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黄河水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水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咸丰年间(1851~1861)河走西岸大荔华原下,将朝邑滩冲决,史称“咸丰故道”。
陕西入黄支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49条,其中直接入黄较大的有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渭(泾、洛)河、南洛河等,是黄河中游泥沙的主要产地。
北端河口站入陕年径流量为250亿
立方米,年输沙量约2亿吨;
南端潼关站年径流量增到556亿立方米,年泥沙量达近16亿吨。
二、窟野河
黄河右岸支流,流经内蒙古南部和榆林地区东北部,上游名乌兰木伦河,源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东胜市的拌树林,东南流至后石圪台以下,有20公里为伊、神界河,至大柳树进入神木县境,纳A【A=牛+孛】牛川水、考考乌素沟、永兴沟、麻家塔沟、贺家川等支流,至王家坪南入黄河,全长241.8公里。
陕境神木县河长157.9公里,两岸均为黄土区,由上而下丘陵沟壑逐渐增多;
神木城以上,河流岩岸土岸相间,河床平缓,以砂砾为主,多险滩,一级阶地发育;
神木至杨家坪,河谷宽缓曲折,岩岸断续出现;
杨家坪以下水流深切曲折,岸高谷深,砂页岩基裸露,沿岸多石质丘梁。
窟野河集水面积8700平方公里,其中陕境面积4070平方公里,以降水补给为主,年径流量4.57亿立方米,占全河总量7.62亿立方米的60%,平均流量24.5立方米每秒,夏秋降水占80%以上,占河水补给量的70%;
洪枯流量悬殊,最大流量曾达14000立方米每秒(1976),最枯水仅为0.01立方米每秒;
年际变化突出,相差4.7倍。
流域内气候干燥多风,地面植被稀少,黄土疏松,风、水蚀强烈,河床经水蚀及重力剥蚀,泥沙含量居全省各河之首,每平方公里年侵蚀量在2万吨以上,年输沙量达1.42亿吨。
三、秃尾河
黄河右岸支流,居窟野河与佳芦河之间,处于神木县西南,与榆林、佳县搭界。
汉代名圁水,亦名吐浑河,元代下游曾改名无定河,明代始称秃尾河。
由于源出沙漠区,且支流稀少,故得“秃尾”之名。
上源有二,西支圪丑沟,东支正源出神木县西偏北部的尔林兔公泊海子,二源会合始称秃尾河。
东南流经瑶镇乡、高家堡乡至马家滩,为神木县与榆林市界河,到马家滩往下,又转为神木、佳县两县界河,直至佳县武家峁东南注入黄河。
河长139.6公里,平均比降3.6‰。
较大支流15条,主要有圪丑沟、青杨树沟、红柳沟、洞川沟、榆林沟、开荒沟等。
秃尾河集水面积3294平方公里,形状狭长,流域地貌基本上以长城为界,现处于神府煤田的中心地带。
长城以北为风沙区,属毛乌素沙漠南缘,广布固定、半固定沙丘及湖泊、滩地和绿洲,海子星
罗棋布,植被率15%~35%;
长城以南和东部为黄土丘陵区,风蚀、水蚀强烈,植被稀少,是黄河粗沙的主要来源。
河川径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约占80%~90%,沙漠河流特征明显,年径流量稳定在4亿立方米左右,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较小,水质优良。
四、无定河
黄河右岸支流,横贯榆林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南端。
河流名称历代变化较多,古称奢延水,又名朔方水、朔水、生水,俗名晃忽都河。
汉代一度由榆溪河直到入黄通称帝原水。
唐代下游沿用奢延水,上中游改名无定河。
宋代通称无定河。
元代又改称吃那河。
直至明代,上游称红柳河,中下游称无定河。
干流源于定边县东南白于山北面的长春梁东麓,东经108°
12',北纬37°
12',海拔1823米;
东北流经靖边县西北,于110公里处折入内蒙古鄂托克旗;
经乌审旗时靖边县从南面伸入一角,为大
夏统万城遗址所在地;
河转向东行,又110公里,到横山县与榆林市交界处雷龙湾复入陕西,东行有海流兔河、芦河、榆溪河等汇入,再向东南行经米脂、绥德城,南偏东行会淮宁河,南行在清涧县境
过川口,至河口入黄。
全河流经定边、吴旗、靖边、鄂托克、乌审、横山、榆林、米脂、子洲、绥德、清涧等14个县(旗),共长491公里,省内为385公里。
全河集水面积30261平方公里,其中陕境面积为218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强。
河系西北部为风沙区,地势平缓;
东部及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
红柳河新桥以上属黄土区,土质河床,河宽30米~50米,谷宽200米~500米,河岸崩塌严重。
新桥以下,内蒙段为风沙区,河流切入白垩系砂砾(页)岩中,局部形成跌水,进入陕境到鱼河堡段,左岸为风沙区,右岸为黄土丘陵区,宽谷狭谷交
替,河床不稳,开阔处700米~1500米,狭窄处仅10多米。
