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07272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劳动经济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劳动经济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劳动经济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劳动经济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文档格式.docx

《劳动经济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劳动经济学文档格式.docx

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

二、劳动力需求:

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

   Ed=(ΔD/D)/(ΔW/W)1.需求无弹性:

Ed=0;

2.需求有无限弹性:

Ed→∞

3.单位需求弹性:

Ed=1;

4.需求富有弹性:

Ed>

5.需求缺乏弹性:

Ed<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边际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阶段。

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第三阶段——边际产量绝对减少。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局部均衡分析——A·

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L·

瓦尔拉。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

2、人口年龄结构;

3、人口城乡结构

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均衡价格论——A·

所谓工资就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

二、工资形式:

生产要素四类:

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劳动要素均衡价格的工资,称为劳动报酬。

(一)基本工资:

1.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以工资率的计量单位计算的工资所得只是基本工资。

2.货币工资与实际工资:

货币工资——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相

关的工资制度安排三个因素的影响;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位)*合格产品数量

(二)福利——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特征:

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

2.法定性;

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是福利的表现形式原因:

法定保险金、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起点;

延期支付是福利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第四节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一)总供给、总需求: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攻击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综合=消费+储蓄

(二)就业总量决定: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二、失业及其类型:

1.摩擦性失业;

2.技术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

4.季节性失业

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0%

  失业的影响:

1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2.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3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一)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分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两类。

(二)劳动力市场的支付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

(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1.财政政策:

增减政府税收,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

扩张性/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措施:

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3.收入政策:

作用:

1)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

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2)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第二章劳动法

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

第一,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

第二,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第三,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质有指导意义,可以弥补

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劳动权包括:

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

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全、职业培训权。

核心:

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

劳动权

保障体现:

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

《劳动法》宗旨:

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劳动关系民主化的原则。

“三方原则”——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

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的意见。

3.物质帮助权原则:

物质帮助权是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

时有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特征:

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

三、劳动法律渊源:

类别: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2.劳动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国务院是国家行政机关制定。

     4.劳动规章——国务院组成部门制定。

5.地方性劳动法规。

     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

7.正式解释(任何解释不具有法律效力)。

其他类别:

(1)雇用规则(内部劳动规则);

(2)劳动(雇佣)合同;

(3)集体合同:

通过工会与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4)习惯法:

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四、劳动法体系:

劳动法体系是指劳动法的各项具体劳动法律制度的构成和互相关系。

我国劳动法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构成:

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劳动标准制度:

每月不能超过36小时。

4.职业培训制度:

是国家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责、管理权限、职业分类、通用标准、职业技能考核鉴定。

  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帮助和补偿

内容:

社会保险的体制;

社会保险的项目、种类;

社会保险的适用范围

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资格条件和标准

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原则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和管理。

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7.工会和职工明珠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劳动法律体系的构成:

劳动法体系:

(1)劳动关系法:

劳动合同法;

集体合同法;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制定法;

职工民主管理法;

劳动争议处理法。

(2)劳动标准法:

工作时间法;

工资法;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3)劳动保障法:

促进就业法;

职业培训法;

社会保障法;

劳动福利法。

(4)劳动监督检查法。

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

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一)企业战略:

概念: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有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的特征。

(二)企业环境的结构及特点:

1、外部经营环境:

宏观经营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

微观经营环境包括行业环境、市场环境。

2、按照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把经营环境分为四类

简单-稳态:

稳定的和可预测的环境,要素少;

要素有某些相似并基本上维持不变;

对要素的复杂知识的要求低;

简单-动态:

动态的和不可预测的环境,要素少;

要素有某些相似但处于连续的变化过程中;

对要素复杂知识的要求低;

复杂-稳态:

稳定的和可预测不到环境,要素多;

要素间彼此不相似但要素基本维持不变;

对要素的复杂知识的要求高;

复杂-动态:

动态的和不可预测的环境,要素多;

要素间彼此不相似并且处于连续的变化过程中;

