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太尉逸事状》导学案3Word文档格式.docx
《《段太尉逸事状》导学案3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段太尉逸事状》导学案3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n) 晞(xī)
邠(bīn)嗜(shì
)嗛(qiè
)
椎(chuí
)鬲(lì
)槊(shuò
躄(bì
)谕(yù
)恣(zì
戢(jí
)晡(bū)柝(tuò
谌(ché
n)巽(xù
n)赭(zhě)
徵(zhēng)泚(cǐ)
通假字
不嗛,辄奋击(“嗛”通“慊”,满足,快意)
椎釜鬲瓮盎(“椎”通“槌”,打)
辞甚巽(“巽”通“逊”,谦恭)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纵士卒无赖
古义:
指横暴。
今义:
指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钱财和货物。
指货物。
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生民”,避唐太宗之讳,指老百姓。
①陌生人。
②动词,(人)出生。
请假设草具
假,借用。
设,置,安排。
姑且认定。
段公,仁信大人也
指长者。
指成年人,区别于“小孩儿”。
朱泚幸致货币
指财物。
指充当一切商品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裂裳衣疮(用衣裳缠裹)
2.使动用法
乃我困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败坏)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介宾短语后置
请辞于军(即“于军请辞”)
3.宾语前置
欲谁归罪(即“欲归罪谁”)
4.定语后置句
邠人偷嗜暴恶者(即“偷嗜暴恶之邠人”)
5.省略句
王子晞为尚书,(其)领行营节度使,寓军(于)邠州,(其)纵士卒无赖
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文题解读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
唐汧阳(今陕西千阳县)人。
官至泾州刺史,泾原郑颍节度使,司农卿。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作乱称帝,德宗仓皇出奔。
当时段秀实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击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
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
状,此指“行状”。
古代为大臣立传是史官的专职,一般人只能将原始材料送呈史馆参考。
这种记叙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及生平行事等原始材料的文体,就叫作“行状”。
状是一种文体。
逸事状,行状的变体,只录人物逸事,有关死者的世系及生平事迹,不详细记载。
研读揣摩
第
(1)段:
悍卒肆志。
作者先概括介绍情况,郭晞纵士卒残害百姓,为所欲为。
然后详细地叙述了士卒肆志之状:
天天成群结队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不能满意,就奋击,折人手足,砸碎各种瓦器,甚至于撞杀孕妇。
暴行之惨烈,如在眼前。
接着作者指出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节度使白孝德只是心中担忧,不敢过问。
第
(2)段:
自荐平乱。
节度使畏惧郭晞的身份不敢过问,段太尉却自请计事,主动请缨,可见其心怀黎民,不畏强权的性情。
段太尉见到白孝德,指责其无所作为,并晓以利害。
白孝德任命段太尉为都虞候,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3)段:
惩治恶卒。
在郭晞士卒十七人再度横行时,段秀实果断地派士兵捕捉了他们,并一一斩首,把头插在长矛上,竖立在街市示众。
这里“注”和“植”两个动词,非常有力地突出了段秀实的“勇”。
这是一写其勇。
段秀实为民除了害,大快人心,然而郭晞士卒并不肯罢休,立时都披上盔甲,事件进入高潮。
此时白孝德震恐,而段秀实从容镇定,临危不惧,决定诣营陈辞。
作者极写郭晞士卒剑拔弩张、如临大敌的紧张气氛,反衬了段秀实的大智大勇。
段秀实不带卫士,不带佩刀,坦然出现在郭营,使郭晞士卒愕然。
段秀实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凭借武力,只能晓之以理,因此,辞卫士,解佩刀,选年老腿跛的人持马,这是从心理上消除对方的戒备。
作者这样叙写的寓意是:
段秀实是不怕死的。
他外柔内刚、平易而又刚强的个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至此,段秀实已渐居主动地位,他向郭晞慷慨陈词,指明利害关系后,终于折服了对方。
这是二写其勇。
第(4)段:
留宿军营。
本来问题已经解决,事件似已告终,但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写了段秀实要求留宿军营一节。
