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九年级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答案1-5:
DCBDC
解析:
第1题:
A:
诘jié
难一泻千里B:
癖pǐ性辗转反侧C:
伫立(zhù
)出人头地
第2题:
A:
趋之若鹜: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
B:
栩栩如生:
形容形象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多指人工制作的艺术品,不用来形容泉声。
D.巧妙绝伦:
方法或技术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无与伦比。
不符合语境。
第3题:
A项:
缺主语,删去“由于”。
c项:
语序不当,应为大量的优秀作品。
D项:
语义重复。
当务之急:
当前任务中最急迫的事,当:
当前,目前。
第4题:
考查语句的衔接能力,结合上下文理解。
第5题: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
和灵魂。
6.名著阅读(共5分)
在山神庙里刚坐下,没喝上几口酒,便听见草料场那边必必剥剥地爆响。
他从门缝中朝外一看,只见火焰冲天,草料场燃起了大火。
他提了花枪,正待开门去救火,却听得有人说话:
“……便逃了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又一个道:
“我们回城去罢。
”一个道:
“再看一看,拾得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大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会干事。
”
(1)这段话中“他”指的是,“他”本来性格,但(事情)把他最终逼上梁山。
(3分)
(2)《童年》是前苏联著名作家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
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
(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俄罗斯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6、
(1)林冲(1分)安分守纪,循规蹈矩隐忍(1分)火烧草料场(1分)
(2)高尔基(1分)阿廖沙(1分)
7.综合探究(共4分)
请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有一只乌鸦打算飞往东方,途中遇到一只鸽子。
双方停在一棵树上休息,鸽子看见乌鸦飞得很辛苦,关心地问:
你要飞到哪里去?
乌鸦愤愤不平说:
其实我不想离开,可是这个地方的居民都嫌我的叫声不好听,所以我想飞到别的地方去。
鸽子好心地告诉乌鸦别白费力气了!
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的。
我的探究:
7.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时,不能只想着逃避,应该多从自我角度做些有益的改变。
8.综合运用(共6分)
2015年是羊年,在马年过去羊年来临之际,我校九年级某班要进行“羊年说‘羊’”的主题班会活动,请你也积极参与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羊与成语】
(1)请写出两个含“羊”字的成语。
(1分)
如:
亡羊补牢羊入虎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羊与民俗】
【材料一】据王充《论衡·
是应》,唐尧之臣皋陶治狱,辅以独角之羊。
此羊对嫌犯“有罪则触。
无罪则不触”,极为灵验。
至战国时,秦楚等国御史、狱吏等执法者皆着带有独角神羊图案之冠服
,以示庄严神圣。
【材料二】“羊”、“祥”通假。
西汉大儒董仲舒有云:
“羊,祥也,故吉礼用之。
”《汉书·
南越志》记:
“尉佗之时,有五色羊,以为瑞。
”广州号称羊城,源于美好的传说:
周夷王时,五个仙人骑着口衔六串谷穗的五只羊降临楚庭(广州古名),将谷穗赠给人们,祝这里永无饥荒。
仙人言毕隐去,羊化为石。
(2)请说说上面两则材料中的“羊”的文化寓意。
(2分)
【羊与生肖】
十二生肖是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关于其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
我们祖先用十二种动物两两相对,来寄寓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
请你根据示例,说说马和羊这一组生肖所包涵的寓
意。
(3分)
【示例】老鼠和牛:
老鼠代表智慧,牛代表勤奋。
如果光有智慧,不勤奋,那就变成小聪明;
而光是勤奋,不动脑筋,那就变成愚蠢。
马和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挂羊头卖狗肉(羊头狗肉)饿虎吞羊顺手牵羊、羊肠小道
(2)羊代表正义和吉祥。
(3) 六组生肖:
a.鼠和牛b.虎和兔c.龙和蛇d.马和羊e.猴和鸡f.狗和猪示例1:
马代表勇往直前,羊代表和顺。
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直奔
目标,不顾及周围环境,必然会和周围不断磕碰,最后不见得能达到目标。
但是,一个人光顾及和顺,他可能连方向都没有了。
示例2:
马代表勇敢,羊代表柔顺。
如果一味勇敢,无柔顺之心,就容易变成莽夫;
一味柔顺而不勇敢,就会沦为别人的附属品。
9.古诗文默写填空(共5分,每空1分)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
(《关雎》)
(2)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苟全性命于乱世, 。
(诸葛亮《出师表》)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
。
答案:
1、琴瑟友之;
2、弓如霹雳弦惊;
3、不求闻过于诸侯;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二、阅读(共60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24分)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①?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②,坐断③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①这里指中原地区。
②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③占领、占据。
10.这首词借古讽今,借对孙权(行为或表现)的赞美,委婉地表达对的(行为或表现)的不满,同时还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
(4分)
11.请赏析名句“千古兴亡多少事?
