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DOC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五、板书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
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
1、教学书的长度——结果不同
(不方便)2、不同物体的长度——结果可能相同
同一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结果相同
(很方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1、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实践活动,掌握1厘米的概念,会认厘米尺上的刻度。
2、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探求新知的快乐。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图钉、纸条等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四、课堂总结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了刻度尺,掌握了厘米的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通过实践操作认识几厘米的具体长度。
五、板书设计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大约是一手指的宽
书本长是18厘米
书本宽是13厘米
教学反思
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P4例3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学生能在学习中知道长度单位“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学生能主动参加活动,愿与人合作;
在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乐意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建立米的空间观念和用尺测量长物体的长度。
米尺、卷尺、细绳等。
一、复习谈话。
1、提问:
(1)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1厘米有多长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吗?
(2)怎样量物体的长度?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2、分小组量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各长多少厘米?
3、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量黑板的长度,其他同学帮忙计算,让学生从中发现这样量非常麻烦。
教师小结引出另一长度单位:
米“。
二、新课探讨。
1、认识“米”
(1)出示米尺并引导学生看书P4
观察米尺的刻度有哪些?
师讲:
从0刻度到10刻度有10厘米长。
提问:
从10刻度到20刻度有多长?
从30刻度到40刻度有多长?
……
米尺的刻度都是以几厘米长为单位的?
(10厘米)
(2)让学生直观认识1米(横向、纵向)。
(3)小组合作,先找出1米,再量出1米。
2、认识厘米和1米的关系。
(1)用手比一比:
1米大约有多长?
1厘米呢?
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哪个单位大?
哪个单位小?
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哪个单位?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哪个单位?
(2)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用自己已剪好的确10厘米长的纸条,与黑板上画好了的1米长的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
教师引导学生数纸条:
10厘米、20厘米……90厘米、100厘米。
(3)同桌的两个同学把各自剪好的10厘米长的纸条拼接起来,数数1米=()厘米。
3、用卷尺量比较物体的长度。
(1)观察自己手上的卷尺有多长。
讨论:
假如我们要量教室的长度,而你的卷尺最长才有3米,应该怎样量?
(2)分小组测量教室各部分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分小组合作互相量每人的身高是()米()厘米。
汇报一下,你们小组谁最高,谁最矮?
分小组合作互相量第人的一庹有多长。
2、完成教材上练习一第4-6题,巩固已学的关于米和用米量的知识。
板书设计
3、认识米用米量
米
1米=100厘米
第4课时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P5例4及练习一7—10题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用尺子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绘画来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灵活量、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一、复习
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哪个长度单位大?
哪个长度单位小?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说出合适的长度单位。
(1)黄瓜长28()。
(2)一幢楼房高45()。
(3)学校跑道长200()。
(4)爸爸身高170()。
(5)小明的裤子长80().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几条线段。
(不同角度的)
黑板上画的这些都是线段,请你观察一下这几条线段,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
线段是直的,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2、看书P5“量一量、做一做”中几条线段的长度。
(1)说说量的方法。
(2)用尺量一量并汇报。
(3)画线段。
我们已经学会量线段的长度,你会画线段吗?
画线段需要用什么工具?
怎样画?
请看书本例4,互相说说应该怎样画。
如何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有两种画法。
第一种是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画到3厘米的刻度,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
第二种方法是对准尺子的“0”刻度点一个点,再找到3厘米处点一个点,然后把两点连起来,就是3厘米长的线段。
如果你尺子上没有0刻度,你要怎样才能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请你举例说明。
学习任何知识都要会灵活应用。
三、巩固练习。
1、先估计,再用尺量。
做P7N6、N8、N9、N10
画一条长7厘米的线段。
2、计算。
18厘米-5厘米=()厘米
60米+7米=()米
73米-40米=()米
24厘米+50厘米=()厘米
6米+28米=()米
50厘米+50厘米=()厘米=()米
四、本课总结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线段,认识线段的一些特征。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画一些线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巩固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4、认识线段
线段(直有两个端点可以度量长度)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知识系统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两位数减两位数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加减估算
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本单元共11课时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课本P8---P10例1、例2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1、通过情境图引出两位数的加法计算,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本节教材紧紧围绕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进行,通过例1和例3两道例题分散了竖式计算中“对位”和“进位”的难点。
3、教材内容呈现了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计算融入到观察和摆小棒的活动中并组织有趣的练习活动,如开火车。
小小诊断室等,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验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实物图片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梳理。
5、板书设计
36+30=66
十个
36
+30
——————
6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法)
课本P11---P12例3
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1、出示第8页主题图。
问:
二
(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为什么?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
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
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
再列竖式计算。
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
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1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想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2做一做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学生汇报。
3、完成P13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5、板书设计
+35
———————
71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课本P14---P15,练习二
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实物投影、卡片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5题。
教师巡视、指导。
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
3、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这些计算对吗?
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9题。
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填表。
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观察表格,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指名汇报。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8题。
有四只小白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
8、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10题。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板书设计
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
28+14=42(人)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法)
课本P16、17例1,练习三1---3题。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主题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会解答吗?
1、教学例1.
仔细地观察图。
怎么解决聪聪的问题。
板书算式:
56-22,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
小组交流算法。
2、小结:
先自己归纳,再得出: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
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
两位数减两位数
56
-22
——————
34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退位减法)
课本P18---P19例2、例3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
主题图、小棒
出示主题图。
聪聪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回答。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
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
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
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
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