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64609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蟾蜍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蟾蜍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蟾蜍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蟾蜍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蟾蜍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蟾蜍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

《蟾蜍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蟾蜍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蟾蜍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

前肢有4指,观察指端形状,是否有爪,是否等长,指间是否有蹼。

婚垫:

雄性的第一指(拇指),内侧的一膨大的突起,是由粘液腺集合形成的,便于交配时拥抱雌体,故生殖季节发达。

后肢:

由近体侧起,依次分为大腿(或股部)、小腿(或胫部)、跗、蹠和趾五部分。

后肢具五趾。

注意各趾的长度是否相同,趾端的形状

髁状距:

在第一趾(拇趾)内侧的一较硬的角质化突起

4.皮肤

蟾蜍背面皮肤呈暗黑色,粗糙,有若干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但头的背部平滑无瘰疣,腹部及体侧呈浅黄色,间有黑色花纹,分布有较小的疣,故腹面较粗糙。

蟾蜍的皮肤腺有粘液腺和较多的毒腺。

粘液腺的内腔中空,毒腺的内腔呈颗粒状。

蟾蜍真皮的致密层上续海绵层,下接淋巴间隙,由于有淋巴间隙存在.皮肤除个别地方外,和肌肉联接的不紧密,很容易剥离下来。

(二)消化系统

蛙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及其附属的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等,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

1.口腔:

剪开蛙的口角,使口张大,令口腔全部露出。

为口腔顶壁前方外侧的一对椭圆形的孔,通过鼻腔与外鼻孔相通。

耳咽管孔:

位于咽腔的后端,颌角附近有1对大孔,与中耳相通。

喉门位于下颌的后部,为口腔后方的1条纵裂缝。

食道开口:

咽的最后部位是食管的开口,与咽腔之间无明显界限。

打开蟾蜍的体腔

2.食道很短,开口于喉的背面,下端与胃相连。

3.胃

位于体的左侧,形状稍有弯曲,前端略粗,后端较细,并有一明显的紧缩分,此即幽门,为胃与小肠的交界处。

4.肠:

分小肠与大肠。

小肠又由十二指肠和回肠组成

起于胃后,弯向前方的一小段为十二指肠

自十二指肠向后折,经过几次回旋而达大肠的部分为回肠。

大肠膨大而陡直,开口于泄殖腔。

5.泄殖腔:

较大肠短小,为汇集肛门,输尿管和输卵管(雌蛙)的管道。

6.肝脏

位于胸腹腔的前端呈红褐色,由较大的左右二叶和较小的中叶组成。

肝脏背面、左右二叶之间有一绿色球形的胆囊,内贮胆汁。

7.胰脏

为一不规则的淡红色或黄白色的管状腺,在胃与肠之间。

把肝、胃和十二指肠翻折过来指向前方,即可看到胰脏的背面。

(三)呼吸系统

成蛙为肺皮呼吸。

肺呼吸的器官有鼻腔、口腔、喉气管室和肺。

1.喉气管室:

由喉门向内的一条短粗的管子。

2.肺:

为1对近似椭圆形的薄壁囊状物,内壁为蜂窝状,密布血管并具有弹性。

(四)泄殖系统

1.雄性泄殖系统

包括肾脏,输尿管、精巢、脂肪体各一对以及膀胱。

肾脏为1对暗红色扁平的器官,位于体腔的后部,贴近脊柱的两侧。

肾的腹面镶嵌着一排橙黄色的肾上腺,为内分泌腺体。

输尿管由肾的外缘近后端发出,开口于泄殖腔的背侧。

此管兼充输精管之用。

膀胱连附于泄殖腔的腹面,生于体腔后端腹面中央,为一薄壁的两叶状囊。

精巢位于肾脏的腹面内侧,近淡黄色,卵圆形,其大小常因个体与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

