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的人生状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佳的人生状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佳的人生状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趣味哲理
大圆圈和小圆圈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
“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两个圆圈,并说:
“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
我的知识比你们的多。
但在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
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多。
这就是我为什么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
评:
知识无边,学海亦无涯,先贤用精当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一道理。
更大的荣耀
戴奥珍尼斯是古希腊有名的讽刺哲学家。
有一天,他来到柏拉图家中。
他从不穿鞋,两脚很脏,就这样在柏拉图的地毯上来回走动,并说:
“我在践踏柏拉图引以为荣的东西。
”柏拉图说:
“这倒是真的,可是我得到了更大的荣耀。
言语是幽默讽刺的,内容确是赞美对方的,这是机警的语言艺术。
人活着靠什么
有人请教一位哲学大师:
“人活着靠什么?
”大师说:
“呼吸。
“那么,”那人再问:
“呼吸又是为了什么?
大师答:
“呼者,为出一口气;
吸者,为争一口气。
人的尊严、境界都在这一呼一吸之间了。
妙!
妙极!
03.趣对人生
人在逆境中,有人感到枯燥乏味,度日如年;
有人却感到丰富多彩,光阴如飞。
其间的差别,除去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认知外,还在于一个“趣”字。
关于趣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论趣》一文中,谈得甚为透彻。
林先生认为世人活着大多为名利所驱使,但是“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继而说“人生快事莫如趣”,列出趣对人生的三大益处:
一是“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举出创立了“巴氏消毒法”的巴斯德、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予以佐证;
二是可以启发心智,能使人潇洒出群;
三是有益身心,不似名、利、色、权把人弄得神魂不定。
人生在世,倘若做事的出发点全部基于名利色权四端,不但无趣,且极易出现偏差。
如能从兴趣出发而成就事业,或是有一项兴趣爱好作为生活的调剂,则对人生大有裨益。
反观囹圄生活,充裕的时间、和谐的氛围,为生活提供了培养情趣、滋长好奇的沃土。
许多人正是在深入忏悔罪错中,发生对法律、哲学、历史的兴趣,引发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反思和探索。
趣对人生是一种品质。
远离“趣”字,生活将是苍白的,日子将是乏味的,情感将是僵冷的。
即使因种种原因,我们不能让自己的志趣长成一棵事业的大树,但至少我们可以将它培养成点缀生活的花花草草。
只是,趣的到来仿若灵光乍现,而要抓住这一灵光,让情趣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让人生从对趣的追求中得到真正的助益,不仅要付出大量的心力,更需要执著、坚毅、勇气、勤奋等美德的浇灌。
难怪林语堂先生会说出“人生必有痴,必有偏好癖嗜。
没有癖嗜的人,大半靠不住”这句话了。
有趣的人生不一定壮美,无趣的人生也不一定就黯然。
但如果缺少情趣的人生,注定会少一抹阳光的照耀,少一些氧气的滋养,少一份生命的快乐与精彩。
因此,求趣的过程,不单单生长的是一棵兴趣的幼苗,它应该是美德的种子在心之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董正)
04.人生总有“连环套”
小时候,我们杭州的孩童就常常背这首歌谣:
“瘌痢背洋枪,洋枪打老虎,老虎吃小孩,小孩抱公鸡,公鸡捉蜜蜂,蜜蜂叮瘌痢。
”童言有着深道理,民谚里面藏大千,这种“连环套”,实在是告诫世人。
我们每个人,不都是生活在这样的“连环套”中么?
既依赖别人,又被别人依赖;
既制约别人,又被别人制约。
谁也躲不出这个“环”,谁也跳不出这个“套”。
在自然界,强者总有克星存在。
山雀的一粒小小的粪便,一粘上虎皮,就会发生弥漫性溃烂,最终让山中之王死去。
熊是动物界的力士,但只要敲中了它的鼻子,这厮就会立马昏去,任由摆布。
在这个世界上,“天下第一”、“所向无敌”的东西实在很少,造物主不会让谁强大得唯其独尊,也不会让谁渺小得一无是处,弱者往往都有它精明的生存智慧。
人生在世,连环多多。
常说高处不胜寒,高楼之上有天人,而当你居上高位之后,无数双眼睛盯着,多少条法纪牵着,只会被“连环套”套得更紧。
而你设法要逃出这些个“套”,铤而走险越雷池半步,或许可得意于一时,但众目睽睽,法网恢恢,岂能跳出三界外?
