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公考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化公考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公考素材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于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低俗化、娱乐化现象,“反三俗”早已成为“新道德”运动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抵制“三俗”之风。
这场整治行动不仅传递中央高层的坚定决心,还依靠相关部门多管齐下的监管。
而摒弃同学聚会的“三俗”,更多的依靠每个人内心,对基本道德的敬畏和人生价值的坚守。
观念决定行动,年轻一代要勇于、善于批判腐朽堕落的世界观、人生观,注重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不谈工作,只聊生活;
不谈现实,只聊回忆;
不讲金子,只谈理想……”让同学会回归淳朴,让老同学们聚在一起找回初心,重拾梦想,才能找到重新出发的正能量。
教师节“大礼包”意在留住基层教育人才
教师节来临之际,国务院将为1270万中小学教师派发一份教师节“大礼包”,即李克强总理在8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全面推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这是为基层教师群体带来的福音。
基层教师指的是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群体,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是衔接着留守儿童和外界之间的桥梁,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基层教师处境尴尬,工资收入在原地踏步,生活没有得到相应的保障,由此引发多起中小学教师停课、罢课事件。
除开待遇问题,基层教师在社会的地位也较低。
前不久社科院曾做过一项调查,报告显示:
有些乡村孩子看不起自己的老师,认为他们“属于被淘汰的‘产品’”,并更加认可“读书无用论”。
收入差、地位低的现实,使许多基层教师选择离职或转行。
以“教育强县”闻名的甘肃省会宁市去年的警察招考,189名警察中竟有171名来自教师队伍。
基层教育是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一环,但师资力量薄弱的基层总是派不进、留不住优秀教师。
同时,基层教育人才的困顿带来乡村学生对知识的轻视,还会进一步造成代际贫困。
如何留住基层教师,改变教师的窘迫状况,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要留住基层教育人才,首要解决是待遇问题。
教师收入的多寡取决于教师职称的高低,由于名额受限,基层教师在教师职称的晋升上存在难以触碰的“天花板”,大部分教师穷极一生为职称拼搏,往往以失败告终。
针对这样的现象,国务院的教师节“大礼包”规定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旨在击破基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天花板”,让小学教师也有机会评上“教授级”职称。
这意外着小学教师能拥有教授、研究员一样的晋升机会,职业地位将得到提高。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对此项改革表示支持,他认为,提高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将会激励更多教师积极投入工作。
“小学老师能够评教授,充分体现了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贵州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奇勇说,“这些新的认识,必将促进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有一个可持续的喜人前景。
”
然而,另一方面,职称的评定机制却屡次遭到质疑:
谁来评?
怎么评?
高级职称时常被县城重点中小学教师或基层行政领导垄断。
一位中学校长无奈地表示,过去的职称评定都是行政力量在主导,“最后评上的都有人暗中保驾护航”。
对此,此次改革提出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公示结果并接受监督,公开透明,杜绝一切的暗箱操作。
通过这样的评审方式,基层教师可以得到职称评定的话语权,不再只是扼腕叹息。
此外,“大礼包”还规定了“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防止出现“有岗不聘”的现象,保证工资待遇的兑现,从而鼓励教师到农村、贫困地区任教,壮大基层教师队伍。
“每个学校、每个老师最大的问题都是在职称上。
实行绩效考核以后让老师干得多拿得多,干得少拿得少,提高了老师的积极性。
希望这个政策能尽早落地,每个学校的每个老师都盼着这个事情。
”青海玉树州称多县拉布中心小学校长更尕罗周接受采访时说。
通过对基层教师职称评定机制的完善,新改革使教师们更具备职业荣誉感,在工资待遇、职业晋升阶梯、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
若此次改革实施到位,将是对基层教育人才最有力的挽留。
文字传承有自身规律无需谈“新”色变
春节期间,duang“震碎”无数网友的屏幕。
作为2015年开年第一个爆红的“字”,网友张口闭口不duang一下,似乎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继duang之后,bia、biu、diou、deng......一大波“新名词”被网友奉献出来。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新说法并不算新词汇或新字,只能说是一种新发音。
用拼音的形式表述、活跃于互联网和人们口头,duang们具备着网络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
然而,随着近年来这类网络新说法的日益增多,很多人开始担忧它们对传统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冲击,并建议应该规范汉字的使用。
Duang们真的具备这样猛烈的冲击力吗?