对要素的复杂知识的

要求高。

第1种类型的环境经营风险最小;

第2种类型的环境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

第3种类型的环境具有较低的经营风险;

第4种类型的环境风险最大。

(三)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

1、外部环境的调研:

(1)获取口头信息

(2)获取书面信息(3)专题性调研

2、外部环境的预测:

是指人们对未来某种不确定的东西或未知事件调查研究后做出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设想或结论。

(四)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1、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

(1)现有竞争对手的数目;

(2)现有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

(3)竞争对手的产品差异化;

(4)固定成本的高低;

(5)行业成长过剩。

2、潜在竞争对手分析:

(1)产品差异化;

(2)规模经济;

(3)绝对成本优势;

(4)进入分销渠道;

(5)资本需求;

(6)现有企业的反应。

3、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

4、顾客力量的分析

5、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五)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2、经济环境3、技术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

二、企业分析

(一)企业资源状况分析:

无形资产状况:

企业的商誉、品牌知名度、顾客的忠诚度等。

资源优势具有稀缺、难以模仿和被替代的特点。

资源缺陷是企业不具备具有战略价值的资源。

(二)企业能力分析:

1、能力的概念及内容:

(1)基本活动;

(2)支持活动。

2、企业能力分析的方法:

(1)纵向分析;

(2)横向分析;

(3)财务分析。

3、企业能力评介的标准:

(1)效率分析;

(2)效果分析。

(三)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

主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

所谓S是指企业内部优势(strength);

W是指企业内部劣势(weaknesses);

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

T是指外部环境的威胁(teeats)。

(四)企业的战略选择

1、总体战略:

(1)进入战略a购并战略b内部创业战略c合资战略

(2)发展战略a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战略b横向发展战略c纵向发展战略

(3)稳定战略是指限于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企业在战略期所期望达到的经营状况基本保持在战略起

点的范围和水平上战略。

(4)撤退战略a.特许经营;

b.分包;

c.卖断;

d.管理层与杠杆收购;

e.拆产为股、分拆;

f.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

2、一般竞争战略:

(1)低成本战略:

降低成本的途径

制定的原则a领先原则b全过程低成本原则c总成本最低原则d持久原则

(2)差异化战略

(3)重点战略

3、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

(1)新兴行业的战略:

特点:

1)技术的不确定。

2)生产成本高3)风险大

(2)成熟行业的战略:

a.销售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竞争加剧;

b.成本和服务成为竞争的中心内容;

c.行业利润水平下降;

d.行业生产能力增长缓慢。

(3)衰退行业的战略的影响因素a需求状况b退出障碍c竞争格局的变化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一)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是战略管理工作的主体:

1、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

企业经营战略实施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企业组织能否适应战略实施的要求。

2、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

3、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

4、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

(二)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

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

(1)战略评价标准

(2)实际成效(3)绩效评价

战略控制的方法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

一、决策科学化的要求:

1、合理的决策标准2有效的信息系统3、系统的决策观念;

4、科学的决策程序5、决策方法科学化

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1、量本利分析法1)图解法图P65E为盈亏平衡点;

2)公式法边际收益率是边际收益与销售收入的比值。

        3)经营安全状况分析。

安全余额是实际(或预计)销售额与盈亏平衡点销售

额的差额。

安全余额越大,销售额紧缩的余地越大,经营越安全。

安全余

额太小,实际销售额稍微降低,企业就可能亏损。

  经营安全率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越安全,盈利的可能性越大

  当经营安全率低于20%时,企业就要做出提高经营安全率的决策。

2、线性规划法的模型是由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三者构成的。

3、微分法

(二)风险型决策方法:

1、收益矩阵;

2、决策树(决策树的分析程序:

第一步,绘制树形图。

第二步,计算期

望值。

第三步,剪枝决策);

3、敏感性分析。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悲观决策标准小中取大法不利中求有利也称“华德决策准则”

2、乐观系数决策标准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又考虑到不利形势产生的影响,

又称赫威斯(Hurwitz)准则

3、中庸决策标准

4、最小后悔决策标准:

后悔值大中取小法,也称萨凡奇(Sayag)决策准则

5、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标准)

二、企业经营计划:

现代企业计划职能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使决策目标具体化;

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3、为控制提供标准。

制定企业计划的原则:

1、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2、短期计划相结合的原则;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

1、滚动计划法;

2、PDCA循环法:

就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阶段的顺序。

3、综合平衡法:

是计划工作的基本方法,该方法研究如何正确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些主要比例关系,并使这些协调一致。

如资源分配关系,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分配,保证与计划任务相平衡。

(四)企业经营计划的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特点:

1)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2)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

3)更富于参与性;

4)强调自我控制;

5)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2、目标管理的实施:

(1)经营目标体系的建立;

(2)经营目标的实施;

(3)经营目标的控制。

第三节市场营销

一、市场分析:

市场概念: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市场分类:

1、按照买方的的类型可分为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

2、按照活动范围和区域不同可分为世界市场、全国性市场、地方市场等。

二、消费者市场分析:

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1)文化因素

(2)社会因素

(3)个人因素(4)心理因素

2、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

(2)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

1)习惯性购买行为;

2)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

3)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

4)复杂的购买行为。

(3)购买决策过程:

1)引起需要;

2)收集信息;

3)评价方案;

4)决定购买;

5)买后行为。

(四)组织市场分析:

1、组织市场的构成:

是由各组织机构形成的对企业产品和劳务需求的总和

类型:

(1)产业市场;

(2)转卖者市场;

(3)政府市场。

2、产业市场的购买行为:

购买类型:

1)直接重购2)修正重购3)新购

3、产业购买者影响购买决定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2)组织因素;

3)人际因素;

4)个人因素.

产业购买者购买过程的主要阶段:

1)提出需要;

2)确定需要;

3)说明需要;

4)物色供应商;

5)征求建议;

6)确定供应商;

7)选择订货程序;

8)检查合同履行情况.

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一)分析市场机会:

1、发现市场机会:

所谓市场机会就是未满足的需要;

2、评价市场机会。

企业营销机会就是对本企业的营销具有吸引力的、能享受竞争优势的市场机会。

(二)选择目标市场:

1、市场细分:

(1)消费者市场细分标准【1)地理细分;

2)人口细分;

3)心理细分;

4)行为细分】

(2)产业市场细分的标准【1)最终用户;

2)用户规模】

2、目标市场的选择:

(1)无差异市场营销

(2)差异市场营销(3)集中市场营销

3、市场定位:

就是根据所选定目标市场上的竞争者现有产品所处的位置和企业自身的条件,从

各方面为企业产品创造一定的特色,塑造并树立一定的市场形象,以求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形

成一种特殊的偏好。

(三)设计市场营销组合:

是指企业用于追求目标市场预期销售量水平的可控营销变量的组合。

营销组合中所包含的

可控变量很多,可以概括为四个基本变量,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

(四)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

市场营销计划的控制:

(1)年度计划控制;

(2)盈利能力控制;

(3)效率控制;

(4)战略控制。

三、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产品组合策略:

(1)有形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实现的形式,通常表现为产品质量水平、外观、式样、品牌

名称或包装等。

(2)企业在调整和优化产品组合时,根据情况不同,可选择如下策略:

1)扩大产品组合2)缩减产品组合3)产品线延伸

2、品牌与商标战略:

品牌指用来识别商品或劳务的名称、记号、图案、颜色及其组合,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

志两部分。

具体而言有:

(1)品牌化策略

(2)品牌使用者策略(3)品牌统分策略

4、产品生命周期:

(1)特点:

1)投入期2)成长期3)成熟期4)衰退期

(2)策略:

1)快速掠取策略;

2)缓慢掠取策略;

3)快速渗透策略;

4)缓慢渗透策略

成熟期企业的营销重点是维持市场占有率并争取利润最大化。

企业可采取以下营销策略:

