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44636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Word格式.docx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漫说大学之大钱理群Word格式.docx

你到大学来是为了完成什么任务?

我想起了周作人的一个很基本的观点:

一个人的成长一切都顺其自然。

他说人的生命就像自然的四季:

小学和中学是人生的春天;

大学是人生的夏天,即盛夏季节;

毕业后到中年是人生的秋天;

到了老年就是人生的冬天。

人生的季节跟自然的季节是一样的,春天该做春天的事,夏天该做夏天的事。

自然季节不能颠倒,人生季节同样不能颠倒。

而现在的问题恰好是人生的季节颠倒了。

我在北京老看见那些老大妈在那里扭秧歌,扭得非常起劲。

按说这时候不应该再扭秧歌,是因为她们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扭过秧歌,所以到老了就要扭秧歌,而且扭得非常投入、非常狂。

我有时候就在想,“老夫聊发少年狂”是可以的,如果“老夫”没完没了地在那里“狂”就不对了,到处都在跳就不大正常了。

现在是老年人狂,相反,少年却是少年老成。

这就出了大问题。

所以我经常对北大的学生讲:

“你此时不狂更待何时?

”这人生的季节是不能颠倒的。

按照我的观点,儿童就是玩,没别的事,如果让儿童去救国,那有点荒唐。

首先在大人方面是失职,没有把国家治理好,让儿童来救国;

而对儿童来说是越权,因为这不是他的权利,不是他的事。

但现在的中国经常发生这种人生季节颠倒的事。

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主要该干什么?

这又让我想起还是四十八年前我刚进北大一年级的时候,中文系给我们开了一个迎新晚会,当时的学生会主席,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温小玉师姐说过一句话:

祝贺你们进入大学,进入大学就要三样东西:

知识、友谊和爱情。

爱情这东西可遇不可求,你不要为爱情而爱情,拼命求也不行。

现在好多年轻人赶时髦,为时髦而求爱情是不行的。

但遇到了千万不要放掉,这是我们过来人的教训。

我在大学,其实是在中学就遇到了非常喜欢的女孩子,但是不敢,另外当时我是书呆子,就知道一门心思读书,懵懵懂懂不知道这就是爱情。

所以大学里如果遇到了真正纯真的爱情就不要放弃。

知识、友谊和爱情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知识是美的!

友谊是美的!

爱情是美的!

大学期间同学的友谊是最可珍贵的,因为这种友谊是超功利的、纯真的友谊,同学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

说实在话,进入社会之后,那种朋友关系就多多少少有些变味了,多少有利益的考虑。

你们可能体会不到,我们都是过来人,现在我们大学同学喜欢聚会就是回忆当年那种纯洁的、天真无邪的友谊。

一生能够有这样的友谊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所以我说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因为你追求的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样东西:

记得作家谌容有篇小说叫《减去十年》,如果我可以减去十年或二十年,如果现在是当时的话,我会和同学们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理直气壮地、大张旗鼓地去追求知识、友谊和爱情。

因为这是我们年轻人的权利!

二、“立人”之本:

打好两个底子

我们还要问的是,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我们通常说大学是培养专家的。

你在大学里是学得专业知识技能,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以后一方面可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也是谋生的手段。

我想对谋生这类问题我们不必回避。

鲁迅早说过: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我们求学有这种明确的功利目的——那就是求得知识,成为专家,以后可以谋生。

但是人不仅仅要有功利目的,他还要有更大、更高的一个目标,一个精神目标。

我们所确定的上大学的目标,不能局限在做一个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学者、一个专家,更要做一个健全发展的人,有人文关怀的人。

人文关怀是指人的精神问题。

具体地说,你在大学时要考虑这样两个问题:

一、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二、怎样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怎样在这几者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健全的关系?

思考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人文关怀。

这样才会建立起自己的一种精神信念,以至于信仰,才能为你一辈子的安身立命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个问题大学期间解决不了,研究生阶段也一定要解决,因为这是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问题。

同时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精神自由空间,陶冶自己的性情,锻炼自己的性格,发展自己的爱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开掘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人。

大学的根本的任务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且是“立人”。

所以大学期间要打好两个底子。

首先是专业基础的底子、终生学习的底子。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变化非常快,你将来工作需要应用的知识不是大学都能给你的。

尤其是自然科学,你一年级学的某些东西到了四年级就有可能过时了,知识的发展太快了。

因此,大学的任务不是给你提供在工作中具体应用的知识,那是需要随时更新的,大学是给你打基础的,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今后的社会发展快,人的职业变化也很快。

