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技城发展及远景规划草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9732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绵阳科技城发展及远景规划草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绵阳科技城发展及远景规划草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绵阳科技城发展及远景规划草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绵阳科技城发展及远景规划草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绵阳科技城发展及远景规划草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绵阳科技城发展及远景规划草案Word格式.docx

《绵阳科技城发展及远景规划草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绵阳科技城发展及远景规划草案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绵阳科技城发展及远景规划草案Word格式.docx

充分释放国防军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创新潜能,积极服务、服从于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科技成果集散地。

加速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建立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孵化、转化平台及产业化基地,优化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在军民融合科学技术、信息、知识与成果方面发挥孵化集聚功能,形成国内重要的科技成果集散地。

创新人才汇聚地。

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集聚、使用和激励的新模式,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国家重要的军民融合型创新人才汇聚地。

高新产业集中地。

以军民融合型产业为特色,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成西部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第三节发展原则

坚持军民融合,促进产业发展。

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军民双向互动、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工作机制,以军工技术为支撑、民用产品为方向,形成军品、民品、军民结合三大板块,促进科技城产业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学发展。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知识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现有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科技城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坚持市场运作,促进集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整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形成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向科技城集中,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集聚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促进协调发展。

始终把扩大对外开放摆在重要位置,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精神,创新科技城开放平台和体制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实行错位发展,在扩大开放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15年,绵阳科技城区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军民融合产业显著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环境显著改善。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

军民融合企业达到200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60%;

科技城范围内全社会R&

D经费占GDP的7%,年专利申请数达到2600件,万名劳动者中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高于全国中心城市平均水平。

到2020年,绵阳科技城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两番,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于中心城市平均水平,成功探索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路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成为西部现代化大城市、中国特色军民融合自主创新示范城市和全球研发密度最高的科技城之一。

第二章全面建设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城

  第一节实施军民融合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工程

科学新城。

支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国家重大专项布局在绵阳,着力推动国防科研和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空气动力新城。

加快建设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建设及空气动力学国家实验室项目,推进军民共建共享基地健康发展。

航空新城。

加快建设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实验基地项目,促进航空工业军技民用并迅速实现产业化。

  第二节实施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提升军工企业创新能力。

继续加大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支持和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骨干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探索军工资源转化为军工资本的新模式,引导军工企业创制国家和国际标准,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战略产品,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发明专利申请增长每年保持在30%以上。

推进大院大企合作创新。

大力推动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在绵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探索和完善科技资源共享的新机制、新模式,有效整合科研机构研发能力和企业市场开拓、品牌打造能力,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成规模、成链条转化科技成果。

支持科技城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参与国家军事订货与装备采购。

加速科研院所企业创新。

积极推动在绵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加快体制内企业制度、技术和产品创新,加速体制内科研成果产业化。

鼓励科研院所建设孵化园区和产业园区,促进体制内产业化项目做强做大。

支持科研院所创新项目、科技产业化项目落户绵阳科技城。

培育市场导向型、技术驱动型的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的创新型企业。

第三节实施国家军民融合孵化转移基地建设工程

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孵化中心。

整合科技城孵化资源,组建政府主导、公司化运作的“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孵化中心”,创造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每年新增在孵企业100户以上,建成全国一流的综合孵化器。

建设国家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

以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加快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完善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产学研对接平台。

围绕科技城主导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构建以省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骨干、牵引省外重点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科技支撑网络,健全利益共享、政策引导支持的技术转移机制。

建设国家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

组建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技术交易中心,建立军转民企业技术成果OTC(柜台交易)市场和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交易公共信息网络平台。

定期举办“中国·

绵阳科技城科技博览会暨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交易会”,形成产学研对接长效机制。

第四节实施科研院校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着力打造环院所创新带。

发挥科研院所优势学科的知识溢出、人才支撑和产业集聚效应,按照“一院所一产业一园区一企业”模式建设集群化特色产业基地。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核物理、强激光、资源环境等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公共安全、辐照数字成像、激光器件及激光加工、特种危险物无害化处理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以空气动力学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飞行器、风电装备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以航空发动机技术研究为主,促进航空发动机大型试验与航空科技产业一体化,实现产业化;