面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网络造字热,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
不可否认,不论是萌萌哒、么么哒这类乖巧可爱风,还是笑cry、duang这类任性自我风,产生于互联网语境下的新表达层出不穷。
它们好玩好记、表情达意可谓形神兼备,一经产生即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贴吧、微博、微信等方式扩散开,继而成为被人们广泛使用的网络新说法。
与传统的汉字、词汇需要经过系统、严格的教育传承相比,网络新用语无疑是速成的。
而也正是基于互联网的环境,这类新说法才能不断出现、传递、扩散、走红。
可以说,大量的新说法、新词儿、新字、新音节等等,都是网络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与近9万个汉字,尤其3500个常用汉字相比,网络新说法更具娱乐性,网友参与造字的出发点也更多是娱乐好玩的心态。
各种网络新说法在大众中的高流传度和普及率,让一些人开始担忧它们对传统汉字和传统文化可能造成的冲击及不良影响。
与汉字井然有序、源远流长的传承和积淀相较,网络新说法的速成、碎片、“肤浅”的确会让人产生疑虑,担忧它的日益兴盛会破坏人们、尤其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这些担忧也在情理之中。
但如果就此说网络新说法会冲击现有的汉字、汉语体系,恐怕为时尚早,也显得过于谨慎。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禄兴指出的,相对于近9万个汉字来说,网络生造字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且它们也不可能进入3500个常用汉字当中。
其实不仅从数量的对比上来说,担忧显得有些过头,作为网络流行文化,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这些网络新说法风靡一段时间后会自然而然的降温,最后慢慢被人们放弃使用,与“久经考验”的传统汉语体系根本无法抗衡。
如果有几个有幸被留下来长期使用,那也并非人们刻意为之,也是自然选择、淘汰的结果,它们对汉语体系,是丰富、发展,无所谓冲击和破坏之说。
汉字发展到今天,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复杂演变和改造,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正如大浪淘沙,是金子总会在水中熠熠发光,流沙常有,却总会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荡然无存。
与其担忧新现象的破坏力,不如换个角度看,汉字文化的演变本来就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些网络新说法,不正是一种发展的表现吗?
它们作为当下社会发展的映照,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汉字文化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可再生的文化体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或许没有必要谈“新”即色变,用包容、发展的视角,遵从文字传承的自身规律就好,如果真的有一些新说法被留下来了,也不失为一件悦事。
励志图书久盛不衰:
是"
心灵鸡汤"
还是"
精神毒药"
?
一直以来,各大书店畅销书榜总会有励志图书的身影,“励志阅读”也已经成为当下大众阅读的风气。
近日,《中国青年报》一篇名为《有一种毒药叫励志书》的文章,直指励志书像一剂诱人的毒药,在人人渴望成功的现代社会,以“成功学鸡汤”诱惑着年轻读者。
除此之外,汗牛充栋的励志书籍被批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很多作者的专业性令人怀疑。
有读者表示,倾向于挑选几大出版社引进的国外励志类书籍,国内作者写的书会谨慎入手。
对此,有人质疑励志书市场精品偏少,读者只能盲目阅读。
众多大学教授更是直斥,现在的励志书变成一个暴利市场,出版界把这种图书的“励志”作用无限夸大,完全违背青少年心灵成长的规律,无限度地炒作‘励志概念’,极度刺激了市场需求,甚至有些“励志”图书有误导之嫌,已变质成名副其实的“精神毒药”。
对于励志书,一方面质疑声不断,一方面是它的销量一如既往的红火,长盛不衰。
非文学作品榜单前三名,总是少不了励志书霸气盘踞。
如今,“励志”大行其道,但这股阅读风潮是真的带来精神营养,还是有沦为“精神毒药”的嫌疑,给大众带来更大的困惑?