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你大学学物理你就一辈子搞物理,你很可能做别的事情。

你在大学就必须打好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和终生学习的基础,这是一个底子。

第二个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就是刚刚我提到的安身立命的人文关怀。

这两个底子打好了,就什么都不怕了,就像李玉和对她妈妈说的:

“有妈这碗酒垫底,儿子什么都能对付”。

大学里这两个底子打好了,那么走到哪里你都能够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

前面说过,大学里要追求知识、友谊和爱情。

我在这里侧重谈一谈该怎么求知识,怎么读书的问题。

关于读书,周氏兄弟有两个出人意外却意味深长的比喻。

鲁迅说:

“读书如赌博”。

就像今天爱打麻将的人,天天打、夜夜打,连续地打,有时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还继续打。

打麻将的妙处在于一张一张的牌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而读书也一样,每一页都有深厚的趣味。

真正会打牌的人打牌不计输赢,如果为赢钱去打牌在赌徒中被称为“下品”,赌徒中的高手是为打牌而打牌,专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

读书也一样,要为读书而读书,要超功利,就是为了好玩,去追求读书的无穷趣味。

周作人也有一个比方,他说:

“读书就像烟鬼抽烟”。

爱抽烟的人是手嘴闲空就觉得无聊,而且真正的烟鬼不在抽,而是在于进入那种烟雾飘渺的境界。

读书也是这样,就在那种读书的境界——它是其乐无穷的。

我们的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的最大失败就在于,把这如此有趣如此让人神往的读书变得如此功利、如此的累,让学生害怕读书。

我想同学们在中学里都是深有体会的:

一见到书就头痛,其实要是我一见到书就高兴,就兴奋。

中学教育把最有趣味的读书变成最乏味的读书,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失败。

现在同学们进入大学后就应从中学那种压抑的、苦不堪言的读书中解放出来,真正为趣味而读书,为读书而读书,起码不要再为考试去读书。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读书是为什么?

读书就是为了好玩!

著名的逻辑学家金岳霖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上课,有一次正讲得得意洋洋、满头大汗,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发问——这位女同学也很著名,就是后来的巴金先生的夫人萧珊女士——:

“金先生,你的逻辑学有什么用呢?

你为什么搞逻辑学?

”“为了好玩!

”金先生答道,在座的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新鲜。

其实“好玩”二个字,是道出了一切读书、一切研究的真谛的。

还有一个问题:

读什么书?

读书的范围,这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更现实的、更具体的问题。

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有非常精辟的见解:

年轻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书,也就是课外的书。

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的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对于别人、别的事情可以有更深切的理解。

周作人也自称是杂家,他主张大家要开拓自己的阅读范围,要读点专业之外的书。

这里我想着重地谈一谈理科学生的知识结构问题。

恩格斯曾经高度评价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知识分子说:

“这是一个产生巨人的时代。

”所谓巨人都是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

那时候的巨人像达芬奇这些人,不仅是会四、五种外语,而且在几个专业上都同时发出灿烂的光辉。

恩格斯说:

“他们没有成为分工的奴隶,”这使他们的性格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

在“五四”时期也是这样,“五四”开创的新文化的重要传统就是文理交融。

比如鲁迅和郭沫若原本是学医的,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

还有好多著名的科学家最初都是写小说、诗歌的,像著名的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他的一篇小说就被鲁迅收入新文学大系,有相当高的水平;

还有著名的建筑学家杨钟健先生、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他们的小说创作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丁西林是北大第一个开设《普通物理学》的教授,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戏剧家。

大家都熟悉、都羡慕的杨振宁、邓稼先,他们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人们在回忆他们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在一棵大树底下背诵古典诗词的画面,他们有很高的古典文学造诣。

前几年我看了几篇杨振宁先生关于美学和外国文学的论文,谈得非常到位,造诣很高。

在这里我不妨谈谈我的大哥钱宁——著名的科学院院士、黄河泥沙专家。

我大哥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有一部关于曹禺的研究著作,最早告诉我曹禺还有《原野》这部戏剧的就是我大哥。

他对《红楼梦》很有研究,我在他面前自叹不如。

他对《红楼梦》的热爱直接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在临死之前他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富于浪漫主义的想法——建立与“红学”相媲美的“黄学”,研究黄河文化。

这样的一种想象力、这样的气魄让我非常佩服。

自然科学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一定是与人文交融的。

那是一种科学的大境界!

