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煤炭安全发展对策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59535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富源县煤炭安全发展对策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富源县煤炭安全发展对策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富源县煤炭安全发展对策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富源县煤炭安全发展对策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富源县煤炭安全发展对策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富源县煤炭安全发展对策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

《富源县煤炭安全发展对策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富源县煤炭安全发展对策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富源县煤炭安全发展对策措施Word文档格式.docx

煤炭地质总储量为19110mt,探明储量为6010mt,其中精查储量为5157mt。

通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县除关闭矿井外,有生产、建设矿井139矿148对井,其中,6万吨/年以及以下的矿井79对,9—15万吨/年的矿井58对,15万吨/年以上的矿井11对,设计生产能力1326万吨/年,2006年核定生产能力1071万吨/年;

有基本建设矿井28对,其中,6万吨/年的20对,9—15万吨/年的5对,15万吨/年的3对,设计生产能力210万吨/年。

全县矿井到2007年末合计设计生产能力达1536万吨/年。

二、煤炭的地位的作用

富源煤炭在全省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富源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煤炭兴、经济兴”,这是富源历届县委、政府已形成的共识。

富源煤炭历来以煤种齐、煤质优良、低灰、低磷、低硫、固定炭高、发热量高、开采条件好而著称。

近年来,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煤炭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以煤炭为主的多元化产业发展链已逐步形成。

全县2007年生产原煤已达1320.64万吨,实现工业产值达463911.307万元,煤炭在全县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75%以上,全县财政收入依靠煤炭、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煤炭、农民致富奔小康依靠煤炭,煤炭已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在煤炭的带动下,一大批以煤为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速度也随之加快,全县如期实现了通乡油路的建设目标,滇东电厂二期、曲靖电厂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已如期完成建设投产,雨汪250万吨甲醇基地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初步完成,其它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由于煤矿的支持,矿区生态环境、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得到逐步改善;

煤矿科技推广利用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计划工程项目和在建工程项目实施完成情况良好,煤炭行业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煤炭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作用已得到充分体现。

三、几年来的成效和经验

(一)安全发展已成为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分别对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方针措施和重大举措。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还确立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六中全会又把坚持和推动“安全发展”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和总体布局,为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县委政府在总结近年来我县煤炭安全生产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电强县”、“煤电、煤化强县”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煤炭工业发展,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逐步形成了以安全发展为目标的理论体系。

(二)依法监管、联合执法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

县委政府在打击煤矿违法生产、非法建设、超层越界开采、资源整合、实施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煤矿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省、市、县有关部门一道实施联合执法,提高了煤矿安全执法效能和效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是加大执法宣传,通过出台文件、实施培训教育、发放宣传册、制作展板、标语、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

为了加强企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的落实,仅2007年就举办煤炭企业法定代表(矿长)培训班2期600余人,举办安全监查员和服务站(点)职工执法培训2期165人,利用“六月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考试和知识竞赛,发放试卷25000份,考试覆盖率达100%;

同时,还组织各煤炭企业法定代表人(矿长)150余名参加市政府举办的“11·

25”事故警示教育,通过这些手段,调动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依法办事、知法、守法、严格执法、依法生产的自觉性。

二是通过联合执法工作的开展和规范,实现了“四个有利”。

即:

有利于使各煤炭企业的主体责任制地落实。

与往年相比,煤矿抓企业主体责任制落实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煤矿安全监管责任得到加强。

煤炭工业局通过与全县各级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起了关系协调、运转有序、凝聚增强的安全监管督查队伍,基本做到了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

有利于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

把县直有关部门分散管理集中起来,把具体监管统一起来,发挥县直有关部门各自的职责,综合运用各有关部门的执法权力,依法采取各种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形成煤矿安全执法的坚强合力,使煤矿重大安全隐患得到及时解决处理,预防了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

有利于增加执法的透明度。

克服了以往单个部门执法的单一性、重复性的缺点,做到检查、指导监管全面细致,政令统一,涉及煤矿整顿关闭、资源整合、企业违法非法生产、违法建设等历史遗留问题、社会问题、法律不衔接的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理不顺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政务透明度,基本避免了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的问题;

有利于严格执法管理。

执法不严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使各执法部门在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上取信于民、取信于煤炭企业,提高了各职能部门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综合控制能力,促进了煤炭工业局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了煤矿安全监管执法的协作水平。

(三)行业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理顺和加强。

2003年12月,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结合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实际,率先在全市改革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将“富源县煤炭工业办公室”撤办设局,成立了“富源县煤炭工业局”、“富源县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全县各乡镇煤管所由原来的乡镇管理上划县煤炭工业局统一直管,设立了煤炭安全技术培训中心、矿山技术服务中心、矿山救护队、煤炭过磅服务站等工作部门,明确了相应的职责和权利。

