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7690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1文档格式.docx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1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1文档格式.docx

8、伴随呼吸次数的改变,你注意到心跳速度的变化了吗?

在运动时,人会出现呼吸加快的现象,这个时候心跳也会加快。

平静下来之后,人的呼吸就会逐渐平缓,这个时候心跳也会慢下来,回到正常状态。

9、仔细观察下图,说一说你从下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1)一般情况下,人体呼出来的气体和吸进去的气体相比较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加了。

(2)一般情况下,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就是空气,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约

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

(3)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人体呼出来的气体还是人体吸进去的气体,其中占比最多的都是氮气。

10、测量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安静状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21

18

23

做有可能改变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的活动,然后再测量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并记录下来。

活动

慢走

20步后

快走

跳动

20次后

26

35

比较安静状态和运动之后分钟的呼吸次数,我的发现:

人在比较安静的状态下,呼吸平缓,次数较少;

运动之后,呼吸会变快,运动越是剧烈,呼吸越快。

3测量肺活量

1、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肺活量越大,说明我们的身体越健康。

2、深吸—口气,吹响哨子。

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一些;

而肺活量小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会比较短一些。

3、我们可以用加强体育锻炼的方法提升肺活量。

4、简易肺活量测量袋使用方法:

第一步:

展开测量袋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第二步:

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第三步:

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小学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1100毫升-2600毫升;

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毫升-2000毫升。

6、为什么参加体育锻炼能提升肺活量?

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做一些伸展扩胸运动,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强,胸廓扩大,有利于肺组织的生长发育和肺的扩张,使肺活量增加。

经常性的深呼吸运动,也可以促使肺活量的增长,大量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肺活量值高于一般人。

以后,我打算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肺活量。

7、利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姓名

徐加媛

张超

马丽

李子玥

赵佳佳

肺活量

(单位:

ml)

1500

1800

1350

1640

1200

 

4一天的食物

1、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2、食物分类标准很多,不同的标准,分出来的结果是不同的。

3、一天中,我们吃的最多的是什么?

一天中,我们吃的最多的是主食类食物,如米饭、包子、面条等。

4、面对下面这么多食物,我们可以根据什么分类?

分成哪几类?

烤肉片青椒丸子牛肉牛奶

米饭面包西兰花丝瓜火腿

烤鸡翅菠菜红烧肉土豆西瓜

白菜黄瓜小笼包豆腐豆沙包

香菇胡萝卜鱼虾苹果

标准一:

按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来分。

植物类食物

动物类食物

青椒、米饭、面包、西兰花、丝瓜、菠菜、土豆、西瓜、白菜、黄瓜、小笼包、豆腐、豆沙包、香菇、胡萝卜、苹果

烤肉片、丸子、牛肉、牛奶、火腿、烤鸡翅、红烧肉、鱼、虾

标准二:

按熟食和生食来分。

熟食

生食

米饭、面包、青椒、西兰花、丝瓜、菠菜、土豆、白菜、小笼包、豆腐、豆沙包、香菇、烤肉片、丸子、牛肉、牛奶、火腿、烤鸡翅、红烧肉、鱼、虾

西瓜、黄瓜、胡萝卜、苹果

注:

胡萝卜既可以直接生吃,又可以烧熟了吃,如炖菜、胡萝卜烧羊肉等。

标准三:

按肉类、菜类、主食类、水果类来分。

肉类

菜类

主食类

水果类

烤肉片、丸子、牛肉、火腿、烤鸡翅

青椒、西兰花、丝瓜、菠菜、土豆、白菜、黄瓜、豆腐、香菇、胡萝卜、

米饭、面包、小笼包、豆沙包、

西瓜、苹果

一天的食物记录

早餐

蛋炒饭一碗、牛奶一杯、苹果半个

午餐

煮鱼、红烧肉、蒸鸡蛋、香菇炒青菜、

冬瓜海带汤、米饭、香蕉一根

晚餐

小米粥一碗、红薯一个、半个苹果

蛋炒饭、苹果、炒青菜、冬瓜、海带、米饭、小米粥、红薯、香菇、香蕉

牛奶、煮鱼、红烧肉、蒸鸡蛋、

蛋炒饭、牛奶、煮鱼、红烧肉、蒸鸡蛋、炒青菜、冬瓜、海带、米饭、小米粥、红薯、香菇

苹果、香蕉

煮鱼、红烧肉

牛奶、蒸鸡蛋、香菇炒青菜、冬瓜、海带、香菇

蛋炒饭、米饭、小米粥、红薯、

5食物中的营养

1、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必需的营养成分。

2、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

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颜色的变化,如果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就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3、食物中的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淀粉是糖类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是我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瘦肉、太豆、牛奶、鸡蛋等

富含脂肪的食物有肥肉、鱼油、花生、核桃、芝麻、巧克力等。

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食物有蔬菜、水果等

4、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的方法:

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这说明食用油中存在脂肪。

再用其他食物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

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5、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可以在教师或成年人的指导下进行。

具体方法如下:

用烧烤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蛋白质。

如果烧食物时有烧焦的羽毛气味,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6、有些营养成分难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时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7、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

食物中的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8、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

没有,有的食物中只含有一种营养成分,有的食物中含有几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

9、我们如何简单地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

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的方法:

10、通过实验的方法,了解食物中主要有哪些营养物质,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记录表

食物

糖类

脂肪

蛋白质

维生素

馒头

×

马铃薯

西红柿

牛肉

6营养要均衡

1、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营养成分,我们要合理搭配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2、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埈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3、我们平时可以参照“平衡膳食宝塔”,想一想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否合理,不合理的话可以做一些调整。

4、良好合理的健康饮食习惯是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使身体健康地生长、发育;

不良的饮食习惯则会导致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乱而感染疾病。

5、“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营养配比的参考标准,让我们看一看,“平衡膳食宝塔”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平衡膳食宝塔”告诉我们,在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的食物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的食用量。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顶层是盐和油,底层是水和谷薯类。

说明我们在天中盐和油的摄入量最少,谷薯类的摄入量最大。

不桃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6、怎样才能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从食物中获取埈衡的营养?

请写出五点。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3)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4)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5)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6)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7)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过程叫作消化。

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2、人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大类。

3、人的一生共有两副牙齿,幼儿时长出的一种牙齿,称为乳牙,共有20颗。

从6岁起乳牙逐渐脱落,换上恒牙,恒牙是人的第2副牙齿,共32颗。

4、牙齿的作用:

门齿:

用来切割食物;

臼齿:

用来咀嚼食物;

犬齿:

用来撕碎食物。

5、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酲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保护好牙齿对我们的建康很有意义。

6、舌头能够将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传送和搅拌,这样能够让食物被牙齿充分地切碎磨碎,让唾液充分地和食物混合。

7、馒头在咀嚼过程中会逐渐地被唾液浸湿变软。

8、人蛀牙结构示意图:

9、预防蛀牙的方法有哪些?

(1)刷牙时可以使用含氟牙膏,具有抑制细菌作用,也可以提高牙齿的抗酸能力。

(2)要注意饮食习惯。

少吃甜食和上火的食物,特别是在睡觉前,尽量避免吃这些食物,饭后还要养成漱口的好习惯,这样,得蛀牙的几率就微之甚微了。

(3)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在幼儿时期两岁和三岁时就开始学习刷牙。

刷牙可以将牙齿表面的牙菌斑清除掉。

(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每半年去口腔医院进行口腔检查。

10、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模拟活动,说一说牙齿和舌都担负了什么工作?

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门齿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舌头能够将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传送和搅拌,这样能够让食物被牙齿充分的切碎磨碎,让唾液充分的和食物混合。

11、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以外,还有其他参与者吗?