我们中国的第一代、第二代甚至到第三代自然科学家,他们都是在两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问题是到了49年以后,由于这种文、理、工、医、农的合校大学体制的改变,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使得学生知识越来越单一,越来越狭窄。

现在有些学者的精神气质、气度、精神修养上与前辈学者有距离,而这个距离不是临时努力读书能够弥补的。

精神气质差异的根本的原因在于知识结构的不同,在于缺少文理交融的境界。

在一般情况下,学理科的人缺少文学的修养,缺少哲学的修养显不出他有什么缺欠。

反过来一般学文学的人不懂自然科学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学理工的有没有文学修养和学文学的人有没有自然科学的修养就会显出高低了。

知识结构的背后是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问题,而一个人能否成功最主要的是看他的精神境界。

理科学生首先要成为专业的人才,这个门槛是不容易进的。

相对来说,学文科的是考试难,进了大学要毕业非常容易。

而学理科的就不行,入学难,毕业的门槛也很高,理科的学生真正要把专业的知识学到手是非常难的――也可能是因为我不懂理科,所以把理科看得很神圣。

学理科确实可以把一个人带到一个陌生的全新的世界,但是如果你把眼光完全局限在专业范围内,发展到极端就容易把自己的专业技术的世界看作是唯一的世界,惟知专业而不知其他。

这样就把一个人的精神天地局限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知识面越来越窄,兴趣越来越单调,生活越来越枯燥,这是很多理科学生都会经历的过程。

这个时候你的精神就会平庸化、冷漠化!

大家可以发现这几年出现的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发生在理科学生身上的居多,一个就是清华大学学生的“硫酸伤熊”事件,还有一个北大的高材生到了美国枪杀自己的导师。

这都发生在理科学生身上,引起我长久的思考。

这些学生在专业上已经很好了,但是由于知识的狭窄导致精神上的冷漠化,缺少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爱。

当然这个问题文科生不是不存在,但理科学生更容易把技术看作是一切,这样实际上就把专业功利化、把个人工具化了,就成为了专业知识的奴隶。

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现代科学技术病。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对于理科学生来说首先要进入专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要做本专业的第一流的人才。

但同时要走出专业,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里,要看到专业技术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

对于理科的学生这个问题格外重要:

就是你在丰富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你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不然你就是奴隶!

在座的还有许多学外语的同学,在这里我还要对你们做一点忠告。

我发现这些年外语学习越来越技术化、工具化,学外语就是学语言,缺少了对文化的学习。

学英语、学俄语恰好缺少对英国、俄国的文化、文学的必要修养,这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曾经为北大外语系硕士生考试出我们专业的考试题,我就发现最简单的题他们都做不出来,连胡风是什么人都不知道。

这其实是一种职业的危机,随着外语教育的发展,以后说外语对年轻一代是越来越寻常的事,如果你仅仅是把语言说得流利,而不懂得语言背后的文化,你就失去了优势。

特别是到外国去留学,仅仅会外语有什么用处,仅仅是语言好形成不了你的优势,因为别人的语言也会很好。

学语言也不是多难的事情,在学校里打好了基础,在外国呆几年,语言也会好得很。

所以你必须要有文化,你学俄语,就必须对俄国的文化、文学有很高的修养。

学语言的同学不要把你的专业就变成单纯地学语言,要注意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语言背后的文学,否则你同样成为一个工具。

当年周作人就说:

“不能只盯着英语文学,我们还有德、法,还有朝鲜、蒙古”。

这就是世界眼光,尤其就全球化以后的发展大趋势来看,我们必须要有世界的眼光。

学语言的人不仅要精通一种语言,还要旁通几种语言,这需要一种更开阔的视野。

因此所谓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实际上是如何设计自我的知识结构的问题。

大学期间自我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知识结构的设计。

周作人对知识结构的设计能给我们很大启发,他说:

我们的知识要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认识人自己。

要围绕着认识人自己来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周作人提出要从五个方面来读书:

第一,要了解作为个体的人,因此应学习生理学(首先是性知识)、心理学、医学知识;

第二、要认识人类就应该学习生物学、社会学、民俗学和历史;

第三、要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就要学习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知识。

第四、“关于科学基本”,要学习数学与哲学;

第五、“关于艺术”要学习神话学、童话学、文学、艺术及艺术史。

他说的这些方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略知一二。

既精通一门,同时又是一个杂家,周作人提出的这一点并不是做不到的。

那么在大学期间我们如何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呢?

