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69751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版必修3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

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

“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

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明确:

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作者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

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

很显然,作者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

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虚景。

刘裕:

宋的开国皇帝,原名刘道成,字德舆。

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竟沦落到靠卖草鞋为生,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

不过后来,刘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

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

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

于公元403年篡晋称帝,改国号为“楚”。

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第二年,打败了桓玄,拥护晋安帝司马德宗重新作了皇帝,司马德为了感谢他,把它的职位封为了类似于今天的国家总理这样的职务。

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顷天下的显赫人物。

此后,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

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公元420年在扫除所有障碍之后,大权在握的刘裕终于代晋称帝。

作者在此处提到,“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又说“斜阳草树”。

两相对比,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当初尽管刘裕那么英武非凡,军队那么威猛、武器那么精良,扫平了北方,建立了刘宋。

但是直到今天,他当年丰功伟绩也都如当初的舞榭特台都化作了破败的荒园一样随着历史的风雨飘摇而去。

作者对刘裕的怀想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向往英雄,盼望自己也能像刘裕一样建功立业,对统治者表达了一种自我推荐,要收复失地的愿望。

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但使卢成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那么作者希望怎样做呢?

我们下节课再看 

   

第二课时 

进一步熟悉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来理解诗词的方法 

对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个豪放派的词人进行横向比较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可以更好的理解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前作充分的预习,掌握一定的资料 

通过对作者生平的比较来比较作者的创作风格。

对豪放派词进行较深的分析。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看注解15:

此时作者所含的意思不仅仅是对张浚北伐的影射,更是对韩侂胄北伐的一种劝诫。

此时,作者提到如果仓促北伐,必将会导致失败。

其中隐含了作者的一个意思,是什么?

作者自我推荐,实际上是向建议:

只有我这样的老臣才可以指挥作战,获取胜利 

那么,如果统治者不善用人,会怎样呢?

当然,必将导致失败了。

但是作者此时并没有直接说会失败,而是回想当年,描绘了一幅失败的时候的凄惨景象:

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正是作者率军投靠南宋王朝的时候,也就是1163年,张浚北伐失败,此时金国皇帝完颜亮趁机沉打过长江,在瓜补山的上修了一个行宫,供自己寻欢作乐,而且纵容金兵烧杀抢掠。

作者用宋文帝北伐失败的典故影射张浚北伐的失败,那么用宋文帝北伐的失败后果来影射谁呢?

自然是张浚北伐失败后造成的“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看注解18 

当初魏武帝拓跋涛对汉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寻欢作乐得行宫,如今却已变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作者有什么感想?

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惨象也已经忘却了。

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形象。

——商女不知亡国恨 

此处作者回忆当初扬州遭到金兵劫掠的凄惨景象,本来是不堪回首的。

此处为什么要写作“可堪回首呢”?

为了让统治者知道,用人不当导致战略失误,会造成多么大的损失!

因此,就更应该慎重,那么朝廷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才呢?

最后,作者引用廉颇“尚能饭否”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自己虽然已经老去,但依然可以为国效力,便如同那不服老的廉颇。

而“凭谁问”则体现了一种无奈,无法被赏识的无奈。

学过两首词后,我们不妨利用我们学过的分析法,对苏轼和辛弃疾进行一下比较。

【讨论】:

大家说说苏轼和辛弃疾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作者 

出生地 

所处时代 

经历 

做官 

写作时的年龄 

苏轼 

四川眉县 

北宋中期 

冤狱、坎坷 

文官,颇有政绩 

47岁 

辛弃疾 

山东济南 

南宋初年 

建功立业,不得重用 

武官,战功卓著 

66岁 

然后再从作品来看: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环境:

长江、赤壁、乱石、峭壁、惊涛、故垒 

多实景描写,诱发联想,景在一起 

长江、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下 

联想到的虚景,景是分散的 

联想到的虚景多于实景 

人物 

周瑜 

孙权、刘裕、宋文帝刘义隆、佛狸、廉颇 

情节 

观景——感慨英雄——超脱旷达 

孙仲谋、刘裕、廉颇 

刘义隆、佛狸、张浚 

比较讲解:

首先苏轼是南方人,而且是文人出身,所以他的性格中多的是意气风发,就算是建功立业为国效力,也只是作为文官的地位,所以苏轼的词中我们看不到像辛弃疾那样的金戈铁马之声,更多的是一种胸怀的旷达。

而辛弃疾则是北方民族,我们知道北方人一向比较凶悍。

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过一个南方能够打败北方而统一全国的朝代,就算是明朝从南方建立政权,但是政权最终的稳定却还是在北方。

出身于军队将领,他的诗词中自然有一种军人的坚毅、果断,兵甲之声充塞于耳。

其次,从写作的年龄看:

当时苏东坡正处在壮年,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自然有一种失落和郁郁不得志的心理,而辛弃疾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则是想继续效力,更多的诗感慨当初,不愿老去的思想。

生活经历和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写作上的不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汉字的字体演变教案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汉字的字体长时间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

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其中小篆变为隶书是最大的一次变化,这次变化标志着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本章分为甲骨文、金文、秦系文字、六国文字、隶书、草书和楷书等六节,分别讲述各种字体的特点及其演变情况,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点

1、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 

2、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 

3、大篆与小篆 

4、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

※学习内容

秦书八体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

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

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

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

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

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第一节 

甲骨文

1、甲骨文:

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

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

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2、甲骨文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

基本字形是象形字。

也有相当数量的假借字,借用象形字的字形表示一个同音词,与词的关系是借音。

有近五分之一表意又表音的形声字。

3、从形体看,甲骨文的主要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

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

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形体;

偏旁可以不同。

4、甲骨文研究:

1)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

刘鄂的《铁云藏龟》。

2)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

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3)考释方面集大成的:

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

4)资料最丰富的:

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

※相关链接:

甲骨文化

第二节 

金文

1、金文:

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

因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又称钟鼎文。

如图:

2、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的共同点:

形体都不规范。

不同点:

1)商代金文象形程度高于甲骨文。

2)金文范铸,笔法肥厚;

甲骨文刀刻,笔画改为方形。

3)金文书写款式较甲骨文规整。

3、金文早晚期形体不尽一致。

4、春秋晚期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

1)故意将笔画拉长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2)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装饰物。

第三节 

秦系文字

1、籀书(大篆):

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

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

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2、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为史籀大篆。

3、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

1)石鼓文:

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

是春秋战国之交刻于石碣上,笔法、形体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继承关系的石刻文字。

2)诅楚文:

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石刻文字。

4、秦系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小篆。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保存小篆最丰富,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

解读甲骨文、金文不可或缺的桥梁。

小篆:

用于区别于大篆,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向全国推行的一种字体。

是秦代的标准字体。

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承的字体。

二者的共同点:

形体规整匀称,笔画宛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小篆也是李斯等人作《仓颉篇》整理秦国文字的结果。

5、秦始皇“书同文”政策:

用秦国文字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删除六国文字中的奇形异体。

第四节 

六国文字

1、六国文字:

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

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2、六国文字的特点:

1)草体或俗体流行;

2)文字异形。

第五节 

隶书

1、隶书:

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

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体。

是汉代的标准字体。

2、隶书分为古隶和汉隶。

古隶:

也称秦隶,还存在篆书痕迹,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

汉隶(今隶):

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

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逐渐形成波挑笔势。

字形从略呈长方形变为略称扁方形。

3、从篆文发展成隶书的主要变化:

字形结构的改造:

(隶分隶合)

1)将篆文圆转相连的笔画分解成平直的数笔。

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

3)将篆文单个或多个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4)将篆文复杂的笔画省并为简单的笔画。

5)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隶变:

指篆书演变为隶书。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变使汉字结束了以象形线条为标识的古文字阶段,进入以笔画为标识的隶楷今文字阶段。