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本地书店、出版社总监和心理学专业的学者,共同挖掘励志图书红火背后的启示和症结。
【现象】
励志书席卷非文学类畅销榜
在即将拉开帷幕的2013上海书展,曾经掀起购买热潮的《正能量2》、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主持人华少的个人励志之作《梦想:
不过是个痛快的决定》等等都将集结面世,再一次烹制“励志鸡汤”。
网上的读者对于这些书籍,普遍有着很高的期待。
各大书店销售中心的负责人也都纷纷表示,看好《正能量2》在未来的销售情况,“毋庸置疑,它会再一次创造令人兴奋的销量纪录。
记者从广州购书中心畅销书榜发现,在非文学类作品畅销榜单上,理查德·
怀斯曼的《正能量》居于榜首超过半年时间,今年长期占据前五位的书籍也都与励志相关,除了《正能量》,还有《洗脑术——怎样有逻辑说服他人》、《淡定(每天学点佛智慧)》、《内心强大是女人最好的优雅》、《幸福要回答》等。
购书中心相关人员告诉记者:
“直到目前为止,《正能量》的销售情况都好得惊人,在书店都能卖出数千册,与其它书籍相比情况好太多了。
励志书籍的热卖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经历了十余年的畅销,目前仍是热力不减。
“励志图书一直是畅销书中最稳定的一个版块,7月份我们‘铿锵点书台’的推荐书《你要去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是继《正能量》之后最火爆的励志书。
其中,心理励志书类的书籍最能与读者产生共鸣,也是卖得最好的。
”购书中心负责人说。
中国励志书籍的风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形成,当年一本名为《学习革命》的书点燃了励志阅读的热情,随后励志大师卡耐基进一步掀起“励志热”。
到了2001年,《谁动了我的奶酪》将这股风潮推至顶峰,该书在当年创下销售奇迹,总销量达到上百万册。
随后《谁动了我的奶酪》青年版、纪念版满天飞,但凡打着“奶酪”旗号的书籍都有人“埋单”。
北京博集天卷图书发行有限公司第一编辑中心副总监潘良说:
“《谁动了我的奶酪》直到现在销量都不见颓势,当年更是激发了政界和商界人士共同参与的大讨论,的确是非常经典。
”可以说,“奶酪”一度成为精神励志的代名词,令无数读者趋之如鹜。
当下,“负能量”、“正能量”这些流行语的出现,直接反映出现代人对“情绪病”的关注。
当人们低落、疲惫时,更需要精神鼓励,从而采取实际行动改变境遇。
当人们为自己的困惑“求医问诊”时,励志书便当仁不让,成为图书作者和出版社联合开出的“精神药方”,提供“情绪按摩”和精神指引。
潘良告诉记者:
“就目前励志类图书市场来看,心灵励志类是最受欢迎的。
其中职场成功类、人生哲学类、心灵修习类、心智锤炼类和政商界名流人生体悟类,读者需要量也很大。
由此也可以看出,受众的阅读趋向已经由外向内,更关注精神领域的提升、以及心理学辅导方面的东西。
【质疑】
洋“鸡汤”受捧因质量更可靠?
目前,励志书除了最传统的“工具励志书”和名人励志传记之外,也开始与时俱进地不断演化。
“散文类励志”算是当下非常时髦的类型,《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以娓娓道来的方式,用典型的美文炖煮“心灵鸡汤”,让人看完之后获得情绪上的抚慰。
另外小说故事类的励志书也开始慢慢火热起来,主要通过虚构的故事讲述励志的道理,给予人们以精神激励。
有人将各种变着花样、层出不穷的励志图书,视为当下网络、微博、微信上热衷分享的“心灵鸡汤”的鼻祖。
有网友吐槽说:
“一开微博,大量重复的信息都是各式‘心灵鸡汤’,那些冠以‘莫言说’、‘徐志摩谈爱情’的荒诞文字,分明是从励志书里面随手抄来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劣质文字。
记者发现,在励志图书长盛不衰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之表示厌恶,原因之一,是这些励志图书背后,开始显现出某种越来越固化的套路——“成功学模式”和“鸡汤式营养”。
豆瓣网上,有自称资深励志书读者表示:
“励志书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糟粕丛生,鲜见精品,作者在成功学道路上越走越远,提供的内容都带有成功学强迫症了”。
除此之外,作为出版界业内人士,潘良告诉记者,驳杂的励志图书市场的确开始涌现“厚黑学”等精神糟粕。
“博集天卷每年大概出版50本左右的励志图书。
在我看来,心灵励志畅销书一定是符合当下阅读口味的,但现在的确是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卖得好的书,不全是‘根正苗红’的好书,还包括泥沙俱下的厚黑学、成功学,这就需要消费者进行仔细甄别了。
“在宣扬人际相处中的厚黑学,或者推崇不理性的权谋和算计,通过利用他人谋取自己的成功等,这样教授技巧和攻心计的成功学作品,读者如果选择不当,自然会导致功利主义和机会主义。
个人建议多读一些欧美引进的畅销版权书,因为经历了国外榜单和媒体的检验,品质相对有保障些。
”潘良说。
记者发现,无论是出版方还是书店,都更倾向于销售国外译介的励志读物。
广州购书中心的负责人表示,《秘密》、《正能量》已经形成一种品牌,很多读者都会信赖,销量与国内同类型书籍相比高出很多,更受读者欢迎。
“《正能量》的畅销原因,首先它符合主流的价值观,能够被主流媒体和政府机构、大型企业所认可,它也斩获了业内外十余个奖项,而且很多评选都是读者自发投票完成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理查德·
怀斯曼拥有‘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的头衔,他以大量生动的实例和简单易行的方法,传授给普通人如何积聚起内心正能量的诀窍。
此外,还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国内原创励志书籍中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的思想泛滥,鱼龙混杂,很多励志读物到最后沦为重复性出版的积压品。
国内很多所谓原创的励志书籍,实际上都是“天下一大抄”,东拼西凑而成,最后误导的还是读者。
不负责任和不专业的作者、出版商,使“励志”这个本来很激奋人心的好词变得廉价,甚至成了伪科学、精神毒药的代名词。
如何管住透支社会爱心的“土豪”乞丐?
温州乞丐万元现金买iPhone6
据网友@素小姐_在微博爆料,一名疑似乞丐用一万多元现金买2台iPhone6Plus。
微博称,这年头,乞丐都用苹果6了,你还在用什么?
经求证,事发在瑞安万松路44-46号的一家手机店里。
销售员@就是储婷婷:
他直接要屏幕大的,看中了苹果6plus。
我说这个很贵,要60多张。
他说买两个。
他没有卡,就去取1万现金。
地铁站乞丐数钱算收成掏出iPhone6拍照留念
北京地铁二号线复兴门站,基本上天天能遇到这几个乞讨的。
今天哥儿几个正数钱算收成,右边的乞讨大哥从兜里掏出了iPhone6拍照留念。
职业乞丐白天跪地乞讨晚上喝酒吃大闸蟹
据苏州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惠志华介绍,身体残疾和生活无着人员,在乞讨者中占比其实并不大,绝大多数人是将乞讨作为职业。
们之所以定义为职业乞讨,因为这些乞讨人员他们把乞讨当成一种致富的手段,老百姓在街面上看到的乞讨人员,其实大部分都是这种职业乞讨人员。
惠志华六年前就关注到这个群体,并纂写了《试析苏州市职业乞讨群体现状报告》,他研究发现职业乞讨群体要的是源源不断的金钱,完全不是无法解决食宿的生活无着人员。
他们一个月的收入万八千以上,我们曾经劝导一个职业乞讨人员,他在苏州一个小区租了一个房子,他房子里面的家具,包括电视、冰箱、灶具、一应俱全。
一天乞讨结束了,在家里喝个小酒,然后桌上有大闸蟹。
职业乞丐变形记
职业乞丐变身全过程:
爬行乞讨数钱卸妆起身乘车
台州温岭网友“小云”在温岭邬根镇政府工作,014年12月7日上午,他到温岭市石桥头镇办事,听到一个哀伤的声音。
循声望去,他看到一个匍匐在地面的乞丐。
“他趴在一块滑板上,用两手爬行。
””小云”掏出5元钱放进乞丐的罐子里,随后又有几个好心人也过来放了点钱。
“你是不是碰到什么困难了?
需要帮助吗?
”“小云”问。
他希望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
没想到,乞丐不耐烦地说:
“你能帮助啥?