”(4分)
10、不惧强敌坚决抵抗(1分)南宋统治者(1分)偏安江南、庸碌无能、怯懦苟安(1分)忧国忧民、愿为国效力、杀敌卫国施展抱负(1分)11、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对朝廷更替岁月流逝的感慨。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人。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
任氏曰:
“《孝经》云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
”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
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②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
谧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
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有删改)
【注释】①叔母任氏:
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②席坦:
人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何尔鲁钝之甚也∕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B.时人谓之“书淫”∕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C.居贫,躬自稼穑∕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D.犹手不辍卷∕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
三牲之养,犹为不孝
A.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C.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14.请将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2)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15.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皇甫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说说你从他的前后变化中得到的启示。
12.BA.甚:
很B.称;
认为C.亲自D.停止
13.B例句:
“为”表判断,与B选项同;
A.介词,向;
C.句尾语气词,表疑问语气或反诘语气;
D.表被动
14.
(1)修养身心,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已的事业。
15.皇甫谧年少时不好好学习,叔母教育他后能够幡然悔悟,一心向学。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就改(能够虚心接受批评)的人;
他立志读书之后,家贫“带经而农”,患病依然“手不辍卷”,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奋刻苦,能坚持不懈的人。
(品质2分,联系文本2分)。
一个人要有所成
就,一定要勤奋学习,哪怕是起步晚一点,只要勤学不怠,也必将有收获。
(启示2分)。
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幼年名静,是安定朝郡人。
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
他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就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
任氏说:
“《孝经》上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你现在年纪二十多岁了,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
”因此叹息说:
“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
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
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什么呢!
”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
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志气。
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接受经书,勤读不倦。
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他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儿。
于是广泛地阅读了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
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
自己号称玄宴先生。
著有《礼乐》《圣真》等书。
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
他潜心研究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
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
皇甫谧说:
“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皇甫谧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
他著述很多,都被世人所重视。
(二)说明文阅读(共8分)
春节与过年
①在中国,“年”的由来已久。
从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有了记载。
据古代神话传说,“年”是一种最凶恶、最可怕的动物。
吃人害人。
天神把它锁进深山,只准许它每年出来一次。
到了十二月(腊月),“年”就会突然出现,很多人和牲畜遭到伤害。
“年”是灾难,“年”是祸害,人们担心遇到“年”,把年叫做“年关”。
于是,人们每到腊月,家家就储粮备菜,到了年三十日晚上,就关闭家门,准备棍棒,磨刀练枪,准备与“年”作斗争。
人们在与“年”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年”的许多弱点,它害怕红颜色、火光、响声等等。
于是就家家门上贴红纸、家家门前敲锣打鼓、放鞭炮、彻夜点灯,防“年”。
岁月流逝,“年”成为人类与“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②“年”,作为时间概念,是由日、月构成的,它是我们祖先在同自然界长期共存和斗争中,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断加深认
识的产物。
③在渔猎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首先发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于是,逐步形成“日”的概念。
到了畜牧时代,在饲养家禽、家畜的过程中,用“日”计算它们各自成长的时间,已经难以记忆。
于是,古人从月亮的圆缺、潮水的涨落中,,逐渐形成“月”的概念。
到了耕稼时代,农作物的培植生长与气候寒暖,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依据寒来暑往,发现了星象循环的规律,认识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周期,四季为一年,于是,有了“年”的概念。
“年”就成为人们组织农业生产、安排一年生活计划的时间依据。
这也是我国“农历”的来源。
应当说,中国的“农历”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④在中国古代,把朝代更换、王者易人的年份与月份,分别定为“元年”和“正月”,《公羊传
》:
“元年者何?
