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558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doc

《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4、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doc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24)

古代文阅读命题的走势及对策

前面三讲分别阐述了古代文阅读几个主要考点,本讲总说命题的基本走势和应试对策。

一、命题的基本走势

总的来说,古代文阅读的命题基本是稳定的,但近年来有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点:

1.选择“浅易”的古文语段

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

①从表达方式来说,以叙述为主,偶或有一点议论,或者是作者直接发议论,或者是借人物之口发议论;②从运用的词语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③从句式上说,主要运用常见的文言文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疑问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④从内容上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

(可参见《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柳土镇先生的文章《浅易文言文界说》)因此高考所选择的古代文语段几乎全是史传文的语段。

这样的语段,一般高中毕业生阅读是不太困难的。

2.人物性格由单一趋于复杂

以往所选古文语段中的主要人物性格比较单一,或忠或奸,或孝或廉,或善处事或善用兵等。

如1998年选择的关于李若水的语段主要表现其“忠”,1999年年选关于苏琼的语段,主要表现其治政有方、善处事务,2000年所选关于胡质的语段主要表现其清慎,2001年所选关于田单的片断,主要表现其作战善于用“诈”。

而2002年所选《李将军列传》片断中的李广,其性格比较复杂,2003年所选《裴矩传》中的裴矩,则有“佞于隋”而“忠于唐”这个侧面,性格明显趋于复杂。

人物性格的趋于复杂,表明阅读难度有某些提高。

3.侧重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

以往在古文阅读的试题中,考字词理解的试题通常有三题,而2003年则改为实词、虚词各一题,而筛选信息、分析文意、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试题则由过去的两题增加为三题。

这是很显然的变化。

再则,过去理解文句含意的试题全用选择题,而从2002年起,则改用考生直接翻译的试题。

看起来只是题型的变化,实际上对文意理解的要求更高,而且它把对文意理解的考查和语言形式的考查结合在一起,更具有综合性。

因此有的人说这是考查古文阅读的过硬功夫。

4.更强调根据语境来答题

可以这样说,现在的古文阅读的每一道试题,都要以对全文的正确理解为背景,都要以对上下文句的正确分析为条件,方能作出正确回答。

即便是理解常见实词的含意、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要根据具体语境作判断,几乎找不到凭借死记硬背来回答的试题。

至于翻译文句、筛选信息需要凭借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前两讲都已举例作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二、应试的基本策略

应试的基本策略主要有三点:

1.转变阅读观念

一般同学读古文,往往死抠字词,背诵多义实词的义项,死抠文中虚词的用法,一个劲儿地挖通假、活用,反复辨识文言句式,走的是学习古汉语的路了。

也就是说,把古文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这样做,就平时的学习而言,也许有某些作用,就高考而言,显然是不上路子的。

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

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

再从高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

2.注重复习课本

有人误认为高考语文试卷不考课本,因此在复习中把课本扔在一边。

这种看法和做法显然是不恰当的。

近三年所考文言实词“拔”、“附”、“乘”、“北”、“反间”、“南面”、“鼓噪”、“扰乱”、“竟死”、“将兵”、“曲折”、“结发”、“讽”、“哂”、“遇”、“务”等几乎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近三年所考文言虚词“以”、“于”、“既”、“无”、“为”、“焉”、“因”等,全是课本上学过的;试题涉及到的文言句式也都是课本上学过的。

更何况有的试题还直接引课本中的文句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句配对成题呢?

曾经多次参加高考命题的章熊先生在谈及文言文复习时,曾经建议考生在高考前认真读几篇典范的文言文,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他认为这些文章里,有着典型的全面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的范例,可用于对文言文的全面、综合复习,这对积累语言材料,建立文言语感,提高阅读和解题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

章熊先生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说得相当精辟的,我们应该遵从。

我还要建议同学们在复习阶段认真阅读过去列入课本,现在移至读本的古文,如《荆轲刺秦王》等;认真阅读过去置于读本现在移入课本的古文,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适当练习课外语段

这里所说“适当”一是从量上说的,我们固然要做课外的语段阅读练习,没有一定的练习量是不行的,但并非多多益善,主要的应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练习的效果。

二是从质上说的,应该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地做练习。

我们认为质量最高的是近三年的高考和春季考试的古文阅读题。

如果有可能可以做近五年的高考试题。

因为这样的试题选文规范,试题规范。

在练习中还可以找到命题的规律,解题的窍门。

三、典型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

及长,博学,早知名。

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

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

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

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

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

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角氐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留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

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

帝称矩至诚,曰:

“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

”矩后从幸江都。

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

“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

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世,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

“古人有言:

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方,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

①款:

至,到。

②鱼龙曼延、角角氐:

均为古代杂戏名。

③表:

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

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

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

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

致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为伯父让之所鞠 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A. B.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咸私哂其矫饰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C. D.

犹且从师而问焉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A. B.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C. D.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知此,天下何忧不治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

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

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

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

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

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随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

这是2003年全国卷的11至16题。

先说选文,选文由两段文字组成。

第一段选自《旧唐书·裴矩传》,原文1400余字,经过剪裁,连缀成一篇400余字的文段;第二段是司马光对裴矩的评述,有60余字。

裴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在隋朝以逢迎炀帝为能事,而在唐朝则“面折”太宗,直言谏劝,正如司马光评论所说:

“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这说明国君是否正直圣明,必然会对臣子有很大的影响。

过去选文侧重于忠孝节义的内容,现在选用反映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的言行的材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学生应当接触各种内容的文章。

从语言看,这两段文字是较为典范的浅易文言文,考生阅读文字障碍较少,提供三条注释,也给考生带来了方便。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答案是C。

这道题挑选了四个包含常用实词句子,同时给出词语释义的正误。

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直接的是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到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C项中的“遇”有接触、遇到、对待等词义,但它本身是一个中性词,题面的“优待”,侧重在“很好地对待”,当然不合文意。

其他三项的解释都是正确的,其含意在课本中都学过。

第1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C。

本题给出8个例句,其中的4个选自课本。

A项的两个“为”都是介词,均表示被动;B项中两个“以”均为连词,表示前面的行为以后面的内容为目的,即都是表目的的连词。

D项中的“因”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不论如何看待,都是表示“于是,就”的意义。

C项中两个“焉”字有不同,前者用于句末表示一种陈述语气,后者还兼表“(问)于某人”的意思,通常称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可见“不相同的一组”是C。

第13题是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答案是B。

这道题从形式上看与以往同类题有些不同,这是材料的复杂性决定的。

以往采用6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与某一中心意思有密切关系的一组。

这次因阅读材料包含裴矩“佞于隋”、“忠于唐”这两个方面,因而考查时要求选出与这两点相关的信息。

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