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0839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本题考查的是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三者的区别。

资本技术构成是指由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

资本价值构成是生产资料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量的比例关系,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的,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题中棉花价格的上涨,不是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因此不会影响到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但由于增加了资本(不变资本)的垫支,故还是会影响到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由此可见,B是唯一正确选项。

  5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对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

A、B两项涉及到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C项涉及到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两者都不合题干要求,D是唯一正确选项。

  6答案:

这则试题主要考核平均利润与利息的关系以及平均利润率与利息率的关系。

由于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使用了借贷资本,故它们得到的平均利润要分割为两部分,即企业利润和利息。

可见,借贷资本获取的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率是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率受多种因素制约,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率。

这样一来,D项是正确答案。

  A、B、C三项是职能资本,它们担负着生产或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故都要获取平均利润,由于它们使用了借贷资本,所以必须向借贷资本支付利息,而自身只能获取企业利润。

  7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这个考查点在1994年理科试题中出现过。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一方面是革命性,另一方面是动摇性(妥协性、不彻底性)。

那么,这两面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毛泽东在1935年12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而“两面性”或“动摇性”、“妥协性”、“不彻底性”都是由“软弱性”派生的。

  8答案:

它考查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在关系。

这是一道知识判断性的试题,难度不大。

A、B、C、D四项都属于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其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9答案:

此题主要考核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及其实施之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关系由所有制关系决定,故考查分配方式要结合所有制结构来分析。

题中“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表明这种分配关系中存在着经济剥削,由四个备选项可知,A项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所有制经济,是唯一符合题中要求的正确答案。

  B项从事“个体经济”的劳动者获取个体劳动收入,C项“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其劳动者主要得到按劳分配收入,D项“股份合作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得到的收入有一部分是按劳分配收入,还有一部分是按资分配的收入(按股分红),因为股份合作制经济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

  10答案:

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冷战思维的实质。

冷战开始于美国推行的“遏制”苏联的政策,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为美苏霸开了先河。

冷战的实质是美苏争夺世界政治的控制权。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世界并不太平,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争夺地区事务、国际事务主导权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

可见,乃是唯一正确选项。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公趋势发展,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欲独霸世界已力不从心。

故此,A项的“恢复国际经济政治经济四秩序”已不可能。

C项的“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是第三世界国家独立自强的表现,显示了这些国家的人民要自己掌握历史命运的意志和力量。

D项的“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的目的是为了联合起来,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

  11答案:

本题是对美国对外战略的考查,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这是冷战时期两个阵营的“热战交锋”。

  美国对外战略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20世纪50年代杜鲁门任总统期间推行的是“遏制战略”,60年代初肯尼迪任总统时推行的是“两个半战争战略”,70年代卡特任总统时实施的是“世界秩序战略”,80年代里根任总统时实施的是“有限推回战略”,90年代布什任总统时实施的是“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上台后推行的是“参与和扩展战略”。

  12答案:

本题考核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根据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列宁和平共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953年12月31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国西藏问题在北京举行了谈判。

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些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于1954年4月29日正式写中印谈判公报中。

  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的,后来才正式或为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间关系及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

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

  13答案:

这道试题是对三大主要世界经济组织的宗旨及作用的考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宗旨是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

世界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担保私营银行对各会员国或地区的长期贷款或对之直接贷款;

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继承组织,它是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拥有完善有效机制的专门机构。

  14答案:

本题是一道时政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内容的掌握情况。

2000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总结了我国“九五”计划成果,并对“十五”规划提出了建议。

全会提出: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这是考生应当掌握的。

  15答案:

本题是一道时政题,内容涉及中美关系的2000年中美关系方面有两件重大事件:

一是上半年美国众议院通过阻挠中国统一的台湾安全法,二是下半年美国国会批准的对华永久正常贸易法案。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中美关系中涉及台湾问题的事件在1996年度政治试题中命过题。

