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95084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论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论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论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论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浅论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论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笔者对江苏省苏莆、苏中、苏北部分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旨在分析农民文化信息分享需求,进而挖掘在现有信息化条件下“传媒协同”的技术手段,提出“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法。

  1农民文化信息分享需求分析

《农民文化需求与信息化助力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调研的地点为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仪征县、南通市海安县、徐州市沛县6个地区的14个村,调研对象为291名农村居民〔男性占52%,女性占48%),包括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城镇,但户籍在农村的社会群体,以及工作和生活在农村且户籍也在农村的社会群体。

调研主要以调查问卷和人户访谈相结合的形式为主。

调研农民基本情况所访地区农民的学历结构:

文盲2%、小学15%、初中44%、高中26%、大专及以上10%、未填3%。

农民年龄分布特征:

20一30岁12%,30一40岁15%,40一50岁36%,50一60岁26%,60岁及以上11%。

1.2情况统计与分析结合调研数据,对农民文化信息分享需求进行分析。

首先,获取与表达—对应于农民自身文化需求。

文化结构中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是一种惟直感、惟实惠的文化,在农民的文化需求中表现得很明显,如希望通过文化消费活动了解农业市场信息、了解农业科技信息、掌握实用技术、了解新事物和新知识的农民比例分别为31%,42%,40%,57%。

农民偏好的文化节目题材中“经济致富”的比例占科%。

精神文化上,农民中每天“看电视”、“听广播”、“听音乐”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0%,25%,19%。

除了进行这种娱乐型的文化活动外,农民已经悄然将需求转向知识型的文化活动,被调查的农民中有47%坚持每天看书读报,有17%每月参加培训,有6%每年参加绘画书法摄影活动;

有57%的农民希望通过文化消费活动来了解新事物新知识。

制度文化上,农民关注法律制度、社会责任感、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9%,58%,54%。

其次,传承与发展—对应于当地文化的扩散。

被调查农民中有60%偏好的文化节目题材是反映当地的、乡村的,但这类节目很少,长期以来,传媒报道有关农村的内容多从生产视角和经济视角出发,缺乏从文化视角的关注。

对于当地自办的文艺演出,有19%的农民每月都会去观看,另有21%的农民选择每年观看,值得一提的是有12%的农民虽然没有参加过地方的文艺演出,但是他们很想加人文艺表演团队,希望亲自参与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对于“民间创作”和“文学创作”分别有35%,30%的农民不想参加,这是因为民间技艺和民间文学这两种文化都不易传承和发展。

这些都反映了农村地区在当地文化扩散方面的不足。

最后,理解与沟通—对应于与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交流。

农民通过大众传媒追逐和理解外面世界的文化,把握诸多的文化信息,与城市几乎同步,但是城乡文化群体之间交流较少。

在设置的“从未参加过想参加”的选项中,有28%的农民选择“参加培训”,可见农民期待与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每天都上网的农民比例为9%,每周上网的比例为20%,从未上过网但想尝试上网的农民比例为25%;

24%的农民希望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来交朋友,这些都反映了农民想利用网络或其他手段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意愿和需求。

  2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之可能性分析

我国整合电话网、电视网、电脑网优势而形成的“三电合一”综合信息化平台已逐步扩展到农村地区;

新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体,与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建设、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紧密相关,互为促进叫。

这些信息化宏观政策的实施为“传媒协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鞭策着“传媒协同”。

由图1,2可知,在传统传媒中,电视在农民文化信息获取方面稳居第一,其次是报纸、杂志和广播。

对于网络媒体,所访地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都较高。

手机作为新兴媒体也成为农民获得文化信息的重要工具。

在实地人户访谈中发现苏南发达地区有些农民家庭已经配备了数字电视,常州市已经规划在2010年完成全市所有农村用户的数字电视转换工作。

这些都说明农民并不排斥信息化带来的新兴传媒,不畏惧使用新兴传媒,这在受众方方面为信息化的“传媒协同”提供了接受和使用的可能。

  3信息化视野下的“传媒协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

传媒之间的协同,不能代表传媒发展的终极状态,它们反映的是信息化带动下传媒发展的一些新动向、新技术手段,而真正进行农村文化建设,还需考虑利用各种新技术协同手段分别挖掘和展现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和内容,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文化传播等问题。

信息化视野下“传媒协同”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图3)。

  电视和网络协同打造“规模传播”的文化节目电视与网络的协同产生了网络电视,利用宽带网络向受众提供直播电视、视频点播等多种服务,接收端可以是电脑,也可以是通过数字媒体适配器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视机,还可以是手机。

另外,在信息化的带动下,电视向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高清晰度、互动式方向发展,有线电视能提供多达500个甚至更多的频道。

