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考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
《XX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考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湖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考察报告文档格式.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湿地公园内具有以湖泊湿地为主,水稻田及水产养殖场等人工湿地并存的多种湿地类型。
本次生物资源调查主要目的是摸清拟建XXXX湖国家湿地公园生物资源本底状况、评估湿地公园生物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现状。
调查数据不仅可为湿地公园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将来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有的放矢、更好的保护湿地资源提供基础数据。
第一章总论
1.1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XXXXXX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长江下游北岸XX湖区南部,隶属于XX湖湖体的一个部分,地处XX省XX市宜秀区罗岭镇(图1.1)。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7°
湿地公园临近206国道、318国道、沪蓉高速、合安高速;
北距合肥180公里,桐城市区49公里,南距XX市区28公里(图1.2)。
图1.1XX湖湿地公园所在区域
XX湖地处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侧,跨桐城、枞阳和XX市宜秀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7°
01′~117°
10′,北纬30°
45′~30°
56′,平均海拔9.1m,湖泊总面积22600km2,平水位(10.3m)水面面积172.1km2,湖区长23km、最大宽度10.5km,湖底高程8.5m,水位15m时容积为11.15×
108m3,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处大型浅水性淡水湖泊。
平均水深1.67m,多年平均年水位落差8.5m,系浅水型漫滩湖泊。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长江中下游重要湿地之一。
XX湖地处东亚-澳大利亚迁徙水鸟通道,是许多重要水鸟的越冬地和停歇地。
图1.2XX湖湿地公园的区位
1.1.2地质地貌
XX湖流域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上呈明显的阶梯状特征。
流域最高点位于大沙河上游的猪头尖,高程1539m。
地形地貌分为大别中低山区、大别山前缘高岗地、低山丘陵区和湖积平原等类型。
流域地层从太古界至新生界较全,具有多样的特点,地质构造比较复杂,重要的断裂构造带、破碎带有:
池(河)—太(湖)深断裂、岳西断裂、龙井关断裂及头坡断裂。
XX湖湿地滩叉众多,湖周围丘岗起伏,圩畈连片。
湖区主体地貌为丘陵。
在湖区的周围,地势低、水网密度大,形成了大面积湖滨平原或湖滩地与湖荡平原,构成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网圩区;
在距湖区较远的外围地区,为波状起伏的岗地,经流水切割,形成岗冲相间的地形地貌。
XX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XX市北部,属于扬子古生代褶皱带,地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闪长岩。
自有测震记录以来,流域内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最大地震为4.5级,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宜秀区自西北向东南为丘陵地貌过渡地带,地势渐低,形成大片平原和水面。
XX湖国家湿地公园属于长江流域的冲积平原,绝大部分海拔在30m以下,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1.1.3水文
XX湖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东南侧,流域发源于XX省岳西县的松毛尖,东与白荡湖流域毗邻,南临破罡湖流域,西连皖河流域,北接巢湖流域。
XX湖国家湿地公园拟建规划区的主体水系为XX湖湿地南部,主要受XX湖湿地水文影响(图1.3)。
图1.3XX湖水系