中美关系是国内时政与国际时政的综合,对此考生尤其要注意。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答案:

A、B、D、E

它考核的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这道题的出题角度新颖,它要求运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分析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双赢”协议这一事件。

题中的中美“双赢”即中美双方共存、共同发展之意。

由此可知,C项内容不合题干要求。

  17答案:

A、B、D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实践活动)。

  C项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生产关系,也包括思想观念关系,前者是社会存在,后者则是社会意识。

E项中的“法律制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本质上是思想关系,不属于社会存在范畴。

  18答案:

A、C、E

该题主要考查对生产资本几种不同划分及其物质形态的掌握情况。

题中的“畜牧场的种牛”是生产资本,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中属于不变资本,因为它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增殖;

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中属于固定资本,因为它是以劳动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其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逐渐回收的。

  19答案:

A、B、C

本题考查对资本周转时间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电子商务的发展,市场信息的联网,加速了资本周转,缩短了资本的流通时间(购买和售卖),也缩短了资本的生产时间,这主要是原材料的储备时间,但不能节省劳动加工时间和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由此看来D、E两项不合题意,A、B、C三项是正确选项。

  20答案:

C、D

本题考查的是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含义、构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地租叫绝对地租,租种中等以上的土地还要缴纳级差地租。

备选项中D、C是正确选项。

  A项“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是利润,B项“生产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是平均利润,E项说法不规范,也不合题。

  21答案:

A、B、E

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过渡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备选项中A、B、E是正确的,它们分别说明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原则和过渡形式。

  C、D两项不是过渡时期实行的,其中C项的内容是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的错误做法,D项所述则是1978年之后实施的。

  22答案:

A、B、C、D、E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内涵的全面理解。

备选项A、B、C、D、E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其中A项是从资源配置角度对市场经济的描述,B、C、E则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属性,D项则指出了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意义。

  23答案:

B、C、D、E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改革及其性质、作用。

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主要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会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改革也要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由此可见,B、C、D、E四项正确。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也是一场革命,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大革命即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不同,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故此A项错误。

  24答案:

A、C、D、E

此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时代意义。

备选项A、C、D、E从四个不同角度即“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

  B项所述是错误的,因为邓小平理论在世界观、方法论上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致的,它们的理论精髓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5答案:

该题主要考查冷战后南北关系有哪些新发展,备选项中A、B、E所述是正确的。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大势所趋,但建立何种新秩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很不相同,甚至背道而驰,由此C项错误。

区域内部的南北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性南北关系,但不是南北关系的全部内容和主要方面,故此,它没有也不可能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

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

  26答案:

A、B、C、D

该题考查的内容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欧联合自强的主要表现。

题中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在20世纪60、70年代期间,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

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于1969年提出“新东方政策”,在“与西方合作,与东方和解”的方针下,先后同苏联、波兰签订条约,承认彼此边界的现状,1973年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经过2年谈判,达成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简称《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注意改善同第三世界的关系,在改善南北关系方面的一个突出事件是与非洲、加勒比地区和太平洋国家签订《洛美协定》,定南方国家进行对话。

  E项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签订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情,它的签订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入新阶段,第46届欧共体首脑会议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城草签,欧洲联盟正式启动。

  27答案:

本题是一道时政题,内容为2000年度下半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

这次会议内容很重要,它规定了我国十五计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为完成这一目标,全会指出:

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教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由此可见,备选A、B、D、E是正确的。

  28答案:

A、D、E

这道题是一道时政题,内容涉及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

只要把握思想内容,无论题型、角度如何变化,遇到此类试题,考生都会迎刃而解。

  29答案:

这是一道重大国际时政题。

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是国际时政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在大事。

千年首脑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倡议五常任理事国会晤。

其内容属于中外关系性质,是国内时政与国际时政的综合。

  30答案:

本题内容是重大国际时事。

2000年6月朝鲜半岛北南双方首脑会晤是半岛分割以来的首次会晤,为半岛的和平统一打开了闸门,是国际时政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事件。