君之始年也”。
自夏至汉初,都有历史记载。
夏代,定正月初一为“元旦”。
秦与汉初,都以十月为“正月”。
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从司马迁的建议,继夏历,定“太初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之月。
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如果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算起,已经大约有了4000多年的历史。
可见,这一传统之久远。
⑤辛亥革命以来,我国效法西方,用“阳历”纪年。
从此,西方人传说中耶稣诞生年为“元年”的历法,变成了中国人必须遵循的“年”。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
“农历”被改成“阴历”或“旧历”,“过年”正月初一,被改为“春节”。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正式规定“公历”的1月1日为新年,统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时至今日,近百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但是,中国人到了“春节”,仍然把“中国年”过得红红火火!
在中国实际上有两个年,一个是与全世界共同过的“公历年”,一个是具有4000年悠久传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年”。
这一事实表明,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⑥中国的改“年”可能是师从日本。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是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的。
明治维新后,在日本有两个年,“日本年”是国定假期,在家里可以蒙头大睡“寝正月”,在除夕夜或大年初一,要去神社参拜,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活动了,显得冷冷清清,不如“中国年”热闹。
应该说,日本是没有自己的“年”,现有的两个“年”,一个是东方的“中国年”,一个是西方的“公历年”。
16.末段说到“日本年”有什么作用?
17.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
中国国民党曾试图废除春节,但不被中国人接受,后以失败告终。
【材料二】中国有句老话:
“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意思是说一年忙到头的人们,过春节的时候都要回家,一家人在鞭炮声中,锣鼓声中,欢笑声中,享受家庭的温暖,感受团圆的幸福。
请结合“年”的文化意义说说中国人为什么不愿意废除春节?
16、把“日本年”的冷清和“中国年”的热闹作比较,突出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深远影响(2分);
以日本没有自己的“年”这一事实,与前文“中国年”的悠久历史作比较,突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
17、
(1)“年”是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象征;
(2分)
(2)“年”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和生产的科学认识;
(2分)(3)“年”表现了中华民族不断推陈出新、继承弘扬自己优秀传统的能力,以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宽广胸怀。
(4)“年”意味着团圆、亲情和幸福。
(三)议论文阅读(共8分)
①当今世界,书多如山,且一座连着一座,一座又比一座高。
那该如何学习?
窃以为:
。
②学不厌精,即学习不仅不讨厌那些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而且喜欢它、拥抱它,与之终生为伴。
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犹如书山中的宝玉。
石可以铺路建楼,玉却更高一筹,能养人润人。
故而,学不厌精,多多益善。
③学不厌精,要在精选,乐在精嚼,至在精思。
④学如吃饭,饭有优劣。
健康食品得健康,有“病”食品生疾瘤。
正因如此,孔子提出“食不厌精”的命题,并一口气说出了七种“不食”之物,这不可食之物,也正似精神生活中不必学之书。
【甲】书不仅有精粗之分,而且有优劣之别,绝不可盛进碗里都当饭,拿起筷子尽去吃。
不识货,就会错用功夫;
读错书,就会玩物丧志。
⑤精嚼者,细嚼也。
再好的饭菜,不精嚼,难知其味;
再好的书,不精学,难有收获。
相反,从容咀嚼,其味就长;
反复研学,其见必出。
【乙】这也就进一步启迪我们:
学习,倘若只眼中了了,心中匆匆,难免如捕风捉影,白忙活一场;
反之,穷于一物,反
复咀嚼,就会识见胜出,学一得十。
⑥实践证明:
精思,才能从无疑处有疑,从有疑处
无疑,不为异端惑,不为文采眩;
精思,才会使人之良言如出我口,人之精理如出我心,既得从容之乐,又获精约之功;
精思,才可辨大义而修体,察微言而提神,从而做事知要事功倍,做人知足人常乐。
有言道
:
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始有神。
可以说,没有精思,要“翻成悟”,不可能;
缺乏深思,要“始有神”,难持久。
人在世间行,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识“没字理”。
“没字理”,要靠读“有字书”时的精思才有可能获得。
【丙】实践证明:
人学不难,难在精思。
惟有精思,方知是非。
⑦有诗言:
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
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学不厌精,即是也。
可以肯定,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善精选,乐精嚼,会精思,就能卓然可观。
不仅眼能察天衢,而且耳能闻雷霆,从而思接千载有底气,视通万里有方向,做事识大体,做人见大义。
(选自:
2012年
11月27日人民日报作者张保振)
18.根据文意,在第一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表明文章论点的句子。
19.分析文章④⑤⑥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
20.下面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丙】哪处?