我国在2001年就启动了以数字电视为基

础的互动电视,从长远来看,互动电视对农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互动传媒,它不要求农民掌握上网的知识和技能,只需通过简单的遥控按键进行选择,充分体现了“受众本位”的思想。

文化节目可以创设几类文化信息资源。

①谈话类节目。

努力追求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情节化。

该类节目适合表现有关制度文化的内容,农民能从对故事情节的感悟中提升对制度文化的认识。

②农村娱乐节目。

该类节目可以考虑让农民和城市居民共同参与其中,录制节目。

比如民间的“竹竿舞”、“舞狮子”、“玩龙船”等,在网上或实地征集农民作为小组领袖,带领各组进行比赛,让参与者都能真正沉浸到欢乐气氛中,同时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③纪实节目。

目前很多电视纪实节目取材边缘,真正与农民结缘的纪实题材还不多见。

纪实可以从多角度出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上的“农业影视”专栏,其视频资料是分门别类的,有“致富经验”、“每日农经”、“实用技术”、“人物故事”、“地方风采”等,但是这些都偏重促进农村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反映精神文化方面的并不多。

江苏海安雅周镇顾昌明“家庭文化室”,邵怀山家庭书苑等“农家书屋”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是有关该类特色文化的纪实节目很少,致使农村当地特色文化与外界文化之间缺少理解与沟通,外界对农村文化认识上存有偏见。

所以,需要开发此类纪实节目,并在网上开辟特色文化专栏,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和展现各地特色文化,实现各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及城乡文化的理解与沟通。

  3.2用手机和网络来呈现实时农业科技信息及文化活动新闻手机与网络的协同表现为两者在技术与内容方面的无缝链接上,各类数字化信息在这两种不同传播平台上的交换利用,使信息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例如手机或网络短信(彩信)联合推出关于爱情、幽默、友情、节日祝福等方面的祝福内容,运用民间的语言,充分体现民间的智慧,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形式传播开来,形成一种最年轻的文化,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

不需要具备什么技术,只要以手代口,再加上彩信这种集视频、图片、声音和文字等多种信息形式的短信,构筑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文化时尚。

据中国移动权威部门统计,“农信通”的用户已经超过了5000万,预计未来3年内“农信通”的用户将增加到1亿。

在这个平台上可传递政策法规、价格行情、市场供求、农业科技等信息。

  3.3利用广播和电话(或手机)网络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信息查询服务广播是很独特的“弹性传媒”,能允许受众边做事边收听。

网上广播实现实时直播,突破了传统广播的地域性、时限性和单向性的限制,具有勿求性、实时交互性等特点。

实践中将农民急需的技术知识、市场信息、子女教育等方面信息,汇集成专家决策库,加工成语音或文本信息,通过语音或文本提示将其发送给需要的农民,农民只需通过简单的专家电话咨询、短信咨询等就可以直接获得各类文化信息服务。

另外,可以通过广播以固定的次数和时段播报文化活动的开展时间和地点、农业科技文化等消息。

  3.4利用乡镇(或村)级图书馆的电子印刷媒体提供文化信息共享资源书籍与网络的协同,一方面表现在网络版书籍上,但是网络版书籍并不像网络报纸一样容易查询并阅读,很多需要缴费后才能阅读;

另一方面表现为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化能级提升上,传统的物理馆藏实体转变成“虚拟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用户可通过网络查询和获取各种载体的文献阁。

目前,村级和乡镇图书馆的藏书陈旧,分类不合理,利用率低;

农民普遍反映图书馆所藏之书无实际用途,但现时段用大量的书籍来充实乡镇(或村级)图书馆,需要花费很大的财力和人力。

随着电子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农民对传统图书馆有了再认识,希望建设电子图书馆,要求馆藏的电子书籍能实时更新,方便他们查询最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已有学者提出在乡镇(或村)级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这两个文化信息中心之间建立信息循环圈,让高校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流向信息相对匾乏的农村;

也有学者提出通过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两个项目来完善乡镇(或村)级图书馆的资源困。

电子图书馆的电子藏书需反映偏实用技术、传统文化、健康卫生、家庭教育等内容等不会快速更新的文化信息,农民在图书馆的电子查询系统中通过关键词搜索就可以方便地找到想要的信息。

图书馆还可以有选择地链接文化方面的报刊网址,让农民能够关注到外界动态的文化信息,感受多元的文化氛围。

  4结语

发展中的农村需要塑造与时代发展和谐、城市农村和谐、工业农业和谐的现代农村文化观。

以信息化带动传媒协同,进而适应不断发展着的农村文化建设需求,这是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各地政府需要根据当地已具备的信息化条件逐步改善传媒间的关系,使得协同后的传媒更容易保证现代农村文化观的渗人、生长和发展,从而有效保证农村文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长期协调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