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2781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测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D.斯大林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7.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

A.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8.下图为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的解读正确的是(摘自周尚文等著《苏联兴亡史》)(  )

A.两个相对高点的出现表明斯大林模式还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50年代中期的高点得益于对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

C.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在于恶劣的气候造成粮食的歉收

D.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在政治领域

9.“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10.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消,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

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

此举的影响在于(  )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11.下列不属于苏联工业化特征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为中心

B.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C.由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形式来进行工业化

D.通过市场机制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12.某书在评价一位苏联领导人时提到“在他的统治时期却算是整个苏联70多年历史中最清明承平的时光:

没有大规模的屠杀和清洗,国民的生活显著提高,国力强盛堪与美国相提并论,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

材料中的“他”是指(  )

A.列宁B.斯大林C.赫鲁晓夫D.勃列日涅夫

13.1991年12月25日,红白蓝三色旗取代了镰刀锤子红旗,以此为标志而结束的苏联在历史上存在了()

A.67年B.69年C.73年D.74年

14.1970年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

这一做法旨在(  )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恢复国家资本主义

C.下放企业管理权D.利用市场货币关系

15.今天,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个人历史评价褒贬不一。

下列评价较客观的是(  )

A.“他在现代史上发挥了特殊作用,因为我们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

B.“在我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

C.“他主要的历史作用就在于,他给了我们自由。

D.“现在俄罗斯被远远地抛在后面了,而这首先是戈尔巴乔夫的过错。

16.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

下面是对实施这一法令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苏维埃政权为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战胜敌人采取的措施

②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③在当时所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④一直实行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②③④

17.一些史学家认为:

“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D.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18.1921年的一份苏俄文件写道:

“海军和红军中的不满情绪几乎同农民一样激烈,难以控制的不满情绪主要由从家乡农村传来的消息而郁积起来,家乡农村常常给他们捎来关于农村经济危机的坏消息。

”后来这些不满情绪初步得以化解的办法之一是(  )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

19.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

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

A.农村公有制经济比重逐渐减小

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

20.2014年12月俄罗斯陷入卢布危机。

当年,该国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

“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

根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B.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C.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D.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2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

“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22.有的史学家认为: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3.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

A.取消了自由贸易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

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

24.凤凰网专题《苏联1977》中写道:

“其改革缺乏理性思考,随意性强,在作法上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其改革措施大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这段评论是针对苏联哪一位领导人的改革()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25.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

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该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二、简答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沙俄和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百分比)

材料二 苏联和沙俄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对比(百分比)

材料三 1913~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1913年等于1)

材料四 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

1929年至193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

当时,许多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区,变得死气沉沉、野草丛生,成为所谓的机器“墓地”。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1913年与1937年沙俄与苏联出现图中经济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3)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状况,美国采取了怎样的具体应对措施?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与美国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共同措施有哪些?

27.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

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

阿·

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

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

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

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2)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

(3)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

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说道:

“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

为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如信息、电子和通信)付出代价;

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这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俄罗斯经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苏联式经济体制”给苏联发展带来的问题。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当这一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

“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西方人士却说:

“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许多革命者对新经济政策感到“痛惜”的原因。

(2)西方人士为什么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 赫鲁晓夫从五十年代开始进行改革,是二战后首先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故B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内战时一切陷入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可知苏俄内战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可知新经济政策推行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内战对经济的巨大创伤,故B项正确;

材料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主要强调是为解决经济困难而非政治矛盾,故C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政权采取的过渡性经济政策,不是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方式”“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建设成就显著,故A项正确;

“斯大林模式”使得民主和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故B项错误;

集体化是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之中推行的农业发展方针,违背了农民的主观意愿,故C项错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1931年美国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工人大量失业;

而苏联正大力发展重工业,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工人有“铁饭碗”。

5.【答案】B

【解析】苏联工业化需要的资金来源不能靠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而是需要内部解决的,即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调整农业生产关系),依靠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高价出售工业产品的方式来积累资金,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7.【答案】B

【解析】B项是十月革命期间颁布的《土地法令》的内容。

8.【答案】B

【解析】斯大林模式带来僵化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故A项错误;

