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9412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检测题文档格式.docx

由材料中的“未有君臣之分也”可知是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4.“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

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

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

”这一观点实质上(  )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D.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信息“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体现了对王权的争夺,C项正确;

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排除;

材料没有指出是商周时期的,排除B项;

D项不符合材料的实质所指。

5.“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是《诗经·

大雅》中记载的有关西周宗法分封制的史料,其译文为“大国是屏障,大族是栋梁。

为政有德国安宁,宗子是城墙”。

该史料反映了西周(  )

①国家的管理方式 ②血缘家族的特点 ③官僚政治的特点 ④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诸侯是国家的屏障说明分封的目的,大宗是国家的主干说明血缘家族的特点,因此②④在题干中都是分封制的具体内容之一,都体现了①所指的国家的管理方式这一整体概念。

故选C项。

6.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

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

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

【解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传子不传女”等信息体现了重视血缘关系,这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7.有学者认为:

西周国家更像一个家族的扩大,贵族们通过对家族的认同形成对周朝国家的认同。

这种认同的基础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皇权专制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西周时实行的政治制度,西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先家后国,家国合一,确立了严密的控制体系。

“通过对家族的认同形成对周朝国家的认同”体现了西周以宗法制为基础。

8.《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时认为:

“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

”与此评论观点无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丞相制度D.世官制度

【解析】由“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即可知涉及的制度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只有丞相制度不看重这一点,故选项C。

9.“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

”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解析】材料信息“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体现了秦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历史,C项正确;

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加强,更不是强化,排除A、D两项;

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

10.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

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

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

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

A.以中御外,加强皇权B.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位高权重,掌控决策D.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解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相权,A项正确;

B项错在“取代相权”;

C项“掌控决策”不符合史实;

D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1.国学家钱穆指出“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是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  )

A.宗法制B.郡县制C.行省制D.中央集权制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材料,依据“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千年之久而不败”可知是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项。

12.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结合所学可知,他的具有创始意义的贡献是完成国家统一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

1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认为: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周:

分封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

B.西周:

权力相对分散;

秦朝,统一王朝

C.西周:

神权政治;

秦朝,世俗政治转变

D.西周:

贵族政治;

秦朝,官僚政治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以下概念:

官僚政治通常是指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政治制度。

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世俗政治是指宗教和政治分开,宗教不得干预政治和教育制度。

西周是神权政治和贵族政治相结合,秦朝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北洋军阀政府倒台后,中国佛教与政治分离,开始进入世俗政治,故选C项。

14.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设立十三个州部,其中十一个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

据此可以反映出(  )

①中央集权趋于强化 ②儒学地位上升 ③地方行政区划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④秦代以来的监察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十三个州,这体现了①、④;

十一个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这体现了②儒学地位上升;

当时的州为监察区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③。

15.史书记载“汉承秦制,略有损益”。

“汉承秦制”主要表现在(  )

①皇帝掌握最高权力,实行专制统治

②以郡县制作为全国基本的政区体制

③强干弱枝,以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④以通判监督地方,有权向中央通报

A.①③B.①②C.①④D.③④

【解析】“强干弱枝,以刺史监察地方官员”是汉代开始实行的措施,不是继承秦制,排除③;

“以通判监督地方”是北宋时的措施,排除④。

16.学者陈峰认为:

“武将们在长期被轻视和防范的政治环境下,逐渐变成了循规蹈矩、怯懦无能、精神萎靡的群体。

”这种历史现象在下列哪个朝代尤为明显(  )

A.汉代B.唐代C.宋代D.清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武将的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束缚,结合所学知识,宋朝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武将的权力严格限制。

17.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

A.秦代B.汉代C.唐代D.元代

【解析】汉武帝时期,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继承的“三公”体制制衡,题中图片体现了汉代这一史实,B项正确。

18.《贞观政要》载:

“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

时有上言者曰:

‘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

’太宗曰:

‘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

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材料表明(  )

A.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B.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

C.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D.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

【解析】据材料信息“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分析可知,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C项正确。

19.《晋书·

段灼传》记载: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注:

