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541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教《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doc

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实践研究

摘要: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幼儿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关心、合作、分享、助人与感恩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研究主要是以“角色体验”为平台,组织幼儿通过“自我”真实角色的体验、生活场景中的角色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扮演以及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等多元化角色体验“通道”来有效促进幼儿感恩、分享、合作、关心与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养成,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角色体验亲社会行为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从我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来看,独生子女属普遍现象。

独生子女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弊病:

他们从小生活在比较优越和娇宠的环境中,加上现代的居住环境让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社会环境,使孩子自我为中心、利己的心理学定势更加牢固。

另外不少家长还存在着某些错误的教育观念,如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因此教育孩子万事抢在前头,使孩子产生认识上的混乱。

在我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幼儿个性化很强,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不会关心他人,而且攻击性行为倾向较严重,缺乏亲社会行为。

显然,这是不利于幼儿今后社会性发展的。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中明确指出:

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

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幼儿消退幼儿自我中心的心态,学会感恩、学会“与人分享”、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关心他人”等亲社会行为,为其的社会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时期,由于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他们往往考虑问题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缺乏转换“社会视角”的能力,即缺乏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

而角色体验是以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为基本特征,使幼儿能够亲自实践他人的角色,从思想上尽量地摆脱自我,把自己放在角色的地位看待周围事物,想角色之所想,急角色之所急,能准确认识角色的义务、职责和角色规范,不断演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内心的情感,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可以说,角色体验在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能力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亲社会行为行为必然增多,其攻击性行为必然减少。

因此,要培养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我们必须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和培养。

在实践中,我们尝试以“角色体验”为平台,积极探索运用多元化的角色体验通道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主要包括关心、助人、分享、合作、感恩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行为。

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2.角色体验:

本课题中的“角色体验”是指教师创设特定的环境,以一定的角色为参照,让幼儿通过观察、感悟、模仿、训练和认同、扮演一些相关的角色,并把自己情感融入到活动中而进行的角色体验活动。

从而增进其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在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达到相关要求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是组织幼儿在多元化角色体验“通道”中对一些“特定的角色”进行模拟、扮演、体验、迁移,以拓展幼儿对各角色所处的地位、身份、角色规范的认知,从而丰富幼儿社会情绪感染,消退自我中心而建立亲社会行为。

让幼儿真正学会“感恩”、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2.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角色体验中各年龄段亲社会行为的内容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标准等这三个方面内容而进行研究的。

内容选择

探索不同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内容,即依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不同的亲社会行为内容。

组织实施

探索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的多元化“通道”。

如通过文学作品的角色体验、角色对换体验和社会虚拟角色的模拟等实施方法。

评价标准

探索运用情景测验法测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评价方法。

设置合理的亲社会行为情景,建立亲社会行为评价指标,进行观察、评价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文献法、行动研究法与经验总结法为主进行探索、研究。

1.文献研究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有关文献,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2.行动研究法:

根据亲社会行为所界定的内涵,依据幼儿年龄特点,有侧重地开展各年龄段有关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活动。

并在多元化通道中探索角色体验的方法,策略的研究,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

3.经验总结法:

对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梳理,形成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的方案集。

三、实践操作

(一)亲社会行为的内容选择——分年龄段确定亲社会行为主题

幼儿的关爱、分享、合作、助人和感恩是幼儿典型的亲社会行为。

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和心理特点,我们有所侧重地开展不同内容、不同主题的亲社会行为角色体验活动。

年龄段

亲社会行为

培养目标

小班

爱与感恩

在感受爱与被爱的情感氛围中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父母、长辈、老师及身边息息相关的人,为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班

分享与关心行为

在角色体验中学会关心父母、老师、同伴,并乐意与同伴分享玩具、食物等,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大班

合作与助人行为

在角色体验中学会与同伴合作,并乐意帮助父母、老师和同伴养成助人行为,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小班幼儿年龄小,因而在亲社会行为内容主要定位于爱与感恩的教育,让幼儿在感受爱与被爱的氛围中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开始,来唤醒幼儿的感恩意识;中班幼儿角色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主要定位于幼儿关爱与分享行为的角色体验活动,让幼儿体验中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学着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随着年龄的增加,大班幼儿的合作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芽阶段,也逐渐从个性人向社会人过渡。

因而随之的亲社会行为层次会更高些,主要定位于合作与助人行为的角色体验活动。

当然,每个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培养目标是作为该年龄段培养的侧重点,作为参考依据,也不是绝对的。

在角色体验中,我们也会囊括亲社会行为中的其他内容。

(二)角色体验的组织实施——多元化的角色体验“通道”

1.“自我”真实角色的体验

“自我”真实角色的体验活动主要是通过设计专门的亲社会行为体验活动,安排幼儿承担工作任务即真实的角色,来达成对自己角色的体味感知,对自身角色的反省,以增进幼儿对自己社会角色及原有角色的理解。

