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53167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Word下载.docx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公开课教案附配套练习Word下载.docx

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导入新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推进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荒漠化现状。

课件展示:

荒漠化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截至1999年,我国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9%。

与1994年监测结果相比,我国荒漠化仍呈扩展趋势,1995至1999年,5年净增荒漠化土地5.20万平方千米,年均增加1.04万平方千米。

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到1999年为174.3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

与1994年普查同等范围相比,1995至1999年,5年沙化土地净增17180平方千米,年均增加3436平方千米。

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过牧,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

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要成因。

三是滥垦,5年间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其中有近一半面积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

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世界荒漠化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行动纲领。

1993年5月至1994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完成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起草和制订工作。

1994年6月17日,《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文本在巴黎通过,同年10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12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世界各国“动员足够的资金开展防沙化斗争”。

1996年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正式生效,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制定防治荒漠化纲要提供了依据。

迄今为止,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85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这一公约。

缔约国大会(COP)第一至第五次会议分别于1997至2001年召开。

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已充分认识到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灾害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谈一下感想)

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讲评)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广、受害严重。

(教师出示“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请同学们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

(一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

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

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任重道远。

本章我们以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过了解局部取得的一些治理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

板书: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出示图2.1: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请学生读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同学指图表述。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西北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古长城一线以北;

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地)。

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与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不同,它是指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中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

【知识拓展】

读下面一段小材料了解我国西部的环境特征。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和阿拉善盟、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河北坝上、西藏那曲等地,沙漠化年均扩展速度达4%以上。

由于风沙的步步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

西部人民生存空间大大缩小,成为我国严重的生态问题。

干旱为主。

(三)自然特征:

干旱

(教师从课本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掌握分析知识点的思路与解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分析识图)

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

(从自然和人为因素考虑)

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还与人为的过度开发利用有关。

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成因:

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区的气候、地貌、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农牧业生产、国土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对照图,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思考)

读课本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2.3“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观察并思考: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并分析原因。

2.天山北坡与南坡的降水有何不同?

3.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

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西北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

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由此可见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天山北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和大西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3.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

(教师评价后,总结)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自然景观自东向西的演变是: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草原土地生产力也相应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

由于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距海越远,降水越少,干旱程度增强,以贺兰山为界东西向由于降水量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而新疆的绿洲主要分布在高山山麓地带,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

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四)景观特征:

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导致土地荒漠化。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图,分析各个要素,适当情况下进行前后讨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2.4“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思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引导分析)

基本条件——干旱;

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

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分布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类型多,面积广。

(教师利用P20活动总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一)自然因素

1.干旱为主的环境

2.气候异常

课堂小结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世界的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

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图表和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学会独立分析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尼罗河的地理信息,并尝试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筛选,并把它们用于学习过程。

2.与人合作,尝试提出探究方案,并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1.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2.增强学生理性思维,用全面辩证的观点正确看待修筑大坝等工程建设的利弊,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探究问题的方法与态度。

地理问题很多,课堂或课后能探讨的问题只是一小部分,而课文中作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研究的必定是带有普遍性或特殊性,需从一个问题的研究中把握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或特殊方法。

同时探究问题深浅可依学生个体而异,但探究问题的态度须是统一的,即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须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

同“教学重点”

电脑、打印机

1课时。

课前分组,第一组重点查阅尼罗河及流域特点的资料,第二组重点查阅修建大坝的利,第三组重点查阅修建大坝的弊,查阅的资料相应整理成文,供课上相互交流。

河流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河流,人们在许多河流上修建了大坝,一直以来人们对河流上该不该修大坝存在不同看法,今天我们就以阿斯旺大坝为例,来探讨河流上该不该建坝。

(方法引导)为了解决问题,必须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对于尼罗河上该不该建大坝这一问题,一般设计的研究步骤如下:

分组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查阅的资料状况,同一组的学生可相互补充。

查阅的资料力求准确且有说服力,交流时语言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资料展示的同时加以分析,分析之后请同学们以“X河上该不该建坝”为题撰写一篇论文(不少于500字)。

论文的内容可参照以下各题。

1.尼罗河为沿岸地区人民从事耕种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灌溉水源但不稳定。

2.尼罗河为什么会定期泛滥?

