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髓金经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800434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洗髓金经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洗髓金经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洗髓金经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洗髓金经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洗髓金经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洗髓金经Word格式.docx

《洗髓金经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洗髓金经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洗髓金经Word格式.docx

百會穴向前旁開一寸五分爲通天穴,通天穴是膀胱經的穴,但跟肺經有關係。

可治鼻內無聞之苦,鼻孔旁五分處爲手陽明大腸經之迎香穴,有不聞香臭取迎香之說,此兩穴通則肺火得清,嗅覺靈敏,止痰嗽,增強肺臟之抗病力量,而順經按摩可排除外感之邪氣。

肺與大腸相表裏,此動作還可以驅逐大腸中之外邪。

此動作至少8次,可多至64次。

通天,是膀胱經頭頂上之要穴,又名天臼。

在督脈旁1.5寸,前發際直上4寸。

內氣由此穴上通於天,外氣由此穴下入於肺,故名之爲通天。

揉按此處可以瀉肺火,通肺氣。

喘息難,不能仰俯,頸項難轉側。

能解表外邪、治感冒傷風、鼻塞語重或鼻流清涕、鼻痔、鼻淵、鼻息肉。

揉按迎香:

兩手提至面部,以劍指置於迎香穴,做旋轉揉搓。

鼻吸口呼。

吸氣時向外、向上揉按,呼氣時向裏、向下,連做8次,多可64次,如傷風感冒、鼻流清涕或鼻塞不通,盡可多做。

迎香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終結穴,與胃經相銜接。

做這種揉按可以瀉肺火,治鼻炎和上呼吸道感染,還可以緩解闌尾炎的疼痛,以及治療熱症引起的頭痛、眼睛痛。

迎香穴有上下之分。

上迎香爲經外奇穴,鼻唇溝上端盡處,能治鼻病及眼病。

下迎香穴是大腸經之終結處,爲手足陽明之會。

在鼻翼旁5分處、鼻唇溝中。

所以說“鼻旁五分號迎香”。

鼻塞、鼻衄、口眼歪斜、面癢、鼻流清涕;

也可以緩解盲腸炎、面浮腫、唇腫、喘息不利、鼻息肉等疾患。

針灸歌雲:

“不聞香臭取迎香”。

揉按眼部:

用兩手的掌根骨按在下眼眶上,指根骨按在上眼眶上,吸氣時向外、向上揉搓;

呼氣時向裏、向下揉搓,連轉8次,多可64次。

以眼部發熱、輕鬆爲宜。

若肝有實證眼有火,應再反方向旋轉8次。

眼部周圍有很多穴位。

《黃帝內經》中說:

“肝受血而能視”。

眼爲肝之竅,並與五臟都有關係。

例如:

瞳仁屬腎,腎氣充則有神,腎氣衰則無光;

角膜屬肝,肝實病則角膜虹膜脹痛,肝虛病則內陷而困乏;

球結膜屬肺,肺熱則變紅,肺虛則發幹並無光澤;

內外眥(上下眼瞼結合處)角屬心,心氣虛則眼角酸痛,心氣實熱則眼角發紅腫脹;

下眼泡屬脾,脾虛則浮腫,脾實熱則腫脹而疼痛。

由此可見,眼部周圍的穴位通達五臟。

五臟六腑的外感內傷,可在眼部的穴位進行補瀉法。

通過經絡穴位之揉按,使潛藏在骨縫筋肌中之病邪消聲匿迹。

氣血暢通,不但提高視力且有利於臟腑功能的改善。

承泣: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與眼球之間、目下7分直瞳髎中,爲足陽明胃經與陽蹻脈、任脈之會穴。

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夜盲、眼瞼瞤動、口眼歪斜、遠視恍恍、口不能言、耳鳴耳聾等疾患。

四白:

目正視,瞳孔直下、目下1寸,當眼下孔凹陷中。

目赤、痛癢、目出雲翟、頭痛、目眩、口眼歪斜、不能說話。

球後:

眶下緣1/4與內3/4交界處。

爲經外奇穴。

目疾。

太陽:

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處凹陷中。

頭痛、目疾,治頭痛有顯效。

上明:

眉弓中點、眶上緣下。

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視神經萎縮。

魚腰:

眉毛的中心。

眉棱骨痛、眼瞼瞤動、瞼下垂、目翳、目赤、腫、痛。

攢竹:

眼眉頭凹陷中。

頭痛、目眩、視物不明、迎風流淚、眉棱骨痛、目赤腫、眼瞼瞤動。

晴明:

在目內眥、赤白肉際(目內眥外1分宛宛中),是手足太陽、足陽明、二蹻五脈之會穴。

爲膀胱經之始點。

目遠視、白內障、迎風流淚、魚肉攀睛、小兒眼癢、老人氣眼流淚。

瞳子髎:

目外眥5分處,爲手太陽、手足少陽三經之會穴,又名魚尾。

青光眼、夜盲不能視、遠視恍恍、赤痛流淚、頭痛喉閉。

絲竹空:

爲三焦經之終結穴,在眉梢處凹中,爲手足少陽之會穴。

偏頭痛、目赤頭眩、視物恍恍不明、眼眉倒下、目戴上。

揉按瞳子髎、太陽穴:

兩手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按於瞳子髎穴和太陽穴上,隨吸氣之勢向上、向前揉按;

呼氣時向下、向後揉按。

如此旋轉揉按至少8次,多可64次,最好至頭腦清醒、眼內發熱清亮、舒適爲宜。

瞳子髎爲膽經之首穴,分佈著顴眶動、靜脈,並有顴面神經與顴顳神經,膽經盤桓於上下。

膽爲陽木,木盛則生風而爲偏頭痛之患,或顔面神經麻痹。

肝與膽相表裏,治肝先治膽是由表及裏的方法。

所以,這個功法可以熄肝風而解暈眩,還能治療偏頭痛,顔面神經麻痹、視神經萎縮、角膜炎、青光眼、遠視,青年近視、視網膜出血以及夜盲症、屈光不正等眼病。

目外眥5分處、爲手太陽、手足少陽三經之會穴,又名魚尾。

爲經外奇穴,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處凹陷中。

頭痛、目疾、治頭痛有顯效。

幹擦臉:

隨吸氣之勢,兩手心向上如托球狀經腹胸徐徐擡起舉至額角,勞宮穴對準頭維穴,輕輕揉按至吸氣盡。

呼氣時,兩手下行,經面部循胃經向下撫摩,中指經胃經的第一個穴位承泣,五指舒開撫於面部如擦臉之形,下行經口角旁之地倉,拇指經頰車穴下按,直至勞宮穴對準乳中穴時,兩手指尖轉而向下,拇指相對經胃部用力下推食指經不容、承滿、梁門、天樞、水道、歸來、直至氣沖,引氣至次趾尖端之厲兌穴內。

連續做8次,多可64次,以胸腹舒適爲宜。

手三陽經榮於面,冒經的脈絡佈滿面部,本動作可使榮於面之三陽都活動起來,其主流則爲多氣多血之胃經。

胃經的氣血旺,則可疏通胃部的鬱悶脹滿而增進食欲。

所以,保健中宮(胃)是治病的重要方法。

勞宮穴是心包經,屬火,胃經屬土,火能生土。

所以,練此式可以通調脾胃,對胸滿腹痛、便血便秘、疝氣及頭痛、眼痛、婦科病也有療效;

還可以治局部疾患——顔面神經麻痹。

頭維:

爲足陽明胃經之穴位,在額角發際直上5分。

針灸甲乙經:

在額角發際,夾本神穴兩旁各1.5寸。

目眩、頭痛、目痛、流淚、限瞼瞤動。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緣與眼球之間。

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夜盲、眼瞼瞤動、口眼歪斜、遠視恍恍,口不能言、耳鳴耳聾等疾患。