  备选项A、B、C、D是北南双方首脑首次会晤达成的共识,至于用什么方式解决朝鲜半岛统一问题则没有谈及,故此E项错误。

  三、辨析题

  31答案: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

(3分)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分)

该题考查的是网络时代生产关系在多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历史唯物论认为,网络是一种交往工具,由此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基本的社会关系仍然是生产关系。

  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不是社会的基本关系,社会基本关系仍然是生产关系的理由。

其次要适当指出计算机网络确实可以起到拓展人与人之间多种社会关系的作用。

  32答案: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1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

(2分)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

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按照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要求,流通中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但资本在运动中却发生了价值增殖,带来了剩余价值。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G-W-G′)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说明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本题的解答顺序:

第一,解释剩余价值的含义;

第二,通过对等价交换与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分析,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领域;

第三,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为什么离不开流通领域。

  33答案: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从革命阵线上说,它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分)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

但是,它的目的又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3分)

  此题涉及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主要考查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

题干中前半句是正确的,因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有革命之后,从革命阵线上说,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而后半句则是错误的,因为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而是反对带有封建买办性的官僚资本主义,此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它的前途则由新民主主义发到社会主义。

  四、论述题

  34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2分)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3分)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本题是一道引文式的论述题,主要考核的知识点包括认识的来源与真理性的认识检验标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人们对真理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发现与发展真理性认识的主观条件等等。

该题带有综合性,有相当的难度。

答好该题的关键是要求考生能结合问题要求,挖掘材料信息,并从不同角度对材料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有关结论。

  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人都认为自然界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则认为可能还有其它夸克的存在。

后来的实验发现了新夸克,证实了丁肇中的科学预言是正确的。

这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3种夸克模型”是一定条件下的实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有其真理性,但随着实验手段的进一步发展,丁肇中在新的实验条件下提出了“4种夸克模型”,用新的认识取代了旧有的认识。

后来人们在“4夸克理论”的启发下,又提出了5夸克、6夸克等新理论。

这表明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真理性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在大多数人认为自然界只有3种夸克的情况下,丁肇中却不盲从,而是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勤于实验,大胆创新,提出了4夸克理论。

这表明人们要发现和推动真理的发展,除了尊重实践外,还必须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

  该题的考核点有两个,一是现代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及其哲学意义,二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学说。

前者是2001年大纲新增考点,后者是大纲多年未考点,2001年考研试卷中这两者

  巧妙结合就出了这道综合性的论述题。

这为今后论述题的命题形式、角度提供了一个样板,考生应当注意。

  35答案: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依据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即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

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就是达到小康时,又要求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西部的发展。

(3分)另外,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东、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较突出,为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中央在世纪之交,适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在实施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

(2分)

  2001年试卷命了这样一道论述题,一是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热点问题;

同时,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多年未考点,命题空间较大。

  该题考查的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与遵循原则。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

必要是是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和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的现状。

可能性是改革20多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已有能力解决地区发展差距。

  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可以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

经济意义是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

政治意义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

  实施这一战略要处理的关系有: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的关系,政府规划与市场调节的关系,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五、材料题

  36 

(1)特点:

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

(1分)

  原因:

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

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

  

(2)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②、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3)客观依据:

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基本点:

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本题主要考查对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全面把握情况。

第一问涉及材料,要求考生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相对独立地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便是近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

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极不平衡,资本主义的不发展,中国的长期封建割据状态。

第二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2来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实质。

仔细阅读材料2就会发现,材料2中的①④是城市中心论,②③是乡村中心论。

两者的分歧实质是如何对待俄国十革命的经验,是教条主义还是从同情出发。

第三问涉及三则材料,要求考生总结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及这一道路的基本点。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它的依据是近代中国国情决定城乡差别大,广大的乡村是强大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这一道路的基本点是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