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现在。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隶定:

指古人用楷书笔法书写古文字字形。

第六节 

草书和楷书

1、草书:

1)广义:

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即通常所说的“草体”(对“正体”而言)。

2)狭义:

在古隶字体上形成的特定字体。

章草:

指脱胎于草古隶,尚有隶书章法的草书。

西汉中后期基本形成。

今草:

指章草发展到晋代,抛弃了波势挑法,采用某些楷书笔法,字中笔画、字与字间笔画常相勾连,笔画更减省的草体。

代表人物:

近代王羲之。

狂草:

指唐代张旭、怀素等人在今草基础上随意增损勾连,字与字之间难分界限,失去交际功能,成为只供欣赏的艺术品的草书。

2、楷书

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大约于东汉后期在汉隶草书基础上形成,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

魏晋时代是楷书与今隶并形的时期。

南北朝以后,楷书取代今隶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体。

楷书和今隶的区别:

形体构造变化不大。

笔法上楷书抛弃了今隶的波势挑法,笔画横平竖直,以顿笔收笔,不再上挑,左撇反粗为尖细,右捺取上挑留捺脚。

就整个字势看,今隶较舒展、扁平,楷书较集中、竖长。

3、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

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

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体。

※汉字形体演变图例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秦书八体的名称和各体的含义是什么?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

  (关于含义参照教材请自己归纳)

  2.秦书八体是如何分类的?

  秦书八体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类的。

大篆、小篆、隶书是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而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是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

刻符是刻在符契上的文字;

虫书又叫鸟虫书,是用于旗幡上的文字,笔画屈曲细长有如鸟虫;

摹印是印章上的文字;

署书是用于封检签署的文字;

殳书是兵器上的文字。

这几种字体的基础都是篆书,只是在形体上加些艺术色彩而已。

  3.大篆的名称始见于哪里?

  大篆的名称始见于《汉书·

艺文志》。

班固说: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时大史作大篆十五篇。

  4.什么是籀文?

籀文和大篆是什么关系?

  后世所谓籀文,也就是指的大篆。

籀文和大篆的关系是同体异名。

  5.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经历了那些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汉字字体的演变,大约有三个阶段,一是从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变为小篆,二是从小篆变为隶书,三是从隶书变为楷书。

6.为什么说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从小篆到隶书,是字体变化最大的一次,是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

理由是小篆的字形结构被打破,象形意味淡薄,符号性加强。

小篆的圆转笔势到隶书一般变为方折及横、撇、捺等笔画。

小篆变为隶书,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7.什么是楷书?

什么是草书?

什么是行书?

  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三种字体的名称。

笔画工整、结构严谨的是楷书;

线条狂放、笔画符号较多的是草书;

介于楷、草之间的是行书。

  8.什么是甲骨文?

什么是甲骨卜辞?

王懿荣和甲骨学有什么关系?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汉字体系。

甲指龟甲,骨指兽骨。

甲骨文即指刻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甲骨卜辞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殷商270多年商王等占卜的记录。

殷人非常迷信,逢事即要占卜,不管是征伐、收成、狩猎,还是日常生活的天气、疾病,甚至是出行、做梦等都要卜问吉凶。

占卜用的主要是龟甲(腹甲、背甲)、兽骨(牛肩胛骨为主)。

占卜时在龟甲兽骨上钻凿小孔,然后烤炙,看烧出的裂纹即兆象来判断吉凶。

负责占卜的人把这些以及事后应验的情况都刻记在甲骨上。

二是指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形。

注意:

严格说甲骨文的范畴要比甲骨卜辞的范畴大些。

  甲骨文是金石学家王懿荣在1899年被偶然发现的。

他在中药龙骨上发现有刻划的痕迹,他买回药店所有的龙骨,发现不只一片上有刻划的痕迹。

经过认真的研究,他认为这应当是古老的文字。

他又发现甲骨上刻有商王的名字,认定当是商代的卜甲,文字当在篆籀之前。

从此甲骨文得到广泛注意,收集、考释甲骨文一时形成风气,通过甲骨文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开拓了史学的新领域。

一门新兴的学科--甲骨学出现了。

  9.每一片完整的卜辞记载的内容有哪几个方面,各方面的名称是什么?