勞宮:

在手掌心橫紋中。

第二、三掌骨之間、中指尖下。

爲心包經之滎穴。

心痛、狂癲、癇症、嘔吐、口瘡、口臭。

乳中:

在乳頭中央。

不能針灸,揉按可治乳腺癌。

地倉:

在角旁4分。

口角喎斜、流涎、眼瞼瞤動。

頰車:

下頷角斜上方一橫指凹陷中。

合口有孔、開口即閉。

口喎、齒痛、頰面腫、口噤難言。

不容:

臍上6寸、旁開2寸。

嘔吐、腹脹、胃痛、食欲不振。

承滿:

臍上5寸,旁開2寸。

胃痛、吐血、脅下堅痛、腸鳴腹脹、食欲不振。

梁門:

臍上4寸、旁開2寸。

胃痛、嘔吐、腹脹泄瀉、食欲不振。

天樞:

臍旁2寸。

腹脹腸鳴、繞臍痛、便秘、泄瀉、痢疾、月經不調。

是大腸經之“募”穴。

水道:

臍下3寸、旁開2寸。

小腹脹滿、小便不通、月經痛、不孕。

歸來:

臍下4寸、旁開2寸。

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白帶、陰挺、陰冷痛。

氣沖:

臍下5寸、旁開2寸。

腹痛腸鳴、疝氣、陰腫、陽痿、月經不凋、不孕。

幹梳頭:

兩手隨吸氣之勢上擡,手心向上,以小指尖置於睛明穴上,輕輕揉按3至5次。

吸氣盡,隨呼氣之勢五指舒開,指尖用力循膀胱經之攢竹、眉沖、曲差、五處、通天,膽經之陽白、頭臨泣、風池,由頭部向下循按,經淵腋穴,指端向胸腹按至日月穴,漸轉向下,繼續按至環跳穴,兩手自然垂於體側引氣下行,直至膽經之足竅陰、膀胱經之至陰穴內。

幹梳頭可以活動頭部的經絡,引氣下行,用來瀉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邪火,通調肝膽的氣血,降低血壓,對腦動脈硬化、腦血栓症都有療效。

兩手沿著膽經按摩的時候,手宜稍重,氣宜和緩,頭懸,頂豎,松腰塌胯,提肛縮腎,這樣可收到水火相濟的良好功效。

名醫孫思邈、李東垣都主張“發宜常梳”。

睛明:

在目眥、赤白肉際(目內眥外1分宛宛中),是手足太陽、足陽明、二蹻五脈之會穴。

頭痛、目眩、視物不明,迎風流淚,眉棱骨痛、目赤腫、眼瞼瞤動。

陽白:

目上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

頭痛、目痛、目昏、眼瞼瞤動。

頭臨泣:

陽白穴直上、入發際5分。

目翳多淚、頭痛、鼻塞、小兒驚風反視。

眉沖:

眉尖直上、神庭穴旁。

頭痛、暈眩、鼻塞、癇症。

曲差:

神庭穴旁開1.5寸。

針灸《甲乙經》:

挾神庭兩旁各1.5寸,在發際。

頭痛、鼻塞、鼻衄、目視不明。

五處:

上星旁開1.5寸。

目眩、頭痛、癲癇。

通天:

是膀胱經頭頂上之要穴,又名天臼。

揉按此處可以瀉肺火、通肺氣。

喘息難、不能仰俯、頸項難轉側。

能解表外邪。

治感冒傷風、鼻塞語重或鼻流清涕、鼻痔、鼻淵、鼻息肉。

風池:

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與風府穴平行。

頭項強硬、目赤腫痛、鼻衄、耳鳴、癲癇。

淵腋:

舉臂、腋中線上、第四肋間隙。

胸滿、腋腫、脅痛、臂痛不能舉。

日月:

期門直下一肋、乳頭直下七肋間隙。

是膽經之“募”穴。

吞酸、嘔吐、脅肋痛、呃逆、黃疸。

環跳:

股骨大轉子與骶骨裂孔連線的1/3與內2/3交界處。

當提肛斂臀時塌陷。

風濕痹痛、下肢癱瘓、腰胯痛、膝脛痛、站立不穩。

足竅陰:

第四趾外側指甲角旁1分。

頭痛心煩、耳鳴耳聾、喉痹舌強、脅痛咳逆、月經不凋。

至陰:

足小趾外側指甲角旁約1分處。

頭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難産、胞衣不下。

揉按風池:

兩手劍指(食指和中指)置於風池穴上,隨呼吸之動作在穴位上揉按,吸氣時向外向上,呼氣時向裏向下。

針灸大成雲:

按之引於耳中。

因此穴爲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穴,揉按時目內有清涼感、熱感,耳中有氣沖感。

連做8次,熱脹感達到前額陽白穴爲佳。

如果氣感不明顯可增至64次。

風池乃風邪之聚處,故以風池名之。

外感內侵,此處反應極快。

風池穴爲膽經之要穴又稱熱腑穴,其附近有枕動脈和枕靜脈,又分佈著枕大、小神經,爲三焦、膽與陽維脈之交會穴。

頸項強直,揉按之則邪散而氣通。

所以這個動作對治偏頭痛、中風感冒,頭頂強直、目眥奇腫、淚易出、鼻出血、熱病汗不出、中風不語、肩背壓痛、肝氣怒發、突然耳聾、神經衰弱、失眠等症均有療效。

位置與主治疾患見幹梳頭。

拿玉枕:

先將左掌放在大椎穴之上、五指朝同一個方向,隨吸氣之勢,全掌如抓物之狀用力緊握頸部,並向腦後上提。

呼氣時,手放鬆。

連續做8次,再換右手,重復上述動作。

如此左右轉換,多可64次,應感到熱氣由督脈上沖直達頭頂,然後到印堂穴下至任脈沉於丹田。

以頭腦感到清爽爲宜。

動作要任其自然,用力抓拿不可矜持。

玉枕關爲通小周天之重要關卡,玉枕關並非玉枕穴,而是指大椎穴之上到風府穴之下的整個部位,是脈氣上升的關卡。

此處經絡錯綜複雜,只靠督脈之自由衝擊,歷時需久,“拿玉枕”,就是用外力和內意導引促使經絡通暢則成效較速。

可改善腦動脈硬化,緩解腦充血,對於高、低血壓療效均有效。

風府:

在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

頭痛、項強、目眩、咽喉腫痛、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癲狂。

擊天鼓:

兩手掌將耳翼向前壓伏貼住耳孔,十指相對放在脖子後邊,以中指和食指敲擊風府、啞門兩穴,則耳內有咚咚響聲,至少敲擊36次。

手指之敲擊動作快慢以舒適自然爲原則。

由耳針圖可以瞭解,耳部經穴通連各臟腑,然平時活動較少,風府穴爲督脈、陽維脈、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對它敲擊可以使面部和五官的疾患得到治療。

蘇東坡說:

“耳宜常彈”。

“擊天鼓”的功法使耳翼及耳內外各部肌肉組織活動起來,就可以治療全身各臟器之疾患,對耳鼓膜塌陷、耳內蟬鳴能起改善作用。

頭痛。

項強、目眩、鼻衄、咽喉腫痛、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癲狂。

啞門:

在後發際正中直上5分。

   針灸《甲乙經》:

在後發際宛宛中,《素問》王冰注:

去風府穴1寸。

聾啞、項強、精神分裂症、神經官能症。

撐耳孔:

兩手中指按在膽經的懸顱、懸厘兩穴之間,拇指按在胃經之大迎穴上,食指插入耳孔,吸氣時稍用力上撐,耳內嗡嗡作響。

呼氣時稍用力下扒感到耳內有熱氣向外冒,做8次,多 

可64次。

食指撐孔可牽動耳膜增強其抵抗力,可治療耳鳴耳聾症。

按摩大迎穴可固齒止痛。

懸顱、懸厘兩穴受到按摩可使頭腦清爽。

懸顱:

在頭維穴至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中點。

偏頭痛、目外眥痛、耳聾。

懸厘:

在頭維穴至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下1/4與3/4交界處。

偏頭痛、耳鳴。

大迎:

在下頜角前1.3寸骨陷中。

咬肌前緣、閉口鼓氣時,即出現一溝形之下端,動脈應手處。

口眼喎斜、口噤、頰腫、齒腫痛。

揉按聽宮:

本動作是用劍指(或食指)揉按與耳聽力有關時耳屏前之耳門、聽宮、聽會三個穴位。

吸氣時向前向上,呼氣時向後向下。

以感到耳內有隆隆聲爲宜連續做8次,多可64次。

叩齒:

兩唇輕合,上下牙齒相叩,格格出聲,連叩36次,爲“小周天”之法。

自覺有熱氣上沖於腦爲宜,如無,則叩齒次數加倍。

舌下生出津液,以意送入丹田,汨汨有聲。

祖國醫學有“腎爲主宰,齒爲先鋒”之說,腎主骨,齒爲骨之餘,腎衰則齒動搖,齒固則有益腎之功,齒有力則益咀嚼而助消化。

赤龍攪海:

將舌伸出齒外,上下唇輕合使舌不外露,舌尖由右頰向左頰轉動,一吸一呼轉一圈,左轉8圈後再右轉8圈。

爾後,縮舌至牙齒內並抵齒,再左右各轉8圈,多可64圈。

內外轉畢,津液滿口,分3次汨汨咽下。

舌在口內轉動,可以活動腮腺、下頜腺和舌下腺以及無數散在的小唾液腺,以分泌唾液助消化。

現代醫學認爲,唾液能增強免疫功能,能消除致癌物質的毒性,能起返老還童等作用。

此外,舌和臟腑經絡有密切的關係。

舌爲心之苗,心病都與舌有關。

脾經連於舌根、散於舌下。

腎經也通舌根。

肝經行頰裏環繞口唇。

喉嚨發音更離不開肺氣。

舌的活動還牽扯到任脈。

所以說,舌的活動對臟腑的一切疾病都有補益。

頸項活動:

以頸椎爲軸,先將臉轉向右,吸氣時低頭並向左轉動至面向左。

呼氣時仰頭由左向右轉動回至起式。

一次呼吸轉一圈。

如此轉動8圈後,再依此要領反方向轉動8圈。

可左右輪流旋轉至64周。

旋轉之幅度要儘量前低、後仰,但要自然,速度應完全受呼吸節律的支配。

切勿氣斷脫節,旋轉之幅度任其自然而不用力。

轉動時眼睛自然轉動。

頸項爲任督二脈之樞紐,頸項爲十四經之通路,全身經絡與頸項都有聯繫,外感內侵則頸項強直,內傷過重外現則頸項下垂或後傾。

活動頸項可使經絡疏通,血流旺盛,減少供血不足之疾患。

對咽炎、甲狀腺腫大、喉嘶啞疼痛、頸項強直、骨質增生、半身不遂等均有療效。

旋轉指腕:

兩臂向前平伸,掌心向下,沈肩墜肘,保持肩、肘、腕關節鬆弛,隨吸氣之勢,兩手同時依小指、無名指、中指、食指,到拇指之順序屈指呈握空拳狀,並順勢轉腕使手心向上,五指舒開。

