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通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70085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23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通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通史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2)农业:

①神农传说:

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②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3)手工业:

①纺织业:

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

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青铜制造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

③陶瓷: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

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

文字: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

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夏商周

1.政治

(1)王位继承:

夏朝世袭取代禅让(启),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

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商朝父子相传,兄终弟及;

西周嫡长子继承制。

(2)政治特色:

神秘色彩(天意、占卜决定国事)。

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占卜进行决策、理解天命、主宰国政)。

(3)分封制:

分封目的、受封者、诸侯的义务和权力、主要封国、影响、崩溃。

(4)宗法制目的、特点、大宗和小宗的概念、作用、影响。

井田制①土地国家所有:

名义为国家公有,实际为国王所有。

②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为贵族占有;

“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③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

④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⑤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土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

(耕地形同汉字的“井”字,被称为“井田”。

(2)农业(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木制的末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主要生产工具。

①工商食官:

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纺织:

商朝:

甲骨文出现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多次发现玉蚕。

有了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

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列入“国有六职”之中。

这时已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③青铜铸造:

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展示了青铜文明。

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④冶铁:

春秋晚期已有铁器。

⑤陶瓷: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

至今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5000个左右。

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三、春秋战国

(1)东周建立:

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崩溃;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3)战国:

改革、战争、秦灭六国。

商鞅变法[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背景:

(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2)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4)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5)秦孝公求贤若渴,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加强集权的政治改革,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

(3)提高战斗力的军事改革。

(4)加强思想控制。

(5)改革旧俗。

3.作用:

(1)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2)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为奏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并促使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4)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铁犁牛耕——井田制破坏——相地而衰征与初税亩(税制改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2)小农经济:

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重农抑商”政策:

①含义:

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

③最早提出:

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4)农业:

①铁犁牛耕:

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

秦国“以牛田”。

②耕作技术:

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

③水利: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5)手工业:

春秋——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冶炼生铁和钢——块炼铁)。

战国——铁器大量出土,河北易县燕国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器中,有经过淬火的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

(6)商业: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②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③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开始作为货币。

④随着商业的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市”出现。

(1)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士”的崛起,私学兴盛,学术下移。

②诸子百家: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知道其代表人物)。

③影响:

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孔子:

①思想:

“仁”、“礼”的学说;

主张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

②教育:

“私学”、“有教无类”。

礼法并用。

(3)孟子:

①他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是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思想基础。

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4)荀子:

①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②主张“性恶论”。

③他对儒家“礼”的思想进行深人研究,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④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⑤他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观点。

(5)科技文化成就:

①科技:

人们已具有了有关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和硝石的知识。

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

②文学:

《诗经》(内容、精华、代表作品、艺术特色、影响)、楚辞(屈原)。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主要贡献:

(1)创立儒家学说,核心是“仁”。

(2)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包含了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标不仅“成人”,更成“君子”;

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

2.历史评价:

(1)开创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4)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导学要旨

1.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

(1)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了西周王朝在制度建设上的卓越成就。

(2)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

(3)在宗法制下,小宗围绕在大宗的周围.同姓之家围绕在小宗宗子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我们称之为宗法国家。

它可以说是家的放大与延伸。

家与国是同构的(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2.关于夏商周的经济

夏商周的经济,几套教材史实差别较大,共同的知识点涉及:

井田制、青铜铸造技术。

3.关于甲骨文与《诗经》

甲骨文与《诗经》是几套教材共同涉及的内容,围绕甲骨文和《诗经》也较为容易寻找到命题的“题眼”和素材。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五经”之一)。

要注意其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其精华是国风。

4.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三大内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复习时先要明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标志性事件:

井田制的破坏、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

二是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史书、文学作品等著作中充满了对小农生产生活状况的描述,这些都是命题的好素材。

对于小农经济一定要理解其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影响,以备命题者采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三是重农抑商政策。

几套教材对这一政策都作了系统的论述,属于相关性较高的内容。

从考试命题角度来说,因为材料丰富可命大题,因涉及的方面多可从各个侧面命制选择题。

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人民版认为:

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其它版本教材的表述也大同小异。

5.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春秋战国文化史学习的重点应是孔子及其儒家思想。

关键点是三位代表人物的思想内涵:

孔子学说的要旨在于“礼”和“仁”。

孟子侧重发展孔子的仁学,倡言“民贵君轻”,将民本主义推向高峰。

荀子侧重发展孔子的礼学,人性恶是其礼学的人性论基础。

第二节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开创,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

秦汉时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

秦汉文化是先秦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秦朝

(1)走向“大一统”: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公元前221年);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2)确立皇帝制度: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3)中央官制: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诸卿(“三公”职责、宰辅制度的特点);

朝议制度。

(4)地方制度:

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职责、任命,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2.经济: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商业的发展。

3.文化: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

(一)主要活动与贡献

1.兼并六国:

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先弱后强等方略。

于公元前221年。

先后灭掉六国。

2.巩固统一:

(1)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3)南服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4)统一文字,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交流。

(5)统一度量衡。

(6)修筑以成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7)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二)历史评价

1.功:

(1)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3)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等。

2.过:

(1)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地灾难。

(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西汉

(1)地方制度:

继续推行郡县制;

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

(2)王国问题:

由来(异姓王、同姓王);

贾谊、晁错主张“削藩”,吴王刘濞等发动七国之乱;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3)相权的变化:

汉初相权大(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削弱相权,实行“中朝”“外朝”制度,相权削弱。

