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总体方案(初稿).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324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总体方案(初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总体方案(初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总体方案(初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总体方案(初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总体方案(初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总体方案(初稿).doc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总体方案(初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总体方案(初稿).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总体方案(初稿).doc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总体方案(初稿)

为进一步贯彻《江苏省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坚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服务企业、超前谋划的指导思想,体现对用人单位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办学宗旨,彰显职业特色,办成一流学校,在参照省内外教改试验学校方案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我校中专班课程改革方案。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前,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中专学生学习基础的现实情况、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和学生的内心需要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校所制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办学方向和目标对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也提出了更高和更为实际的要求。

如果不能改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只求得文化课、专业课和技能课的面面俱到,那么,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就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就不能实现我校“德育+技能”的教育教学目标。

目前,单招班的课程改革受对口单招教学计划的制约,而中专班的课程改革已经具备诸多有利条件,必须而且应该尽快实验和实施。

二、课程改革的意义

如果说学校的教育思想、发展目标、办学宗旨等属于宏观的范畴,那么,课程改革则是属于中微观的范畴。

课程改革是学校总体战略的落脚点,课程承载着办学的思想和观念、宗旨和方向,反映了经济和企业发展以及学生对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的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发展。

任何教学改革的最后着眼点必然是课程改革,而学校整体改革的成绩也必然从教学成果中体现出来。

因此,课程改革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最终体现,是学校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学校的当务之急。

三、课程改革的本质

中专班的学制为三年,在校的学习时间我们定为两年,第三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因此,在两年的时间内使课程突出关键、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是需要认真分析和综合考虑的。

课程的表现形式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等三个层次,因此,课程改革应该具体从这三个方面去探索。

课程的本质有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课程结构有认知因素、道德因素、技能因素和健身因素以及各个部分合乎教学规律的排列。

因此,课程改革应该从课程门类、结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方式等细部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和实施,尤其是开发出优质课程产品,尽快并有效地加以实施。

四、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中专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企业、面向岗位,面对实际,积极借鉴国内外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在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针对性方面改革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形成”德育+技能”的学校特色。

中专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1、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建立课程不断创新的有效机制。

2、积极和主动吸收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实际,不断进行借鉴、探索和实验,制定出以学分制为主体框架的各专业教学计划。

3、调整、充实、整合德育课程内容。

适当压缩原有的直接德育课的教学时间和内容,增加“三名”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把重点放在间接的德育教学上,进一步拓宽德育体系、网络和渠道,以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4、调整和制定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主要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以“三名工程”为抓手,着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突出计算机操作和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幅降低数学学科和英语学科的教学要求,缩短其教学时间,并在内容上突出其浅显性、服务性和应用性。

5、组织开展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化工工艺等三大专业课程建设,探索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围绕技能考核要求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理论课和相关的技术技能课合二为一。

6、增加日常生活、工作技能与特长的学习课程,如口头表达、书法、人际交往、客户服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控操作技能、化工实训技能、电子电器产品维修等,把这些技能模块化,穿插在各学期进行教学和考核。

7、强化课程实施的推进力度,促进以课程、校本教材开发为中心的校本教科研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8、创新职业学校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着重开发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急需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的教学和考核。

五、课程改革内容

(一)德育课程改革

1、对经济与政治基础、哲学基础、法律基础等必修课程进行综合,编写一本适合我校中专班的德育校本教材,安排在第四学期内进行教学。

2、在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中增加职业安全、团队合作、外企工作关系、应试面谈模拟等内容,并提前至第二、三学期进行教学,且在最后一学期的学校教学中采取其他途径,始终穿插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

3、开设“三名”教育、社交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德育项目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教学,也有利于学校的养成教育和学校日常管理。

4、要强调和重视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的工作,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形成相对固定的、系列化的间接德育课程,广泛组织和开展富有趣味性的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公益性劳动,不断丰富德育实践内容。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德育评价与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做到环境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以更好的德育素质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

(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

按照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功能定位和中专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不同专业的需求,制定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必修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1、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同步,特别是生活英语和口语、听力能力,英语教学时间为二年,在最后一学期中要适当减少教学时间,增加专业英语的内容,使学生适应未来岗位工作的需要。

2、信息技术课程为各专业的必修文化课,教学时间为两个学期,结束时参加苏州市计算机等级(也可以参加更为权威的等级考试)考试。

同时,要把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重点放在文字录入的方法和速度上,放在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的组装上,以提高中专学生就业岗位实际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3、调整语文和数学教学深度的要求,把教学时间缩短为一学期。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其浅显性、服务性、广泛性、生活性和应用性。

语文课重点为普通话、书法、演讲和应用文写作,并结合专业特点补充一些中华经典美文教学;数学课重点为实际生活和职业岗位中常见的基本计算和运用,并选取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相关内容。

4、在体育教学上,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适应蓝领工人对体能的实际需要。

早晨坚持以跑步为主要内容的体育锻炼,课间安排以球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锻炼;体育课要探索和安排与专业和岗位对体能要求相结合的课程内容,积极开发和应用拓展训练等新的身心结合的教学内容。

5、根据不同专业以及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选取和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与大类专业相配套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选修课程及其教材。

要积极实施分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指导并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习惯和方式,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善学。

(三)通用技能课程改革

要增加日常生活、工作技能与特长的学习课程,如口头表达、书法、人际交往、客户服务、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控操作技能、化工实训技能、电子电器产品维修等,把这些技能以项目的形式模块化,穿插在各学期进行。

每一个模块的教学时间可以是几个星期,也可以是几个月;教学内容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编入德育、文化和专业技能课程之中;课程安排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体现,也可以放在晚上或周日进行教学。

(四)专业课程改革

按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开展课程指导方案(或实施计划)的研究和制定。

在对专业相应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的方法,遵循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着眼于学生相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形成,建立适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包括任务中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为主体的少而精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的课程体系,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和“多证”融通。

要围绕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和考证,设计相关的专业理论课和技术技能课,并把两者教材合二为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模块化),理论、实践课程合二为一,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理论、实训指导教师合二为一。

做到边学边练,边练边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在学校硬件条件成熟的时候,开发各种优质网络课程,促进校园网的广泛应用。

组织开发、编写与之相配套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求的专业教材。

要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好做法,积极探索校企教学合作的途径。

要经常安排见习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要尝试弹性学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验获得相应的教学经验。

六、课程实施

建立课程审议、课程评价、教学管理和课程管理岗位职责等各种课程管理制度。

采用学分制管理,合理确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大力开发或引进各类选修课程,为学生自主选课创造条件;注重隐性课程建设,以专业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侧重于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态度、意志、情感的养成,形成与显性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合力。

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教师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包括网上课程)开发能力;组织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赴国内外学校进行培训;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以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教材,形成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诸如活页讲义、多媒体课件、资料卡片、音像制品、教具等多种形式呈现的校本教材。

七、课程评价

要突出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发现和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

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实践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方法记录、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人格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要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在评价学校教师工作绩效的过程中,要突出课程能力,并把课程实施和开发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

八、课程管理

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要求,制定本校的课程实施计划,并报常熟市教育局的教研室进行审定和核准。

稳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制定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选课制度,使分层次、分阶段、分专业方向教学得以有效实施,为学生跨专业选课逐步创造条件。

九、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

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统筹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

研究制定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工作方案;协调与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的关系,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负责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审定工作;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教学工作部门具体负责课程改革的统筹工作,专业建设部门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上拿出具体方案和实施办法。

2008年,围绕德育课、文化课和三大专业的专业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