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94039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车行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兵车行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兵车行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兵车行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兵车行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兵车行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兵车行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车行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兵车行阅读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回答:

a、“是州”指哪里?

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b、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c、本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作用?

6、阅读茅盾《香市》中的这段文字:

革命以后,据说为的要“破除迷信”,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香市”。

社庙的左屋被“公安分局”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角也筑了篱笆,据说将造公园。

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蚕种改良所”的招牌。

请问答:

a、“革命”指什么时候,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本文写作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b、“公安分局”的衙门、蚕种改良所分别指什么?

c、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7、阅读《国殇》第一段: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木包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a、该段文字分几层?

试概括层意。

b、该段文字描写战斗进程有何特点?

c、屈原写作本文的原因何在?

8、阅读《兵车行》(杜甫),请回答:

a、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b、诗歌的叙事方式是什么?

叙事次序安排有何特点?

c、诗歌对主题的揭示有何深刻性?

9、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一段文字: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请回答:

a、“那边”指哪里?

“血和灰”、“阴暗”是什么意思?

b、“辽远的一角”指哪里?

c、该段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阅读高尔基《鹰之歌》中的一段文字:

“在浪涛的狮吼声中,轰隆隆地响着颂赞那高傲的鸟的歌声,山岩被浪涛冲击得发抖,天空被那威严的歌声震撼得战栗了:

我们歌颂勇士们的狂热的精神!

a、“高傲的鸟”、“天空”象征什么?

b、“山岩”、“发抖”、“天空”、“战栗”说明了什么?

c、该段用了哪些修辞?

11、阅读辛弃疾《摸鱼儿》一段: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a、“长门事”是借用了谁的典故?

该典故说明了什么意思?

b、“闲愁最苦”是何意?

c、“斜阳正在”指什么?

12、阅读老舍《断魂枪》一段文字:

“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

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回答:

a、这段文字是用什么写法刻划人物形象的?

b、沙子龙的镖局为何改了客栈?

c、沙子龙是怎样的一个人?

13、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一段文字: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

以抗上,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a、盘庚之迁的典故说明了什么?

b、该段文字的语言有何特色?

c、概括本文的主旨。

14、阅读《论毅力》一段文字:

孔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此也;

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曰: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成败之数,视此而己。

请回答:

a、概括本段意思。

b、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c、孔子话中“为山”之喻包含了什么成语?

15、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

用兵致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

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

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

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

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

a、本段的含义是什么?

【篇二:

景明:

《兵车行》学案(教师版)】

t>

主备:

景明

班级:

小组:

姓名:

设计考虑:

课本专题学习要求、考纲对古诗阅读的要求、课后练习、练习册上的相应表述(如,学习指导、练习题)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阅读,理清诗歌思路,了解诗歌所写内容。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通过诵读,体会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初步体会杜甫诗歌“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叙事、

描写与抒情相结合;

章法严密、整齐又有变化的特点)

4、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时数】2课时

【相关资料】

1、杜甫生平(为以下学习杜甫诗打下基础)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他的生平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

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

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755年——762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的前夕。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

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

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

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

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

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

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

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

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

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

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

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

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

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

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2、本诗的创作背景

3、解题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杜甫的《兵车行》是即事名篇。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

【学习内容】

一、阅读学案上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杜甫其人、其诗、写作背景等。

二、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基本弄清字词知识,准确诵读全诗。

三、文本研习

阅读诗歌,思考并书面完成以下问题。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分几层?

请概括(不超过10个字)。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样的情感?

(诵读——听读——诵读)

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

3、从艺术的角度看,你认为这首诗歌有哪些特点?