同时,为调动煤炭分局的工作积极性,县委政府将煤炭分局和矿山救护队纳为副科级管理,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以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

为加强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县委、县人民政府依据党和国家关于煤炭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制度。

县煤炭工业局、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局结合全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同时制定出台了近二十多项工作制度,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五)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安全生产政策体系趋于形成

“11·

25”事故后,县委政府深刻反思全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挽回事故对全县造成的不良影响,消除负面效应,在煤炭安全生产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推广、宏观调控、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建设、企业主体责任制的落实、事故责任追究、社会监督参与、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体制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利于煤炭安全生产的对策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抓紧解决严重制约煤炭安全生产的各种历史性、现实性、阶段性、深层次问题,对全县煤矿展开了大整治,通过整治,牢牢掌握住了煤炭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及时扭转了煤炭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正逐步建立。

(六)煤矿安全生产逞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发展势头。

2005年以来,富源县煤矿安全生产事故总量和百万吨死亡率总体水平呈下降态势,在煤炭需求旺盛,持续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安全生产状况继续趋于稳定好转。

2005年发生事故2起,死亡4人,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0.27;

2006年发生事故一起,死亡5人,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0.33;

2007年发生事故1起,死亡10人,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为0.76。

从发生事故的总量看,事故起数下降明显;

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生产矿井30人以上的事故完全杜绝,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与全国其它重点产煤县、市、区相比得到较好的控制,煤矿行业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

(七)煤矿的科技水平有所提高,创新意识增强。

富源煤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从过去的“小打小闹”过渡到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含量的发展道路上。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煤矿的科技开采水平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坚持以高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已形成县委政府和全县煤炭行业的共识。

一是煤炭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县已通过几年的发展实践,逐步淘汰了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在煤矿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是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基础的矿井建设目标已经开始实施;

三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逐步形成,一些煤矿高度重视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采用招聘、送培、挖掘、提高专技人员的待遇等手段,吸引了大批人才到煤矿工作,煤矿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四是煤矿基础管理加强,以“三推行”、“三条生命线”和以矿井“一通三防”为重点的矿井规范化建设速度加快,煤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

(八)行业队伍建设加强,素质明显提高。

针对乡镇煤矿人员流动大、人才流失现象突出的特点,在各级建立人才储备库,特别是各煤炭分局适时掌握辖区内各煤矿企业的人才动态和流动方向,对专业技术人才实行了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和掌握人才流向。

引导和督促辖区各煤矿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待遇和改善其生活条件。

一是要求各煤矿必须保证较好专业技术的人才不被埋没,督促煤矿对表现不好的给予相应的惩罚,做到奖罚分明;

二是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让他们随时参加各种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及时补充能量,掌握足够的新的知识;

三是督促煤矿落实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奖金和社会福利,让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煤炭企业中来;

四是实施内联外引和“三个一批”的人才机制,采取送出去一批、引进来使用一批和实践锻炼一批的办法,广泛吸纳和培养人才;

五是引导煤矿企业法定代表人强化感情投入,培养了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企业主人翁意识,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奖金待遇向一线职工倾斜,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看法,改进工作作风和管理水平;

六是建立了煤炭行业内部人才流动机制,让所有职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

七是抓好煤炭管理队伍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从领导班子到每个职工都要进行再学习、再深造,特殊岗位的人员进行带工资脱产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了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上述取得的成绩看,富源煤炭安全生产工作总体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县各级要求和期望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煤矿安全生产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主要表现为:

全县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安全检查缺乏科学性,监管力度依然不够,许多时候我们都是凭着自身的经验、责任心、技术水平轮番到现场去检查,甚至利用安全专职监督员24小时去盯守,这种方式明显存在缺陷,“消耗战”和“人海战术”式的监管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难以得到改变;

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控制不稳定,一度时期较好,一度时期又出现反弹势头,如竹园镇顺兴煤矿2007年10月6日的事故,一次性死亡10人,这还说明我们在控制重特大事故上还存在一定漏洞,局部性、难度性、阶段性的工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

——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未得到较好的落实,执法工作还有待加强。

一些煤矿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管理部门的政策不顾,非法违法生产现象突出,煤矿现场管理混乱,无视监管;

一些煤矿基础薄弱,管理滑坡。

在当前煤炭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忽视安全生产管理,拼命追求产量效益,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

——少数部门和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力度仍然不够稳定,还存在政策紧的时候盲干、政策一松就不干的现象,安全生产工作的执行力、公信力逐级弱化,职工和安全监管工作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认识上存在较大差距,管理混乱,思想涣散,行动消极,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个别人员出现侵权渎职,以权谋私,充当违法违章行为的保护伞。

——安全生产机构不健全、不完善,职责不清晰,力量不足。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和整治,执法不严,工作不实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得到一些改进,但在少数监管部门和个人中依然存在。

