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压沥青混凝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5316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碾压沥青混凝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碾压沥青混凝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碾压沥青混凝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碾压沥青混凝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碾压沥青混凝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碾压沥青混凝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碾压沥青混凝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碾压沥青混凝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碾压沥青混凝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桶装沥青要堆放整齐,防止装卸时碰坏铁桶,若发现漏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沥青外流并尽先使用。

对混入土块等杂质的外流沥青不得直接使用;

三、罐装沥青的储存和运输设备应有加热设施;

四、堆放场地宜尽量靠近沥青混合料拌和厂(站),注意防火、防洪,避免杂质混入和水分浸入。

第2.1.4条乳化沥青可选用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其它类型,其技术性能应满足设计和试验提出的要求。

一般宜采用阳离子乳化沥青。

第2.1.5条乳化沥青可用齿轮泵匀化机或胶体磨在现场生产,其原料和配合比由试验确定。

第2.1.6条乳化沥青储存时应防止水分蒸发和杂质混入。

储存期限不宜过长,以防凝聚。

凝聚的乳化沥青禁止使用。

第2.1.7条稀释沥青可采用60号、100号道路石油沥青或30号建筑石油沥青,与汽油、煤油等有机溶剂配制。

配合比一般为石油沥青30%~60%,溶剂70%~40%。

第2.1.8条配制稀释沥青,当采用慢挥发性溶剂时,宜将溶剂以细流状缓缓加入熔化的沥青中,沥青温度不得超过120℃。

当采用易挥发性溶剂时,宜将熔化的沥青以细流状缓缓加入溶剂中,沥青温度控制在100℃左右。

第2.1.9条在配制与使用稀释沥青时,应特别注意防火。

第二节骨料

第2.2.1条骨料应根据保证质量、经济合理的原则选择,尽量就地取材。

其开采、破碎与筛分,参照水工混凝土砂石料生产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2.2.2条粗骨料宜采用碎石。

制备时以用反击式碎石机为宜。

当用天然卵石加工碎石时,卵石的粒径宜为碎石最大粒径的3倍以上。

若需用小卵石、砾石作粗骨料,应通过试验作充分论证。

第2.2.3条粗骨料宜采用碱性岩石。

当需用酸性岩石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如掺用消石灰、水泥等)改善与沥青的粘附性能,并应有充分的试验论证。

第2.2.4条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对防渗沥青混凝土,不得超过压实后的沥青混凝土铺筑层厚度的1/3,且不得大于25mm;

对非防渗沥青混凝土,不得超过层厚的1/2,且不大于35mm。

第2.2.5条粗骨料可根据其最大粒径分成2~3级进行配料。

在施工过程中应保持粗骨料级配稳定。

第2.2.6条对碎石的技术要求:

一、质地坚硬,不因加热引起性质变化,不得使用风化岩石加工,比重不小于2.5,吸水率不大于3%;

二、洁净,含泥量不大于O.5%;

三、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O%;

四、级配良好,粒径组成应符合设计、试验提出的级配曲线的要求,超逊径含量应按下列两种方法之一进行控制:

1.当以超、逊径筛检验时,超径率为0,逊径率小于2%;

2.当以原孔筛检验时,超径率小于5%,逊径率小于10%;

五、耐久性好,用硫酸钠法干湿循环5次,重量损失小于12%;

六、粘附性能良好,与沥青的粘附力应达四级以上。

第2.2.7条细骨料可选用河砂、山砂、人工砂等。

加工碎石筛余的石屑,应充分加以利用。

第2.4.3条掺料宜采用工业产品,其质量应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

如掺料系现场加工或外协生产,应制订相应的质量标准,认真验收;

如系利用工业废料,应采取措施使其质量稳定均匀。

第2.4.4条掺料如为矿质粉状材料,其细度应符合本规范第2.3.2条所规定的细度要求;

如为可溶性材料,必须注意掺配工艺,使其质量均匀。

第三章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第一节拌和厂(站)