尼罗河主要靠青尼罗河流经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的降水补给,每年6~8月是补给区的雨季,降水集中,补给较充足,易造成下游泛滥。

3.尼罗河定期泛滥创造了古埃及文明的同时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主要是下游的洪水灾害。

4.阿斯旺大坝从哪些方面提高了尼罗河的利用效益?

可以从灌溉、航运、防洪、旅游、发电、水库养殖等方面考虑。

5.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站建成后,不仅可以永续利用水能发电,而且可以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使用,由此会产生哪些环境效益?

减轻大气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同时减轻矿物能源运输压力。

6.阿斯旺大坝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为什么会造成这些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下游平原盐渍化加重和海岸遭侵蚀后退。

主要原因是大坝的修建使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滥带来的泥沙,导致海水倒灌,加重尼罗河三角洲盐渍化和海岸侵蚀后退。

7.比较阿斯旺大坝的利与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略(言之有理即可)。

8.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修建水库和大坝?

说说前期规划和论证的重要性。

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重要性阐述依个人的情况而定)。

9.分析三峡工程建设的利或弊。

利:

与阿斯旺大坝相同;

弊:

三峡移民及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名胜古迹的影响。

学生阅读以下材料,学会搜集、处理信息。

材料一:

利国的三峡水利工程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长江中下游历来是我国洪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游干流重庆奉节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2km,处于上游山区转入中游平原的转换位置,控制着长江上游全部的来水和来沙,三峡水库用于调节洪峰,拦蓄洪水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m3,可以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

三峡工程建设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有利有弊。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是在中下游。

它可以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变枯水期水质调节局地气候,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水库蓄水将淹没土地,耕地;

在移民开发和城市迁建过程中,处理不当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水库可能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

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

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

材料二:

怒江上应建坝吗?

争议尖锐的怒江建坝

目前,中国计划在刚被联合国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基本还保持着完整、原始的生态系统的怒江上修建13级阶梯水坝。

国家水坝大会呼吁并恳请中国云南的建坝决策者停止计划。

特别是怒江下游国家——缅甸和泰国的专家学者和当地原著民,更希望和中国学者及同饮一江水的各民族人民一起,保护“萨尔温江”这条原始河流。

不开发“保留最后一条生态河”

有关专家反对怒江建坝的理由主要有:

一、包括怒江在内的“三江并流”是在久远的地球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自然资源,并已于今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我们应该信守对世界遗产的承诺。

二、怒江天然大峡谷具有多重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怒江作为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原始生态江河之一,应从国家生态安全长期目标出发,将其作为一条生态江予以保留,不予开发。

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其成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

另一方面,把怒江作为一个江河原生环境的对照物和参照系,开展长期、全面和系统的环境观测活动,取得原始生态环境系统的各种相关本底数据,从而对照人类已经开发的江河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类比,进而为国家进行环境影响战略评价提供依据。

三、怒江是我国与东南亚淡水鱼类区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怒江中下游所处的横断山区,怒江等大河沿断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

在其高山峡谷区修建干流大型电站,必须关注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和可能的地震灾害的危害,工程的经济寿命可能远较预期设计的小。

五、怒江大峡谷干流电站将产生大量生态移民。

六、怒江州的贫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可能依靠修建大型水电站脱贫。

开发“给怒江人民一条出路”

怒江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该州98%以上的土地为高山峡谷,少数民族比重达92.2%,有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4个特有民族,至今还保留着刀耕火种、人背马驮等原始生产方式和纹面部落等原始社会痕迹;

由于怒江58.3%的区域面积纳入自然保护范围,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不能开发,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财政自给率仅为14.7%;

全州4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35元,50%的农民群众没有解决温饱。

但是,怒江全部梯级开发后每年可创造产值340多亿元,直接财政贡献可以达到80亿元,其中地税年收入可以增加27亿元;

仅怒江每年可增加税收约10亿元。

其次,开发后,实现以电代柴,怒江每年可节约50万立方米现在被当作燃料的木材。

再次,给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据此推算,怒江中下游水电站推断梯级将可带来44万个长期就业机会。

同学们,怒江上应建坝吗?