活动内容

扮演角色

年龄段

亲社会行为

《母亲节活动》

我自己

小班

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妈妈的情感体验。

《父亲节活动》

我自己

小班

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爸爸的情感体验。

《重阳节活动》

我自己

小班

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老人的情感体验。

《玩具/食物分享日》

我自己

小中班

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分享意识。

《教师节活动》

我自己

小中大班

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爱老师的情感体验。

《小小值日生》

我自己

小中大班

体验值日生的职责,强化自身行为。

《三八妇女节活动》

我自己

中大班

体验“我”的自身角色,产生关爱妇女的情感体验。

《我是小老师》

我自己

中大班

体验教师的角色,强化幼儿自身的行为。

《一天小班长》

我自己

中大班

体验班长的职责与任务,强化自身行为。

2.生活场景中的角色体验

幼儿与幼儿之间,由于能力、个体差异、家庭、经历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对他人理解造成一定偏差。

通过场景、事件、人物的置换而达成的真实角色转换的体验活动,会淡化原有的权威,使我变成你,你变成我,从而经历对方情感体验。

主要包括在真实、自然的场景中和在针对性、特定情境中的两种角色体验活动。

(1)在真实、自然的场景中的角色体验。

真实、自然的场景是幼儿在生活、游戏中自然发生的关于助人、分享、合作、关心等亲社会行为为基本素材而创设的场景,使幼儿在真实的场景式体验中引发亲社会行为。

主要包括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场景和拒绝性亲社会行为场景两种。

①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场景体验。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不论是分享行为还是关爱、合作行为,他们的产生和具体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指导和具有明确提示性的情境。

在日常活动或区域活动时,当发现幼儿表现出较好的亲社会行为时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表扬和激励。

即抓住时机对幼儿自发产生的一些合作、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创设场景进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及时摄下场景镜头,播放这些的照片,展开交流、讨论:

“这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这样的做法对吗?

你能做到吗?

”等问题,从而帮助幼儿树立亲社会行为榜样,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这有利于他们对自己的亲社会行为做出正面确认。

而且我们的表扬和激励尽可能地从精神激励出发,如:

“XX做得很棒,我们都向他学习!

”“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等等。

②拒绝性的亲社会行为场景体验。

幼儿的生活学习中,经常会发生拒绝亲社会行为的场面,我们也会及时捕捉幼儿的拒绝亲社会行为作为教育场景进行体验。

如在一次中班“玩具分享日”的社会中,孩子们把自己的带来的玩具与同伴进行分享。

有部分始终不肯把玩具与大家分享玩。

教师就将计就计,设计了第二次“玩具分享日”活动场景:

事先与家长沟通,故意不让这些幼儿带玩具来。

在分享玩具玩时,教师特意引导幼儿:

“上次XX的玩具不要我们去分享,我们也不让她分享我们大家的玩具,同意吗?

”结果,孩子们都没去与这些幼儿分享玩具玩,没带玩具的幼儿都很难受,可见,这些小朋友已强烈地体验到了自己拒绝分享后的孤独感、失落感,教师不必说教,就达到了教育的效果,因为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分享行为最有效的动机。

(2)在针对性、特定情境中的角色体验。

针对性场景体验是专门针对关爱、合作、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而设计的场景式角色体验活动。

其主要采用情境分析扮演和角色互换表演两种。

①情境分析扮演

情境分析扮演具体说可以包括事例分析和行为练习。

是让幼儿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幼儿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情境中的不同情绪,提高幼儿对他人设身处地想象的能力,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即先举出假设的各种典型的事例,让幼儿分析出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做才合理的、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并根据幼儿的提议,让大家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

如在中班“关爱”这个主题活动中,教师假设了一个情境“今天是奶奶的生日,你会怎样做,让奶奶高兴?

”全班幼儿集体讨论分析,可以做哪些事情帮助奶奶庆祝生日让奶奶高兴,然后再按不同角色把幼儿的想法表演出来。

通过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使幼儿易于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去,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面产生情感共鸣,摆脱“自我为中心”,产生亲社会行为。

②角色互换表演

角色互换表演具体说是在亲社会行为场景中进行移情的体验活动,是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感反应。

让一个幼儿在一个表演中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可以先演成功角色,再演失败的角色;先演快乐的角色,再演悲伤的角色;先演妈妈,再演孩子等等。

如中班建构活动时,天天小朋友缺了一扇“门”,他推倒了东东搭的“楼房”,从中拿走了一块积木。

老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就地取材,编排了情境表演“搭积木”,让天天和东东担任主角,第一次表演是情境的再现,第二次表演就各自互换了角色。

通过情境的再现,角色的换位,天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了幼儿接受他人观点的能力,逐渐学会替他人着想。

3.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角色扮演

文学作品中虚拟角色的模拟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