之所以要写这一情节,是因为段秀实用大义和利害晓谕郭晞,使郭晞心悦诚服,再拜谢罪,顾叱士卒说: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
”郭晞到底有无约束部下的决心,段秀实要探明白。
留宿军营,既显示了段秀实的坦荡胸怀,又可考察郭晞改过的诚意和决心。
这是三写其勇。
第一部分〔第
(1)~(4)段〕:
第一件逸事,勇服郭晞。
集中表现段太尉不畏强暴的特点。
第(5)段:
救助农民。
段秀实除了以刚勇取胜对方外,还具有仁信爱民之心。
这则逸事叙述他同情、救助、安抚一个无力交租而惨遭毒打的农民。
焦令谌夺取民田,租给农民,天大旱,农民无法交租,焦令谌催逼甚急,太尉为农民求情,焦令谌非但不听,还杖击农民。
太尉救治农民,并且卖马代民偿租。
裂裳衣疮、手注善药、自哺、卖马市谷、代人偿租,作者通过段秀实一系列行动,展现了他对农者的怜悯之情。
第(6)段:
尹少荣怒斥焦令谌。
焦令谌事件的结局,作者让第三者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出场,由他怒斥焦令谌的不敬、不耻、不愧,从侧面烘托了段秀实仁厚慈惠的爱民之心。
第二部分〔第(5)~(6)段〕:
第二件逸事,仁愧焦令谌。
集中突出段太尉之仁信爱民的高尚品质。
第(7)段:
节显治事堂。
段秀实不仅具有不畏强暴、疾恶如仇、爱民如子的高贵品质,而且还有清正廉洁的节操。
作者写段秀实洞察朱泚之心,拒不收礼,将礼物栖之梁木的逸事,颂扬了他的高风亮节。
这则逸事作为段秀实拿笏击朱泚行为的补充,说明他的气节,不仅表现在大处,而且见于小处,人物形象更显得光彩。
第三部分〔第(7)段〕:
第三件逸事,写段太尉拒收贿赂。
充分表现段太尉一尘不染、清正廉洁的高风亮节。
上述三则逸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各异,彼此间也无联系,但其精神是相通的。
作者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受到了深沉的赞颂之情。
第(8)段:
交代写作时间及作者。
第(9)段:
介绍材料的来源,说明逸事翔实可信。
,从侧面刻画段太尉形象。
证明段太尉最后击贼身亡正是他平时修养有素的结果,“决非偶然者”。
第四部分〔第(8)~(9)段〕交代作者及写作的时间、材料来源,说明逸事翔实可信。
深层探究
段太尉逸事状
深沉赞颂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画了段太尉不畏强暴、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形象。
1.精心选材
全文写了段秀实三件事,每一件事都表现他思想性格的一个侧面。
第一件逸事详细记述了段秀实自荐平乱,只身前往军营,面对全身披挂、张牙舞爪的乱军,慷慨陈词,抓住要害说服郭晞,又主动留宿营房,以凛然正气震慑乱军,每一步骤都突出了他的“勇敢”。
第二件事表现了段秀实仁义爱民的思想品德。
第三件事表现了段秀实很有政治远见,颂扬了他的清正廉洁。
三件事,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把三件事联系到一起,可以完整地勾勒出段秀实的思想品德:
见义勇为、仁义爱民、廉洁清正。
2.个性化的语言行动
如第一件事,郭晞部下十七人依仗郭氏父子势力,到集市抢酒闹事,段秀实将这十七人“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显示了他平定乱军、安抚民心的决心和魄力。
叙述“仁愧焦令谌”一事时也是以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段秀实对无故挨打的农民倾注了自己的仁爱,文中描写道:
“太尉大泣曰:
‘乃我困汝!
’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
”寥寥几笔,一个正直、仁义而又满腔义愤、无处说理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3.倒叙方法
文章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采用了倒叙的方法。
文中写了段秀实三件逸事,如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结构,那么“仁愧焦令谌”一事在先,“勇服郭晞”在后,但作者叙事时有意将先后顺序颠倒,作者在最后一段点出他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反驳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对段秀实的污蔑。
这些人编造“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贬低段秀实宁死不附叛贼的英壮行为,而作者为了突出强调段秀实临死不屈的行为决非一时冲动,称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
另外将精彩事例先行叙述,也更能吸引读者。
本文是如何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的?
提示:
写勇服郭晞一事,用郭晞和白孝德来与段太尉对比。
郭晞放纵士卒,横行无忌;
白孝德惧怕郭的威势,戚不敢言,而段太尉自荐平乱,断头注槊上,赴营陈辞,留宿军营,令郭晞折服。
郭晞的骄纵反衬了太尉的爱民,白孝德的胆怯反衬了太尉的勇敢。
在对待农民的态度上,焦令谌取人田,要求谷物熟了给他一半,大旱无收,督责租粮益急,段太尉求情,则说:
“我畏段某耶?