怎样打基础呢?

我有这有这样一个看法,提供给大家参考。

我觉得大学期间的学习,应该从三个方面去做。

第一方面,所有的学生,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都必须学好几门最基础的课程。

一个是语言,包括中文和外语,这是所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基础。

顺便说一下,这些年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语的学习,你们的外语水平都比我强得多了,我非常羡慕。

但是却忽略了对中文的学习,包括许多学中文的学生甚至到了博士阶段还有文章写不通,经常出现文字、标点的错误。

有一些学生外文非常好,中文非常差,这样一个偏倚就可能失去母语,造成母语的危机。

这是一个令人非常焦虑的问题。

越是像北大这样的学校,问题越严重。

作为一个健全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首先要精通本民族的语言,同时要通一门或者两门外文,不能偏废。

在注意语言的同时,还有两门学科的修养值得注意。

一个是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哲学的思维对人很重要,无论你是学理的还是学文的,都要用哲学的思维考虑问题,有没有哲学思维是很重要的问题。

还有一个是数学,数学和哲学都是最基础的学科,也同样关系着人的思维问题。

当然,不同的专业对数学和哲学的要求不一样。

比如学经济学的人,必须有很高的数学修养。

对学中文的人,数学修养虽然不必那么高,但是你也要有一定的修养,数学是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的。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但所有学科的所有学生都要打好一个语言、哲学与数学的底子。

这是关系到你的终生学习与终生发展的基础。

第二方面,必须打好自己专业基础知识的底子。

我认为在专业学习上要注意两个要点。

一个是要读经典著作。

文化讲起来非常玄、非常复杂,其实都是从一些最基本的经典著作生发出来的。

就我所知道的中国古典文学而言,中国早期的文史哲是不分的,中国的文史哲、中国的文化其实都是从几本书生发出来的,就是《论语》、《庄子》、《老子》这几本书,看起来很简单,但以后的中国文化就是由这些原典生发开来的。

我带研究生,尽管学的是现代文学,我也要求他们好好地读《论语》,读《庄子》,读《老子》,有时间还要读《史记》,学文学的要读《文心雕龙》,就这么几本书,并不多。

当然,这属于补课,按说这几本书,在大学期间就要下功夫好好地读,把它读得比较熟。

读的时候最好读白本,读原文,千万不要去读别人的解释。

必要的时候看一点点注释,主要应该面对白本原文、面对原著,你反复读,读多了自然就通了。

有这个以后你的学术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就我的专业——现代文学而言,我就要求学生主要要读三个人的著作:

鲁迅、周作人、胡适。

把这三个人掌握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你就拎起来了,因为他们是领军人物。

专业学习要精读几本书,几本经典著作,在这几本经典著作上必须下足够功夫,把它读熟读深读透。

这是专业学习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个要点是掌握专业学习的方法。

通过具体学科、具体课程的学习,掌握住专业学习的方法。

这样在专业方面,你既打了基础,有经典著作做底子,同时又掌握了方法,那么以后你就可以去不断深造了。

我刚才说过理科学生也要学文,那么学什么呢?

我也主张读几本经典。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几个原点性的作家、作为这个民族思想源泉的作家,这样的作家在他这个民族是家喻户晓的。

人们在现实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到这些原点性作家这里来寻找思想资源。

比如说所有的英国人都读莎士比亚、所有的俄国人都读托尔斯泰、所有的德国人都读歌德,每个民族都有几个这样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

这些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是这个民族无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都必须了解的,也是这个民族的知识的基础、精神的基础、精神的依靠。

具体到我们民族,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大体可以读这样几本书:

首先是《论语》、《庄子》,因为这两本书是中国文化的源泉,最早的源头。

第二,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就必须读《诗经》、《楚辞》,还要读唐诗。

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高潮时期,唐诗是我们民族文化青春期的文学,它体现了最健全、最丰富的人性与民族精神。