第3.1.1条沥青混合料拌和厂(站)位置的选择应注意以下各点:

一、尽可能靠近铺筑现场,以减少沥青混合料的热量损失与离析,并便于施工管理;

二、在工程爆破危险区之外,远离易燃品仓库,不受洪水威胁,排水条件良好;

三、尽可能设在坝区的下风处,保护坝区的环境卫生;

四、远离生活区,以利于防火及环境卫生。

第3.1.2条拌和厂(站)沥青混合料生产设备,可分为间歇式、连续式和综合式三种。

当铺筑强度较大时,以采用连续烘干、间歇计量和拌和的综合式工艺流程为宜。

拌和厂的生产能力应满足高峰铺筑强度的要求。

第3.1.3条拌和厂(站)应根据地形合理布置,使各工序能紧密衔接,互相协调.减少热量损失,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

第二节原材料的加热(Ⅰ)沥青的溶化与加热

第3.2.1条沥青的溶化、脱水和加热保温场所均必须有防雨、防火设施。

第3.2.2条罐装沥青,应存入储油油或储油罐内。

储油地或储油罐内设加热排管溶化沥青。

第3.2.3条桶装沥青,宜采用连续式化油洞、间歇式化油间溶化。

第3.2.4条袋装沥青可放入沥青锅内溶化,并及时捞出杂物。

第3.2.5条沥青用脱水锅溶化时,其加入量应控制在锅容积的6O%~7O%以内.锅边可设一溢流口,以防漫溢。

沥青脱水温度应控制在12O±

1O℃。

第3.2.6条沥青脱水后的加热温度应根据沥青混合料出机温度的要求确定。

加热过程沥青针入度的降低以不超过1O%为宜。

对于6O号、1OO号道路石油沥青,加热温度不超过17O℃,保温时间(在锅内停留时间)不超过6h。

第3.2.7条沥青加热宜采用内热式加热锅,加热锅应采取保温措施。

内热式加热锅当采用柴油等油料作燃料时,应调节好风压、油压,使油料充分雾化燃烧。

油路、风路应经常检查,严防因管路漏油而引起火灾。

置换新的沥青混合料后压实。

接缝修补后,应再次检验,至合格为止。

(Ⅱ)层间处理第4.3.7条为保证面板各层间的结合紧密,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铺筑上一层时,下层层面必须干燥、洁净;

二、上下层的施工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48h为宜;

