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人物知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8093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人物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学人物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学人物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学人物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学人物知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人物知识文档格式.docx

《教育学人物知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人物知识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人物知识文档格式.docx

孔子创办私学,并在教学过程中对西周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经多次修订,最后形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奠定了儒家教育内容的基础。

3、教学原则和方法

(1)启发诱导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丘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十几年。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

启,谓开其意;

发,达其辞也”,意思是“在教学时必须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的,然后可以去启发他;

虽然思考但有所领会,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的,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2)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采用践行因材施教的人。

但是“因材施教”一次最早是由朱熹提出的。

解决了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之间的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特点,在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巩固性原则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

孔子说:

“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强调学习的知识要及时复习。

(4)学思行结合的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这体现了学习要学思结合的。

提出“学-思-行”的教学过程,有的时候也可以总结为“学-思-习-行”。

(5)谦虚笃行的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社会本位论

孔子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5、教师观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孟子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1、思孟学派

人们通常把子思和孟轲视为一派,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

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

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

关于思孟学派,他们提出的教学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考试重点。

2、内发论的代表(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

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

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5、大丈夫理想人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教育意义:

存心养性。

3、荀子

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荀子认为: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因此他认为应该以“礼”来约束。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人类的“礼”“义”行为是人为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故称之为“伪”。

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2、个体身心发展理论:

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

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3、环境决定论

荀子有一句名言: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则过度强调了环境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这是一种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考试中常考这句,就以“环境决定论”来考察。

4、“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

明之为圣人。

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

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

(1)闻、见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2)知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第二,“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3)行

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5、教师地位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6、人才等级

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7、理想层次:

培养“圣人”。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8、教育作用:

化性起伪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决定论)

 

4、墨子

战国初期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以“兼爱”与“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1、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2、思想基础:

“人性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决定论))

3、教育目标:

“兼士”或“贤士”(“兼士”只条标准: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3、内容特色:

科学技术教育;

思维能力训练

4、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前两种都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个体身心发展理论:

外铄论

5、老子、庄子(道家)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道家反对儒家的礼教,主张培养“上士”或“隐君子”;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讲究辩证法。

1、思想基础:

“道法自然”

2、教育目标:

“上士”或“隐君子”

3、学习方法:

怀疑、辩证

6、《学记》

《学记》(战国末期,《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教育的功能

(1)社会功能:

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个体功能: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2、教育教学原则

(1)新课程师生关系:

教学相长。

《学记》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2)教师观:

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然后道尊,道遵而后民知敬学”的思想,这是一种教师观。

(3)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

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学记》指出: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豫时孙摩。

“禁于未发谓之豫,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也”。

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

“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豫”,要在不良倾向尚未发作时就采取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

“时”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及时而教”要把握教学的最佳时机,适时进行;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关键期)。

“孙”是指循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

“摩”指观摩,“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

(5)启发诱导:

“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6)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7)循序渐进: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师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7、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二)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1)教学方法:

问答式教学法:

“产婆术”

苏格拉底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又称之为“谈话法”或“问答法”。

主张在教学中应用“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而是指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步骤:

讽刺、定义、“助产术”。

()

(2)启发式教学

正是因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成为西方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中国孔子)。

(3)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

苏格拉底与古代其他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所不同,他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结论就是:

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2、柏拉图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代表作:

《理想国》,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1)教育目标:

培养未来统治者(“哲学王”)

3、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代表作:

《政治学》

(1)首次提出思想基础:

“教育遵循自然”。

对儿童进行分阶段的教育。

(2)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

天性、习惯和理性。

(3)教育最高目的:

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

4、昆体良

古罗马,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

《雄辩术原理》(又称《伦演说家的教育》)。

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人;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雄辩家应该是善良的人,不单是有才能。

②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赋才能差异,因材施教。

③反对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

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1、蔡元培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2、黄炎培

他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先驱。

3、晏阳初

四大教育:

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

三大方式:

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4.梁漱溟

乡村教育没有乡村建设便没有生机,乡村建设没有乡村教育,便没有前途。

推荐书籍《中国文化要义》

5、陶行知(1891—1946)