最终还是要做“套中人”!
前进路上,奔波途中,一山放出一山,一环扣着一环。
山以高蚀,谷以卑安,金以刚折,水以柔全,木因直伐,李因苦存,花因雨谢,井因甘竭,仔细嚼一嚼,用心品一品,生活的种种变幻,无不深藏着一层层意思呢!
(朱国良)
05.习惯于失去
周国平
1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
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
所以,每有失去,就不免感到委屈。
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
我们暗下决心要重新获得,以补偿所失。
在我们心中的蓝图上,人生之路仿佛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画出来的,而失去则是必须涂抹掉的笔误。
道理本来很简单:
失去当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现象。
整个人生是一个不断地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为本质。
我们迟早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
有些失去看似偶然,例如天灾人祸造成的意外损失,但也是无所不包的人生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
至于在社会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寻常遭际了。
由此可见,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
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2
东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说。
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义是教人去除贪鄙之心,由不执著于财物,进而不执著于一切身外之物,乃至于这尘世的生命。
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的第一座桥梁。
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
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
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当然,佛教毕竟是一种太悲观的哲学,不宜提倡。
只是对于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剂。
我们在社会上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是,内心深处一定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
有了这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3
我失去了的东西,不能再得到了。
我还能得到一些东西,但迟早还会失去。
我最后注定要无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
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看重得与失呢?
到手的一切,连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们来做试验,至多不过是早一点失去罢了。
4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
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
得到了—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
不如在一生中不断地得而复失,习以为常,也许能更为从容地面对死亡。
另一方面,对于一颗有接受力的心灵来说,没有一样东西会真正失去。
5
大损失在人生中的教化作用:
使人对小损失不再计较。
06.从容也可是幸福
幸福不能没有物质基础,但可以不为物质所左右;
重要的是心态从容,知足所以常乐
什么是幸福?
幸福的尺度如何衡量?
相信“5·
12”后很多人会有不同的感觉。
地震让四川出名,而四川人,尤其是深受清代旗人生活方式影响的成都人,很早就有比其他地方更闲逸的幸福感。
所谓旗人,是指在旗的满人和汉人。
他们有着固定的钱粮,所以无温饱之忧,有闲适之怡;