请同学们读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例题剖析】

一、选择题

1.大型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径流量

B.明显增加河流泥沙的下泄量

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

D.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

答案:

D

解析:

修建大型水电站需筑坝拦水,工期较长,投资较多。

筑坝拦水大多要淹没农田,迁移居民,并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或多或少也会带来诸多影响,如部分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被淹,有些旅游景点虽然存在,但却失去了其从前的魅力等。

大型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有有利的一面,如库区温度、湿度将有所改善,调节局地小气候等。

总之对环境影响有利有弊。

2.我国外流区域和内流区域的河流丰水期都在夏季的原因是()

A.都受夏季风的影响,西部还受夏季增温的影响

B.都受热量的影响,夏季气温高

C.外流区域受夏季风影响,内流区域受夏季气温高的影响

D.都受季风影响

C

首先要搞清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结合我国大部分地区为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季风区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其丰水期大多在夏季,我国西部地区河流的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夏季气温高,冰雪大量融化,因而河流的丰水期也多在夏季。

3.关于水能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能资源属于不可更新资源

B.我国水能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是西南三省

C.我国水能资源绝大部分已开发利用

D.已查明的世界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巴西

B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河流水量大,落差大的地区,水能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与地势第二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河流水量丰富,故水能资源最丰富。

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以下为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扎伊尔。

水能资源按性质属可再生能源资源。

二、综合题

4.结合下列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在进行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估阶段,专家们将长江三峡工程与曾因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国际上很多争议的埃及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工程作了对比研究,认为阿斯旺工程的经验教训对三峡工程有借鉴意义。

通过采取一些应对措施,阿斯旺工程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三峡工程中避免。

尼罗河流域图长江流域图

三峡工程

阿斯旺工程

坝址水文条件

年径流量(亿m3)

4510

820

平均含沙量(kg/m3)

1.2

1.6

年输沙量(亿t)

5.3

1.34

库区水量损失

库面蒸发损失很小,出库水量仍约4510亿m3

年蒸发损失约100亿m3,加之用水量增加,年出库水量约为570亿m3

入海水量(亿m3)

建成前

近10000

330

建成后

60~18

出库泥沙

建库初10年,每年有1/3左右的泥沙下泄,以后下泄泥沙量逐年增多,90年后每年约90%泥沙出库

建库后进入三角洲的泥沙量仅200万~500万吨,百年以内泥沙基本淤在水库里

(1)在图中用//标出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从图中看该工程位于长江____________游。

(2)试从气候条件和水系条件分析流经三峡工程的年径流量远高于流经阿斯旺工程的年径流量的原因:

①气候条件:

三峡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斯旺工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系条件:

(3)阿斯旺工程建成后,导致海岸线退缩,请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其原因。

(4)三峡工程在解决库区泥沙淤积方面采取的应对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阿斯旺工程的首位目标是____________的需要,三峡工程的首位目标是____________的需要。

(1)上

(2)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多热带沙漠气候区,年降水量少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支流很少(3)修建大坝之后,到达下游的水量和泥沙减少,导致海水倒灌,海岸遭到侵蚀后退。

(4)蓄清排浑(5)灌溉防洪

这节课主要学会分析重大工程项目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这类问题要灵活运用到地理规律。

活动与探究

1.关于黄河上修建的三门峡水电站,从修建之初到建成后的几十年内一直争论不休。

请同学们查阅资料,分析争论的焦点,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写成一篇调查分析报告。

2.都江堰上游能修建杨柳水库吗?

岷江杨柳湖大坝工程,是在都江堰的核心部位——鱼嘴上游1310米处,修建的一座高约23米、宽约1200米的水库大坝。

该水库距离世界遗产核心区350米。

修建杨柳湖水库工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储存其上游紫坪铺水库水力发电工程常年发电流下的水资源,以便调节供应成都平原的生活、灌溉用水,充分发挥并强化紫坪铺水库的发电功能,做到能及时发电。

但是,杨柳湖大坝一建,千年古堰将面临严重破坏……几千年来,很自然的一个河道流过来,现在人为竖起一个大坝,都江堰就将丧失原有的功能,活的文物就会变成死的遗址……中科院有关研究员认为:

岷江流域处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在地质构造上是个大断裂带,其地貌、地质、气象条件,均对建水电站不利……你认为应建杨柳湖水库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