白精巢发出的输精小管与输尿管相通。

脂肪体在生殖腺的前端,黄色,指状,其体积大小随季节不同变化很大。

2.雌性泄殖系统

雌蛙的排泄系统与雄蛙相似,但其输尿管只作输送尿液之用。

生殖系统包括1对卵巢,1对输卵管和子宫。

卵巢位于肾脏前端背面,大小形状因季节而变化,生殖季节极度膨大,内有许多黑色球形卵。

卵巢外壁有许多皱褶。

输卵管为粗大而迂回的管子,位于卵巢的外侧。

前端开口紧靠着肺底的旁边,状似漏斗;

子宫输卵管后端膨大成囊状的部分,子宫开口于泄殖腔的背面。

(五)循环系统

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及淋巴系统等。

成体的心脏居锁骨稍前方,由两个心房和一个圆锥形心室组成,外被围心囊,由心室腹面右上角通出的淡色的管为动脉圆锥;

心脏背面有一个三角形的腔,称静脉窦,静脉窦开口于右心房。

篇二:

生理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姓学系组同

名号别别名

蟾蜍骨骼肌生理

2015年5月7日

实验室温度实

一、实验题目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二、实验目的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

(2)收缩的三个时期:

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三、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

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

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

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

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

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

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

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

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

力。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

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

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

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

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

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

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div”。

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2)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

(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

)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

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

3)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

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

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

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

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

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

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

)4)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5)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

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

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

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

(注意在测量时。

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

)6)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1)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

个时期:

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至少测量三次。

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

肌肉动作电位信号。

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

采集频率20khz;

通道1:

通道模式为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

通道2:

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

400ms/div,灵活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

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刺激)和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激强度,避免收缩幅度过大,超出换能器量程)。

2)点击“开始记录”,软件进入记录状态。

3)记录过程中逐渐提高刺激频率,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

按此频率连续发放设定的刺激脉冲个数,肌肉出现相应的收缩。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与收

缩的关系。

5)观察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

四、实验结果

图1.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

表1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关系表

刺激强度(v)

0.180.190.200.210.220.23

收缩强度(g)

0.001.493.314.796.077.46

0.240.25

6.967.357.457.597.697.51

0.260.270.280.29

根据上表可绘制下图,曲线图能更加直观的显示蟾蜍骨骼肌收缩强度随对腓肠肌刺激强度增加的变化趋势。

图2.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曲线图

结果分析: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刚开始以较低强度刺激时,骨骼肌并没有收缩,直到达到阈刺激强度时(阈刺激强度在0.18-0.19v之间),骨骼肌开始收缩;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逐渐增大;

刺激强度约为0.23v时,骨骼肌收缩强度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在7.5g左右;

在这之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不再明显增加,而是在最大收缩强度附近波动。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一块肌肉由许许多多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的收缩受运动神经元的支配。

单个运动神经元可支配多根肌纤维,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

而不同的运动单位兴奋阈值不同。

低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其所支配的肌细胞也不发生反应;

当刺激电压达到阈强度时,神经干中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其所支配的运动单位也兴奋并发生收缩。

刺激强度逐渐增大,神经干中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加,收缩的运动单位也增加,于是骨骼肌收缩张力增加。

当刺激电压达到最大刺激强度后,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其所支配的所有的运动单位也收缩,所有刺激强度再增大。

骨骼肌收缩力也不再增加。

篇三:

实验报告: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

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

熟悉仪器

设备的操作。

实验原理:

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

1.潜伏期法:

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

电极间的距离s,v=s/t。

2.潜峰法:

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

(s2-s1)/(t2-t1)。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3.连接仪器,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4.剪裁编辑图形,计算传导速度。

实验结果:

1.图形

5.计算

s=10mm,t=0.33ms,v=10mm/0.33ms=33m/s

分析讨论:

1.当刺激端和记录端离得较远时,引导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形会发生什么改变,为什么?

2.用什么方法可使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量更准确?

实验结论: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

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

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

一次兴奋产生后,必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

本实验通过生物电放大器引导并记录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验证和测量动作电位的不应期。

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检查兴奋未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约5分钟,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3.连接仪器,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

(见图)

1.为什么要先引导神经纤维的单向复合动作电位,然后再测量其兴奋性的不应期?