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以磁性材料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高性能磁性材料及器件规模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以光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技术研发应用为主,突破高性能数字传感器、兵器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着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部省共建西南科技大学,通过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

把绵阳师范学院建设成为具有区域性人才培养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建设,支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积极申办绵阳技师学院。

支持“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在科技城设立分校。

加快推进教育园区建设,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加速培养高智能、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打造西部高水平的区域性科技教育中心。

第三章加速建设军民融合型科技产业城

第一节军民合作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

在数字视听及家电制品产业领域,突出IC设计、黑白家电整机合成、新型显示器件、电子材料及关键器件等核心、高端、基础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平板电视、新型显示器件、广电设备、压缩机、分离和片式元器件、电子原材料等整机产品、产业核心高端产品和基础原材料产品;

加速实施PDP二期及大尺寸转换中试验证线、等离子电视化学品、等离子屏用玻璃基板、PDP模组及LCD模组封装、环保无氟节能冰箱、数字视听产品及出口加工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在电子军工产业领域,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大飞机和商用飞机专项的机遇,重点发展光电雷达、二次雷达、空中交通管制、北斗二代卫星通信导航、军用备复通讯等系统产品;

加快实施空管系统科研生产基地、军用连接器及传感器、大型应急预警及指挥通信系统、军工专用配件、军用航空电源等项目建设。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领先的数字视听及平板显示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和重要的电子军工产品研发生产中心。

冶金机械产业。

在冶金领域,大力发展核电、航空、航天、化工、化肥和化纤等“一核两航三化”高端产品,深度开发军民用钛材及深加工产品,打造新型合金钢棒材、特殊钢锻件、不锈钢制品及取向硅钢、精密无缝钢管、新型钛合金等制造产业链,建成国内最大的钛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在机械领域,围绕机床数控、水泥化工成套设备、风电设备、客货运输索道、客货用电梯、各类破碎设备、大型发电设备及专用零部件制造,积极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链和机电一体化产业链,加速制造业信息化进程。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特色鲜明的西南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重点围绕整车发展改装、特种、专用载货及重型载货车,扩大金杯系乘用车、轻卡、微卡和越野车生产规模,加快开发电动汽车等新能源轿车。

在汽车整机及配件方面,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轻型小排量汽、柴油发动机,汽车发动机再制造、自动变速箱、车用涡轮增压器、各类汽车专用配件及汽车电子等专用整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形成比较完善的汽车产业链。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建成四川重要的汽车整车、汽车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制造中心。

化工产业。

以精细化工、无机盐化工、天然气化工三大领域为重点,着力发展新型低毒农药、油脂化学品、电子化学品、专用化学助剂、铬盐硫酸盐精加工等产品,扩大合成氨规模,发展下游高效复合肥等深加工产品,适度发展生物化工和民爆器材产品。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建成中国西部以功能杂环化合物及电子化学品为主导的特色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第二节加快培育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网融合与物联网产业。

突出科技城在软硬件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系统集成方面比较优势,重点推进“4C”融合、射频识别(RFID)、网络通信、IPTV、手机通讯、无线智能传感等新兴技术研发;

加速发展基于三网融合与物联网技术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数字机顶盒、嵌入式软件、无线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网络通讯产品、移动基站等新一代产品;

加快实施数字平板网络电视、新型手机通讯产品、RFID研发及应用基地、卫星导航及无线通讯终端、新型连接器传感器等重大项目建设,迅速构建跨越广电网、通讯网及互联网的4C产业体系。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一流的“三网融合”与“物联网”产业化基地。

新材料产业。

重点开发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超硬材料、超微材料、纳米材料、光学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等新材料技术和产品;

加快实施特种电工电子薄膜、新型电工绝缘材料、无卤阻燃聚酯切片、太阳能电池背板材料、环保型POX保温隔热管及屏蔽材料、高性能软磁料粉和铁氧体等重大项目建设。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建成中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

