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7262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1.docx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1.docx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思考题答案货币银行学1

货币银行学(2012)

第一章货币供求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基础货币(2002)(2007)

是指中央银行所发行的现金货币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2、货币层次

是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

中央银行根据“流动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分为:

M0:

流通的现金;M1:

M0+活期存款;M2:

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3、流动性偏好

是凯恩斯提出的概念,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

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所以人们会对货币产生偏好。

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以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二、简述题

1、简要说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2002)(2009)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完全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内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

外生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

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2、简要比较费雪方程与剑桥方程。

费雪方程式为:

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

剑桥方程式为:

M=kPY,其中,PY是名义收入,k是货币作为一种资产在Y中所占的比率,k的大小取决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两个方程虽然在形式上相近,但实质上有很大差别:

(1)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2)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而剑桥方程式则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

(3)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货币需求决定因素有所不同。

剑桥方程式隐含地承认利率因素会影响货币的需求。

3、简要说明货币主义“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Md/P=f(YP,ω;rm,rb,re,1/P·dP/dt;u)

弗里德曼认为:

(1)在货币需求中,利率的影响很小,因此利率变化后,货币需求函数中的各项机会成本会保持相对稳定。

(2)由于利率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因此货币的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3)永久收入是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因此货币需求是稳定的。

由以上三点得出货币需求函数是相对稳定的,要保证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的平衡就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据此弗里德曼提出了“单一规则”货币供给政策。

 

三、论述题

1、试述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P538)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沿着货币持有动机和货币需求决定因素这一脉络,经历了传统货币数量学说、凯恩斯学派货币需求理论和货币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流沿革。

从货币需求发展理论主流沿革可以看出如下的脉络:

(1)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马克思及其前人重视的是贵金属。

不过到了马克思研究这一问题的时候,他也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纸币的规律。

费雪方程式建立的时候,金币本身在视野中已不再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存款通货则已经受到重视。

至于凯恩斯所指的收益为零的货币,明确就是指现钞和支票存款;而货币主义所说的货币,其边界已是M2或较之更大的口径。

简言之,对货币需求考察所面对的具体货币形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

(2)将宏观总量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的一贯的思路。

在这样的思路下,个人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虽然也有所分析,但却并未由此建立微观行为主体的货币需求模型。

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对此是一个大转折,那就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这个宏观经济范畴的出发点。

换了一个角度,就产生了质的变化,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观察的范围。

(3)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纳入视野的就只是商品实现的需求和各种支付的需求,从而需要的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

而将考察角度转向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则显然不只有交易的需求、支付的需求,还有保存自己财富的需求。

这样,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4)货币需求函数,如果可以这样粗略地加以表述的话,就从f(Y)发展为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

2、试述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供应与扩展过程。

(P529)(看书举例)

现代经济中的信用货币是银行体系供应的,其中,中央银行垄断货币的发行,提供原始货币,形成货币供应的源头,而商业银行是枢纽。

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扩张:

商业银行体系通过其获得的原始存款发放贷款,通过原始存款在体系内的辗转存贷,从而成倍创造派生存款。

经货币扩张,整个银行的存款货币总量D(存款货币总量)=R(原始存款)/RRr(法定准备比率)。

原始存款正好等于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总额,假设前提为商业银行将收到存款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作存款准备;另外,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没有“现金漏损”。

3、试述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间的关系。

(P541)

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表现为:

(1)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

(2)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绝非是等量的。

(3)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样,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

(4)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会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需求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总需求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并不一定可以因此消除差额。

(5)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

如果以Ms、Md、AS、AD分别代表货币的供与求、市场的供与求,它们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如图:

 

由图看出,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

4、试析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P542)

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现在已被广泛认可的是联系潜在资源、可利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

(1)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的货币供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2)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

(3)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就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

这三个阶段表示如图:

 

图中,横轴代表产出增长率,纵轴代表物价上涨率,A和B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不同组合阶段的界限,A是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上涨效应的临界点,B是货币供给增加既有实际产出效应又有物价上涨效应阶段的终点,也是货币供给增加只具有物价效应而无实际产出效应阶段的起点。

B点实际上是一定时期产出增长的极限点。

达到这一点,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现实可利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如果没有达到,则可以表述为,在实际GNP水平与潜在GNP水平之间还存在缺口。

一般说来,存在实际GNP和潜在GNP之间的缺口是对多数国家经济成长状态的描述。

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经济增长率很难达到使潜在资源被全部利用的程度,因此,总会存在一定的潜在GNP损失。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

当货币供给扩张的作用超越了A点(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上涨效应的临界点)之后由于产出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就会对政策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二章利率理论

一、名词解释

4、收益的资本化

任何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这习惯地称之为收益“资本化”,B=P×r(B为收益,P为本金,r为利率)。

5、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借款契约和有价证券上写明的利息率,也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市场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之后的利率。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关系为: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6、基准利率

是指带动和影响其他利率的利率,也叫中心利率。

7、利率与收益率

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收益率是指持有金融工具所取得的收益与本金的比率。

8、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

长期利率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会同时升降,但短期利率一般都低于长期利率。

二、简述题

4、简要说明古典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4)

古典利率理论内容为:

利率由投资需求与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

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对资金的供应,随利率上升而增加,是利率的递增函数。

利率是资金的需求和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5、简要说明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可贷资金理论内容为:

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

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投资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

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反之,在可贷资金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

可贷资金总量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央银行的控制,因此政府的货币政策成为利率决定的因素而必须考虑。

6、简要说明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4)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凯恩斯提出的,是一种偏重短期货币因素分析的货币利率理论。

根据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货币需求包括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

货币供给是政策变量,取决于货币政策。

三、论述题

5、试述新古典综合学派对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P551)(2003)

利率水平是研究利率量的决定,即利率究竟是多少的问题。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和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在总结古典利率理论和可贷资金利率理论以及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IS—LM分析法。

西方经济学家在运用IS—LM模型分析法分析经济时,是将国民经济的均衡看成是实物方面的均衡与货币方面的均衡,即市场被划分为商品市场及货币市场。

IS曲线表示使商品市场的供求相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组合;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供求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IS曲线与LM曲线的交点就是同时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组合。

在这点决定的利率为均衡利率,所决定的收入为均衡收入,在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支配下,整个国民经济实现了均衡。

如图:

 

在图中,只有在两条曲线相交的均衡点E点上,两个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平衡,此点决定的利率i是同时满足两个市场均衡条件的均衡利率;Y是同时考虑两个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

当IS和LM曲线发生移动时,均衡利率必然也发生相应变动。

由于IS的变动是由投资和储蓄的变动引起的,LM变动是由货币供给或货币需求的变化引起的,因此,这些变量的改变都将改变均衡利率的位置,引起利率和收入的改变。

6、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其制约条件有哪些?

利率对一国经济会产生的影响:

(1)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是此削彼长的关系,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率会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

利率上升,会使消费减少储蓄增加。

因此,利率变动可以起到调节社会一定时期聚集资金量的作用。

(2)利率对投资的影响。

利率变动与投资需求变动成反方向,从而利率变动可以调节一定时期投资量的大小。

(3)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当利率过低而刺激投资,一旦投资大于储蓄会引起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经济失衡现象,导致物价上升。

反之,提高利率会引起储蓄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