面对煤炭安全生产这一艰苦繁重的任务,敢管煤炭,会管煤炭的人员不多,谈煤色变,一提到分管煤炭人人都怕,滋生畏难情绪。

——煤炭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得到解决。

多年来,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技术改造、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影响富源煤炭工业发展和安全生产方面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及深层次问题、历史性问题在短期内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一些问题还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从目前全县煤矿发展方向看,总趋势是好的,但矿井基础条件较差,防范和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还比较脆弱。

在当前市场需求过大,电煤供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煤矿安全生产的压力加大。

——煤炭科技水平低,煤矿投入不足,加工转化水平低,现场管理不到位,低水平、小规模、散、乱、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煤炭工业发展;

因煤炭开采而导致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严重,采煤沉陷区没能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面积越来越广,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煤矿上矿职工大多数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流动性大,一些煤矿从管理层到一般职工素质不高,因人员自身素质及文化层次的影响,加之教育培训手段不够,培训设施不足,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矿职工的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煤矿管理水平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五、煤炭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富源县是煤炭大县,安全生产摊子大、任务重。

虽然通过几年的努力,煤炭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但安全生产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几万个无一失,任务重,难度依然很大。

富源煤炭还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生产力水平较低,安全基础薄弱,按现行产业政策要求差距依然很大,必须结合富源煤炭发展实际和从安全生产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

(一)总体工作思路:

科技强矿,安全稳煤;

人才兴煤,生态富矿。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煤炭产业发展全局,把煤炭工业发展导入文明和谐发展的轨道。

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珍爱生命”理念,自觉坚持把煤矿及矿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煤炭生产的首要位置,在安全生产监管和防范矿难事故上下真功夫、硬功夫。

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执法,将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前移,对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重大矿难事故隐患的有关责任严肃处理,将安全管理真正落实到煤炭生产全过程的所有方面、所有环节、所有岗位和所有人员。

通过努力,使全县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年平均下降2%左右,到“十一五”期末下降到0.8人以下,力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积极改善上矿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作业环境,努力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采取一定的对策措施,以政府为主导,制定保障上矿职工收入与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相协调的工资收入分配方式,将职工的基本生活作为煤矿企业社会责任和煤矿准入的条件,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一项内容。

新建设的煤矿必须为煤矿职工建造相应的住宿区,有条件的煤矿还可以为职工建造一定的商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

同时,老矿要加快改造现有的棚户区、简易房,对脏、乱、差进行整治,力争到2006年2010年全县所有煤矿全部完成棚户区和简易房的改造,让上矿职工从低矮、简陋、脏、乱、差的生活环境中解脱出来。

结合全县实施的“866”工程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以煤哺农、以矿带乡的机制,引导煤炭企业与所在地农村实行“一矿一村”的结对帮扶,构建煤矿与乡村和谐发展、共同发展致富的新格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提高煤炭产业的集中度,走集约发展之路。

富源煤炭长期以来都离不开传统的发展模式,历史形成了“多、小、散、乱、差”的发展格局,加之受多年来行业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煤矿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从大的方面看,它分散在某个乡镇,从小的方面看,一些煤矿却集中在几条山沟之内,这给行业集中和资源整合带来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因此,提高产业集中度,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必须从“治乱、治散、治小、治差”方面入手,剔除传统的发展方式。

一是下大力实施煤炭资源整合,要结合富源煤炭产业发展的实际来制定整合方案,在现有139矿148对井的基础上来实施。

限制新建煤矿,采用分片区整合、分煤种整合、分煤系整合、新老整合等方式,整合小煤矿,组建新的企业集团。

对老厂、十八连山、黄泥河无烟煤矿区的煤层赋存状况进行调查论证,三个乡镇的煤矿可纳入一个片区整合,现有30个煤矿可整合为15—20个。

通过整合,使无烟煤片区集团化,成立老厂片区无烟煤集团,实行生产、营销一体化道路,直至实现安全生产管理一体化。

对后所片区气肥煤实行整合,在现有35矿的基础上,可以按照老厂无烟煤片区的整合方式进行,使现有煤矿削减到20~25矿左右,同时实行集团化管理,走产、运、销一体化。

其它乡镇由于煤层赋存条件的制约,不利于集团化发展和集中整合,可以采用邻矿与邻矿、新老矿相互整合的方式,整合后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二是除老厂无烟煤矿区和后所气肥煤矿区外,其它几个产煤乡镇还可以实施横向和纵向的联合重组,引导煤矿运用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以产权、股权为纽带,实施联合、兼并、重组,形成产权主体多元化和良好的体制机制。