呼氣時,仍按小指至拇指的順序逐個內旋,使手腕旋轉變爲手心向下,恢復起勢,依此動作要領重復8次,可多至64次。

呼吸力求深、長、細、勻,動作柔和而有節奏。

兩手手指爲手三陰、手三陽的井滎穴位,是神經末梢。

指腕活動可疏通手三陰、手三陽,腕部活動可牽動陽溪、陽池、陽穀、腕骨、太淵、神門等穴。

此式對腕關節和指關節畸形腫癰療效顯著,堅持鍛煉,可以使手指氣血暢旺,反應靈敏。

故此式對指腕疼痛、紅腫無力、屈伸不靈、前臂痛、脅痛及上述穴位相關的疾患都有療效。

肘部活動:

隨吸氣之勢,以意著肩催肘、肘催手,使左臂向前平伸,腕高與肩平,手心向下。

呼氣時,伸出之手屈肘向後拉,並旋腕轉臂使手心向上,置於肋下章門穴處。

然後隨呼吸依同樣要領活動右肘,如此兩臂、兩肘交替活動各8次,可多至64次。

肩部活動:

肩關節向前轉動和肩關節向後轉動。

肩關節向前轉動起式:

兩臂徐徐擡起,手心朝下,吸氣時,兩手翻轉手心向上,向後拉至淵腋下,隨即兩肩上提帶動兩臂旋轉,使手心向裏置於中府、雲門兩穴處,吸氣盡。

呼氣時,兩臂內旋,肘高與耳齊,兩手背自然夾於兩腮旁,指尖向下,轉而向前伸平,形成手背相對指尖向前之式,呼氣盡,此爲肩關向前動之式。

然後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上,如此動作連續8次。

向前旋轉完畢,兩臂在體側自然下垂。

隨吸氣之勢,兩肩向前扣向上提帶動兩臂旋轉,使手背相對,提至鎖骨處,呼氣時,兩肩向後張,兩手掌翻向上如捧荷花,順兩脅下行恢復預備式,連做8次。

可活動手三陰、手三陽,對肩周炎、骨質增生等肩部疾患都有顯著療效,由手導引和牽動淵腋、雲門兩穴,故對心肺疾患和胸膜粘連也有療效。

展臂寬胸:

隨吸氣之勢,兩臂由體側上提至章門穴上,手心向上,向前平伸,肩、肘、腕保持自然鬆弛,腕提至與肩同高時,吸氣盡;

呼氣時,兩臂內旋翻轉手心向外、橫掌,並向兩側展臂直至體後側,劃圓弧,兩手收回置於腰間,手心向上,然後再向前平伸,重復8次。

最後一次,展臂于體側自然垂下。

多可做至64次。

可散胸懷之鬱悶,並可防治弓腰駝背,對肩周炎、胸膜粘連、肺氣腫、骨質增生也有較好療效。

神龍絞柱:

屈膝下蹲。

吸氣時,軀幹以腰爲軸向左轉動,右臂由體側經胸前向左劃弧,使右手小魚際置於左肩之井穴處,手心向內向上,眼隨手走至肩井穴處,轉向正後方;

同時左臂由身體左側擺向身體右後,手心向上向後,指尖直達秉風、曲垣之間。

呼氣時,身體向右轉動,左手由身後向身前甩至右肩井穴處,右手由身前甩向身體左後。

如此隨呼吸左右轉動,兩臂活動如神龍之絞柱,至少8次,多可64次。

本動作牽動任督二脈,大幅度的旋轉,使脊柱與胸骨等都得到活動,腹部隨之起伏,有助於通小周天,對於血液疾患、癌症、肩背勞損、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都有補益,對全身各關節之骨質增生都起治療作用。

對癌症也可防治。

腰胯活動:

兩手叉腰,拇指在前,四指按在腎俞穴上,吸氣時,腰胯作逆時針轉動,向右、向前、向左;