XX湖湿地隶属长江支流枞阳长河水系,湖水依赖地表径流和河面降水补给,流域总面积3234km2,流域内主要河流有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前三条发源于大别山区,孔城河发源于本省巢湖市庐江县),湖泊有XX湖,调蓄后由枞阳闸排入长江,为季节性通江湖泊。
东西向最大长度79km,南北最大宽度74km;
属淤积浅水型淡水湖泊,该区域本是构造沉降区的丘间侵蚀洼地,长江河漫滩堵塞了洼中水的排泄,导致该洼地蓄水成湖。
XX湖水系包括嬉子、白兔、XX3个湖,被肖庄南伸丘嘴分为东西部。
嬉子湖在西,上积大沙河,挂车河及龙眠诸河水;
白兔湖、XX湖居东,上积孔城河及湖东一带丘陵来水。
车富岭以北为白兔湖,以南为XX湖(即拟建XX湖湿地公园所在区域),整个湖泊汇水最终经位于湿地公园范围内的小缸窑入枞阳长河,由枞阳大闸泄入长江。
XX湖平水面积16667hm2,丰水面积24230hm2,枯水面积14520hm2,平均海拔9.1m,属淤积浅水型淡水湖泊,水位变化主要情况如下:
丰水位16.78m,平水位10.34m,枯水位8.3m,平均水深1.67m,蓄水量2.87亿m3,湖底高程8.5m。
各支流洪水具有山丘性洪水特点,陡涨陡落,支流洪水最多历时1~3天。
A丰水期B枯水期(依2004年12月份遥感图绘)
图1.4XX湖不同季节的水位
拟建XX湖湿地公园中,湖泊面积17.93km2,湖底高程8.5m,水位10.34m(平水位)时容积达3.09×
107m3以上,冬季枯水位时湿地公园内的湖体大部分干枯,仅在局部低洼处有少量积水(图1.4)。
作为XX湖整体的一个部分,拟建湿地公园的水文过程受流域内降水及大湖水位变化影响极大。
1.1.4土壤
受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水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XX湖湿地土壤类型丰富多样,潮土和水稻土是主要土壤类型。
红壤和黄棕壤主要分布于湖泊的周边丘陵和台地,淋溶程度较强,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偏酸,肥力较低,沙质重,质地疏松,侵蚀严重;
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湖泊低位阶地,该类土壤是湿地公园内分布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主要以潴育型水稻土和潜育型水稻土为主;
潮土主要分布于沿湖平原洲地,以灰潮土为主,由江河冲积物或湖相沉积物经地下水参与成土和旱耕熟化发育而成。
湖底为泥质或沙质基底。
湿地公园内的表土层普遍是上游干支流的冲积土,或称第四纪沉积层,多为壤土或沙壤土,含相当的粘粒量,又经过长期耕作,腐植质增多,十分肥沃,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条件的土层;
土层的垂直分布,一般厚约4~5m表层,粘粒适度,为宜于耕作的土壤,稻、麦、棉和油料作物都适宜;
其下15~20m为含粘粒少的粉细沙或细沙,透水性增大;
再下为深厚的粗砂或砂砾层,属于强透水层,在设计工程和防汛中需要严格注意。
1.1.5气候
XX湖处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严寒期短,不同季节,差异明显。
多年平均气温16.5℃,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8.8℃,极端最高气温40.9℃,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3.5℃,极端最低气温-13.5℃。
全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3.1m/s。
图1.5XX湖流域多年平均月降雨量图
区内降水受季风气候的影响较为明显,夏季明显多于冬季。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89.1mm,多年平均降雨天数139.1天,多年平均降雪天数12.8天,雨量季节间分布不平衡,春季降水量占全年的35.8%,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39.6%,秋季占13.8%,冬季占10.8%。
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同时受南北冷暖气流交锋的影响,暴雨集中;
7月中旬进入盛夏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少量从沿海登陆的台风影响到本流域,形成大暴雨。
多年平均蒸发量1611.4mm,蒸发量与气温变化同步,而迟于降水高峰期。
1月份蒸发量最低为51.4-3.3mm,最高的7、8月份为184.9-202.3mm。
无霜期250至258天。
年均日照时数2051.8至2064.9小时,日照百分率46%,全区太阳辐射总量为46.9104-49.1108J/m2之间。
1.2自然资源概况
1.2.1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