鱼河堡至崔家湾河道顺直,河谷宽1000米~3000米,河滩发育,形成一、二级阶地的宽谷平原,镇川、米脂、绥德等城镇坐落其间。
崔家湾以
下至河口段,为基岩峡谷,谷床系三迭系延长粗砂岩组成,上部残留有薄层黄土,岸高谷深,河道曲折,河床稳定,多急流险滩。
水系分布略呈正三角形,左岸约占总面积的1/4,大小支流87条,均经过风沙区,以地下水补给
为主;
右岸约占总面积的3/4,大小支流272条,大者有芦河、大理河、淮宁河等,均流经黄土丘陵区,河流补给以地面径流为主。
干流北面沙漠区年径流深76毫米,南部黄土区只有22毫米。
年均总径
流量为15.36亿立方米,省内产流为11.8亿立方米,平均流量48.8立方米每秒,最大洪峰流量达6590立方米每秒(川口,1919)。
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5580吨,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9亿吨,经多年重点治理,输沙量已呈减少趋势。
干支流所建坝库众多,有1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94座,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5座,总蓄水能力12亿立方米,灌溉面积万亩以上渠道8条,0.5万亩以上抽水站9处,可灌地40余万亩。
河道总落差880米,平均比降1.8‰,干支流峡谷段跌水较多,响水瀑跌高达30余米,已建小水电站10余处,装机容量近1.5万千瓦。
无定河跨越长城内外,河流出入沙漠,平时河水澄澈,颇有塞北江南景色,宋代诗人苏轼有:
“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其江南雪絮春”的诗句。
流域在陕甘宁盆地油气田的中部,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100多亿立方米,列入世界100个大气田之列。
榆溪河为无定河最大支流,又名榆溪、榆林河、西河,古称帝原水、明堂川。
源出榆林市北刀免海子附近的泉水,南流纳漩河,西纳圪求水,东纳四道、三道河,又西纳白河水,在普济桥南北,分别纳二道、头道河水,再向南绕威严耸立的镇北台,入边墙,穿红石峡,过榆林城西,南有榆阳河、沙河、西沟注入,至鱼河堡汇入无定河,全长154.7公里,平均比降3.1‰。
集水面积553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21亿立方米,河水靠地下水补充,占97%以上,属中矿化度水,河水清澈,周围泉流较多,榆林城内普惠泉水甘甜,俗称“桃花水”。
五、清涧河
黄河右岸支流,介于无定河与延河之间,流经延安地区东北与榆林地区东南境一带,古称吐延水、秀延水,明代以后叫清涧河。
源于子长县西北李家岔乡梁山(海拔1560米)之西南麓,初名秀延河,东南行右纳源于安塞境的中山川,东行过安定(旧县城),到瓦窑堡(子长县城),右纳李家川,过马家砭入清涧界,始称清涧河,东南流绕清涧城,于营田入延川县境,在上杨湾右纳永坪川和文安驿河,于南原再纳拓家川河东南行,在土岗乡大程附近注入黄河。
河流全长168公里,高差约800米,平均比降4.8‰。
集水面积4080平方公里,流域跨子长、安塞、清涧、延川等4县,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8条。
干流子长以上为上游,子长至延川为中游,延川以下为下游。
多年平均径流量1.93亿立方米,每平方公里产流4.73万立方米,水质为重碳酸盐钠型中等硬水。
河流泥沙量高,年均输沙量5590万吨,每平方公里流失量1.37万吨。
永坪川是清涧河右岸最大支流,源于子长县南部余家坪乡曹家河泉水。
东流过余家坪、岔河坪,由崖头村入延川县境,东偏南横贯延川县西北,在县城北汇注清涧河,全长65公里,平均比降5.1‰,
集水面积968平方公里,年径流量0.43亿立方米。
每平方公里产流仅为4.42万立方米,水土流失量每平方公里达1.32万吨。
六、延河
黄河右岸支流,古称清水(即区水)、翟水、去斤水、濯筋水、朝阳水,又名延水,位于陕北中部。
源出靖边县境赐湾乡渠树湾村白于山东面之高峁山(海拔1769米)东南麓,东南流绕安塞县城西
南,杏子河在碟子沟汇入,至枣园乡会西川,在延安市区宝塔山下会南川,折向东北,至姚店北会蟠龙川,过甘谷驿再折向东南,从延川县南河沟乡注入黄河。
干流全长284.3公里,集水面积7687平方
公里,流经靖边、安塞、志丹、延安、延长5县(市),落差938米,平均比降3.3‰。
小川口以上约70公里为上游,小川口到甘谷驿95公里为中游,甘谷驿以下约120公里为下游,上段原面窄小,冲沟发育,下段为黄河沿岸石质丘陵区典型的陡壁狭谷段,河谷由1500米缩窄至100米左右,沿途多跌水险滩,为岩岸崩坠或曲流山嘴所致。
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年输沙量7020万吨,每平方公里达9130吨。
