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71157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长亭送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长亭送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长亭送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长亭送别》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Word文档格式.docx

《《长亭送别》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亭送别》Word文档格式.docx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

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

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

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

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

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简介曲学知识,难解字词参看课文注释或查词典)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古代音乐有七声:

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

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

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

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旦:

女角。

末:

男角。

洁:

和尚的别称。

课文指长老。

长亭:

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

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

【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

【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

【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

【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

痛→恨→怕→念。

五、赏析第一部分:

“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一)赏析【端正好】

1、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作用:

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2、是怎样情景交融的?

(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之天至脚下之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而痛苦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在离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惜别的血泪染红的。

“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

只一“泪”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

“总是离人泪”,画龙点睛,着墨不多,却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

3、【端正好】曲词如何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

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二)赏析【滚绣球】

《长亭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滚绣球】一曲正是情景交融的典例。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

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三)简析【叨叨令】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

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四)朗读课文,体会“送别途中”的场面描写

六、布置作业。

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参考: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

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

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

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

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座落在山脚路旁。

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

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

此处就是分手之地吗?

“开席吧!

”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

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

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赏析第二部分:

“长亭饯别”(送别宴上)

(一)赏析【脱布衫】以景写情。

黄叶衰草图:

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

酒席间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是张生。

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合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极为精妙。

(二)赏析【幺篇】【满庭芳】【朝天子】三支曲子,说出莺莺唱词中的怨情。

【幺篇】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满庭芳】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

【朝天子】既写离别之愁,又写对功名利禄的恨。

借景(物)抒情,杯盘酒菜,都供传情,“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三)依据“长亭饯别”的内容,讨论下面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

“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贵族。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与谁的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

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3、“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4、【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

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

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是化用了谁的诗句?

范仲淹《苏幕遮》。

6、“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

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

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赏读第三部分:

“临别叮嘱”(话别之境)。

(一)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

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

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

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

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二)试从【二煞】中找出一个词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

怕。

“怕”什么?

怕“停妻再娶”;

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什么“怕”?

莺莺的担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莺莺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莺莺的倔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

(三)运用想象,以“话别”为题,将话别之境改写成话剧片断。

(提供一例)

(西风黄叶,寒烟衰草。

长亭酒席上崔张泪眼相对。

莺莺 

今日一别,未知何日相见?

张生 

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呀。

张生:

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

莺莺: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还有谁比的过你啊,我怎会生此念?

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

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小姐知我。

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泪流满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

荒村野露要早点睡,野店风霜要晚点行。

这我自知道,我走之后你也要保重啊。

(欲行)

且慢。

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

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小姐不必多虑!

谨占一绝,以剖寸心。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

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四、赏读第四部分:

“惜别目送”(别后情思)

(一)赏析【一煞】

1、【一煞】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

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

稍有不同,【端正好】先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

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

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王贾宜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

3、用现代汉语改写《长亭送别》【一煞】

连绵的青山啊,你为何阻挡我送行的目光。

枯槁的树木啊,你为何不为我望穿的秋水打开一条通途。

烟云雾气,你遮蔽了这孤单的古路,也掩埋了我苦闷的心灵。

夕阳,你的到来使弥漫在这古道上的最后一句窃语也烟消云散,只让无情的秋风将这悲凉的马嘶送到我的耳畔。

马车啊,来时我是那样催促你追寻他的脚步,而归去时你也只能步履为艰,因为我的心情很沉重!

(二)《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试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三)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

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着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

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

如何拖向前?

五、分析杂剧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1、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

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

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全折突出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

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3、在描写莺莺心理、刻画莺莺性格特征时使用了哪些方法?

直抒胸臆: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

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4、《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具有哪些特点?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

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作用是:

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此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未饮心先醉”:

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柳丝长玉骢难系”:

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

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

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

通过加衬字“儿”;

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

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

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

(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

(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5、《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

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

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

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落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

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

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合“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合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

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

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

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六、朗读课文,感受《长亭送别》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

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

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

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

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

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二)人物之美

1、莺莺的深情之美。

莺莺对“白衣秀士”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她所追求的爱情已经不再停留于“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上了,更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她对礼教的背叛是彻底的。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她也有过矜持,有过顾虑,有过矛盾和思想斗争,但这不仅没有削弱她形象的光辉,反而在其形象上增添了端庄深沉的色彩,使这个叛逆者的形象更为真实动人。

这一切在由她主唱的《长亭送别》一折中得到集中表现。

[1] 

[2]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