然而这钱粮的数量又不特别大,故常需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自寻其乐。
由于明末的大乱,清代的四川是个移民充斥之地,对不同的区域文化和外来生活方式相对包容,发展出自身的生活特色。
不仅四川话属于北方语系,成都大概也是南方都市中少见的嗜花茶(老北京所谓香片)而非绿茶者。
两者大概都有旗人的影响,后者尤其明显。
这是生活方式的自然影响,表现的是文化的力量。
史家常见的那种满汉政治冲突,在这里基本看不见;
可以看到的毋宁是一种相反的趋势,即不同生活方式在一种相互包容的氛围中共处,并有所融合。
川菜亦然。
川菜现以麻辣著称,其实是一个有意无意间“炒作”出的特色。
前些年曾经流行的“火锅”,以前仅是适应川东地区下力人需求的一种地方小吃而已,不具普遍的代表性。
川菜中真正雅俗共赏而不可或缺的,大约还是回锅肉。
而最能体现其特色,此处有而他处无者,则应该是所谓“鱼香”味。
“鱼香肉丝”似乎也是最能行远的一道川菜,无论其在世界各地有着怎样的适应性变化,那种在和缓中调和五味的特色仍基本保持,亦可见文化的力量。
同样,或正因为是移民社会,维护自我认同的需要更明显,川人的独立性似较很多地方更甚,不那么喜欢与他人保持一致。
但这独立风格又能考虑到协作和共处的需要,川剧中有类似合唱的所谓“帮腔”,为各类“传统戏剧”所少见,便充分反映出这样一种开放包容的意态。
移民的一个共相是在凭借不足的状态下努力开拓,艰苦的生活培养出较强的幽默感。
川人的诙谐往往有些辛辣,稍带进攻性。
尤其是贫下中农的日常言谈,颇好在口舌上绕着弯子占人便宜,以此为乐。
这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智力竞赛,彼此不因吃亏而伤感情(绝大部分玩笑也都适可而止,不到伤人的程度)。
劳动人民在这方面的创造力和实际的“创新成果”,其丰富程度远超过我们的认知。
可惜很多时候这类创造都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往往需要在方言中应对,才能充分表现出诙谐的力量,及其分寸感。
记得前些年教育部规定上课不得用方言,四川某大学本来外地学生较多,然一位教授说的普通话却让学生听不懂,课堂出席率大减,学生乃向系里要求让此师恢复讲四川话。
系主任对该教授委婉提出,老兄的普通话似不高明,学生流失过半……教授正色答曰:
不会呀,我数过,还差一个人才一半。
于是教育部的规定继续得到贯彻。
方言的魅力和师生的幽默感如此,在那样的学校念书教书,或也是一种享受吧。
若要给近代四川文化以某种理想型的概括,大概可以说是有刺激而不必太强烈,主张独立而赞同协作,节奏平缓而不那么迅疾,诙谐而不过于伤人。
这些特点别处大概也有,或不那么集中,而幽默感的缺失可能有着更长远的影响:
自从南宋的儒者致力于礼下庶人之后,理学士绅多的地方,民间的风气也就有些严肃起来。
四川或因是移民社会,宗族的约束力不强,而士绅的理学味道稍淡,所以保留更多的诙谐,亦未可知。
时代和区域的差异是不可忽视的,换个时间换个地方,有些诙谐的内容便不再幽默,而原本平常的玩笑也可能具有伤害的含义。
这更与大家的心态以及约定俗成的接受程度相关,在情绪激动的时刻,或是在一个“互相抱怨着过活”的时空之中,很多平常话也可能冒犯人。
我想,能够容受未必亲热的话语,心态的宽松平和可能是最重要的。
有想象力然后能包容不同的表述,能容然后可共处,知足所以常欢乐。
而且它近在咫尺,就在我们的日常观感之中。
(罗志田)
07.人与人的差别只有5%
一位内地企业家在接受电视访问时谈到了他去李嘉诚办公室拜访李嘉诚的经历——
李嘉诚是和儿子一起接见他的,他儿子可能是说话习惯的原因,说着说着就讲起了白话,会谈过程中李嘉诚好几次要求儿子顾及内地朋友可能不太听得懂白话的实际,改讲普通话。
会谈结束之后,李嘉诚还特意从办公室里出来,送他到电梯口。
最让人惊叹的是,李嘉诚不是送到即走,而是毕恭毕敬地鞠躬,直到电梯门合上。
那位企业家如今已是一家企业的总裁,他面对着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动情地说:
“李嘉诚这么大年纪了,对我们晚辈如此尊重,他不成功都难。
一家企业的总裁,肯定是日理万机,更何况是身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
他似乎根本没有必要亲自送客人,由其儿子代送已经非常给客人面子了。
而李嘉诚不但亲自送了,年逾七旬的他还毕恭毕敬地给客人鞠躬直至电梯门合上。
仅仅这一点,有多少个内地的所谓成功企业家能做到?
又有几个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能够做到?
曹景行现任凤凰资讯台副台长兼言论部总监,也在清华执教。
曾听一个采访过他的记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采访完之后,曹先生问:
“你是怎么来的?
要到哪里去?
”怎么回事?