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3.15亿立方米,平均流量10立方米每秒,径流深45毫米~30毫米,自上而下,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小,年际变化极大,最大流量曾达9050立方米每秒(甘谷驿,1977),最枯流量仅为0.001立方米每秒(1966)。
中游及下游河谷段地势平坦,农业发达,人口集中,为重要产粮区。
延安是流域内的古今重镇。
宋代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兼知延州多年,对联合羌族防御西夏起了很大作用,并在《渔家傲》词中留下了“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千古绝唱。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延安又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和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大本营,历时13年之久,享有“革命圣地”之誉。
七、渭河
黄河右岸支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
源于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高程1383米,三源合注,东流至天水与宝鸡接壤,经宝鸡市的宝鸡、渭滨、金台、岐山、眉县、扶风,咸阳市的杨陵、武功、兴平、秦都、渭城,西安市的周至、户县、长安、未央、灞桥、高陵、临潼,渭南市的临渭、大荔、华县、华阴等22个县(市、区),至潼关的港口入黄,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其中陕境内分别为502.4公里和67108平方公里,占陕境黄河流域总面积的50%。
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03.7亿立方米,其中陕境产流62.66亿立方米;
每年输入黄河泥沙达5.8亿多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1/3。
入陕境至林家村为上游,河长123.4公里,落差791米,平均比降1.81‰,其上段主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河道川峡相间段;
下段主要为秦陇山区,河流切入花岗闪长岩类基岩200米左右,形成宽仅五六十米、石壁峭立如拱门的石峡和峰峦耸接、山势陡逼宽一二百米的宝鸡峡。
林家村至咸阳为中游,河长171公里【注:
1972年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规划以前,渭河中游段(林家村~成阳铁桥)长176.6公里,经过规划整治以后,此段河长为171公里】,流域面积46856平方公里,落差224.4米,平均比降1.24‰,水流缓慢散乱,沙洲浅滩较多,河宽1500米~2000米,计入滩地可达4000米~5000米。
魏家堡渭惠渠大坝以下110余公里河流南北摆动,变化频繁,群众亦有“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民谚。
咸阳至港口为下游,河长208公里,落差56米,平均比降0.28‰,咸阳至泾河口段属游荡分汊性河道,主槽相对较稳定;
泾河口至洛河口段,右岸较固定,左岸崩塌严重,唐时《三绝碑》距渭河7.5公里,现距河岸仅百余米;
北洛河口以下河宽3000米~15000米,因受黄河顶托易生倒灌,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渭河口以上河床淤积,抬高5米多,潼关卡口形成拦门沙,成为防汛心腹之患。
陕境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伐鱼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
左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关中渭河形成于早更新世,距今约200万年前,流域内人类活动踪迹达80~100万年以上,有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遗址,15万年前的大荔人遗址,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群落半坡遗址,以及大量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
关中又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大统一的奠基地,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在此统领先民,征战耕织;
周秦汉唐等10多个朝代凭借渭、泾、浐、灞、沣、滈、涝、潏八水之利,在此建都达千余年之久,使中国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一)千河