不要挡我财路!
你有这个能力吗?
”“小云”被呛了正着,想想手头的事忙完了,他决定跟踪偷拍这个乞丐,看看他是不是假乞丐。
恰好他爱好摄影,身上带了相机。
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原先瘫痪的乞丐,数着讨来的钱,起身行走,拦了辆公交车回家了。
记者揭职业乞丐诈骗伎俩:
瘸腿走路利索哑巴能说话
很多济南市民在历山路历下大润发附近都见过这样一幕:
两个年轻人给两名老年乞讨者喂饭、喂水,很多人因此被感动。
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乞讨者至少有9个人,他们对外号称是一家人,实际上是一个职业乞讨团伙,靠“演戏”博取同情心。
“他是我公公,腿瘸了,我眼睛瞎看不见。
”乞讨老太说,他们是从安徽来的,前天坐火车到的济南,晚上睡在火车站。
但自称双目失明的流浪老太,却向记者准确地指了指放在地上的出院记录。
而附近一位环卫工人则介绍,躺着的老头腿脚根本没有毛病,自己过马路很利索。
流浪乞讨人员如何管?
政府应对真实乞讨人员进行调查
人有贫穷富贵,但无高低贵贱,都应受到社会的保护和他人的尊重。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对真实乞讨人员进行调查。
这个调查也许历时很长、难度很大,但十分必要,再结合调查结果实施相关的立法措施。
任何时候,法律救济都是第一位的。
政府应完善求助机构,建立流浪乞讨人员信息网络
行乞没有错,骗人钱财多了就是犯罪了。
所以,我认为,一方面要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让真乞丐得到有效救助。
目前的救助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对于救助难,就应该考虑制度设计是否合理?
要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让他们有饭吃,有地方住,又不严重侵犯他们的人权,这些应成为制度改革的重点和国家层面需要思考的重点。
相关部门应制定法律角度制止假乞丐行乞
从法律角度对假乞丐行乞的行为进行制止,对骗人钱财的“假乞丐”轻者罚款、拘留,重者依据金额让他们遭受牢狱之灾,特别是屡教不改、长期用这种欺骗的手段骗取善良人的施舍的,要予以重罚,还要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将信息采集、公开与处罚相结合,并坚持下去。
执法部门应严打犯罪团伙诱拐强迫他人乞讨
此前媒体报道,在东莞等地有犯罪团伙诱拐强迫别人乞讨,甚至残忍地将幼儿打成残疾,变成乞讨工具。
这种行为已经和“职业乞讨”无关,而是一种有组织的犯罪,乞讨只不过是最终端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类犯罪,才是需要执法部门介入并加大打击力度的。
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诚信是道德之本,更是取得社会和公众信任的基石。
人人恪守诚信、济贫帮困,诚信之举,将会得到公众的尊重和信任。
不要因为社会上出现了假乞丐,就认为所有流浪人员都是大骗子。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总和。
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载体,是当今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它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形态,也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
文化具有认知、教化、审美、娱乐、传承、塑造等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春风雨露。
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灵和谐,都离不开文化的沐浴和滋润。
中华文化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思想保证。
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没有中国先进文化就没有中国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也就没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追求。
中华文化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正确价值取向。
文化如春风化雨,丰富并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内涵,引领并塑造着社会的价值取向。
中华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价值基础。
中华文化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道德支撑。
社会内部是否和谐和睦,社会关系是否协调顺畅,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密切相关。
只有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优秀道德规范作用,推动形成全社会的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道德风尚,才能构筑坚实的道德基础。
中华文化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力大、饱蕴情感的特点,能够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为促进社会和谐营造导向正确、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中华文化不仅引导着全体中国人向往着真善美的高尚境界,也塑造着社会的和谐环境。
中华文化是根,是魂,是神采,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源,是华夏儿女团结一心的纽带和共有的精神财富。
“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学,“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天人合一、恬淡养生”的医学保健等等,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民族的生命,涵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生活。
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要继承好、弘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蕴藏在传统文化中的丰厚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实际,古为今用。
同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使我国因为经济成就、文化繁荣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影响力。
推进文化建设应树立四种理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文化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完全适应,推进文化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为此,需要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