三、防渗层上、下铺筑层之间应喷涂一薄层乳化沥青、稀释沥青或热沥青。

当用乳化沥青或稀释沥青时,应待喷涂液干燥后(喷涂后约12~24h)再铺上一层。

第4.3.8条防渗层层间喷涂液所用沥青,其针入度应控制为2O~4O,喷涂要均匀,沥青用量不得超过1kg/m2,以防止面板沿层面滑动。

第4.3.9条层间涂层宜用喷洒方法施工,也可用橡胶刮板涂刷。

第四节封闭层及降温、防冻设施的施工(Ⅰ)封闭层的施工

第4.4.1条面板表面应涂敷封闭层。

封闭层材料可采用沥青胶等。

其性能应满足在坝坡上夏季高温下不流淌、冬季低温下不脆裂的要求。

其配比由试验确定。

第4.4.2条沥青胶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拌制,应搅拌均匀。

出料的温度控制在180~2OO℃。

第4.4.3条涂刷沥青胶前,坝面应干净、干燥。

污染而清理不净的部分,应喷涂乳化沥青或稀释沥青。

第4.4.4条沥青胶在运输中应防止填料沉淀。

沥青胶用涂刷机或橡皮刮板沿坝坡方向分条涂刷,涂刷时的温度应在17O℃以上,涂刷量为2.5~3.5kg/m2。

涂刷后如发现有鼓泡或脱皮等缺陷时应及时处理。

第4.4.5条涂刷好的封闭层坝面,禁止人机行走。

(Ⅱ)降温设施的施工

第4.4.6条在死水位以上的封闭层上应喷涂浅色涂层或采用喷(淋)水降温。

第4.4.7条喷(淋)水降温设施应按设计要求的时间完成。

竣工后应进行喷(淋)水试验,检验降温效果。

第4.4.8条降温涂层材料可用铝漆等浅色涂料,但在施工前应进行现场试验,检验其耐久性和降温效果。

喷涂铝漆的用量可按10~12m2/l控制。

(Ⅲ)防冻设施的施工

第4.4.9条在寒冷地区,当面板基础设有防冻胀置换层时,应按设计要求选择透水性好、不易发生冻胀的材料。

第4.4.10条当面板表面设有防冻保护层时,应按设计要求,在冬季前完成覆盖。

第4.4.11条当面板表面需采取破冰措施时,应按设计在水库蓄水前的第一个冬季完成,并应进行必要的试验。

第五节面板与刚性建筑物的连接(Ⅰ)一般规定

第4.5.1条面板与岸坡、坝基截水墙、坝顶防浪墙、溢洪道边墙、进水塔等刚性建筑物的连接是整个面板防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确保施工质量。

第4.5.2条连接处使用的成品材料应经质量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工地配制的材料.其原材料、配比和配制工艺应由试验确定。

第4.5.3条面板与岸坡连接的周边轮廓线尽量保持平顺,以便于机械施工。

第4.5.4条面板与刚性建筑物的连接部位施工可留出一定的施工宽度,在面板铺筑后进行。

先铺筑的各层沥青混凝土应做成阶梯形,以满足本规范第4.2.11条规定的接缝错距的要求。

第4.5.5条当面板与岸坡连接部位施工已完,如需补做基础灌浆,应严格控制灌浆压力,保证连接部位不致受压破坏。

第4.5.6条面板与刚性建筑物连接部位应避免锚栓、支杆等穿过面板;