”杖击农民;
段太尉则为农民洗去血迹,撕开自己的衣服包扎伤口,亲手敷药,亲自哺食,并卖掉自己的马,买了谷子代农民偿还。
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段太尉仁信爱民的高尚品质。
阅读鉴赏
柳侯祠(节选)
余秋雨
一
客寓柳州,住舍离柳侯祠仅一箭之遥。
夜半失眠,迷迷顿顿,听风声雨声,床边似长出齐膝荒草,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
第二天一早,我便向祠中走去。
挡眼有石塑一尊,近似昨夜见到的神貌。
石塑底座镌《荔子碑》《剑铭碑》,皆先生手迹。
石塑背后不远处是罗池,罗池东侧有柑香亭,西侧乃柳侯祠。
祠北有衣冠墓。
这名目,只要粗知宗元行迹,皆耳熟能详。
祠为粉墙灰瓦,回廊构架。
中庭植松柏,东厢是碑廊。
所立石碑,皆刻后人凭吊纪念文字,但康熙前的碑文,都已漫漶不可辨识。
由此想到,宗元离去确已很远,连通向他的祭祀甬道,也已截截枯朽。
时值清晨,祠中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回廊间回声,从漫漶走向清晰,又从清晰走向漫漶。
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
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
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
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照理,他可以心满意足,不再顾虑仕途枯荣。
但是,他是中国人,他是中国文人,他是封建时代的中国文人。
他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却又迷惘着自己的价值。
永州归还给他一颗比较完整的灵魂,但灵魂的薄壳外还隐伏着无数诱惑。
这年年初,一纸诏书命他返回长安他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万状,急急赶去。
当然会经过汨罗江,屈原的形貌立即与自己交叠起来。
他随口吟道:
南来不做楚臣悲,重入修门自有期。
为报春风汨罗道,莫将波浪枉明时。
(《汨罗遇风》)
这样的诗句出自一位文化大师之手,读着总让人不舒服。
他提到了屈原,有意无意地写成了“楚臣”,倒也没有大错。
同是汨罗江畔,当年悲悲戚戚的屈原与今天喜气洋洋的柳宗元,心境不同,心态相仿。
个人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王朝宠之贬之的臣吏,只有父亲的儿子或儿子的父亲,只有朋友间亲疏纲络中的一点,只有战栗在众口交铄下的疲软肉体,只有上下左右排行第几的坐标,只有社会洪波中的一星波光,只有种种伦理观念的组合和会聚。
不应有生命实体,不应有个体灵魂。
到得长安,兜头一盆冷水,朝廷厉声宣告,他被贬到了更为边远的柳州。
朝廷像在跟他做游戏,在大一统的版图上挪来移去。
不能让你在一处滞留太久,以免对应着稳定的山水构建起独立的人格。
多让你在长途上颠颠簸簸吧,让你记住:
你不是你。
柳宗元凄楚南回,同路有刘禹锡。
刘禹锡被贬到广东连州,不能让这两个文人待在一起。
到衡阳应该分手了,两位文豪牵衣拱手,流了很多眼泪。
宗元赠别禹锡的诗句是: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到柳州时,泪迹未干。
嘴角也绽出一丝笑容,那是在嘲谑自己: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悲剧,上升到滑稽。
这年他四十三岁,正当盛年。
但他预料,这个陌生的柳州会是他的丧葬之地。
他四处打量,终于发现了这个罗池,池边还有一座破损不堪的罗池庙。
他无法预料的是,这个罗池庙,将成为他的祠,被供奉千年。
不为什么,就为他破旧箱箧里那一札皱巴巴的诗文。
品读:
《柳侯祠》是余秋雨文化反思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自己游访柳侯祠为切入点,进而用洋洋洒洒的文字再现了柳宗元人生际遇的变迁,表达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和当时历史使命的思考,批判封建专制机制对知识分子的压迫、禁锢。
余秋雨以他的理性思考加感性笔触,从内心独特的历史和自然情节出发,把中国历史及世界的碎片,用他气势磅礴的文化散文形式表达出来。
文人写文人,更显出一种大气,一种魔力。
素材搜集
柳宗元名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柳宗元与柳州
柳州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
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
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
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
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
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
身陷困境,心系百姓,仁者胸怀,大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