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真题集训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1615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真题集训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真题集训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真题集训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真题集训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真题集训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真题集训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Word格式.docx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真题集训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真题集训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Word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一轮复习真题集训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Word格式.docx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把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3.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显酸性

 C.一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因为一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D.一氧化碳可用于工业炼铁,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4.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

 B.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人呼吸

 C.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5.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我们熟悉的物质,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性质相同.

②二氧化碳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

③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成反比.

④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应进行灯火实验.

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

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

 A.①②③B.②⑤⑥C.④⑤⑥D.③④⑤

6.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蕊试液后,再加热溶液,最后溶液的颜色为(  )

 A.红色B.紫色C.无色D.蓝色

7.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0与C02可用澄清石灰水区分

 B.C0具有还原性,可用于铁的冶炼

 C.C0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酸雨的产生

 D.金刚石和石墨结构中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8.科学研究发现:

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是三氧化二碳(C2O3),实验证明三氧化二碳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关于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C2O3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C2O3在O2中充分燃烧的产物为CO2

 C.C2O3在一定条件下能还原氧化铁

 D.C2O3中碳的化合价为+3价

9.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可以将CuO中的Cu置换出来

 B.在一定条件下CO2能够转变成CO

 C.CO2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变红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

10.“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

 A.构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

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

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

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

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

CO2会造成“温室效应”;

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11.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检验、制备和用途能达到目的是(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蓝

 C.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迅速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立即熄灭,证明瓶内原有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2.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能与水反应B.都能与KOH溶液反应

 C.都能还原氧化铜D.都能通过碳与氧气反应生成

1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②二氧化碳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③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④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红.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人人都要成为化学家,更重要的是学会用化学观点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应先做灯火实验

 B.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应先开窗通风,不能立即开灯

 C.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起到杀菌作用,因此可用重金属盐溶液浸泡海产品

 D.海底蕴藏着大量“可燃冰”,以它为燃料不会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产生影响

15.科学家发现火星大气层中含有一种称为硫化羰的物质,化学式为COS.已知硫化羰与二氧化碳的结构相似,但能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下列有关硫化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硫化羰是由分子构成的

 B.硫化羰可作为理想燃料

 C.硫化羰不能用作灭火剂

 D.硫化羰完全燃烧会生成CO2和SO2两种氧化物

16.把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CO2气体中,石蕊试纸不变色.将CO2气体通入滴有石蕊指示剂的水中,溶液变红色.再将该溶液敞口加热一段时间,发现溶液的红色褪去,冷却到原温度后,再次通人CO2,溶液又变红色.上述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

 A.CO2能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B.CO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

 C.以加热能使CO2水溶液的酸性减弱

 D.CO2具有酸性

17.温室效应有功有过,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CO2,下列有关认识错误的是(  )

 A.CO2能使干燥石蕊纸花变红

 B.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低碳”是指较低的CO2排放

 D.温室效应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

18.我们曾经做过以下一组对比实验,该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①CO2密度比空气密度大②CO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③CO2不能使干石蕊纸花变色④CO2不支持燃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二、填空题(共5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

19.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四种气体中,占空气体积分数最大的是(填化学式,以下相同)      ;

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      ;

能与氧化铁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      ;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20.回答下列问题:

(1)请回忆老师做的“倾倒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结合右图回答问题:

甲、乙两同学共同收集满两瓶质量相同的二氧化碳气体,并分别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请分析回答:

①甲同学用甲图的倾倒方式向烧杯中倾倒足够的二氧化碳,我们观察到两根蜡烛是由下而上熄灭,请你告诉我们,为什么是由下而上熄灭?

答:

      

②乙同学用乙图的倾倒方式向烧杯中倾倒足够的二氧化碳,我们观察到的结果是两根蜡烛都没有熄灭,请你联系学科知识分析,用乙图的倾倒方式为什么二氧化碳没有进入烧杯?

请回忆教材中“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并观察下列图形回答问题:

①只能用燃着的火柴或细木条去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会引起失火,原因是      .

②为避免引起失火,用完酒精灯后,不能立即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应该用灯帽盖灭并且使酒精灯      后,再添加酒精.

21.

(1)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操作,能够观察到纸花变红的是      .

下列A、B是探究物质性质的实验:

二氧化碳是否可以溶于水,很难直接观察到现象,可以通过A中塑料瓶      的变化来间接感知.同样,研究氢氧化钠溶解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可利用密闭的广口瓶内      的变化引起U形管内水位的变化,若      (填a或b)处的水位升高,则是放热.