(1)植物资源
调查发现XX湖湿地公园范围内维管束植物共95科272属402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9属9种、裸子植物3科6属8种、被子植物83科257属385种。
主要的保护植物包括水蕨(Ceratopteristhalictroides)、水杉、野大豆(Glycinesoja)、野菱(Trapaincisa)和莲(Nelumbonucifera)等。
图1.6XX湖湿地公园中的保护植物
(左上:
水蕨,右上:
水杉,左下:
野大豆,右下:
野菱)
湿地公园范围内,共有陌上菅-肉根毛茛群丛、虉草-陌上菅群丛、虉草-肉根毛茛群丛、陌上菅群丛、肉根毛茛群丛、虉草群丛、朝天委陵菜群丛、蓼子草群丛、荭蓼-酸模叶蓼群落、茭草群丛、芦苇群丛、菱群丛、荇菜群丛、水花生群丛、浮萍群丛、马来眼子菜区群丛、金鱼藻群丛、金鱼藻-黑藻群丛、聚草群丛、菹草群丛、紫云英-天蓝苜蓿群丛和蒌蒿群丛等20余种类型的植物群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湿生、沼生以及挺水、漂浮、沉水植物群落。
(2)动物资源
调查发现XX湖湿地公园动物资源丰富、种类较多。
有11科14种浮游动物,其中原生动物5种、轮虫4种、甲壳动物5种;
底栖动物10目14科38种。
环棱螺(Bellamya)、尾鳃蚓(Branchiura)、摇蚊(Tendipus)幼虫为优势类群,另外纹沼螺(Parafossarulusstriatulus)、长角涵螺(Alocinmalongicornis)数量也较多。
XX湖湿地公园共记录到鱼类计8目20科77种;
两栖动物2目5科11种;
爬行动物2目8科20种;
鸟类14目42科142种,其中陆地鸟类67种,水鸟类75种。
在水鸟中鸻形目(4科21种)、雁形目(1科23种)、鹳形目(3科15种)、鹤形目(2科6种)、鸥形目(1科5种)、佛法僧目(1科3种)、鸊鷉目(1科2种)、鹈形目(1科1种);
哺乳类动物7目12科25种。
湿地公园范围内濒危、保护动物30余种。
1.2.2其他自然资源概况
(1)水资源
XX湖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389.1mm,水资源总量为24.85亿m3。
流域内现有中小型水库139座,塘坝42915处,总容积3.50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14.12%。
长江水可通过枞阳闸补给XX湖,长江大通站多年平均径流量达9000亿m3。
由于XX湖湿地属于通江湖泊,水源补给源自大别山区河流及地表径流,换水周期短,湖水理化性质较好。
受降水量与上游影响,丰水期入湖的河流径流量变化大,水量水位变化明显。
湿地公园内水资源充足,水质良好。
平水位(水位10.34m)时容积达3.09×
107m3以上,水质情况基本保持在地表水Ⅱ~Ⅲ类。
(2)矿产资源
湿地公园范围内有少量的金属矿(主要是铁矿、铜铁矿、铁锰矿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以花岗石、建筑用砂等。
(3)土地资源
湿地公园内土地资源类型多样,适宜生态旅游的开展。
在丰水期,湿地公园东部为湖泊水面;
在枯水期,东部与南部沿岸有大块滩涂裸露;
西部沿岸的新建圩、叶家段和东方红圩属于坑塘水面,西南有凤凰河流入,西北的姥山山体为林地,山脚为滩涂。
此外,湿地公园西部和南部边界有村落零星分布。
湿地公园内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开发价值较大,适宜开展生态观光、科普宣教和农渔体验生态旅游活动。
(4)旅游资源
湿地公园位于宜秀区龙山风水的地脉之上,周边分布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其中一些资源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并初具规模。
依托XX湖优美的湖泊湿地、山野树林、乡村田园等多样化的景观类型,开展特色性、生态性、知识性,同时强调游览体验的观光休闲类产品,以满足现代大众型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
遵循人工设施最少化原则,主要依托天然的资源营造观光休闲空间,强调新鲜趣味性和游客参与性,倡导“对自然干扰最小”的环保旅游理念。
湿地公园南望巨石山,北倚姥山,山明水秀,意蕴和谐;
湖中有独山、燕窝岛两座岛屿,偶然天成中国古典园林中“一池三山”的神秘景象。
湖畔绿滩漫野;
圩田阡陌相交,农舍鸡犬相闻,环境静谧,野趣横生。
湿地公园南邻“国家4A级风景区”巨石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该旅游区依托小龙山一带形貌奇特的地质景观,以奇峰、秀水、神石、幽洞、白玉兰等“五绝”而闻名。
此外,宜秀区还开发了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石塘湖、新石器时代遗址、鲍冲湖、水上世界、余湾影视基地、“龙山第一刹”等旅游景点。
湿地公园内的旅游活动主要围绕姥山开展。