  每一片完整的卜辞,大概记载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占卜的日期和占卜人,称作“叙辞”;

二是要占卜的事,称为“命辞”;

三是审视兆纹,作出吉凶的判断,称作“占辞”;

四是事后应验的情况,称作“验辞”。

  10.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哪些?

  卜辞记录的行款主要有:

1、竖行左行,2、竖行右行,3、左右对贞,从中间起,左半左行,右半右行。

也有个别交错的情况,并不是主要的。

  11.从字的形体上看,甲骨文主要有哪些特点?

  甲骨文主要有这样的特点:

  

(1)象形程度比较高,接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

  ①有的字方位可以颠倒。

  ②一个字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形体

  ③偏旁可以不同。

  12.甲骨文分几个时期?

  甲骨学者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据他所定的十项标准如世系、称谓、文法、字形、书体等将甲骨文分为五个时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为第一期,祖庚、祖甲为第二期,廪辛、康丁为第三期,武乙、文丁为第四期,帝乙、帝辛(纣)为第五期。

现代学者一般同意这个划分。

这样,更便于甲骨文的断代研究。

  13.研究甲骨文的重要著作有哪些?

  甲骨文研究始自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孙诒让的《契文举例》则是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书。

其后,名家辈出,考释文字,研究古史,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考释方面集大成的著作有于省吾的《甲骨文字诂林》,资料方面最丰富的著作有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工具书方面有孙海波的《甲骨文编》,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综合研究著作有陈梦家的《殷墟卜辞综述》等等。

这些著作,为学习、研究甲骨文提供了便利。

  14.什么是金文?

什么是钟鼎文?

  金文指青铜器上的文字。

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叫金文。

金文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所以又称作钟鼎文。

  15.最早搜集研究金文的著作是什么?

  宋代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16.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什么不同?

  金文字体与甲骨文有很多不同。

第一,商代金文象形程度很高。

第二,从笔势上看,由于金文是范铸,多保存肥厚的笔法,甚至是充实的团块,而甲骨文是刀刻,一般将圆形改为方形,团块则只勾勒轮廓。

  第三,金文与甲骨文一样,形体不规范。

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个形体。

  第四,与甲骨文比,金文的书写款式比较规整,或正或反、或斜或倒的情况比起甲骨文来少得多了。

偏旁的位置也是如此,尽管金文还有变换偏旁位置的。

  17.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的美术字体有什么特点?

这些字体主要流行在什么地区的国家?

  春秋晚期以后,金文中出现一些美术字体,一是故意将笔划拉长,甚或作曲折宛转之势。

这种曲折宛转不是按物体的形态\'

随体诘诎\'

,增强形象性,而是故作姿态。

二是在字形之外,加画鸟虫之类的装饰品。

  18.什么是秦系文字?

  秦系文字是由石鼓文和诅楚文等石刻文字构成秦国系统的文字。

  秦系文字最重要的是小篆。

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成的。

  19.什么是石鼓文?

  石鼓文是指陕西凤翔发现的十个石碣的文字。

唐初在天兴县即今陕西凤翔发现十个石碣因石碣形似鼓,故又称为石鼓。

每个石鼓上刻着六七十个字的铭文,这些铭文主要是歌颂田猎宫囿的四言诗。

据学者考证,这些石鼓约刻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即秦悼公厉公之世。

  20.石鼓文、小篆与西周金文有什么关系?

  石鼓文、小篆从笔法、形体均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21.什么是诅楚文?

  诅楚文是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文字。

字也刻在石头上。

宋代发现三块刻石,都用所刻天神取名,即亚驼、巫咸、大沈厥湫,文字基本相同。

原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