第三是《红楼梦》。

这是总结式的著作,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第四个是鲁迅,他是开现代文学先河的。

我觉得理工科学生即使时间不够,也应该在以上所谈的那四五个至少一两个方面认真读一点经典著作。

我建议开这样的全校性选修课,你们修这样一两门课。

有这样一个底子,对你以后的发展很有益处。

第三方面,要博览群书。

要学陶渊明的经验——“好读书不求甚解”,用鲁迅的话说就是“随便翻翻”,开卷有益,不求甚解。

在北大有无数的讲座,我鼓励我的学生都去听讲座,听多了你就不一样了。

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听课的有一半的是旁听的。

课堂上老师姑妄讲之,学生姑妄听之。

你睡着了也不要紧,懵懵懂懂也听到了几句话,这几句话就能让你受益无穷。

我们曾经开玩笑,也是北大人比较自豪的一点,说“我们的学生就是四年睡在寝室里不起床,他听也听够了。

”因为那地方信息广泛,什么消息、什么人都有,听够了出去就可以吹牛。

你不要看是北大学生就怕他,他虽然什么东西都知道一点,但其实大部分都是听来的。

他虽然不求甚解,但他知道一点儿就比你高明。

所以你们每个人底子打好了,然后就博览群书,知识有的是读来的,有的是听来的。

人才是熏陶出来的,是不经意之间熏出来的,不是故意培养出来的。

我做王瑶先生的学生,王先生从来不正儿八经给我们上课,就是把我们带到他客厅沙发上胡吹乱侃,王瑶先生喜欢抽烟斗,我们就是被王先生用烟斗熏出来的。

我现在也是这么带学生,我想到什么问题了,就让学生到我家的客厅来和他们聊天,在聊天中让学生受益。

真正的学习就是这样,一边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把基本的经典读熟、读深、读透,一边博览群书,不求甚解,对什么都有兴趣,尽量开拓自己的视野。

从这两方面努力,就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如果你还有兴趣,那么就读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就要进行专业的训练,博士生在专的基础上还要博。

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来设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三、沉潜十年:

最诚恳的希望

我还要讲一个问题,读书、学习是要有献身精神的。

这些年大家都不谈献身了,但是根据我的体会你真正想读好书,想搞好研究,必须要有献身精神。

我至今还记得王瑶先生在我刚刚入学作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对我说:

“钱理群,一进校你先给我算一个数学题:

时间是个衡量,对于任何人,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要牢牢地记住这个常识——你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

这二十四小时就看你如何支配,这方面花得多了,另一方面就有所损失。

要有所得,必须有所失,不能求全。

”讲通俗点,天下好事不能一个人占了。

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想把好事占全,样样都不肯损失。

你要取得学习上的成功、研究上的成功,必须有大量的付出,时间、精力、体力、脑力,必须有所牺牲,少玩点甚至是少睡点觉,更没有时间来打扮自己。

你打扮自己的时间多了,读书的时间就少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怎么安排时间,我没有一个价值判断。

你打扮自己、你整天玩,那也是一种人生追求,不能说读书一定就比玩好。

不过你要想清楚,这边花得多那边就有损失,你打扮的时间、玩的时间多了,那就会影响读书。

想多读书就不要过分想去玩、去打扮自己。

这背后有一个如何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既要物质的充分满足又要精神的充分满足,那是一种理论的说法,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说法,或者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合理角度说的,落实到个人是比较难实现的。

我认为落实到个人物质首先是第一的,所以鲁迅先生说: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他说得很清楚,生存、温饱是物质方面的,发展是精神方面的。

在物质生活没有基本保证之前是谈不上精神的发展的。

过去我们有一种说法就是要安贫乐道,这是一种骗人的东西,千万不要上当。

要你安贫乐道的人自己在那里挥霍,我们不能安贫,我们基本的物质要求要满足,要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物质利益。

但是你基本的物质权利得到保证了,比如你已经有助学金了,你已经基本吃饱了,你有教室,有宿舍让你住下来了,基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那各位同学就应该考虑如何设计、安排自己今后的一生,并为此做好准备。

如果你一门心思去追求物质也可以,但你就不要想精神方面要怎么样,不要喊“我痛苦啦!

我痛苦啦!

”有人在全心赚钱,同时又在想“我空虚”——你不要空虚,你就是要追求享乐那就这样做好了,不必要求全。

将物质要求作为人生的主要追求,那你精神方面一定有损失,这是肯定的。

我对自己也有设计:

第一,我的物资生活水平要在中等,最好要在中上水平。

比方我需要有宽敞的书房,这不仅是一间书房的问题,这是一个精神空间的问题。

我就希望有比较大一点的房子,这就与我的精神自由性联系在一起。

但具备了这样一些基本的生存条件以后,就不能有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