(4)监察体制:

汉武帝划全国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

(5)选官制度:

察举制。

(1)“重农抑商”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以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①牛耕普及:

推广耦犁(西汉赵过);

犁壁出现。

②铁制农具的推广:

曲柄锄、大镰;

耧车。

③耕作技术:

赵过推广代田法。

④耕作制度:

以一年一熟为主。

⑤水利:

漕渠、白渠和龙首渠,“井渠”。

①盐铁专卖:

从汉武帝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归官办。

②纺织业:

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开辟丝绸之路。

③冶铁:

西汉高炉炼铁,炒钢和铸铁柔化技术;

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

①市:

西汉“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

②商业都会:

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

(1)科技文化:

①文字:

隶书创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

楷书、行书、草书大多源于汉。

汉赋(作家、作品)。

(2)思想:

①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取得封建正统地位。

②太学的创办:

时间、概况(官立学校、“五经”作教材)、影响(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状况;

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敢于批判时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三、东汉

(1)选官制度:

(2)外戚、宦官专权:

东汉后期100多年间,即位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

①耕作方式:

某些地方出现一牛挽犁。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水利:

王景治理黄河。

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陶瓷(早期生产青瓷,后来又烧制出白瓷)。

蔡伦与“蔡侯纸”。

1.关于秦朝的政治制度

秦朝历史突出的是制度建设,这在政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皇帝制度”的由来;

二是皇权政治的内涵和皇帝制度的特征:

皇帝制度的典型特征,人教版概括为“皇位世袭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两个方面。

人民版作了这样的概括:

皇帝独尊、皇帝独裁(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制约);

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影响国家决策;

“家天下”下的君臣关系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三是秦朝的中央官僚制度建设:

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九卿,使政权(丞相主持)、军权(太尉主持,实为虚职,由皇帝独揽)、监察权(御史大夫主持)分治,以相互制约而统归皇帝管辖。

四是郡县制度的建立。

秦通过郡县制度,组成了严密的垂直统治网,将地方权力集中于朝廷。

2.关于汉代中央集权问题

中国历史上,政治领域统一与分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地方割据与反割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在反复地进行着。

(1)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反映中央集权对地方分权的胜利。

郡国并行制是几套教材共有的内容,是值得关注的命题点。

王国问题的解决是人教版和岳麓版共同涉及的内容。

(2)汉武帝对相权的削弱,则反映了君权对相权斗争的成功。

相权在汉代的削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

3.关于西汉经济

西汉经济中,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是特别需要关注的。

汉代是铁犁牛耕逐渐普及的重要时期。

几套教材都提到了汉代的耦犁(二牛抬杠)、耧车。

赵过是一个对汉代农业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代田法以及耦犁和耧车的创制都与他有关。

耦犁(二牛三人)、耧车要熟悉教材提供的插图。

人教版提到的犁壁及其进步意义也要注意。

汉代的官营手工业和盐铁专营制度是几套教材共同涉及的内容。

汉代的商业是繁荣的,所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汉代的“市”在经营时间和空间上受国家的严格控制。

4.关于秦汉文化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代思想领域的一个突出事件。

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

其学说包容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董仲舒的中心思想是“大一统”思想;

所提出的最重要建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最重要的理论工具是“天人感应”学说。

5.关于东汉的历史

教材中关于东汉的内容涉及不多,多属于一些细小的知识点,复习以识记具体的史实为主,如蔡伦改进造纸术、水排是鼓风冶铁工具等。

6.关于两汉的历史人物

汉武帝学习两汉历史,汉武帝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

教材所介绍的汉代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多发生在其统治时期,如政治:

中外朝制度的形成;

“推恩令”以及王国问题的解决。

经济:

赵过推行代田法,发明耦犁、耧车;

实行盐铁专卖,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太学;

在天下郡国设学校;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等。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

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经济:

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

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3)文化:

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1)三省体制逐渐形成: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有中书省、门下省。

(2)“九品中正制”:

①内容: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②不足:

世家大族凭门第入仕;

有才而出身低微的人难在地方和中央任高官。

③结果:

随着世家大族没落,这一制度无法继续下去。

北魏实行均田制。

南北朝的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草市”(南北朝)。

(1)思想宗教:

随着佛道盛行,儒学受到挑战,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2)书法:

进入自觉阶段,楷、行、草书成熟,出现钟繇(三国)、王羲之(东晋)等书法名家。

(3)绘画:

总结了许多绘画理论,出现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著名画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

(1)北魏统一北方。

(2)孝文帝学习汉文化。

(3)阶级矛盾尖锐。

(4)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评价

(1)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作用:

①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封建化。

③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各教材都介绍了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1.理清线索

线索一:

选官制度的演进过程: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线索二:

察举制(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

2.明确内涵

三套教材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解释实质相同,文字表述差异较大。

如察举制:

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南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一种自上而下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

3.拓展认识

借助史料理解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实施背景和制度本身不足。

通过典型材料,联系现在的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英国的文官制度等内容,认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以及对中国教育、文化,以至民风、官风、世风的影响。

第四节隋唐时期(581~907年)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

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

(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①三省名称与职权:

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和尚书(执行)。

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议国事的场所。

②实质:

相权分散、削弱,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独尊。

③六部:

设于尚书省下,具体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影响: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既限制了相权,又提高了效率,此后历代沿袭这种制度。

(2)科举制的实行:

①开始: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②正式形成:

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实质:

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④影响:

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把选才、任官之权,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

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