我心里纳闷,连忙回答:
“乘出租车,去人民大学。
”“那这样,你从这里出去。
”曹先生指着窗外的小径认真地叮嘱道,“到清华的二道门,那里有出租车可乘,你可以少走一段路。
然后出校园,走成府路……”
彼时,曹景行久居香港甫来清华不久,给一个来采访他的北京记者指路,这让那位年轻的记者朋友感触良深。
1925年,在美国高尔夫球公开赛上,著名的高尔夫球手鲍比.琼斯向裁判揭露自己的犯规动作:
球在表面不平的地面上轻微移动了一下,击球时铁制的击球板削起一块草皮。
他在没有人会看到球的细微移动的情况下揭发了自己。
随之而来的处罚使琼斯失去了与高尔夫球选手威利.麦克法兰对决的机会,因而也与冠军失之交臂。
半个世纪之后,在1978年举行的名人高尔夫球公开赛上,汤姆.凯特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的自我惩罚使他失去了比赛。
当记者问他们两个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们的回答从实质上来说是一样的——“遵守规则是成功的保证。
有一个叫彦玲的高三女孩,家境很贫寒。
她一天的饭只是去食堂买两个最便宜的菜包子,却从不当着同学的面吃。
她总是等午休的时候,班里的同学走得差不多了,才悄悄地拿出来吃。
好多同学都不理解她的这种做法,甚至有同学说她虚荣。
大家都说,贫穷并不可耻,遮掩自己的贫穷才是可耻的。
但彦玲不为所动,依旧是等班里的同学走得差不多的时候,才把包子拿出来吃掉。
央视新闻频道的记者采访她时,提到了这个细节。
彦玲说:
“那个菜包子的味道很呛,很难闻,我之所以等大家走了之后才吃,是怕大家闻到那股难闻的味道,我不想让大家跟我一起受那份罪。
当我在电视机前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潸然泪落。
为了一个小小的善愿,宁愿背着别人对自己的误会而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一个小女子值得我这样一个大男人敬佩,为之落泪。
“百货公司的香水,95%都是水,只有5%不同,那是各家秘方。
人也是这样,作为95%的东西其实是很像的,比较起来差别就是其中很关键的5%。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接受《中国青年》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著名小品演员范伟有句经典台词:
“人跟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这无疑有艺术的夸张成分在里面。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大,有时候就在一个小小的细节里,因为细节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素养。
正如林清玄所言,人与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相似的,差别只在于关键的5%。
(李愚)
08.影响你的那几个人
人的一生看似是和许许多多的人在打交道,但彼此多为匆匆过客,真正让你费神、让你伤脑筋的,其实也就是你身边的那几个人,是他们影响着你的利益得失,左右着你的思想感情。
你整天琢磨的对象,耗费的精力,也只不过是在这几个人的身上。
非洲草场上,上百万头犀牛迁移时,景象十分壮观,给人的感觉它们是以集体为依托,一起生活的。
但其实,犀牛一生中真正在一起生活的,不过只是几头而已。
一大群亚洲猴去喝水,它们看似一个群体,其实它们是以五到七只为伴的,并非是真正的一大群。
人要和多少人打交道呢?
人这一辈子是好是坏,每天是快乐还是烦恼,看似相当复杂,其实经过研究发现,人和动物是差不多的,你的生活范畴通常也只取决于你身边的那几个人。
无论你的圈子有多大,真正影响你、驱动你、左右你的,一般不会超过八九个人,甚至更少,通常情况只有三四个。
你每天的心情是好是坏,往往也只跟这几个人有关,你的圈子一般是被这几个人所限定的。
这个圈子里的人通常是你的同事、领导、部下或是朋友。
世上离你最近的除了你的亲人,就是这些人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很有可能成为你的对手,或是你的“敌人”。
这要看利益、名誉、位置关系如何处理,是否冲突或是转换。
事实上,你每天和人发生的矛盾,也是在这几个人身上。
人是永远要和最近的事物打交道的,因此,你和他们的关系往往也是致命的。
比如在你的圈子里,本来大家看似一模一样,不分彼此高低,都是朋友,可是一旦有谁突然被提升、被奖励、被重用,最让人心里不舒服的,很有可能就是你,或是你身边最近的那些朋友。
也就是说,与你关系最紧密的人,也是最先导致你是否快乐还是痛苦的原因。
你的生活永远都是被这几人所牵扯着的,你的许多想法也一定是和这几个人有关。
你每天要怎样行事,怎样说话,怎样考虑问题,往往也是针对着这几个人的。
总之,是这几个人深深影响着你的生活。
你琢磨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和他们有关。
甚至可以说,你日夜不停地琢磨着的这个世界,其实也只是由这几个人所组成的世界。
因此,有时他们也是对你妨碍最大的人。
你生活中的许多调整,许多安排,包括你的言谈举止,不得不说是常常为他们而设计的,反过来说,通常也是这几个人决定着你的生活。