渭河左岸支流,位于关中西部,因流经千山脚下而得名。
源出甘肃六盘山南坡石嘴梁南侧,东南流至唐家河入陕境,斜穿陇县中部,经千阳、凤翔,于宝鸡县冯家嘴注入渭河。
河流全长152.6公里,平均比降5.9‰,流域面积3493平方公里,其中省内分别为129公里与3272平方公里,平均年径流量4.85亿立方米,陇县以上流经陇山山地,植被较好,为山货林产区;
陇县、千阳间为黄土原梁浅山丘陵区,千阳以下流经黄土台原区,冯家山附近两公里长一段呈峡谷状,以下则河谷展宽,水流分散,主岔不明。
主要支流有石罐沟、咸宜河、捕鱼河、峡口河、普洛河等。
(二)漆水河
渭河左岸支流,位于关中西部宝鸡、咸阳两市之间,古时曾叫漆沮水、武亭水、杜阳水,源出麟游县招贤乡石嘴子村西南山沟中,名招贤河;
东南流过良舍乡转向东流,名杜水河;
到麟游城,纳永安河、澄水河后始名漆水河。
城西镇头天台寺有九成宫故址,为隋唐时皇帝避暑胜地,旁有《醴泉铭》碑,系唐魏徵撰文,欧阳询手书,被世人誉为“双绝”,为楷书典范之一。
漆水再东南流与扶风、乾县和永寿飞地搭界,本段又名好畤河;
更南偏西行入武功境漠西河、湋水至大庄乡南立节村注渭。
全河长151公里,平均比降4.7‰,集水面积3824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2亿立方米。
桃树坡以上90公里为上段,属黄土梁状的土石山区,河谷窄深,基岩裸露,植被较好;
桃树坡至北郑村为中段,长20公里,穿流于黄土原间,中部形成原间盆地,谷坡破碎陡直,库容1.2亿立方米的羊毛湾水库即建于
此;
北郑村以下40余公里为下段,河流进入关中盆地,地势平坦,农田水利开发较早。
漆水河右岸支流湋水,古称雍水,上源枣子河,源出凤翔西北老爷岭沙泥沟,西南流至枣子河村折向东南过凤翔城,城南有秦都雍城遗址,河过城东称后西河,东入岐山县境名雍水,北纳横水河,称湋水,过扶风城南,北汇开里河,再东纳美阳河,入武功境,至毛嘴子村入漆,流域面积和年径流量均占漆水河的60%左右,为周代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带,农业、水利开发较早。
(三)黑河
渭河右岸支流,流域全在周至县境内。
古称芒水,以其出秦岭芒谷而得名;
又因其水色黑,故称黑河。
源头在太白山东南坡二爷海(海拔3650米),南偏东流经厚畛子,过骆驼脖子直至峪口,长91
公里,纳大小支流34条,集水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茂密森林所覆盖,已有675平方公里划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水源充沛,水质清纯,为西安市重要水源地。
河水出峪后穿过浅山丘陵区黄土台
原,河道展宽至1000米以上,至沙谷堆、董家园变成了三岔河,河水漫漶,河道游荡,砂砾一片。
再东流纳南来的清水、A峪、田峪、赤峪等河,在尚村乡石马村投入渭河。
全河长125.8公里,集水面积2258平方公里,径流深362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8.17亿立方米,1964年最大径流量12.1亿立方米,1929年最小仅3.04亿立方米,最大洪水流量3040立方米每秒(黑峪口,1980)。
民国31年(1942)黑惠渠建成后,计划灌溉农田16万亩。
干流自然落差1100余米,可开发水能2.99万千瓦。
(四)沣河
渭河右岸支流,位于关中中部西安西南,正源沣峪河源出长安县西南秦岭北坡南研子沟,流经喂子坪,出沣峪口,先后纳高冠、太平、潏河,北行经沣惠、灵沼至高桥入咸阳市境,与渭河平行东流,在草滩农场西入渭。
全河长78公里,平均比降8.2‰,流域面积1386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4.8亿立方米。
沣峪口以上32公里流经石质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宽谷相间,水流清澈湍激,山势奇伟,景色秀丽。
出山为山前台原带,河床砂砾淤积,河水入渗地下,两岸滩地土层薄,地下水源丰富,地热水蕴藏较广。
秦渡镇附近有沣惠渠首大坝,创建于民国30年(1941),为关中八惠之一,灌溉面积23万亩。
大坝以下,水流平缓,河道展宽,河床淤积更甚,形成地上河,常受洪水威胁,五楼堡洪峰曾达1430立方米每秒(1957年7月16日);
平时常流量仅10余立方米每秒。
沣河的走向,史书有“东
北支津”与“沣水东注”之说,但实地考察,中段并无改道迹象,河流变迁主要在下段,即过了丰镐遗址,曾向西北流经沙河会新河入渭,北魏以后,主河道由客省庄北流入咸阳境,或北流或东北流入渭。
入渭前系河滩漫流,入渭口摇摆多变,极不稳定。
沣河是一条久负盛名的河道,相传古时洪水泛滥,经大禹疏凿乃成。
《诗经·
大雅·
文王有声》说:
“沣水东注,维禹之绩。
”《尚书·
禹贡》说:
“漆沮既从,沣水攸同”。
《集传》说:
“沣水东北流,经丰邑之东,入渭而注于河。
”周代丰、镐两京即建在紧靠沣河东西两岸,秦阿房宫,汉、唐长安城离沣河亦不远,昆明池遗址在沣河东岸。
沣河主要支流有高冠峪河、太平峪河和潏河等。
