结论:

高度不同的实心圆柱体水平切去相同厚度,圆柱体的高度越大,____________。

(17)

③小明分析比较表中____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得出的结论与小红的不同。

小明和小红讨论后,猜想:

实心圆柱体水平切去某一厚度h,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剩可能相等。

为了验证此猜想,他们应进一步研究h范围在___________米内时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压强p剩的大小关系。

(18)

④小红和小明进一步讨论后,认为猜想“p剩可能相等”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为了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在研究实心圆柱体水平切去一定厚度h后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剩的影响因素时,你认为还应研究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

7、(2017奉贤区二模第26题)为了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把高为0.1米的金属柱体先后竖直浸没于甲、乙、丙三种液体中进行实验,如图15所示。

实验中,他们改变金属柱体在液体中的深度h,并用压强传感器测得金属柱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p1和p2,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数据中的p1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柱体浸没于不同液体中,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柱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强越大。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数据中的p2和h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柱体浸没于同种液体中,

(15)。

(3)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压强p2与p1的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是:

(16)。

(4)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压强p2与p1的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是:

(17)。

(5)该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运用相同的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还可以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18)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表二:

酒精

ρ液

(克/厘米3)

ρ物

V露

(厘米3)

50

37.5

0.6

25

表一:

60

8、(2017黄浦区二模第25题)为了探究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块露出液面的体积V露与物块密度ρ物、液体密度ρ液的关系,某小组同学选取体积V物相同、ρ物不同的物块进行实验,测出其漂浮在水和酒精液面上时露出液面的体积V露,相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ρ物、V露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块,

表三

第一组

ρ液=1.0克/厘米3

ρ物=0.2克/厘米3

ρ液=1.5克/厘米3

ρ物=(11)克/厘米3

第二组

ρ物=(12)克/厘米3

ρ物=0.6克/厘米3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0)中ρ液、V露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块,当V物、ρ物相同时,ρ液越小,V露越小。

③由实验序号2与4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漂浮在液面上V物相同的物块,存在ρ物与ρ液均不同而V露相同的现象。

若用V物相同的物块进一步实验,请在表三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使每一组实验均能研究上述现象。

9、(2017嘉定区二模第26题)为了探究物质的某种特性,小刘同学分别选用甲、乙两种不同的物质做实验。

实验时,他用量筒和电子天平分别测出甲、乙两物质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并记录了以下数据。

物质

体积(厘米3)

质量(克)

16

24

32

27

54

81

108

①分析上表中的实验序号1、2、3、4(或5、6、7、8)实验中甲(或乙)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4)。

②分析上表中实验序号(15)实验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是:

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

③进一步分析上表中的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可归纳得到的结论是:

(a)(16);

(b)(17)。

10、(2017静安区二模第25题)某小组同学在研究浮力时,根据轮船航行的事实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那么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

①该小组同学利用相同的空桶(底部装有弹簧)和形状不同的金属体甲、乙、丙(体积与质量均相同)进行实验,他们先将圆柱体甲轻放入空桶内,甲静止时弹簧压缩程度如图10(a)所示;

然后在空桶内盛满水,再将甲轻放入桶内,甲静止时弹簧压缩程度如图10(b)所示;

接着分别将长方体乙和圆球丙轻放入盛水的桶内,乙和丙静止时弹簧压缩程度分别如图10(c)和(d)所示。

根据图10(a)和(b)的实验现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根据图10(b)、(c)和(d)的实验现象,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②该小组同学继续研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会跟哪些因素有关?

于是根据生活现象和经验,提出猜想,他们认为:

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大小可能跟四个因素有关,即物体的重力、质量、体积以及密度有关。

对猜想进行梳理后,他们认为:

上述四个因素无需全部进行研究,实验中只需要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的体积、质量的关系即可。

不研究“物体的重力”的理由是:

(10);

不研究“物体的密度”的理由是:

(11)。

物体体积

(米3)

物体质量

(千克)

受到浮力

1.0×

10-3

9.8

7.0

2.0×

5.0

19.6

3.0×

29.4

8.0

③根据猜想与假设,他们将不同体积(或质量)的合金块浸没在水中,并利用仪器测定浮力,其实验数据记录在右表中。

(a)分析表中体积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2)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中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体积的关系,可知:

11、(2017闵行区二模第26题)某兴趣小组为了确定经容器侧壁喷出液体所能达到的水平距离s和哪些因素有关,选择侧壁开有小孔的柱形容器进行相关实验,如图17所示。

实验中他们通过改变水的体积来改变小孔到水面的距离H,在容器下方垫上不同高度的木块来改变小孔离开地面的高度h,并测出不同情况下喷出的水所能达到的水平距离s。

然后他们换用酒精重新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液体

离开液面的距离

H(米)