2009年7月XX市旅游局曾联合地方旅行社组织姥山观日全食线路,线路以姥山为起点,连通周边的巨石山、严凤英故居和邓石如故居等景点。
此外,还针对儿童设计了以观日食和游山水为主题的儿童夏令营,线路连通姥山、大王庙、南天门、龙舟赛地等景点。
主要湿地旅游活动包括:
观鸟游、XX湖湿地景观游、巨石山-XX湖湿地公园游等。
观鸟游主要是观赏不同季节生活在XX湖湿地公园的各种水鸟,尤其是冬季的越冬水鸟的观察;
湿地景观游主要是游览丰水期和枯水期XX湖湿地公园不同的景观,欣赏XX湖不同季节的自然美景;
而巨石山-XX湖湿地公园游则主要是利用巨石山毗邻XX湖湿地的特点,游客们在游览巨石山后可以就近观赏XX湖美景。
图1.7冬季到XX湖观赏自然美景和鸟类
第二章湿地植物资源
2.1植被及植物种类调查方法
根据XX湖湿地公园的地形及水位变化特点,确定调查范围后,分别于枯水期和丰水期开展湿地植被调查,调查涉及湿地公园湖体以外陆地区域、沿岸滩涂区、湖心区和入湖河汊,植被的调查主要为定性调查。
调查方法如下:
(1)湖体植被及植物种类调查——样线踏查法:
在进行样线踏查之前,先确定样线走向(东西走向)、样线之间的距离(200m)及样线数量(25条)。
由于枯水期湿地公园所在区域的湖体基本处于无积水状态(除局部低洼处外),湖底较大面积暴露,滩涂植被发育良好,因此枯水期的植被调查主要通过步行进行。
丰水期(8月份)雇佣船只沿着样线进行调查。
枯水期调查过程中在沿着样线行走的同时,向样线两侧各扩展50m,形成调查样带形式,记录沿途的植物种类、群丛类型,拍摄植物图片,并用GPS进行定位。
图2.1为湖体内的调查范围。
图2.1湖体调查位置及范围
(2)陆地区域植被及植物种类调查——踏查法:
对湿地公园范围内的陆地上的植被和植物种类采用步行踏查法进行,记录沿途的植物种类、群丛类型,拍摄植物图片,并用GPS进行定位。
2.2XX湖湿地湿地公园的植物种类
本次调查共记录维管束植物95科272属402种(见附录2)。
其中:
蕨类植物9科9属9种,包括木贼科的节节草、海金沙科的海金沙、蕨科的蕨、凤尾蕨科的凤尾蕨、水蕨科的水蕨、苹科的苹、槐叶萍科的槐叶萍、满江红科的满江红。
在8种蕨类植物中,水蕨为保护植物,在XX湖湿地公园有分布,但数量很少。
裸子植物3科6属8种,即松科的马尾松、火炬松和湿地松,杉科的杉木、水杉和池杉。
这些裸子植物基本为人工种植。
被子植物71科213属326种,双子叶植物65科190属273种,单子叶植物18科67属112种。
在82个科中,种类在5种以上的科共15科,种类较多的科依次为禾本科(35属47种)、菊科(23属34种)、莎草科(11属28种)、豆科(12属16种)、蓼科(2属16种)、玄参科(8属14种)、蔷薇科(7属12种)、唇形科(8属10种)、十字花科(6属8种)、苋科(3属8种)、茜草科(6属7种)、大戟科(5属7种)、伞形科(5属6种)、菱科(1属5种)、杨柳科(2属5种)。
在所有维管植物中,木本植物(含木质藤本植物)共53种、草本植物共273种;
木本植物主要包括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的胡桃科、杨柳科、榆科、蔷薇科、桑科、大戟科、樟科等科。
所记录的植物绝大部分为湿生—中生植物,真水生植物(含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30余种,主要包括蕨类植物满江红(Azollaimbricata)、浮萍(Lemnaminor)、槐叶萍(Salvinianatans)以及双子叶植物中的睡莲科、金鱼藻科、菱科、睡菜科、水马齿科、玄参科(石龙尾)、胡麻科、小二仙草科、狸藻科和单子叶植物中的水鳖科、眼子菜科、茨藻科、雨久花科、天南星科和浮萍科等。
在湿地公园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共在整个湿地公园的湖区范围内广泛分布,是构成XX湖湿地公园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
在所有植物中具有严重生态危害的植物主要包括水花生、凤眼莲和大薸。
其他外来物种如小飞蓬、豚草、野老鹳草等虽在局部地区数量较多,但其主要生活于中生生境中,且主要在丰水期内生长,因此对整个湿地系统危害较小。
2.3湿地公园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季节变化
湿地公园内丰富的维管植物种类,加之湿地多样化的生境条件形成了湿地公园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类型。
整个湿地公园包括陆地和水体两个部分,两部分在植被类型上出现明显不同。
由于整个湿地公园中陆地区域不足20%,且以农田为主,因此整个XX湖湿地公园中最为重要的植被为湖泊湿地植被。
陆地上的主要植被为农田植被和林地,其中农田植物群落主要为常见的水稻、油菜等农作物,林地主要为次生林。
湿地公园所属的XX湖为通江湖泊,不同季节水位很大,导致丰水期和枯水期植物群落类型及植物种类组成产生很大差异,植物群落季节变化显著。
因此,XX湖湿地公园植被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植物群落类型变化及景观上表现出的季相变化方面。
(一)枯水期的植物群落