潏河亦称决水、泥水、坑水、沈水,又称泬水、高都水,东南北西向纵贯长安县境。
正源大峪河,源出长安东南秦岭光头山西北侧之甘花溪,北流出大峪折向西北,建有大峪口水库,于两河口汇小峪河、太峪河,经王莽、樊村、杜曲、申店,过长安县城西崔家营折向西南,此段绕神禾原北端西北流为人工河道,宽仅40米~50米,在香积寺南与滈河(石砭峪)会流后一并西行,此段亦为人工河道,宽不及百米,古称洨河,现通称潏河,于沣惠渠首大坝上游汇入沣河。
潏河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68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9.7‰,年均径流量2.12亿立方米,为西安城区的主要供水水源,汉时在昆明池北揭水陂下合流入城,隋、唐时东南有黄渠引大峪河水补充曲江池,又有清明渠和永安渠,由南面、西南面分别引潏水北流入城。
潏河唐代以前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北流出樊川后沿今氵皂河的流向入渭。
今之氵皂河为古潏河遗址。
滈河古称福水,也称镐水,鄗水、洨水、御宿川水、湘子河,源出于南山石砭(鳖)峪,经南山西侧耍钱场西北流,过四岔口转向东北流,河谷开阔,峪口狭长,1973年采用爆破筑坝技术建成石砭峪水库,峪外河道呈半槽形,经王曲、皇甫于香积寺南注入潏河,两河汇合西去,旧称洨河,今则统称潏河。
河长46公里,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1.3‰,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水质良好。
(五)灞河
渭河右岸支流,位于西安市东南部,源出蓝田县东北隅,渭南、华县交界处的箭峪岭南侧九道沟,南流至灞源乡急转西北,经九间房至玉山村折向西南,隔岸即公王岭蓝田猿人遗址,再经马楼、普化到蓝田县城,纳辋峪河又转西北,过三里镇、洩湖、华胥进入西安市区,穿灞桥、纳浐河北流,于贾家滩北入渭。
灞河古名滋水,秦穆公时改滋水为霸水,以显霸功。
后霸水又衍为灞河。
远于上新世,由于骊山断块的隆起和秦岭的抬升,河水不断向左岸偏移,使左岸支流少而长,右岸支流多而短。
全河共有支流60条,较大的有蓝桥河、辋川河、浐河,皆在左岸。
灞河全长104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7.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78万吨。
平均比降6.2‰。
洪水频繁,民国24年(1935)和1953年曾出现2160立方米每秒290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而常流量不足10立方米每秒。
横跨在灞河上的灞桥古今闻名。
据《三辅黄图·
桥》载:
“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柳、留谐音,取挽留之意。
《西安府志》说,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甚为壮观。
故唐人杨巨源和李白诗有“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与“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之感怀。
《开元轶事》则说,灞陵有桥,来迎去送,至此黯然,故又称“销(迷)魂桥”。
每逢春日柳絮飘雪,“灞柳风雪扑满面”也是长安八景之一。
灞河左岸支流浐河,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坡汤峪乡月亮石沟,在长安县境纳岱峪河、库峪河,于西安市东郊纳荆峪沟,过半坡遗址所在的半坡村,至西安市东北郊谭家乡广太庙注入灞河。
河长64
公里,平均比降8.9‰,流域面积76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88亿立方米。
岱峪以下河流平稳顺直,多泉水补给,两岸河漫滩宽阔,阶地完整,左为少陵原,右为白鹿原,隋唐之际,修龙首渠引浐水入长
安城,是兴庆宫、大明宫的主要水源。
浐河原是渭河一级支流,后因灞河西倒夺浐而成为灞河支流。
(六)石川河
古称沮水,一名宜君水、石川水、堰头河。
渭河左岸支流。
上源二支,东支漆水,又称铜官水,西支沮河为石川河正源。
漆水以源头多漆树得名,源于耀县东北凤凰山东面的崾崄梁下,与宜君县西南哭泉梁的塔尼河汇合后入金锁关,南偏西流,合马杓沟、雷家河,穿过铜川市区,再合王家河、小河沟等,于耀县城南入沮河。
全河长63公里,流域面积814.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年均径流量0.38亿立方米。
上段基岩裸露,中段为灰岩地段,河床多砾石,下段进入地堑式断陷盆地,河谷展宽。
沿河两岸水泥窑场、废渣碎石遍布,阻碍行水,易发洪水灾害。
沮水源于耀县西北长蛇岭南侧,由大坡沟、西川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