(3)一包黑色粉末可能是由氧化铜和碳粉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组成,某学校科学小组为确定其成分,取少量该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硫酸,充分搅拌后观察.下表是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请你填写下表中空白处的相关内容:

现象结论

      含CuO、C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有黑色不溶物只含      

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该粉末为氧化铜和碳粉混合物,为了进一步探究它们的性质,探究小组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如图所示实验:

①试管a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氧化铜和碳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最能说明a试管中氧化铜和碳已完全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22.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同时将针筒内全部液体迅速注入容器中,实验内容如下表所示.

实验

编号容器I针筒I容器II针筒II红墨水

液面位置

a二氧化碳

(充满)10mL

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

(充满)10mL水保持

左高右低

b0.55g锌15mL盐酸0.24g镁15mL盐酸

实验开始前红墨水左右两端液面保持相平.容器I、II体积相同,装置气密性良好.

(1)实验a中,容器I内产生的现象是      .红墨水液面位置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b中,针筒I、II内盐酸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产生气泡更剧烈的容器是      (填“I”或“II”),红墨水的位置变化情况是      .

23.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

(1)写出上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

式      .

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王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为:

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

B中气球胀大.

①王强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

②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严谨,其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对比实验是      .

③杨红通过检验生成物:

向B实验后的溶液中加入      ,观察到      现象,从而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④你认为两实验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填代号),理由是      .

三、解答题(共3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

24.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已知碳酸镁加热发生类似碳酸钙的分解反应.

(1)装置A中发生的反应: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装置C的作用:

      ,无水CaCl2的作用:

      .

(3)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图中装置E是安全瓶,能防止倒吸,从实验安全考虑,本实验还应在装置      之间添加装置E.

25.自然界的水都是含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生产生活中需要的纯净水可以通过蒸馏得到.

(1)将刚刚蒸馏出来的水盛放在敞口的干净容器里,一段时间后,蒸馏水的pH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请你分析说明引起蒸馏水pH改变的原因.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为了增加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某次实验时,在一定量的蒸馏水中加入50克15%的稀硫酸进行电解,结束后测得剩余溶液的质量为100克,则剩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6.实验探究:

(1)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将实验中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A,B装置(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A中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B装置中的现象是      ,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蜡烛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金属材料:

①铁锅是有益于人类健康的理想炊具,但也很容易生锈,写出预防你家铁锅生锈的一种具体做法      .

②小明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铁片和镁片的形状和大小相同),请回答:

小明根据“甲中产生气泡比乙快”得出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      ,完全反应后,过滤,把滤液都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加入过量的锌,待充分反应后再过滤,得到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得到的溶液的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与锌反应前溶液的质量.

【考点训练】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常见的碱碱的通性.

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氯化钡反应考虑;

B、根据反应物考虑;

C、根据方程式考虑生成物;

D、根据BaCl2、NaOH属于反应物来考虑.

解答:

解:

A、因为氢氧化钠属于碱,能使酚酞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碱性会减弱或消失,所以溶液的红色逐渐变浅或变为无色,故A说法正确;

B、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BaCl2+Na2CO3=BaCO3↓+2NaCl,故B错;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最后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钠,故C说法正确;

D、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可知BaCl2、NaOH都是反应物,在不断减少,所以质量分数在不断减小.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二氧化碳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再进一步进行分析即可.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金属的化学性质.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A、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进行分析判断.

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铁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A、根据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A、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原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的构成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能用于灭火,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工业炼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不同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性质与用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二氧化碳的用途;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A、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进行分析判断.

A、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为0.03%,故选项说法正确;

B、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故选项说法错误;

C、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说法正确.

B.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空气的成分、二氧化碳的用途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均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

一氧化碳的毒性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它们的性质不相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②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不能使染有紫色石蕊的干燥纸花变红,故选项说法错误.

③气体的溶解度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成正比,故选项说法错误.

④久未开启的菜窖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可以先做灯火实验,以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过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⑤一氧化碳、木炭、氢气都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⑥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缺氧窒息死亡,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④⑤⑥说法正确.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木炭、氢气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碳酸不稳定,加热后又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紫色的石蕊又会由红色变成紫色.故最后溶液的颜色为紫色.

本题难度不大,是对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考查,掌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受热易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根据碳单质及碳的化合物的性质来解答此题.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

工业上炼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酸雨主要是二氧化硫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一氧化碳不能,故C0与C02可用澄清石灰水区分,说法正确;

B、工业上炼铁是利用了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把铁从铁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说法正确;

C、C02的过多排放可导致温室效应,而导致酸雨的产生是二氧化硫的过多排放.说法错误;

D、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