兄)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九品中正制(  )

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B.选官任人唯亲

C.选官局限在士族、庶族范围内D.容易埋没人才

【解析】“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注:

兄)弟也”体现了在九品中正制下,选拔人才重视家世门第,这容易埋没人才,D项正确;

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

20.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

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

A.唐以后不再以门第选官B.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C.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D.科举制存在缺陷

【解析】张九龄重视拟任官吏需具有地方工作经验的原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这从另一角度体现了科举制只重视考试成绩的缺陷,故选D项。

21.“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

大臣,文士也;

近侍之臣,文士也;

钱谷之司,文士也;

边防大帅,文士也;

天下转运使,文士也;

知州,文士也。

”文中的“今世”是指(  )

A.隋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

【解析】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主要说明的是“文人治国”,宋代开国皇帝做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选择,将士大夫群体作为唯一可信赖依托的对象。

由此可知最符合的是宋朝。

22.(2014·

徐州)嘉靖年间一位宦官说:

“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这套体现在鞠躬拱手上的礼节变化直接反映了明代(  )

A.宦官专权政治黑暗的现实B.宰相权力持续遭到削弱

C.宦官与内阁首辅矛盾尖锐D.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解析】从材料中的礼节上的变化,表明了明朝嘉靖年间,宦官的地位不断的提高,宦官专权导致政治黑暗。

故选A项。

23.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

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信息“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这实际上反映出明太祖对丞相怀有戒心,力图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故选D项。

24.史载: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  )

A.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

C.明朝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

【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排除A、B两项;

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其内阁大臣没有掌握决策权,排除D项;

材料仅仅体现了内阁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最终决策权属于皇帝,C项正确。

25.清雍正时,川陕总督年羹尧有《谢御书陆贽奏议叙文折》。

朱批:

“览卿奏谢,知道了。

此事当具本奏,令众知不私。

此篇文朕先已发出乾清门,满汉大臣看过。

本上文意可另斟,着特谕。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奏事密折直接呈送皇帝B.一般事务奏事另有途径

C.提高了军机处办事效率D.皇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材料体现了皇帝与地方大臣的往来方式,并没有涉及到提高军机处办事效率的内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

共50分。

26.(13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恶性循环),以至于移诈(改朝换代),谓非封建之弊乎?

——(明)张燧《千百年眼》

材料二 吴王濞招天下之亡命之徒铸钱,淮南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逃亡者,江都王非亦招揽四方豪杰。

……赵王彭祖,让商人独买商品以专其利,收入多于国家租税,而贵族与商人,声千互通,相为消长,这些情况皆足以动摇政局。

——据钱穆《秦汉史》整理

材料三 行省品秩高,权势重,对所辖路府州县官的统摄和节制力自然较强。

行省辖区广,数量有限,又便于朝廷的最高指挥和节制……弥补了秦汉以来朝廷直接控制数目较多的郡、州、路时的缺陷和不足,使中央政府对各地路府州县的控制明显加强了。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指什么?

据材料一,指出“封建”所存在的弊端。

(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王国对中央构成哪些方面的威胁。

汉代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实践的效果说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6分)

(3)据材料三,概括行省制度的实施所产生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指出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所反映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趋势。

(4分)

【答案】

(1)封建:

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

弊端:

地方权力过大,中央难以控制。

(2)威胁:

经济上,诸侯王铸造钱币,实施商品专卖,严重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影响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治上,诸侯王发展个人势力,借以对抗中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问题:

分封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郡县制是适应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地方行政制度。

(3)影响:

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趋势: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渐趋于多层次;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加强。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汉时规定了“三互法”:

“婚姻之家的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于第三州有亲属关系亦不能交互为官。

”即在选任官吏时,凡婚姻之家和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把其作为澄清吏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行。

唐宋时期,回避制度既继承汉代的做法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求地方官避本籍;

中央高官避亲属;

中央要官子弟不得任监、谏官职;

亲戚避同属联事,即有亲戚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个部门任职。

到了宋代,回避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定:

执政大臣子弟亲属回避要职;