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

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

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

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

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

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

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

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

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4、说说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二课时展示交流

一、展示自主学习“文本研习”中的成果,完成对本诗的理解。

板书设计:

兵凄惨送别描写

行悲切倾诉叙述、议论、抒情

情感:

愤懑、同情

主题:

讽刺批判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二、课后作业

(一)阅读《兵车行》,完成以下问题。

1.联系全诗,“点行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怎样控诉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

3.结尾处“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一)1.一是戍边行役地域之广,或北或西;

二是出服役时间之漫长,从十五直到四十还不能回家。

2.在封建社会,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形成了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心理;

可是,由于繁重的兵

役负担和边庭血流成河、白骨蔽野的惨境,使人们反而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反映了当时士兵大量死亡,人们丧夫失子而造成的心灵剧创。

前一句的自我宽慰更衬托了后一句的哀叹至深。

其实,生男既已埋没随百草,生女又何来比邻可嫁?

即令嫁得比邻,不也同样要承受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哀痛?

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就这样给劳动人民造成了无法避免难以承受的痛苦。

3.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

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时增加了批判的深广度。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几个问题。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合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日,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回,投躯岂全生。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1、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2、诗中有三幅色调不同的画面,说说它们各自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跟杜甫的《兵车行》反映的是同一历史事件,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反对不义战争的愿望,但这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却有显著的不同,试就下面两个方面将二者作一点比较。

(1)揭露现实的广度和深度:

(2)表现技巧:

【篇三:

江苏省扬州市2014-2015高二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且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龟裂/龟缩船坞/呜咽偃仰啸歌/揠苗助长b.槛井/门槛贮藏/伫立桀骜不驯/命运多舛

c.关卡/卡片泥淖/绰约振聋发聩/愦不成军d.伺机/伺候占据/倨傲怏怏不乐/祸国殃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靠想像编造,靠作秀炒卖,只会产生一些伪劣作品和文学垃圾,永远产生不了经典的文学与真正的大师。

b.只要克服对生活的冷漠,学会体验,学会感动,让自己具有充沛的感情,写作时就能以真情实感打动你的读者。

c.那些浸着血泪的爱国诗篇,秉笔直书的史书,与旧世界决裂的宣言,无一不是出于高尚的情操和坚忍的信念。

d.笔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或是奔腾澎湃,或是委婉流利,或是简练雅洁……真可谓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3.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生物产业的特点是资源依赖性与资源信息化。

②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一样将成为世界各国21世纪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带动21世纪生物产业的发展。

④因此,生物资源成为了继国土资源之后的另一种可供再争夺、再占有的战略资源。

⑤它的规模化、序列化、信息化等特点,使它在一开始便与产业化的可能性联系起来了。

a.②③⑤①④b.③①⑤②④c.③⑤②①④d.①④③⑤②

4.下列各句中,对相关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李白《送友人》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又巧

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怀。

b.杜甫《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以汉武帝影射唐玄宗,

运用夸张的修辞,揭示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及其社会根源。

c.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中,“羊公碑尚在”的“尚”字既表现了自然永恒、人生

短暂的主题,又暗示了对古人的敬仰和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悲哀。

d.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选取了山区早行所见最具特

征性的景物,纯用名词组成诗句,意象丰富,画面感极强。

5.下面对有关作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任安书》采用书信体形式,陈述作者不能以“推贤进士为务”的理由,抒写了内心极度的痛苦,并表达了个人的生死价值观。

全文隐含着对汉武帝的不满。

b.《滕王阁序》是初唐诗人王勃用骈体写的诗序。

文中铺写了滕王阁一带的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表达了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和虽遭挫折仍思进取的可贵志向。

c.《歌德谈话录》是爱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言论和活动的集子。

书中歌德称赞莎士比亚是“戏剧天才”,并认为莎士比亚的伟大多归功于他的那个伟大的时代。

d.《雷雨》是中国现代歌剧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剧本通过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折射出清末民初复杂的社会生活,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崔洪,字良伯,博陵安平人也。