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拆除支撑杆件,认真填补坝面留下的孔洞。

第4.5.7条面板与刚性建筑物连接部位一般可按混凝土连接面处理、楔形体浇筑、沥青混凝土防渗层铺筑、表面封闭层敷设等工序施工。

必要时,施工前应进行现场铺筑试验,以确定合理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

(Ⅱ)混凝土连接面的处理

第4.5.8条面板与混凝土结构连接面施工前,应将混凝土表面清除干净,然后均匀喷涂一层稀释沥青或乳化沥青,用量为0.15~0.2Okg/m2。

潮湿部位的混凝土在喷涂前应将表面烘干。

第4.5.9条混凝土结构的表面如需敷设沥青胶或橡胶沥青胶.应待稀释沥青或乳化沥青完全干燥后进行。

沥青胶涂层要均匀平整,不得流淌。

如涂层较厚,可分层涂抹,涂抹层厚度应根据连接面的部位特点和施工难易,由试验确定。

(Ⅲ)楔形体的浇筑

第4.5.10条楔形体的材料可采用沥青砂浆、细粒沥青混凝土等,一般可采用全断面一次热浇筑施工。

当楔形体尺寸较大时,也可分层浇筑,每层厚度以30~5Ocm为宜。

第4.5.11条楔形体的浇筑可采用模板施工。

模板的制作与架设可参照《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O7-82)进行。

模板表面应涂刷脱模剂。

岸坡连接部位的楔形体模板应边浇筑边安装,每次架设长度以1m为宜。

在沥青混合料冷却,温度降至气温后方可拆模,但不得少于24h。

第4.5.12条楔形体沥青混凝土浇筑温度应控制在140~16O℃。

应由低到高依次浇筑,边浇注边捣实。

(Ⅳ)沥青混凝土防渗层的铺筑

第4.5.13条在混凝土面和楔形体上铺筑沥青混凝土防渗层,必须在沥青胶和楔形体冷凝后进行。

第4.5.14条铺设第一层沥青混合料时,应适当降低混合料的铺筑温度,减薄摊铺厚度,并禁止集中卸料,使楔形体不致局部熔化、滑移。

第4.5.15条连接部位的沥青混合料,宜选用小型振动碾等机具压实。

每层的铺筑厚度应根据选用机具的压实功能经试验确定。

第4.5.16条连接部位的沥青混凝土防渗层与面板的同一防渗层的接缝应按施工接缝处理,其方法和要求见本章第三节(Ⅰ)。

第4.5.17条连接部位的上层沥青混凝土防渗层必须待下层冷凝后方能铺筑,间隔时间一般不少于12h,以防流淌。

(Ⅴ)止水片、加强层及封闭层施工

第4.5.18条当连接部位设置金属止水片时,其安装方法和要求与水工混凝土结构的止水片相同。

嵌入沥青混凝土一端的止水片表面应涂刷一层沥青胶,以利紧密结合。

第4.5.19条当连接部位使用玻璃丝布油毡或其他加强层时,应先清理沥青混凝土表面,再喷涂稀释沥青或乳化沥青,待其干燥后,再涂刷沥青胶,将加强层铺上、压平,与沥青混凝土粘牢。

加强层的搭接宽度不小于10cm。

当采用多层加强层时,上下层应相互错缝,错距不小于1/3幅宽。

第4.5.20条连接部位表面封闭层可按本章第四节(Ⅰ)施工。

第五章沥青混凝土心墙铺筑第一节铺筑前的准备

第5.1.1条沥青混凝土心墙底部的混凝土基座(或盖板)和观测廊道,必须按设计要求和《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施工。

第5.1.2条沥青混凝土心墙与基座、岸坡等刚性建筑物连接面的处理,应按本规范第四章第五节(Ⅱ)的有关规定施工。

第5.1.3条坝基防渗工程,除在廊道内进行的帷幕灌浆外,应尽量在沥青混凝土施工前完成。

若心墙与坝基防渗工程必须同时施工时,应做好施工计划,合理布置场地,减少施工干扰。

第二节沥青混合料的铺筑(Ⅰ)一般规定

第5.2.1条沥青混凝土心墙与过渡层、坝壳填筑应尽量平起平压,均衡施工,以保证压实质量,减少削坡处理工程量。

第5.2.2条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机具应按照本规范第4.2.3条规定,及时清理,经常保持干净。

第5.2.3条沥青混凝土心墙的铺筑,尽可能采用专用机械施工。

在缺乏专用机械或专用机械难以铺筑的部位,可用人工摊铺、小型机械压实,但应加强检查注意压实质量。

(Ⅱ)模板的架设与拆卸

第5.2.4条心墙沥青混合料的铺筑,宜采用钢模。

钢模表面应涂刷脱模剂。

第5.2.5条钢模应架设牢固,拼接严密,尺寸准确。

相邻钢模应搭接,其长度不小于5cm。

定位后的钢模距心墙中心线的偏差应小于±

1cm。

第5.2.6条钢模定位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填筑两侧的过渡层。

第5.2.7条过渡层压实合格后,再将沥青混合料填入钢模内铺平。

在沥青混合料碾压之前,应将钢模拔出,并及时将表面粘附物清除干净。

(Ⅲ)过渡层填筑

第5.2.8条过渡层填筑前,可用防雨布等遮盖心墙表面,防止砂石落入钢模内。

遮盖宽度应超出两侧模板各3Ocm以上。

第5.2.9条过渡层的填筑尺寸、填筑材料以及压实质量(相对密度或干容重)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5.2.10条心墙两侧的过渡层应同时铺填压实,防止钢模移动。

距钢模15~20cm的过渡层先不压实,待钢模拆除后,与心墙骑缝碾压。

(Ⅳ)沥青混合料摊铺与碾压

第5.2.11条在已压实的心墙上继续铺筑前,应将结合面清理干净。

污面可用压缩空气喷吹清除(风压3~4kgf/cm2)。

如喷吹不能完全清除,可用红外线加热器烘烤粘污面,使其软化后铲除。

第5.2.12条当沥青混凝土表面温度低于7O℃时,宜采用红外线加热器加热,使不低于7O℃。

但加热时间不得过长,以防沥青老化。

第5.2.13条沥青混凝土心墙的铺筑,应尽量减少横向接缝。

当必须有横向接缝时,其结合坡度一般为1:

3,上下层的横缝应相互错开,错距大于2m。

横向接缝应按照本规范第四章第三节(Ⅰ)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5.2.14条沥青混合料宜采用汽车配保温料罐运输,由起重机吊运卸入模板内,再由人工摊铺整平。

摊铺厚度一般为20~3Ocm。

必要时,摊铺后可静置一定时间,预热下层冷面混凝土。

第5.2.15条沥青混凝土摊铺后,宜用防雨布将其覆盖,覆盖宽度应超出心墙两侧各3Ocm。

第5.2.16条沥青混合料宜采用振动碾在防雨布上进行碾压。

一般先静压两遍,再振动碾压。

振动碾压的遍数,按设计要求的密度通过试验确定。

碾压时,要注意随时将防雨布展平,并不得突然刹车或横跨心墙行车。

横向接缝处应重叠碾压3O~50cm。

沥青混合料的碾压温度按照本规范第4.2.14条的规定控制。

第5.2.17条心墙铺筑后,在心墙两侧4m范围内,禁止使用大型机械(如13.5t振动碾,2.5t打夯机等)压实坝壳填筑料,以防心墙局部受震畸变或破坏。

各种大型机械也不得跨越心墙。

第六章沥青混凝料低温季节与雨季施工第一节低温季节施工及越冬措施

第6.1.1条当日平均气温在5℃以下时,属低温季节,沥青混合料不宜施工。

气温虽在5~15℃,但风速大于四级时,亦不宜施工。

第6.1.2条当必须在低温季节施工时,需经上级技术主管部门同意,同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选择环境温度在5℃以上的时段进行施工;

环境温度低于5℃时,不能施工;

二、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使各工序紧密衔接,做到及时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尽量缩短作业时间;

三、沥青混合料的出机温度采用上限;

四、沥青混合料的储运设备和摊铺机等加保温设施;

五、铺筑现场准备必要的加热设备;

六、施工机具上喷涂的防粘液,宜采用轻柴油,不得用肥皂水;

七、如有必要,心墙可搭设暖棚施工。

第6.1.3条当预报有降温、降雪或大风时,应及早做好停工安排。

第6.1.4条在寒冷地区,面板的非防渗沥青混凝土层不得裸露越冬;

当需要越冬时,可用防渗沥青混凝土将面板全部覆盖(含顶部边缘),防止水分浸入引起冻胀破坏。

第6.1.5条在寒冷地区,心墙在冬季停工时,可用砂料覆盖防冻,覆盖厚度根据当地的最大冻结深度确定。

第6.1.6条在寒冷地区,面板如跨年度施工时,应分级铺筑,对已完工的部分,最好能及时蓄水越冬。

第二节雨季施工及施工期的渡汛措施

第6.2.1条沥青混凝土防渗墙不得雨中施工。

遇雨应停止摊铺,未经压实而受雨、浸水的沥青混合料,应全部铲除。

第6.2.2条雨季施工,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当有降雨预报及征候时,应做好停工准备,停止沥青混合料的制备;

二、摊铺现场应备防雨布,遇雨应立即覆盖;

三、缩小铺筑面积,摊铺后尽快进行碾压;

四、雨后复工,应用红外线加热器或其他设备加热:

加速层面干燥,保证层间紧密结合。

第6.2.3条面板防渗层铺筑时遇雨,水分可能从摊铺层上部边缘浸入条幅底面。

雨后,应将上部边缘的沥青混凝土顺坡向下铲除数厘米,直至层面完全干燥为止。

第6.2.4条跨汛期铺筑沥青混凝土面板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汛前,最好将死水位以下的沥青混凝土面板施工并验收完毕;

若难以全部完成时,可在面板最低处预留或挖出排水口,汛后通过坝体排除积水续建,排水口用后应按面板的设计要求封堵;