离开地面的高度

达到的水平距离

s(米)

0.1

0.2

0.283

0.400

0.9

0.600

0.3

0.346

(1)分析实验序号1与8(或6与9)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

当H、h相同时,s与液体种类(11)关(选填“有”或“无”)。

(2)分析实验序号1、2与3(或4与5或6与7)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

(12)。

(3)分析实验序号(13)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

在水中,当h相同时,H越大,s越大。

(4)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还可以发现:

(a)分析实验序号1、4、8(或2、5或3、7或6、9)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

(14);

(b)分析实验序号1、4、8(和2、5和3、7和6、9)的数据可得出初步结论:

12、(2017普陀区二模第25题)在研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同学做了下列实验。

①首先选用两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横截面积关系为Sa<Sb),在两根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然后倒入适量的水,橡皮膜从原来的A位置下凸至B位置,如图13(a)(b)所示。

由此可知:

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与液体重力(9),与容器底面积(10)。

(均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然后将其中一根扎有橡皮薄膜的玻璃管插入水中的不同位置,实验现象如图14(a)(b)(c)所示。

可得的初步结论是:

同种液体内部,(11)。

③接着又利用数字式压强传感器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的不同深度处,测出液体内部的压强,表一、表二为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

(a)此实验中用数字式压强传感器测出液体在不同深度处压强值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研究(12)关系。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6、3与7和4与8中的压强与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可得:

当(13)时,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13、(2017杨浦区二模第30题)在学习了液体压强知识后,某小组同学想研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后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他们选择了一个柱形容器(如图17)和几种液体,并找来体积、材料不同的若干实心金属球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们保持液体不溢出,分别查得液体的密度ρ液,金属球的体积V球和密度ρ球,并测得金属球浸没后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p液。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表一

ρ液(千克/米3)

ρ球(千克/米3)

V球(厘米3)

p液(帕)

2700

200

196

8900

250

2000

100

400

392

7800

500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1)的数据可以得出:

相同体积的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对柱形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与物体的密度(12)。

(选填“有关”或“无关”)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5(或3、7或4、8)的数据可以得出:

③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可以得出:

(1)比较表一或表二可得:

(2)比较表一和表二可得:

参考答案

1、(2017宝山区二模第25题)

(9)减小;

(10)(3、6、9)或(5、11)或(4、8、12);

(11)物距大于像距;

(12)物距等于像距。

2、(2017松江区二模第25题)

(8)2.37×

10-3;

(9)当同一雨滴的下落速度相同时,雨滴所受空气阻力与所处环境的空气密度成正比。

(10)3与4与5;

(11)2.0

3、(2017长宁、青浦区二模第26题)

(12)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d;

(13)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动力F成正比;

(14)不一定;

(15)当动力F与支点到动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的乘积越大,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越大。

(当动力F的大小不变时,杠杆上同一点C提起物体的重力大小与支点到动力F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成正比。

注:

其他答案若合理正确也可给分。

(13)连接滑动变阻器下端左边的接线柱了;

(14)①;

(15)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

(16)用不同方法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一定;

(17)10

(18)50 

Ω1 

A

5、(2017徐汇区二模第25题)

(9)另一个电阻增大,其两端的电压也增大。

(10)第二列、第三列与第四列。

(11)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不变。

(12)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跟它们电阻的大小成正比。

(13)数据合理即可。

6、(2017虹口区二模第26题)

(14)切去的厚度越大,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越小。

(15)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越大。

(16)p乙剩与p丙剩。

(17)0.22~0.26。

(18)圆柱体的密度(正确即可)。

7、(2017奉贤区二模第26题)

(14)1、4、7(或2、5、8或3、6、9)。

(15)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

(16)同一柱体浸没于同种液体中,p2与p1的差是定值。

(17)同一柱体浸没于不同液体中,液体密度越大,p2与p1的差越大。

(18)压力。

8、(2017黄浦区二模第25题)

(9)当V物、ρ液相同时,ρ物越大,V露越小;

(10)1与4、2与5或3与6;

(11)0.3;

(12)0.4。

9、(2017嘉定区二模第26题)

(14)对于甲(或乙)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是成正比

(15)1和5(或2和6,或3和7,或4和8)

(16)对于甲(或乙)同种物质来说,它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17)对于甲与乙两种不同物质来说,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10、(2017静安区二模第25题)

(9)体积与质量均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10)重力跟质量是成正比的;

(本小题答案合理均可)

(11)密度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就是其密度不同;

(1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或3与4、或5与6)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