2.神经干不应期与单根神经纤维的不应期有何不同?

兴奋性的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篇四:

蟾蜍的解剖实验预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2、

3、

2、通过对蟾蜍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的观察,了解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的特征。

通过蟾蜍的内部解剖和观察,了解两栖动物消化、呼吸、泄殖、和神经系统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学习脊椎动物解剖技术。

蟾蜍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的观察。

蟾蜍的解剖及其消化、呼吸和泄殖系统形态结构的观察。

二、实验内容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

蟾蜍、解剖器、蜡盘、乙醚等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观察蟾蜍的外形,进行解剖,观察蟾蜍的各内部结构特征。

重点观察:

1、外形:

蟾蜍体形大而粗壮分头、躯干、四肢三部分。

雄蟾体长一般95毫米左右,雌蟾一般长105毫米,大者可达120毫米以上;

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而高,口中无齿,眼间距大于鼻间距;

前肢较长而粗壮,后肢粗短;

背面皮肤粗糙,颜色变异较大,多为灰绿、黑褐或赤绿。

皮肤裸露,富于腺体。

有轻微的角质化现象,这是它适应陆地生活的生物学特征之一。

首次出现五趾型四肢,有颈椎和荐椎。

2、肺:

蟾蜍为肺皮呼吸。

肺为位于心脏两侧的一对粉红色、近椭圆形的薄壁囊状物。

这是陆地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

剪开肺壁可见其内表面呈蜂窝状,密布微血管。

蟾蜍由于不具肋骨和胸廓,肺呼吸是采用特殊的咽式呼吸完成。

光镜下显微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蟾蜍消化系统的解剖实习

一,实验目的:

1,观察蟾蜍肠系膜毛细血管

2,观察蟾蜍的消化系统

二,实验原理:

1,蟾蜍的正确握拿方法,动物探针的正确使用

2,蟾蜍的“双毁髓”手术技术

3,两栖类动物的解剖技术及手术剪的使用

三,动物与器材:

实验动物:

雄性蟾蜍一只

实验器械:

显微镜,手术剪,骨剪,镊子,吸水纸,大头针,解剖针,解剖盘,有孔的蜡板。

四,实验步骤:

1,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蟾蜍,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

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0.5~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捣毁脑,然后再将毁髓针撤回至枕骨大孔,反向插入脊椎管破坏脊髓,检查蟾蜍四肢肌肉完全松驰后处死成功

2,将蟾蜍置于有孔的蛙板上,腹部朝上,四肢伸展后用大头针固定。

左手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用手术剪前端1/3处剪开一小口,并从小口处向前将腹部皮肤剪开至下颚前端。

向后剪至两后肢基部之间,泄殖孔稍前方再将皮肤向两侧拉开。

3,用镊子提起腹部肌肉,用剪刀沿腹部中线剪开腹壁,拉出一段小肠,用大头针将肠系膜展开并固定在有孔的蜡板上。

将肠系膜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找到毛细血管,观察血液的流动并拍摄照片。

4,向两侧拉开蟾蜍的腹部肌肉找到蟾蜍的消化系统,小心地用剪刀和手术剪将其分离,置于解剖盘上并拍摄图片。

5,处理掉蟾蜍,洗净解剖盘和实验器械,将显微镜收好放入柜中。

五,实验结果:

1,

2,

六,实验结论:

1,毛细血管是体内分布最广、管壁最薄、口径最小的血管,仅能容纳1个红细胞通过。

其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在内皮外面有一薄层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血流很慢,通透性大。

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之间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2,蟾蜍的肝脏在体腔的前部,呈红棕色,不完全地环绕着心包,一般蛙类至少有中,右,左三叶。