也不得担任谏、监察官。

明清时对本籍和邻籍的回避更为具体严格,回避制趋于完善。

……(注:

“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是明初任官的基本原则。

清代不但完全袭古,而且较前朝扩大了回避范围,有了进一步发展。

雍正时期还对亲属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回避作出了特别规定。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与现代民主政治》

材料二 英国1918年《国民参政法》要求拥有被选举权的条件是“6个月以上”的居住期限,到1928年降低到3个月。

美国也要求参议员、众议员及州长等官员必须在选举时是其选出州的居民。

这就不仅要求权力的合法性缘自本土,更要求地方首脑出自本土,因此,西方现代民主政治在地方治理中摒弃了政务官的地区任职回避。

为何“土官任职”在西方社会地方治理中被推崇?

有哪些社会条件使“土官任职”发挥其功效而不违背民主政治的精神?

——《政治科学》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的发展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做法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选举要求与材料一的“回避”有何不同?

(4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为何‘土官任职’在西方社会地方治理中被推崇?

”。

(2分)

(1)特点:

回避制度不断完善越来越严格。

(2分)影响:

一定程度上避免地方官员与地方势力勾结,加强了中央集权;

限制和防止官员利用亲属关系拉帮结派,徇私舞弊,整顿了吏治;

帮助官员摆脱各种宗法关系、裙带关系的羁绊,保证国家机器的良好运转;

官员转换还促进了地区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

(4分,任选两点,每点2分)

(2)不同:

中国古代强调地方官员的本籍回避,不得在本籍为官;

而现代西方国家要求地方官员必须是本地居民。

被推崇的原因:

“土官”更了解本地情况,更容易赢得本地民众的支持,更愿意为本地民众服务。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8.(12分)(2014·

中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央集权制是全国统一的重要条件,而全国大一统的局面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政治环境,即可以避免一些纷争和割据,可以减少某些统治阶级内部的有害战争。

……统一集权的政治环境还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秦汉时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胡如雷《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

原因和社会政治影响》

材料二 中国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是全世界的选择。

美国的南北战争,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

欧盟的建立更体现了欧洲为了应付对外竞争和内部协调在政治制度上正在进行的重大调整。

——陈申申《中国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形态与法制结构》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在西方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选择?

(3)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联合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有何异同。

(1)作用:

有利于减少动乱,维护社会稳定;

便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商品流通。

(2)原因:

进入工业时代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对国家的统一稳定提出要求;

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也需要一个统一、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3)同:

减少内部的矛盾与战争;

促进经济发展;

增强国家实力。

(3分)异:

中国中央集权的形成,是在统一战争后通过权威力量推行的;

欧洲的联合是通过成员国协商由条约来维系的。

中国的中央政权较欧盟对地方具有更强的执行力。

29.(13分)中外政治发展历程中都注重监察制度的建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降,监察机构的监察重点一般是官吏个人,对政府机构、部门的监察则很少有过。

唐代御史台分察六部说明,这时已从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开始转向重视对机构的监察。

德宗时御史中丞韦贞伯弹劾吏部选曹乖谬,结果吏部主要负责人皆坐削一阶。

——胡沧泽《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监察机构监督官吏的史实,依据材料一分析唐代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的。

材料二 道德教育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守法。

英国没有专门的和单一的反腐败机构,负责反腐败的机构分散于议会、司法部门、审计部门以及政府部门内部,从而形成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

1906年通过的《防止腐败法》将范围扩大到不仅包括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公共机构本身。

——《英国的反腐败机制》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中国唐朝与英国监察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有何共性?

与中国唐代相比,英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何进步之处。

(1)史实: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汉朝在地方设立刺史,加强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督。

(2分)发展:

唐朝由对官吏个人的监察到重视对机构的监察。

(2)特点:

方式多样;

注重道德教育;

多部门齐抓共管,构建了广泛的反腐败网络;

注重立法建设。

(3分,答出3点即可)

(3)共性:

注重设立有效机制加强监察,防止腐败;

注重对公职人员和政治机构的监督。

进步之处:

中国唐代监察体制以强化皇权为出发点,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英国的监察体制则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以法律规范监察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