在冬春季节的枯水期,因水位降低而导致大规模湖底出露,在出露的湖底和滩涂区域生长的自然植物群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陌上菅-肉根毛茛群丛(Asso.Carexthunbergii-Ranunculuspolii):
伴生种包括朝天委陵菜(Potentiussupina)、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狗牙根(Cynodondactylon)等数量较少。
(2)虉草-陌上菅群丛(Asso.Phalarisarundinacea-Carexthunbergii):
双优群丛,几无伴生种。
(3)虉草-肉根毛茛群丛(Asso.Phalarisarundinacea-Ranunculuspolii):
几无伴生种。
(4)陌上菅群丛(Asso.Carexthunbergii):
伴生种包括朝天委陵菜(Potentiussupina)、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水田碎米荠(Cardaminelyrata)、虉草(Phalarisarundinacea)、肉根毛茛(Ranunculuspolii)、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等。
(5)肉根毛茛群丛(Asso.Ranunculuspolii):
伴生植物包括陌上菅、虉草、蓼子草等。
(6)虉草群丛(Asso.Phalarisarundinacea):
伴生种包括蓼子草、狗牙根、陌上菅等。
(7)朝天委陵菜群丛(Asso.Potentiussupina):
伴生种包括肉根毛茛、陌上菅等,基本上上呈斑块状分布于丰水期的水陆交界处。
(8)蓼子草群丛(Asso.Polygonum
criopolitanum):
伴生种包括虉草、肉根毛茛、陌上菅等,基本上呈斑块状分布。
图1.3春季湿地公园的主要植物群落
(上左:
陌上菅-肉根毛茛群丛,上右:
虉草-陌上菅群丛,中左:
虉草-肉根毛茛群丛,
中右:
虉草群丛,下左:
陌上菅群丛,下右:
肉根毛茛群丛)
上述植物群落因土壤含水量差异以及丰水期的水深不同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差异,其中陌上菅-肉根毛茛群丛、虉草-陌上菅群丛与陌上菅群丛是整个湖滩区域春季植物群落的主角。
陌上菅-肉根毛茛群丛、陌上菅群丛、蓼子草群丛和肉根毛茛群丛分布于丰水期水深较浅的湖滩区域;
虉草群落则分布于丰水期水深稍深的湖滩区域;
而朝天委陵菜则主要分布于丰水期的水陆交错地带。
图1.4盛花期的陌上菅(上左)、朝天委陵菜(上右)、肉根毛茛(下左)以及伴生的水田碎米荠(下右)
(二)丰水期的植物群落
与冬春季节的枯水期相比,丰水期的植物群落类型更加多样化。
在丰水期,枯水季节(冬季至初夏)所生长的植物群落因水淹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挺水植物群落、漂浮植物群落和沉水植物群落。
1)丰水期间主要的挺水植物群落包括:
(1)荭蓼-酸模叶蓼群落(Asso.Polygonumorientale-Polygonumlapathifolium):
零星分布于浅水区域;
(2)茭草群丛(Asso.Zizaniacaduciflora):
(3)芦苇群丛(Asso.Phragmitesaustralis):
呈斑块状分布于浅水区域;
2)丰水期的漂浮植物群落主要包括:
(1)菱群丛(Asso.Trapabispinasa):
呈片状分布;
(2)荇菜群丛(Asso.Nymphoidespeltata):
(3)水花生群丛(Asso.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
呈斑块状分布于零星分布于岸边浅水区域;
(4)浮萍群丛(Asso.Lemnaminor):
随机分布于静水区域,伴生种主要包括满江红(Azollaimbricata)、槐叶萍(Salvinianatans)等漂浮植物;
3)丰水期的沉水植物群落:
(1)马来眼子菜群丛(Asso.Potamogetonmalaianus):
广泛分布于湿地公园内;
(2)金鱼藻群丛(Asso.Ceratophyllumdemersum):
成片分布于湿地公园内;
(3)金鱼藻-黑藻群丛(Asso.Ceratophyllumdemersum-Hydrillaverticillata):
斑块状分布于湿地公园内;
(4)聚草群丛(Asso.Myriophyllumspicatum):
斑块状分布于湿地公园。
除上述的枯水期和丰水期的主要植物群落之外,在枯水期的积水区内以及初夏季节的局部区域尚存在在由菹草组成的、单优的菹草群丛(Asso.Potamogetoncrispus),在近岸区域的冬季及早春地势较高的滩涂尚有斑块状的紫云英-天蓝苜蓿群丛(Asso.Astragalussinicus-Medicagolupulina)和蒌蒿群丛(Asso.Artemisiaselengensis)。
图1.5早春季节浅水处的菹草图1.6早春季节的虉草和菹草间隔分布
第三章动物资源
3.1浮游动物
3.1.1浮游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