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教师用书.docx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教师用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串点成线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教师用书
专题十五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考纲原文呈现]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考情揭秘]
课标全国卷近5年考查情况分析和预测
年份
题号
题型
考查角度
分值
难度
命题预测
2016年全国甲卷
35
选择题
美苏争夺中间地带
4
中等
2017年高考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可能性较大,集中于两个视角:
一是二战后至今世界格局的变化中的重要史实和现象,如不结盟运动、欧洲主张独立自主等;二是结合国家间关系的变化考查国际局势的变化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在2017年高考中考查的可能性比较大。
命题以选择题为主,但也有可能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链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综合考查
2016年全国乙卷
34
选择题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国际旧秩序
4
中等
35
选择题
马歇尔计划
4
中等
2015年课标Ⅰ卷
35
选择题
以世界银行发放的贷款为切入点,考查新兴独立国家的崛起
4
中等
2014年课标Ⅰ卷
35
选择题
以欧元为切入点,考查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4
中等
2014年课标Ⅱ卷
35
选择题
以波兰开放边境线创设问题情境,考查欧盟的扩大
4
中等
[知识主线]
线索1 二战后初期:
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美苏全面“冷战”,最终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线索2 60-70年代:
由于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两极格局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线索3 80-90年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
当前的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具体表现为“一超多强”的局面。
线索4 40-60年代: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线索5 70年代至今:
建立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既是全球化的产物,又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考点一 由两极到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国际政治格局
1.(2016·高考全国甲卷)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
选D。
材料关键信息:
一是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二是美国新闻署资助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联系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史实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拉近这些国家与美国的关系,故选D项。
A项和材料中到非洲国家演唱无关,故排除。
美国黑人爵士乐演唱家的非洲巡演属于文化活动与展示美国经济无直接关系,故B项排除。
C项与不结盟运动的时间不符,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故排除。
2.(2015·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解析:
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美苏关系发展演变的史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根本利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瓦解。
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企图称霸世界,苏联综合国力也空前提高,并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双方势均力敌,出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在美苏对峙中,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增长,后来经济发展进入停滞状态,戈尔巴乔夫改革时,经济不断下滑,后政治改革失败,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正确。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不相同,A项表述错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故B项错误。
美苏双方的敌对意识没有淡化,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长期对苏联的“和平演变”,故D项错误。
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两点:
一是把握二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受国际局势影响而做出的灵活调整。
二是追踪热点,针对亚太局势联系本专题中的美日关系、中美关系等进行分析。
核心词: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一超多强
1.两极世界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一个基础: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两个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三个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四个过程:
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基础;“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5)五个影响:
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50年代后至90年代初
(1)表现:
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
(2)影响
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90年代初至今
(1)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
(2)表现
①美国:
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
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
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
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
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特点: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二战后初期美谋取世界霸权的五大体现
(1)金融方面:
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
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
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国际事务方面:
成立联合国,被美国暂时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2.美苏国家关系的演变认识
(1)冷战与“热战”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依然是大国争霸的工具。
(2)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国际关系格局,导致两大阵营尖锐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但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也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3)国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在于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美苏战时合作的主要原因是有共同的敌人——法西斯,战后对抗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3.两极格局下三对国际力量之间关系变化
(1)美苏之间。
美苏争霸对苏联造成极大的损害,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
(3)第三世界国家与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势力。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外增加了一支崭新的国际政治力量。
1.(2017·河北保定联合周练)1945年,美国国务院呈交总统专用秘密情报说:
“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国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坚持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
”这实质上说明( )
A.美苏冷战已经开始
B.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D.苏联的实力超过美国
解析:
选B。
题干材料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利益冲突的加剧,故选B。
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排除A;C项不符合“实质上”,排除;D项说法错误。
2.(2017·浙江奉化联合抽检)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
“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
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
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
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
……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
”这表明( )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解析:
选D。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当前的国际关系格局表现为“一超(即美国)多强”,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故A、B、C三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崛起,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D项正确。
考点二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2016·高考全国乙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
选A。
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要控制欧洲,进而遏制苏联。
因为美国深刻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国家能抵挡得住苏联,而美国远在美洲,故而通过马歇尔计划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对抗苏联,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欧洲此前已出现对峙,排除C项;美苏“冷战”导致德国分裂,排除D项。
2.(2016·高考全国乙卷)
表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叶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天然橡胶生产者协会
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解析:
选B。
题干表格中成立的国际组织基本上属于原料生产组织,其成员大都属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
为了应对当时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它们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主张维护自己的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联合对抗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故选B项。
经济全球化的几个关键句
(1)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WTO;区域集团化的主要表现是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相辅相成,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4)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核心词:
货币体系→金融体系→贸易体系→全球化趋势
时期
发展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