1)市场改良主要方式:

a寻求新的细分市场;

b刺激顾客增加产品使用率;

c市场重新定位,寻求新的顾客。

3)市场营销组合改良

衰退期的产品,应采取策略:

1)维持策略2)集中策略3)收缩策略4)放弃策略

5、服务策略:

(1)售前服务;

(2)售后服务【1)安装调试;

2)提供维修;

3)提供零件;

4)质量三包;

5)技术培训;

6)特殊服务】

(二)定价策略:

1、定价的策略有三类:

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和竞争导向定价法

2、需求导向定价法:

(1)理解价值定价法

(2)需求差别定价法(3)逆向定价法

3、竞争导向定价法:

(1)随行就市定价法。

(2)密封投标定价法

具体的心理定价策略:

1)整数定价策略;

2)尾数定价策略;

3)声望定价策略;

4)招徕定价策略;

5)分级定价策略。

(三)分销策略:

2、销售渠道的设计:

(1)影响因素:

1)产品因素;

2)市场因素;

3)企业因素【a企业实力b企业

销售能力c业服务能力d企业控制能力】

(2)最佳分销渠道的选择:

1)确定中间商的数目a独家性分销b广泛性分销c选择性分销

2)中间商的选择a目标市场b地理位置c产品经营范围d促销措施

e提供服务f运输和储存条件g财务状况h管理能力

(四)促销策略:

促销包括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宣传)等方式

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第一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一、个体差异:

人有差异是心理学的第一定律。

(一)员工的能力与人格:

1、能力差异2、人格差异3、大五人格特质与工作绩效

(二)员工的态度:

1、态度的分析:

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

2、工作满意度:

影响因素:

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4)融洽的人际关系;

5)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工作满意度与绩效和行为的关系:

一个在自动生产线上工作的工人,他的生产率将受到机器速

度的影响,而不是他的工作满意度水平的影响。

3、组织承诺:

最早提出组织承诺的是贝克尔(H.S.Becker)

三种形式的承诺:

感情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

结果:

培养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对于增强员工的忠诚度和依赖感具有实际意义。

(三)员工的知觉和归因:

1、社会知觉

(1)首因效应:

是指最先的印象对人的知觉产生的强烈影响,即常说的“第一印象作用”。

(2)光环效应:

是指当对一个人的某些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

性。

即常说的“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长得漂亮的人,被评价很高,长得丑的人,被评价很低。

(3)投射效应:

是指在知觉他人时,知觉者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这种把自己的特点归因到

他人身上的倾向称为投射。

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的情形。

(4)对比效应。

(5)刻板印象。

比如山东人是豪爽的,上海人是精明的,据此推断每一个山东人,上海人,于是产生了刻

板印象和偏见。

2、归因:

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二、工作动机的理论与应用

(一)人的多重需要与组织的报酬形式

社会性动机及其驱动的行为

成就需要:

比竞争者更出色;

实现或超越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

解决一个复杂问题;

发现和使用更好的方法完成工作。

权力需要:

影响他人并改变他们的态度和行为;

控制他人和活动;

占据一个高手于别人的权威性的位置;

对资源进行

控制;

战胜对手或敌人。

亲和需要:

受到许多人的喜欢;

成为团队的一分子;

友好、合作地与同事一起工作;

保持和谐关系,避免冲突;

参加

社交活动(08.11二级考过)

安全需要: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免受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威胁;

免受疾病和残疾的威胁;

避免受到伤害或处于危险的环

境;

避免任务或者决策失败的风险(08.5月三级考过)。

地位需要:

拥有舒适的轿车,合体的穿着;

为合适的公司工作,并拥有合适的职位;

居住在合适的社区,参加俱乐部;

具有执行官的特权(09.5二级考过)

(二)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

1、分配公平:

公平公正是组织报酬体系设计和实施的第一原则。

2、程序公平:

1980年,莱文泽尔(Leventhal)提出了保证程序公平的六项标准:

1)一致性规则2)避免偏见规则3)准确性规则4)可修正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