二、汛前,拦洪水位以下坝面至少应铺筑一层防渗沥青混凝土,或征得设计单位同意,适当提高整平胶结层的抗渗性,作为渡汛的应急措施;

三、复式断面的防渗面板,在汛前应及时用防渗沥青混凝土临时封闭拦洪水位以下未完建的顶部,防止非防渗沥青混凝土层进水。

第6.2.5条未完建的面板一般不允许蓄水;

如需临时蓄水,应采取相应措施。

放水时,应控制水位下降速度,一般小于每日2m。

第七章观测设备埋设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7.1.1条本章仅限于沥青混凝土防渗墙观测设备的埋设。

有关大坝和其他水工建筑物的观测设备埋设应按《碾压式土石坝施工技术规范》(SDJ213-83)等有关规定施工。

第7.1.2条施工部门应编制观测设备埋设计划,专人负责安装、埋设和观测,确保质量;

注意保护,防止损坏。

观测人员应相对稳定。

在验收交接时,应将所有观测设备、图表、资料移交管理单位。

第二节变形观测设备埋设

(Ⅰ)面板变形观测设备埋设

第7.2.1条面板变形观测点的设置,不应破坏面板整体性。

一般可采用爪钉型标点。

标点与面板应牢固结合,爪钉长度不应超过防渗上层的厚度。

第7.2.2条爪钉型标点可在面板防渗上层施工碾压合格后乘热埋入,也可在竣工后局部加热再埋设。

第7.2.3条观测基准点应在施工初期理设。

当其位置受施工条件限制时,可设置施工期临时基点,但应和永久基准点同时工作一段时间,找出相关关系。

第7.2.4条沥青混凝土面板设有水下沉陷观测点时,观测装置的连通管应一次敷设完成,避免起伏不平,造成灌水、排气困难。

(Ⅱ)心墙变形观测设备埋设

第7.2.5条心墙变形观测可在竖井内埋设水平位移铝杆。

埋设时,应保证铝杆水平,并与坝轴线垂直。

第7.2.6条心墙水平位移的观测竖井,一般用钢筋混凝土预制井圈拼成。

井圈的技术要求:

一、井圈制作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头应平整;

二、上下节井圈的接头部位,用厚1~2cm的沥青砂浆或水泥砂浆胶结;

三、安装每一节井圈,中心允许偏差±

1cm,井圈每升高5~6m,应检查一次中心位置;

四、井圈安装与坝壳或过渡层填筑应平起,每一节井圈安完经检查合格后,在井圈的周围用坝壳或过渡层材料分层铺填,人工夯实,压实标准与其他部位的坝壳或过渡层相同。

第7.2.7条保护水平位移杆的水平横管的安装要求:

一、与沥青混凝土心墙相连接的一端,应结合牢固;

二、横管可用2~3节短管组成,接头部位可用两毡三油包裹;

三、安完并经检查合格后,横管四周用相应的填料铺填压实。

第三节渗漏观测设备埋设

第7.3.1条渗漏观测设备应在坝体及防渗墙施工期间埋设。

当坝体为堆石及砂砾石时,观测用的输水管周围2Ocm范围内应裹以砂料保护,钢管外壁应涂防锈涂料。

引出坝外的观测管应分区分段编号。

第7.3.2条渗漏观测管在埋设前、后均应通水检查,当发现漏水或流水不畅时,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第7.3.3条施工中应防止面板渗漏观测管的进口段被堵塞。

可将进口段的排水层断面局部加大、并在进口周围用洗净的砾石保护。

第7.3.4条当铺筑为分区观测心墙渗漏而设置的沥青混凝土隔板及隔墙时,应尽量采用振动碾压实,仅在接头部位振动碾无法工作的地段,方可用人工压实。

第四节温度计及其它观测设备埋设

第7.4.1条温度观测可采用电阻式温度计或热电偶式温度计。

温度计和导线在埋设前必须进行检查和率定。

第7.4.2条测温导线的长度弯曲系数可采用1.1~1.2,导线的绝缘性应逐根进行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