在消化的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头之外,还有唾液腺等器官,唾液腺的主要作用是分泌唾液。

唾液中含有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12、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食物在口腔中完成初步消化,唾液淀粉酶可以初步消化淀粉,转化为糖类。

牙齿咬碎食物便于吞咽,产生有利消化的唾液,向消化系统发出开始工作的神经信号。

经过初步消化之后,食物将会进入下一个消化器官继续进行消化。

13、咀嚼一块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一次

三次

五次

表面被浸湿

开始被浸湿变软

被浸湿变软

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1、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后,就会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

2、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3、人体的消化器官示意图

4、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过程: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5、消化器官各部分的作用

口腔是消化道和呼吸系统的入口,其功能是感觉食物的味道和搅拌食物。

食道连接着咽部和胃,食物在食道的推进不是靠重力,而是靠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松弛,称为蠕动。

胃是人体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能分泌胃液,胃液里面含有胃蛋白酶,能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所以胃的功能有两个:

贮存食物,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6、食物在人体內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资料来进一步了解这个过程。

7、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都会影响它们的工作和健康。

8、什么样的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

如果进入胃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会给胃带来哪些麻烦?

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

细碎的、柔软的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

如果进入胃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就会给胃部带来压力,胃部消化这些大块的,坚硬的食物难度会大一些。

遇到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口腔的作用就非常大,口腔可以把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通过牙齿咀嚼成小块的、细碎的食物,并且利用口腔中的唾液消化酶初步分解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四年级现有2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实验能力不是很好,独立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声音”和“我们的身体”、“运动和力”三个单元组成。

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5.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9.03-9.07

始业教育

1、听听声音

2

2

9.10-9.14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3

9.17-9.21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复习

4

9.24-9.28

5、声音的强与弱

6、声音的高与低

5

10.01-10.06

6

10.08-10.12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制作我的小乐器

7

10.15-10.19

1、感受我们的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8

10.22-10.26

3、测量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9

10.29-11.02

练习

课外延伸

10

11.05-11.09

5、食物中的营养

6、营养要均衡

11

11.12-11.16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8、植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12

11.19-11.23

复习第二单元

13

11.26-11.30

期中检测

14

12.03-12.07

1、让小车运动起来

2、用气球驱动小车

15

12.10-12.14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4、弹簧测力计

16

12.17-12.21

5、运动与摩擦力

17

12.24-12.28

6、运动的小车

练习

18

12.31-1.04

7、设计制作小车一

2、设计制作小车二

19

1.07-1.11

复习第一单元

20

1.14-1.18

21

1.21-1.25

复习第三单元

22

1.28-2.01

测试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基础知识梳理

1听听声音

1.风声、雨声、雷声等是自然界的声音。

2.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等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等是动物的叫声。

4.乐曲中音符“1“2”“3”按声音由高到低的排序是“3”“2“1”。

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6.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声音。

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

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

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

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振动,能发出声音。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用手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钢尺、鼓面、音又等物体,会感觉到物体在振动。

5.吹竖笛的时候是空气在振动。

6.我们能够发出声音,主要依赖喉咙里的声带。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玻璃罩内闹钟的声音逐渐减弱,最终听不到了。

这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说明桌面能传播声音。

4.将击打后的音又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5.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6.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7.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

液体>

气体。

8.做“土电话”时,要将线绳绷紧。

“土电话”说明线绳可以传播声音。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构成。

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

内耳包括耳蜗和听觉神经。

外耳的作用:

收集并传递声波。

中耳的作用:

产生并传递振动。

内耳的作用:

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2.耳郭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我们可以用纸喇叭模拟耳郭,用纸喇叭听到的声音会更清晰、响亮。

3.鼓膜的作用是产生振动。

它的特点是很薄而且有弹性,我们可以用气球皮模拟鼓膜。

4.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物体振动→空气振动→鼓胶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听觉神经一→大脑。

5.听诊器上的头可以感受振动;

听诊器上的胶管相当于外耳道,可以更好地传递声音。

5声音的强与弱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声音的轻重不同称为声音的强弱。

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我们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时,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