呼氣時,向後、向右轉動,一個呼吸轉一周連做8次。

再以相反的方向轉動8次。

左右轉動可多至64次。

轉動時,要求頭頂項豎,不能搖頭晃腦。

腰爲腎之府,腎爲先天之本,腎有病則腰疼,腎氣充則腰強有力。

腰爲軀幹的主宰,腰胯旋轉加上呼吸,對臟腑起按摩強健作用。

能促進腸胃蠕動,增進消化功能,並可強腎,醫治血液疾患。

治療腰椎骨質增生,效果更爲顯著。

腎俞穴:

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遺精、陽萎、遺尿、月經不調、白帶、腎虛腰疼、目昏、耳鳴、耳聾,水腫。

膝部活動:

兩腳並攏,膝益微屈,膝蓋不能超過足尖,兩手分別置於兩膝之上,勞宮穴對鶴頂穴,食指和無名指分別置於膝眼和犢鼻之上。

隨吸氣兩腿屈膝旋轉,先由右向前、向左轉動,食指、無名指用力扣提。

呼氣時,由左向後,兩腿伸直再向右轉動,手指放鬆,掌心稍用力下按。

如此轉動8次,然後以相反方向旋轉8次。

左右轉膝可多至64次。

動作的快慢隨呼吸而定,自然用力,氣沉丹田。

膝爲腿之柱,腿爲腎之路。

外感侵襲使膝關節疼痛麻木。

如果腎虧,則膝關節屈伸不靈。

本式可以治外感侵襲引起的膝部腫痛、麻木、屈伸不靈,還可以驅腎邪,起滋腎清熱的作用。

對鶴頂、犢鼻、膝陽關、陽陵泉、足三裏、陽谷、曲泉等穴相關之疾患均起治療作用。

犢鼻:

髕骨下緣,髕韌帶外側凹陷中。

膝腫痛、腳氣。

鶴頂:

髕骨上緣正中凹陷處。

膝痛、足脛無力、癱瘓。

膝眼:

髕骨緣兩側凹陷中。

膝痛、腿腳重痛、腳氣。

足部活動:

兩手叉腰或扶於支撐物上,擡起左腳離地約20釐米,並伸向前方。

隨吸氣之勢,腳向裏向下扣,腳背稍用力繃直,使足三陽經絡之氣下降。

呼氣時,左腳向外向上翻起,腳跟稍用力下蹬,促使足三陰經絡之氣上升。

如此隨呼吸節律旋轉,使足三陰三陽之氣一升一降,達到調整陰陽之作用。

如此左腳轉動8次,再換右腳轉動,兩腳輪流活動可多至64次。

年老體弱者,也可坐在凳子上鍛煉。

“人老先從腿腳老”。

老年多腎衰,腎衰則常患腳跟痛、神經炎、脈管炎。

足部腳趾端爲神經之末梢,又連足三陽、足三陰,反映敏感,加強足部活動,可促進腳部氣血通暢而消除疾患。

練功日久,足掌雞眼、腿涼、腳冷之病消失,冬天腳不裂口了。

解溪: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上,當趾長伸肌腱與姆長伸肌腱之間陷中。

頭痛、下肢癱瘓、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

仆參:

外踝後下方,昆侖直下,當跟骨凹陷處。

下肢痿弱,足跟痛。

申脈:

外跺下緣下5分凹陷處。

癲癇、頭痛、眩暈。

太溪:

在內踝與跟健之間凹陷中,平內踝尖。

神經衰弱、腰痛、泌尿生殖系統疾病、齒痛、咽喉痛。

照海:

在內踝正下緣下1寸凹陷中。

月經不凋、咽喉痛、失眠、小便頻數、癲癇。

丘墟:

在外踝前下緣,當趾長伸肌健的外側凹陷處。

踝關節痛、下肢痛、肝脾區痛。

中封:

在內踝前1寸,當商丘與解溪之間靠脛骨前肌健之內側凹陷處。

陰莖痛、遺精、小便不通、疝氣。

商丘:

沿內踝骨前緣及下緣,分別作一直線,交點處取穴。

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病變、腹脹、舌強。

昆侖:

在外踝最高點與跟健之中央凹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