在中叶的腹面靠近右叶的一边有一颗黄绿色或墨绿色椭圆形的胆囊,具有导管引入胆总管而与小肠相通。

3,消化道的各个部分,在外形和构造上,都有很多变化,肺的稍后,有一个j字形的胃。

胃壁富含肌肉,前端称,在之前有一段很短的食管,直接向咽腔开

口。

胃的后端称幽门以一圈凹隘的部分与小肠分界。

小肠从幽门起弯向前方的一段,称作十二指肠,随即折向后,称为回肠,合称小肠。

回肠比十二指肠长得多,经过几个曲折之后,通向一根正中宽阔的大肠。

蟾蜍的大肠也就是直肠。

直肠的末端下连泄殖腔。

从后肢带的腹面经过,开口于体外,称为肛门。

4,脾靠近大肠的前端左侧,连附在肠系膜上,呈暗红色接近圆形。

脾的着生位置在消化道的一旁,但是与消化道无关。

脾并没有分泌液输送到消化道。

七,问题解答:

1,胆囊具有什么生理结构,具有什么生理功能?

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颈部连胆囊管。

胆囊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三层组成。

粘膜有发达的皱襞。

胆囊收缩排空时,皱襞高大而分支;

胆囊充盈时,皱臂减少变矮。

肝产生的胆汁经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胆囊内贮存并浓缩,胆囊腔的容积约40~70ml。

上皮细胞吸收胆汁中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na+),经细胞侧面的质膜转运至上皮细胞间隙内,吸收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基膜进入固有层的血管和淋巴管内。

胆囊的收缩排空受激素的调节,进食后尤其在高脂肪食物后,小

肠内分泌细胞分泌胆囊收缩素,经血流至胆囊,刺激胆囊肌层收缩,排出胆汁。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

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2,肠系膜的具有什么生理功能?

蟾蜍薄而透明的肠系膜将其整个消化管悬挂在背体壁上,起到固定内脏的作用。

3,脾脏的具有什么结构,什么生理功能?

蟾蜍的脾脏与消化系统无关,而与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有关。

它是一个颜色暗红、质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脾脏内部可分为红髓及白髓。

红髓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由脾索及血窦组成,但因为其不含输入淋巴管,所以脾脏不能过滤淋巴的功能。

而白髓的主要功能则为对抗外来微生物及感染。

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

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

4,蟾蜍的消化系统分别由什么结构发育而来?

内胚层演发成为消化管内侧的粘膜,以及所有由消化的突起所以形成的器官。

这些器官首先形成的肝脏。

它在开始呈现时,是从消化管靠近前端的腹侧,先生出一个突起,继续生长,再变成许多皱褶和分支,最后转变为一团团的细小的管子,所有的细管子皆通向总的管子,这是胆管是由最初的突起的颈部延长所成。

胆管向侧壁突出,便形成胆囊。

肝膨部顶端许多分支中的最内层的细胞,将来即转变成为肝的分泌细胞。

至于肝中的结缔组织,血管,以及肝脏外面的被盖物等则皆则起源于中胚层。

其次是胰脏,胰脏起源消化管腹侧的两个突起,最后却只形成一个器官,其导管以后才与胆管连通起来。

在胰脏中只有分泌的部分以及胰管最里面的一层是起源于内胚层,至于结缔组织的血管等起源于中胚层。

5,有的同学在显微镜观察到蟾蜍体内有寄生虫,蟾蜍体内的常见的寄生虫是哪一种?

有可能是孟氏裂头绦虫。

孟氏裂头绦虫又称孟氏迭宫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是一种可以感染人畜的寄生虫。

虫卵在水中发育成熟后孵出钩毛蚴,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吞食并在其血腔中发育为原尾蚴,即第一期幼虫。

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如蝌蚪、蛇、刺猬、猪等吞食,其中主要是蛙类于蝌蚪期感染,发育为实尾蚴,即第二期幼虫,又称裂头蚴。

当蝌蚪发育成蛙,裂头蚴便寄生在肌肉与内脏组织中,人生食含裂头蚴的蛙、蛇、猪等肉类可致感染。

如果被猫、狗吞食,则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完成其生活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