三是减少矿井、提升产能,实行矿井规模化生产。

通过整合,建设以大、强、好为主的矿井,提高核心竞争,实行单井产能60万吨/年以下,销售上亿元的大、中型煤业集团。

将全县煤矿数从现在的139矿148对井削减到80—100矿以内,从根本上改变全县煤炭产业“多、小、散、乱、差”和生产方式落后的格局,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的状况,保障安全生产。

(五)改进采煤工艺,减少资源浪费。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势必造成恶性竞争,同时也会给本身就软弱的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要遵循发展规律,必须摒弃盲目扩大产能产量的外延式生产的老路,在科学预测的前提下组织生产,利用集团来控制总量,提高煤炭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十一五”期间,要鼓励引导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兼并现有小矿、整合资源、产能置换实现富源煤炭的发展壮大,要通过改革采煤方法,采用先进采煤技术和设备等途径把煤炭资源回收率从现在的40%以下提高到60%以上,并通过应用推广先进的煤炭洗选工艺、炼焦工艺和技术等途径把煤炭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增加煤炭附加值,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价值。

(六)走高效发展之路,加速能源基地建设。

富源的能源结构主要依托煤炭资源,全省的能源大部分来自富源,作为全省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基地,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富源通过实施“煤电强县”、“煤电、煤化强县”战略,已初步形成了煤电→化工→冶金→交通运输→服务等产业链,随着雨汪甲醇基地的建设投产,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趋势已趋于形成。

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实现煤炭综合高效发展。

一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兴煤战略。

下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努力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洁净煤技术、加工转化技术等广泛应用于煤矿开采、安全监控、环保、煤炭加工转化等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每年由政府财政定点投入,实行奖励,使全县煤矿在科技投入、改革创新方面得到较好地推广应用。

二是加快铁路交通、公路、运煤专用通道及各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建设,以煤为主带动全县其它行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完善原煤、焦炭、洗选等市场体系,建设和规范煤炭交易市场,尽快取缔县城8公里处的煤焦货场,建设能容纳500—800万吨统一的堆放地点,定点管理,减少环境污染,规范销售秩序。

三是解决电煤供应“老大难”问题,积极协调,认真抓好电煤供应工作。

国家整顿关闭矿井政策和煤矿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要求对电煤生产供应产生了一定的制衡作用,几年来电煤供应不足,电力紧张的局面一时还难以缓解,煤矿在政府干预下,虽然电煤价格低、煤矿亏损严重,但仍然硬着头皮供煤,同时,电煤供应成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有时已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

因此,我们要加强协调沟通,在电煤价格与市场价格差距要求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完成电煤供应任务。

(七)整治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社会矛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煤炭产业的发展应当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持煤炭发展与环境同步,实施“三大工程”:

一是蓝天碧水工程。

通过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加强有效监管和运用市场手段等途径、多管齐下治理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力争以县城亮化美化工程和环境治理为中心,加快县域内河流和采煤塌陷区的环境治理,使矿山、河流、荒山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二是造林绿化工程。

除继续做好县城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外,启动和实施矿山绿化工程建设,以矿区范围为责任区,对矿山实行强制治理,使矿区草木覆盖率达70%以上。

三是实施煤矿沉陷区治理工程。

从2008年起至2013年止,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治理采煤塌陷区,使矿区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因采煤导致的群访事件得到杜绝,矿区周边社会矛盾减少,植被得到有效恢复。

四是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工程。

可通过县人大立法、政府制定规章政策和加强监管等措施,引导约束煤炭和煤化以及电力、冶金、建材等企业安装除硫脱尘等环保设施,建设改造节能、节水、降耗、发展循环经济项目。

支持发展利用煤矸石和洗中煤发电,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生产新型建材,提炼有色金属;

做好矿井水的回收再利用,使矿井水的复用率达到40—50%左右。

(八)强化安全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富源县安全培训教育从2000年以来,已逐步规范和走上正轨,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和成效,但在实践中还逐步暴露出一些不足,如安全培训仅注重理论学习,忽视了现场操作技能的培训,安全培训覆盖面不广,一些煤矿职工和特员只是为了取证而学习,对职工岗位具体指导性不强,有时存在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

因此,为了适应当前煤炭工业发展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我们必须探索和建立一条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认真抓好全县的安全培训工作。

一是要提高全员安全培训教育的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借鉴山西、陕西等产煤大省的安全培训教育经验,深刻反思近年来煤矿各类事故教训,剖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充分认识到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必然联系,从根本上控制各类事故,把安全教育培训作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单位一把手负总责,以超常规的手段抓好培训。

二是健全培训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严格监督检查。

严格制定全员强制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方案,从上到下成立培训工作组,明确县煤炭工业局、煤炭分局、乡镇、煤矿企业主要领导的责任,形成强有力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协调解决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各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三是创造优良的培训环境,建立以县安全培训中心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