为什么?
如当年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时,一连十几天,只学同一首曲子。
师襄说:
“这个曲子你已经学会,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
“曲调是学过了,演奏的技巧还没有学好。
”过了几天,师襄又说:
“技巧学好了,可以学新曲子了。
“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意境神韵。
”又过了几天,师襄说:
“已经领会意境神韵了,可以学新曲子了。
“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其为人如何,风貌怎样。
”直到最后,孔子仰望蓝天,若有所悟地说:
“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了。
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
”不急不躁不怕慢,不急求功不厌烦,使孔子对音乐的奥妙深得其味,以至于当他在齐国听奏《韶乐》时,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放在处。
理由:
18.答案示例:
我们要做到学不厌精。
评分:
本题2分,答出学不厌精及具体内容的肯定句子即可。
如果只答具体内容不得分。
19.答案示例:
首先④⑤⑥段分别阐述了学习过程中能做到“学不厌精”三个具体阶段,内容上呈现递进关系,(1分),并且这三段与第③段“学不厌精,要在精选,乐在精嚼,至在精思。
”相照应,(1分),如果调换影响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所以不能调换。
20.答案示例:
乙处。
(1分)孔子向师襄学琴从“学会曲调”到“学好技巧”,又从“领会意境”到“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通过对曲子反复咀嚼深得音乐的奥妙,(2分)从而论证了“学不厌精,乐在精嚼”的观点。
(1分)
(四)记叙文阅读(共20分)
除夕情怀
①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天,最后一个夜晚,是一岁中剩余的一点短暂的时光。
古人不是说过:
“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吗?
所以在这一年最后的夜晚,要用“守岁”——也就是不睡觉,眼巴巴守着它,来对上天恩赐的岁月时光以及眼前这段珍贵的生命时间表示深切的留恋。
②今年除夕,鞭炮声声,静坐窗前,任思绪在火药香中飘远。
③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蒿草在风中萧瑟。
年三十的傍晚,我和妹妹等待着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④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
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
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
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
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
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父亲召集一家人围拢到
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
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那里贴着一张鲜艳的红纸,这是农家除夕的颜色。
窗外,零星的鞭炮声响起,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⑤鞭炮的火药香味在空气中愈发氤氲。
母亲撅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气。
揭开锅盖,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农家除夕盛宴的大幕在红与绿的色彩中缓缓拉开。
⑥多年
以后,我已不再记得那鱼的滋味,但那全家团坐吃鱼的情景却将永远留在我记忆深处最温暖的角落,我想,我那关于除夕的不变情怀就是起于此吧。
⑦又是一年除夕夜,家里筹备年夜饭,妻子忽说:
“哎哟,还没有酒呢。
”我说:
“我都忙什么呀,怎么把最要紧的东西忘了!
⑧酒是餐桌上的仙液。
这一年一度的人间的盛宴哪能没有酒的助兴、没有醉意?
我忙披上棉衣,裹上围巾,蹬上自行车去买酒。
家里人平时都不喝酒,一瓶葡萄酒——哪怕是果酒也行。
⑨车行街上,天完全黑了,街两旁高高低低的窗子都亮着灯。
一些人家开始年夜饭了,性急的孩子已经噼噼啪啪点响鞭炮。
但是商店全上了门板,无处买到酒,我却不死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顿年夜饭没有酒。
车子一路骑下去,一直骑到百货大后边那条小街上,忽见道边一扇小窗亮着灯,里边花花绿绿,分明是个家庭式的小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