重点开展半导体照明、脱硫脱氮、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领域重大技术研发;

全力发展半导体照明节能、水处理、烟气除尘脱硫净化、工业及生活垃圾及固废回收再利用、污泥治理、废旧家电汽车回收处理再利用等节能环保装备、产品的开发生产和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实施铬渣资源化处理、PVDF中空纤维膜、废旧塑料处理及增值再利用、烟气脱硫脱氮、三废综合处理仪器装备等重大项目建设。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基地。

非能源核技术产业。

加快推进辐射化学、核成像、射线分析等技术研发;

重点发展核探测成像、烟气辐射脱硫脱氮、放射性同位素、新型辐照加速器等辐射装置及制品;

积极推进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线、高能ICT与高能加速器辐射成像装备、核电站放射性废物处理及核设施退役专业装备产品、通过式便携式放射性安全检测(识别)系统生产线、钢质管道辐射交联补口防腐产品生产线等产业化项目建设,迅速带动中物院及相关军工单位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成国内重要的以先进辐射成像系统研发应用为主的非能源核技术产业化基地。

新能源产业。

重点研发钒电池、恒功率大电流无汞碱锰电池、塔式聚光太阳能光伏电站、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BIGCC)发电、兆瓦级高海拔风场风力发电等技术、产品及装备;

加快不间断电源、钒电池、太阳能光伏电池及专用薄膜材料、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核电化学电池、太阳能跟踪器、风能发电设备等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差异化、系统化、集成化发展。

到2015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成西部重要的新能源研发产业化基地。

第三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业。

加快城市商业核心区改造升级,均衡发展生活型服务设施;

加快新皂、石马、龙门物流园区、石塘现代专业市场建设;

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品、汽车销售维修和日用消费品市场集群;

构建生产性、民生性物流商贸服务产业体系,培育现代物流企业;

建成西部重要的物流集散及商贸服务城市,打造西部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

发展现代金融业。

优化金融发展环境,鼓励更多的政策性银行、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落户绵阳,扩大金融信贷优惠政策,扩大授权授信,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

发起和改组设立科技城的总部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科技金融。

加大各类政策性基金的引导力度,大力发展基金、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信托、中小企业担保,支持更多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直接融资。

积极开展保险业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大力培育保险中介机构。

全力促进金融产业的发展,打造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

发展军民融合创意产业。

发挥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优势,以数字化创意产品为核心,重点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移动增值服务以及工业创意设计。

强化企业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功能建设,建立和完善创意产业相关技术、孵化、市场等支持平台,促进内容提供商、技术和终端产品供应商及运营商的结合,鼓励创意产业联盟的形成。

发展军民融合服务业。

强化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专业经纪人队伍,建立培育创新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产业联盟等新型创新服务组织。

鼓励各类法律、会计、审计、知识产权服务组织等中介机构为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提供快捷服务。

建立完善为军民融合技术转化应用的法律、企业管理、营销策划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平台。

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业实行科研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推进实验测试服务产业化进程。

发展科技特色旅游产业。

打造科技城旅游品牌,重点发展“科技馆、园、区旅游产品线,三线建设老厂区科技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线和科技城乡村旅游产品线”三条精品科工旅游线路。

提升旅游品质,着力形成绵阳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第四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统筹科技城产业布局,按照“一核四带”空间结构,倾力打造科技城军民融合核心示范区,突出发展四大产业带,形成若干产业定位明确、功能分工合理的专业化产业基地或制造中心。

“一核”:

以科技城核心区为主体,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牵引,以科技城发展投资集团为投融资平台,充分发挥科技研发资源密集、产业高度聚合的优势,规划建设国家军民融合产业园,打造国家原始创新和重大集成创新的策源地及高端产业聚集地。

支持绵阳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扩区,拓展发展空间,建成国内一流的“三网融合”与“物联网”产业化基地、数字视听及家用电器制造基地、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四川汽车整车、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中心。

支持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PDP显示器件研发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精细化工生产基地。

支持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电子军工产品研发生产中心、节能环保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和西部新能源产业化研发生产基地。