我们平日所说的大度、宽容、忍让,多数的时候,也只是体现在这几个人的身上。
尽管我们这一生要和许许多多的人打交道,但大多数的精力,是被这几个人消耗掉的。
因此,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和什么样的人形成势力范围,又和什么样的人组成圈子,其实是一项十分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有时会是你终身最大的一件事。
你这辈子是走运,还是背运,常常会与他们相关联。
只是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随随便便地结交了朋友,十分轻易地就钻进了一个圈子,这种随意性,往往给自己带来的不是损失就是不快。
别小看了你的圈子,别小看了你周围的这几个人,正是他们的存在,形成了你的复杂的关系,也组成了你的生活和你的世界。
从某种角度讲,他们的人品、人性以及道德观,也是影响你今生今世幸福指数的一个关键。
09.幸福的感觉是会变化的
一
幸福是一种能力,你要具备幸福的能力,然后你才能幸福。
幸福的感觉是会变化的。
不同的人,不同时期,对幸福的评判标准是不同的。
幸福应该是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的结合:
财富、事业、家庭、健康、闲暇和平安是外在的标准,创造、体验、爱、阅读、独处是内在的方面。
二
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都需要灵魂参与。
体会幸福的器官是什么?
这个器官是灵魂。
从成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把它做得十全十美,我觉得那就是成功。
至于别人是不是承认,最后是不是能给你带来另外的利益,我觉得那是副产品。
对一个作家来说,真正的快乐是在写作当中。
所以,发自内在灵魂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是家庭,也是需要灵魂参与的:
幸福的家庭应该是由两个灵魂很丰富的人一起构筑的。
三
书如大海,要去读那瓢最好的水。
幸福有外在的标准,也有内在的因素,对于我来说,阅读尤为重要。
我觉得一个人要养成一种阅读的习惯,这确实可以大大提高你的生活质量。
人生有限,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世界上的书如汪洋大海,你不管怎么努力去读,也只能读大海里的一滴水,所以你一定要去读那瓢最好的水。
可是哪一瓢水是最好的呢?
我想这对每个人都不一样,你要自己去发现对你好的一瓢水,被时间检验出来的好书、时间所承认的好书,那些经典名著,那些大师们的作品。
四
要有过心灵生活的习惯。
在喧嚣的城市中,人需要独处,这个独处的过程,就是和自己的灵魂交谈的过程,是与另外一个自我交朋友的过程。
如果把世界比作食物的话,你就是在吃那些食物,但是你需要消化。
你独处安静下来,就是在消化你的感受。
你对外部世界得出了那么多的印象,如果没有消化,那些东西都不能变成你的财富,在精神上你是消化不良的。
我想我们应该有一种过心灵生活的习惯,这就是独处。
和自己谈心,和自己的灵魂进行交谈。
等你再到外部世界活动的时候,就有自己的眼光了,有了自己的角度。
10.用一生去寻找一个答案
刘墉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
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一张嘴,吐出一个金币。
并且对开罗人说:
“想发财吗?
成千上万的金币正等着你呢!
”开罗人急着问:
“在哪里,在哪里?
我当然想发财,我都想得快发疯了!
”“好!
”那个吐金币的人说,“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你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金币。
”说完就不见了。
开罗人醒过来,辗转反侧,再也睡不着。
“天哪!
伊斯法罕远在波斯啊,我到底去不去呢?
去,我很可能累死在半路。
但是不去,我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
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开罗人决定还是冒险。
千山万水我独行。
开罗人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山巅之城”——伊斯法罕。
天哪!
伊斯法罕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开罗人随身带的一点儿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
当地的警卫总算把土匪赶跑,发现奄奄一息的开罗人,喂他吃东西,喝水,把开罗人救活。
“看样子、吃口音,你不是本地人。
”警卫队长说。
“我从开罗来。
”“什么,开罗?
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城市,到我们这鸟不生蛋的伊斯法罕来干什么?
”“因为我梦见神对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