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编写说明.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660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编写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编写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编写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编写说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编写说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编写说明.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编写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编写说明.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编写说明.doc

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的资源仓库

一、单元编排意图

这个单元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们在这里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数朵,却也能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华美的乐章。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人,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微的过程。

二人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

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

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

即以本单元所选课文而论,《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像奇特,笔墨纵横,有如大匠运斤,凛然成风。

“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

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

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

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

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较早地放弃了济世情怀,多抒发个人情感。

千年以来,也许没有人能破解《锦瑟》一诗,但人们却乐于与这首诗“共舞”,百读不厌,可见其强大的艺术魅力。

而《马嵬》一诗,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锦瑟》一样缠绵哀婉的诗人:

以冷静的分析,精巧的构思,用诗的语言委婉地评说一个爱情悲剧。

二、教学本单元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这个单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诗与小说不同,它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散文那种记叙的从容,表达的自由。

诗歌是语言的音乐,是跳动的心声,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抒情。

读诗,要认同它的形式,接受它的表达方式,与诗人同呼吸共悲喜,这样才能激发起读诗的热情。

比如诗歌都具有想像、夸张等虚拟成分,只有认同这些诗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才能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读诗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积累,去感受、体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提示学生诗歌的创作背景。

诗歌是心声的外化,不是无事生非,无中生有。

《礼记·乐记》中说: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诗情的触发,都是由“物”引起的。

这个“物”,可能来自自然,可能来自社会,可能来自人生。

古代的社会生活已离我们远去,古人的情感世界也不同于现今。

所以读古代诗歌,尤其要有“背景意识”:

诗人不能逃出他的时代,诗篇不能脱离诗人的情感。

必要的背景提示,就像卫星定位系统一样,有助于我们锁定目标。

三、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

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

“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含道之文也。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说: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读诗,就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的韵味。

四、抓好朗读和背诵。

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

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

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朗读和背诵,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如影随形,不能违背。

如读《蜀道难》要读得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读得雅正悲慨,等等。

三、课文说明

《蜀道难》

1.如何理解这首诗的主旨?

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御任宰相)和杜甫,首倡者为《新唐书》;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作补注的元人肖士赟;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北宋洪刍在《洪驹父诗话》中首倡;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

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

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

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

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

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

2.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

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

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

想像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前人也是多从这些方面来解读此诗的,如北宋欧阳修《太白戏圣俞》诗云:

“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李白诗说:

“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

大江无风,波浪自涌。

白云从空,随风变灭。

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在教学中,可参考“有关资料”部分的作者介绍,结合初中学过的李白诗歌,对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并及时纠正学生在诵读中断句和语气上的错误。

可结合练习第一、三题,提醒学生体味这首诗的韵律美,画出韵脚及一些容易破读(读错)句子的节拍。

可参考“课文研讨”部分的分析及“有关资料”部分的鉴赏文章,结合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

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不要求观点一致,但也不能一味地鼓励“求异思维”,对过于偏颇的论析可通过辩驳的方法去粗取精,以期最大限度地接近诗歌的本意。

整个教学过程要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这样才会对诗歌有细腻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杜甫诗三首》

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

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

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如宋玉的《九辨》云: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曹丕的《燕歌行》云: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

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即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

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

3.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

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

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

在教学中,可参考“课文研讨”,介绍这三首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杜甫晚年的心境。

简介律诗的格律特点,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对仗,一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平仄相对(相反)等,为朗读背诵做好准备。

要切实抓好朗读和背诵。

读律诗和读古体诗有所不同,律诗音律更悠美,节奏更鲜明,表意更细腻,在整齐的形式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诵读时,要根据诗意读出感情色彩。

以《登高》为例,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诵读可以强化诗的感染力,也是检测理解水平的重要方法。

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诗,如《望岳》《春望》《石壕吏》等,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所选三首诗的特点;还可以参考“有关资料”中所附杜诗,作横向比较,了解杜甫晚年律诗的创作成就和以组诗的形式咏物抒情的特点。

参考“课文研讨”,结合课后练习,进行诗歌鉴赏活动。

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解说、讨论、评点等诸多形式,就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等作广泛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写成一篇鉴赏短文,进行总结交流。

《琵琶行并序》

1.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人物感情丰富、性格鲜明。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

(1)故事情节。

这是叙事的主干,也是人物活动的依托。

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

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

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

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

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

仔细吟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

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

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2)音乐描写。

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

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

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3)景物描写。

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悲凉苍茫的气氛。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

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

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4)情感描写。

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

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长江大河,千汇万状,不难能一言以名之。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诗的情和景是相衬相生、互相作用的,可以说是景为情染,景因情而更美好;情借景重,情因景而更深厚。

2.如何欣赏这首诗的音乐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