支持绵阳科技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以食品产业为主,协调发展生物医药等产业,建成区域性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生产基地。

“四带”:

引导各细分产业、价值链环节在各产业带梯度布局,形成优势互补与分工协作的格局。

北线(绵阳江油方向)产业带。

重点围绕冶金、机械两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扩张提升,打造特色鲜明的西南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西线(绵阳安县方向)产业带。

加快形成高新区安县沿线节能环保产业研发制造中心和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综合配套中心,加快建设涪城区金家林总部经济基地。

东线(绵阳梓潼方向)产业带。

突出毗邻科学城的独特优势,围绕现实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将游仙科学城片区打造成国内重要的非能源核技术应用产业化基地、新材料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和光机电研发生产基地。

南线(绵阳三台方向)产业带。

以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和精细化工、新材料配套和服务为主,建成平板显示配套产品生产中心;

加快形成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食品制造中心。

第四章着力构筑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第一节绿色宜居的低碳城市

制定低碳城市建设规划。

着眼生态宜居和可持续发展,以低碳发展理念为引领,抓好城市总规修编。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疏解旧城、提升中心、生态控制、拓展新区,形成“一心十组团”空间布局,实现城区交通畅通化、植被森林化、环境清洁化、品质宜居化。

一心:

中心城区,承担全市金融、商贸、交通、服务等综合性功能。

十组团:

园艺组团,承担科技研发、行政办公、文化和居住功能;

高新区组团,承担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生产、物流和居住功能;

塘汛组团,承担科技会展、工业产业和居住功能;

游仙组团,承担休闲旅游功能;

科学城组团,承担国防科技研发功能;

松垭组团,承担农业研发,科技创新产业功能;

青义组团,承担教育科研功能;

小枧组团,承担休闲度假和居住功能;

循环经济园组团,承担循环经济功能;

磨家组团,承担工业产业功能。

到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20万,建设用地125平方公里;

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145万,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加快交通网络通道建设,改造提升一环路,加快建设二环路,规划连接三环路(绕城高速),连接区间组团交通,建设快速、智能公共交通系统。

加快绵遂高速、成绵高速复线、绵阳绕城高速南环线建设,新建绵九高速、成南巴陕高速。

加快成绵乐、成西、绵遂内自宜城际客专和成兰、绵遂铁路建设。

启动城市交通轨道规划和建设。

扩建机场跑道,把绵阳机场建设成区域性枢纽次干线综合性机场。

合理布局供气站点,加快供水、供电、供气和排污管网建设与改造,逐步发展智能电网。

增(扩)建污水处理厂,增建中小型垃圾转运站。

突出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新建一批城市公园和滨江绿地,提高碳吸收。

2020年,城市人均绿地面积13.5M2,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9M2。

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坚持以低碳经济为方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以低碳社会为建设目标的城市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能源供应、生产消费模式、技术发展、市民理念和行为低碳化。

优先发展低碳产业,狠抓节能减排,为建设宜居低碳城市提供产业支撑。

完善低碳政策体系,推广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节能低碳建筑,实现城市低碳运转。

设立全市“低碳日”,培养公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推动生活方式低碳化转型。

第二节三网融合的数字城市

率先实施“三网融合”与物联网应用试点。

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支持企业进军和发展中间件开发、网络终端、传输设备、数字化家庭等相关产业领域,结合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大规模完成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完善网络基础,培育三网融合新的业务形态,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

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培育基于物联网应用的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家三网融合的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

推动城市管理数字化。

整合资源,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加快数字城管、交通监管、河道管理、环境监测、报警监控、应急指挥、人口管理和企业、个人征信等信息系统建设,形成全面覆盖、互联互通、高效灵敏的统一社会管理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和智能化。

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促进信息技术在电子、机械、化工、冶金、交通运输等行业普及应用,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

促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

加快建设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加快地理信息系统(GIS)、无线城市、电子商务的建设。

到2015年,全面形成数字绵阳基本框架,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居西部中心城市前列。

第三节创新创业的人文城市

实施三大人才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