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三单元创新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90108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三单元创新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下三单元创新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下三单元创新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下三单元创新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下三单元创新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三单元创新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Word文件下载.docx

《七下三单元创新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三单元创新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下三单元创新教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汇总,增强感性认识;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并作自由演讲,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思读课文,深层探究,突出重点,理解文章选材精当、结构精致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

(一):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歌曲或《红烛》诗歌朗诵带。

这首歌(诗歌)的是闻一多先生。

他是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之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

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满腔热血化为驱散黑暗的晨曦,他将永远屹立在历史的潮头。

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了解他的精神品质。

设计

(二):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画像”。

(也可参考课本前彩图插页)

同学们,眼前这位人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发言:

清瘦、历史沧桑、目光坚定、神情刚毅、目光深邃、饱学诗书、疾恶如仇……)你们猜猜他是谁?

(从背景烛光、红焰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设计(三):

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让我们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寻找答案。

设计(四):

多媒体播放有关闻一多的电视电影录像或光盘。

闻一多先生敢于无畏地面对邪恶势力,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行为,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新的正气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让我们虔诚地献上我们的敬仰之情,为我们心中可敬的人。

设计(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但有一位备受世人瞩目,他既是热情澎湃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他就是闻一多先生。

(多媒体显示闻一多先生画像或雕塑)

二、资料读演,资源共享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图片交付老师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学生共同交流,互动互学。

教师也可酌情提供相关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五四运动时,闻一多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就参加了学生运动。

他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

“一二·

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顾好心肠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在云南大学召开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

会上,李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

党中央为了民主人士的安全,曾经指示昆明地下党组织,不安排闻一多先生在会上公开演讲。

但由于会场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闻一多先生更是怒不可遏。

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先生就拍案而起,发表了讲演,使群情为之振奋,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

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

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害了。

2.闻一多与《七子之歌》

澳门回归之日,《七子之歌》传唱大江南北,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

大家听了这首歌后不禁潸然泪下,并把它看作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这首歌的歌词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题为《七子之歌》的组诗中的第一篇,其就是著名的爱国学者和诗人闻一多。

那是在20年代上半叶,刚刚从清华学校毕业的闻一多远涉重洋,到美国留学。

独居异域他邦,闻一多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

在西方“文明”社会中亲身体会到很多种族歧视的屈辱后,更激起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闻一多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思乡之作。

《澳门》为其中的一首,现摘录如下: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3.关于作家、作品

本文臧克家,现代诗人。

1905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

在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受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很大。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

抗日战争时出版了《从军行》《泥淖集》《淮上吟》等。

1942年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活动。

出版《泥土的歌》《十年诗集》《古树的花朵》等。

建国后,先后任华北大学三部研究员、人民出版社编审、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诗刊》顾问兼编委。

本文是一篇介绍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的叙事散文,从三十年代在国立青岛大学对闻一多先生的印象写起,一直写到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校壳藏行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无暇及此赫然而出疏懒

目不窥园热情澎湃硕果

仰之弥高漂白四壁炯炯目光

(3)解释下列词语,注意加粗字的含义,并用词造句。

诗兴不作锲而不舍群蚁排衙

兀兀穷年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潜心贯注气冲斗牛

教师选几位学生回答,其余同学评议。

明确:

(1)校(xio校规;

jio校订)壳(k弹壳;

qio地壳)

藏(cn躲藏;

zn宝藏)行(hn行列;

xn行动)

(2)xihshkupnpishumpiojin

(3)诗兴不作(作:

兴起;

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锲而不舍(锲:

刻;

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兀兀穷年(兀兀:

劳苦的样子;

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迥:

差得远;

很不一样)

一反既往(既:

已经;

与以往完全不同)

潜心贯注(潜:

隐藏的;

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造句略。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听读印象,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3.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表演朗读,其余同学评议。

4.学生齐读课文,努力读出最佳水平。

5.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读课文,看看文章叙述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

学生自由演讲,其余同学评价。

教师可作相应的指导。

(2)整体感悟,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可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

(1)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请谈谈你的认识。

(2)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

前后期有何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必要时,教师可说出自己的意见,供学生参考。

(1)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前期,做了再说,做了不一定说;

后期,说了就做。

前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救国救民爱国的主要思想、执著的态度、言行一致、敢作敢为的做人原则不变。

(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而一般人先说后做,说了不做。

教师导学:

阅读文章,理清思路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注意过渡句过渡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

四、学生合作研讨,深层探究

1.探究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1~7小节。

(2)多媒体显示: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部分加以介绍?

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生明确:

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

《唐诗杂论》被当作重点部分加以介绍,实际上体现了成功驾驭材料的写作功力。

能根据中心的需要安排材料,做到繁简相宜。

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在于救国;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这样写,有力地突出中心。

研究唐诗,写得详细;

而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则介绍得简略些,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得侧重点与前面不同。

从选材、剪裁的方法看,我们受到了教益。

以前写文章只愁没得可写,一旦有了材料,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统统入文,哪管什么中心,详略安排,以后应该学着点。

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等等皆可。

教师也可联系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深化对文意的理解。

(3)选一男同学读1~7小节。

2.研讨文章第二部分。

(1)选一女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一反既往”使人想起成语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

第11小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

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该如何理解这段话?

联系时代背景,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

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并理解其作用。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如果写成“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行不行?