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等。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1)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杜威提出过: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观点,陶行知则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

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

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

①生活即教育:

这是其生活教育论的核心

②社会即学校:

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去。

③教学做合一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表达,他以这样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陶行知去世的次日,中共的挽联是:

“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毛泽东的评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董必武称其为“当今一圣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9、杨贤江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

10、我国著名教育家包括主张“五育并举”、“以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乡村教育运动先驱梁漱溟。

(二)国外的教育学人物——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23年,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被称为“教育学之父”,1632年代表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1)教育目的

最终目的:

为人的永生做准备;

现实目的:

培养具有:

“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

(2)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育适应目然的原则(大自然,自然本性);

教学原则:

直观性(认为这是教学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系统性、巩固性、量力性、自觉性等。

(3)提出“泛智论”“泛智教育”,即把一切知识传递给一切人;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4)创立班级授课制(理论总结)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对学年制、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5)《世界图解》(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书籍)

(6)个人本位论

2、让·

雅克·

卢梭(1712—1778)

法国教育家、文学家,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1757年代表作《爱弥儿》。

(1)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显赫地位。

提出“出自选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认为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2)提出自然主义教育

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这是其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即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

培养目标: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方法原则:

正确看待儿童;

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儿童本位思想。

思想基础:

“性善论”。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代表

卢梭认为:

理想国家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学校教育由国家掌管。

对受教育者,即使不能完全免费,国家也要给予补贴。

教师需由本国公民担任。

体育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

(3)个体身心发展理论:

外铄论;

师生关系的类型:

学生中心论。

性善论。

3、康德

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学者。

(1)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对人的本性进行适当的控制,“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2)哥尼斯堡大学于1774年首次开设教育学讲座,由哲学教授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3)自由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

4、裴斯泰洛奇

19世纪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被誉为“现代初等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教育目的:

培养“全人”

(2)要素教育论:

①德育要素:

儿童对母亲的爱;

②智育要素:

数目、形状和语言。

③体育要素:

关节活动。

(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5、洛克

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经验主义的开创人。

(1)提出“白板说”:

绅士的在白板上画漫话;

他认为:

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

这就是著名的“白板说”。

(2)提出“绅士教育”:

培养绅士;

外洛克主张绅士教育。

关于体育,洛克认为人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

对于德育,他把德行放在比知识更重要的环境;

在智育问题上,洛克尤其强调两点,一是德行重于学问,二是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3)个人身心发展理论:

因为白板说的观点强调环境或者教育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洛克又被划分在环境决定论(外铄论)的阵营里。

(4)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洛克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有巨大作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通过家庭教育培养绅士。

因此他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赫尔巴特

德国教育家,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著作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1)理论基础:

伦理学(道德理论)、心理学(教学理论)。

教育目的:

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2))

(2)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3)教学阶段理论

提出教学过程四段教学法: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德国的齐勒尔提出五段教学法:

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和应用。

(4)提倡传统教育三个中心(旧三中心论):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5)提出教师中心论,师生关系的类型:

教师中心论。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论。

(6)课程理论: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2、杜威

美国教育家,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1)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方法论“从做中学”,倡导新三中心:

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

(2)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无外在目的有内在目的,内在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儿童中心论。

(3)思维五步法

①创设疑难的情景;

②确定疑难所在;

③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

④腿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

⑤验证这个假设。

(4)教育目的的价信取向:

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教育适应生活说。

师生关系类型:

课程含义的观点: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理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

学习者中心课程。

3、本杰明·

布卢姆(1913—1999)

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1)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布卢姆关于教育目标的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2)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整个教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掌握学习”理论。

所谓“掌握学习”,就是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作为其核心内容,并着眼于使所有的学习都达到一定的目标。

4、马卡连柯

苏联教育家,作家。

(1)论集体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十分注重集体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丰富了他的教育学理论。

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有:

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

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前景教育原则。

特别是平行教育原则,要求教师要把通过集体影响个人与通过个人影响集体结合起来,反映在班级管理中就是平行管理的管理模式。

“管理者既要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要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

“平行影响”教育思想是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根源。

(2)提出“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5、泰勒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被美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被公认为课程开发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