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于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的改变,故B项正确;

60年代初期的低点主要原因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故C项错误;

80年代后的经济状况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苏联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过火方式,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说明农业全盘集体化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匹配,故B项符合题意;

A、D两项属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的“现象”;

C项与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农民强烈不满的史实不符。

10.【答案】D

【解析】苏联自建立以来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中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加强,故C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出苏联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计划指导,有利于激发地方的建设热情,故D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和商品关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通过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

故D项符合题意。

12.【答案】D

【解析】 根据题目中“太空竞赛令社会主义扬眉吐气”,可知是勃列日涅夫时期,前期实行稳健的经济政策,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故D项正确。

13.【答案】B

【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苏联开始于何时。

极易犯的错误是将1917年十月革命当作苏联的开始。

其实,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是建立苏维埃俄国政权,直至1922年底才由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联合成苏联,依据这个时间计算,苏联实际上存在69年,故而B为正确选项。

14.【答案】C

【解析】“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故A项错误;

“撤销管理局的办法”不符合恢复国家资本主义的举措,故B项错误;

“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体现了下放企业管理权,故C项正确;

题中没有体现利用市场货币关系,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开始了大规模的变革”,该评价较客观,故A项正确;

“未曾有过比戈尔巴乔夫更具破坏性的人物”的评价有失客观,苏联解体的根源在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长期影响,故B项错误;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走上歧途,是不成功的,“他给了我们自由”的评价夸大了其改革的影响,故C项错误;

俄罗斯落后是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弊端长期影响的结果,认为首先由戈尔巴乔夫承担责任,有失客观,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为集中全国财力物力战胜敌人采取的,故①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生产力发展,引起工农不满,故②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故③正确;

1921年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1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于赫鲁晓夫的改革要辩证地看待,要承认其改革取得的成效。

而A不符合史实;

C、D两项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有关。

18.【答案】A

【解析】关键信息:

“1921年”“难以控制的不满情绪主要由从家乡农村传来的消息而郁积起来”。

题干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后实行新经济政策,A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

B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1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考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

从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可以看出,集体农庄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远大于私人土地;

而集体农庄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虽然也大于私人土地,但与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协调,说明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选D。

20.【答案】D

【解析】从材料“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说明实行的是余粮征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由此可见,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经济,故A项错误;

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时期,故B、C两项错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保障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

2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余粮收集制,反映的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它实行于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22.【答案】C

【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其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23.【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1919年3月”“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信息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A项正确。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急于求成,忽视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如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地理条件,大规模开展种植玉米运动等,正因为如此导致赫鲁晓夫改革“无法与旧模式决裂”而收效甚微。

故选B。

25.【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

26.【答案】

(1)原因:

①1913年,俄国帝国主义具有明显的军事封建色彩,在农村中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操纵着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俄国资本主义是不独立的。

②1937年的经济成就,是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而取得的。

(2)特点:

①工业发展快,农业发展慢。

②在工业生产的内部,生产资料的生产高于消费品的生产。

(3)措施:

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②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

③调整农业政策。

④积极推行“以工代赈”。

(4)两国都采取了政府全面加强对国家经济干预的政策。

【解析】第

(1)问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时间和比重,明确图表所表述的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2)问仔细观察图表准确归纳总结。

第(3)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答出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即可。

第(4)问指出美苏经济措施的共性特征即可。

27.【答案】

(1)意义:

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态度:

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

局限:

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去了。

(3)错误:

放弃社会主义思想;

放弃共产党的领导;

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放弃统一的国家主权。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回答。

(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回答;

第二小问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改革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3)根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说明放弃社会主义思想;

“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说明放弃共产党的领导;

“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说明放弃社会主义道路;

28.【答案】特点:

政府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经济计划,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影响:

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

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

僵化实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解析】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影响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回答,积极方面从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角度回答;

消极方面从对农业、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等角度回答。

29.【答案】问题:

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生产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妨碍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式经济体制”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材料中“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得出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从材料“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得出压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从材料中“不够重视现代经济的关键部门”“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等信息得出不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结合所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0.【答案】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