为什么?

(3)学生精读语段,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小组长总结。

各小组组长自愿上讲台展示小组研讨成果,其余小组评议,然后选出最佳学习小组。

活动成果展示:

“一反既往”让人想起成语“一如既往”,在这里是说“完全和做学问的情况不一样”。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这段话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甘愿为祖国而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他这时讲的应该是“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之类的话,是揭露反动派,鼓舞人们斗志的话。

在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闻一多先生为了反对独裁,大声疾呼的发展过程,语言精练,生动形象。

因为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搞白色恐怖,言论不自由,谁反对就有被杀害的危险,所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不是普遍意义的说和做,他的“说”和“做”也就必须以生命为代价,要不只好明哲保身,保持缄默。

他走到游行示威的队伍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之情。

不行。

两句对举,有助于加强气势。

(3)教师引申: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

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不仅在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五、课堂小结

生命的尺度和价值不在它存活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运用它。

生得其时,死得其所,是生命的最佳状态。

把个人生命融入到国家、民族的正义大潮中,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基于此,闻一多先生的生命是无价的。

追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则是我们的使命。

六、布置作业

1.闻一多、臧克家都是诗人,你能各写出他们的一首诗吗?

2.课外阅读闻一多先生的《死水》《发现》等诗,体味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在诗中倾吐的热情澎湃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并仿写句子,学以致用,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

质疑问难,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延伸拓展,加强课内外衔接。

一、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二、学生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提问:

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

生1:

文章的语言有气势,有如大江奔流,瀑布飞泄。

生2:

文章的语言有情感美,无论叙还是议,都流露出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崇敬、景仰之情。

生3:

文章的语言有凝练美,有以一当十的表达效果,耐咀嚼,有余韵。

生4:

文章的语言有形象美,如对闻一多语言、肖像的具体描写,形象再现了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

生5:

文章的语言有诗意美。

臧克家是诗人,他是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练、生动,有跳跃性、有气势。

生6:

我感觉文章的语言气势过盛,似乎在呐喊,大呼小叫,不够好。

我比较喜欢朴实的语言。

生7:

文章有些地方用词不够恰当,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觉。

……

教师总结:

同学们谈得很好,很有个性。

文学的审美是一种个体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按照“我欣赏________,因为它具有________美,体现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话。

我欣赏“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

体现在比喻的运用和“钻探”一词的选择上。

特别是“钻探”一词,不用“钻研”或“研究”,而选用“钻探”,词义比“钻研”更进了一步,既形象,又含义丰富,而且句式变成了“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我欣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这句话,因为它具有音乐美、情感美。

对偶辞格的运用,使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具有音乐美;

本句叙事中兼有抒情,记叙了闻先生刻苦钻研、深刻探究的治学态度,对闻先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我欣赏“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

体现在“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等词的运用上,形象地再现了闻一多先生苦苦钻研文化典籍、放眼历史、胸怀天下、高屋建瓴的学者风范。

我欣赏“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凝练美。

体现在“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闻先生的爱国情操决定了他的行为,治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药方,这让我们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人生选择。

我欣赏“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句话,因为它具有形象美、凝练美。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这还仅仅走出了第一步,晚年的闻一多却走出书斋,投身于民主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我欣赏“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一句,因为它具有凝练美、音乐美。

音乐美自不必说。

“目不窥园”,语出《汉书·

董仲舒传》,表意蕴藉;

一个“沥”字,深刻表现了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钻研精神,精当、凝练。

我欣赏“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一句,因为它具有诗意美、意趣美。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生8:

我欣赏“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一句。

因为它具有凝练美、形象美。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遍,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

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动。

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群蚁排衙”形象生动,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生9:

我欣赏文章语言的凝练美。

一个“说”字,很普通,却赋予多种含义。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这里“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生10:

我欣赏“他‘说’了……他‘说’了……他‘做’了……”这一组排比段,因为它具有音乐美、形象美、情感美。

刻画了为民主事业作狮子吼的慷慨陈词、昂首挺胸的战士形象,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英勇无畏的精神跃然纸上。

的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吐了对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之情。

生11:

我欣赏“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因为它具有气势美。

这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言深意赅,是文章有力的收束。

学生集体评议,选出五位最佳发言人,教师予以表扬。

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添文章的浓度,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地表现歌颂闻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并且以包孕的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再次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文章的语言用的是“语感品读法”,这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它,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与美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三、质疑问难

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闻一多先生前期全身心地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良药,他找到了吗?

为什么又放弃

了呢?

同学讨论后明确:

任何文化药方也救不了衰微民族的命,只有采取革命的暴力推翻三座大山的黑暗统治,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

所以后期,闻一多先生走出书斋,走向街头,投入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行动中去,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一千多字,却浓缩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生。

言行是一个人思想、精神品质的外在表现,言导行、行证言。

作为学者、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言行是独特的。

言行一致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在静思默想时,在昂首远望时,我相信,闻一多先生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他将会成为幸福的守望者。

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体、组材恰当,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特别是文章的语言,如一杯清茗,让人百品不厌。

五、迁移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心

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

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

中西诗的格律,他都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因此他的诗读起来总是那么顺口,那么有力,那么自然,那么铿锵。

他自己曾经说过: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他的诗大都做到了这几点,只是后写的《死水》比《红烛》更为凝练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