高祖寔,著名汉代。

父赞,魏吏部尚书、左仆射,以雅量见称。

洪少以清厉显名,骨鲠不同于物,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无后言。

武帝世,为御史治书。

时长乐冯恢父为弘农太守,爱少子淑,欲以爵传之。

恢父终,服阕,乃还乡里,结草为庐,阳喑不能言,淑得袭爵。

恢始仕为博士祭酒,散骑常侍翟婴荐恢高行迈俗,侔继古烈。

洪奏恢不敦儒素,令学生番直左右,虽有让侯微善,不得称无伦辈,婴为浮华之目。

遂免婴官,朝廷惮之。

寻为尚书左丞,时人为之语曰:

丛生棘刺,来自博陵。

在南为鹞,在北为鹰。

选吏部尚书,举用甄明,门无私谒。

荐雍州刺史郤诜代己为左丞。

诜后纠洪,洪谓人曰:

我举郤丞而还奏我,是挽弩自射也。

诜闻曰:

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以军法戮宣子之仆。

宣子谓诸大夫曰:

‘可贺我矣,我选厥也任其事。

’崔侯为国举才,我以才见举,惟官是视,各明至公,何故私言乃至此!

洪闻其言而重之。

洪口不言货财,手不执珠玉。

汝南王亮常晏公卿,以琉璃钟行酒。

酒及洪,洪不执。

亮问其故,对曰:

虑有执玉不趋之义故尔?

然实乖其常性,故为诡说。

杨骏诛,洪与都水使者王佑亲,坐见黜。

后为大司农,卒于官。

子廓,散骑侍郎,亦以正直称。

(选自《晋书.崔洪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骨鲠不同于物物:

别人b.阳喑不能言阳:

假装

c.诜后纠洪纠:

检举d.然实乖其常性乖:

顺应

7.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惟官是视

a.慈父见背b.彼且奚适也c.仰观宇宙之大d.自令放为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无后言。

(3分)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9.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崔洪的性格品行。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①晚泊牛渚

刘禹锡

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

残霞忽变色,游雁有馀声。

戍鼓音响绝,渔家灯火明。

②无人能咏史,独自月中行。

[注释]①牛渚,古渡口,即现在的采石矶。

诗人调官途中经过此地。

②咏史指的是东晋时代出身贫寒的袁宏,因善咏史诗而被镇守牛渚的镇西将军谢尚提携发迹的故事。

(1)请列出诗中体现“晚”的时间变化的词。

(2)简析第二联中景物描写的手法。

(4分)

(3)请从借典故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的思想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风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2)四围山色中,。

(王实甫《长亭送别》)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司马迁《报任安书》)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5),月照花林皆似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校尉羽书飞瀚海,。

(高适《燕歌行》)

(7),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8)飘飘何所似,。

(杜甫《旅夜书怀》)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青草

①青草的味道在山间弥漫,就像村里的孩子在奔跑。

②一个孩子生在山里,就是山里的一棵草。

那些青青的草,生长在山里的任何地方。

③它们长在路边,甚至还会长到路的中间,任来来往往的人踩着。

到了晚上,它们就像没被踩过一样,抖一抖身上的土,继续生长。

我猜那是它们对人的依赖,顽皮地跟在人们的脚边。

④草长在河沟里,有水的滋润,就长得异常茂盛,那是命好的草。

可是,一场雨下过,河水毫不留情地将它们冲倒,冲走。

河水退了之后,那些被冲倒的草,眨眨眼睛,又悄悄爬起来;

那些被冲走的草,在水里打几个滚儿,不定被淤积到哪里,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⑤草们不仅长在路边、河沟,更多的长在田边、地头,更混进田里,与庄稼一起生长。

于是,庄稼人就只能花费一年中大量的时间在地里锄草。

可是那些草说锄就能锄尽吗?

锄掉之后,没多久,它们又捉迷藏一样在庄稼的身边探出头来。

一代代农人就在庄稼地里年复一年地与草纠缠不清。

⑥这些孩子后来大多变成了锄草的农人,其实在地里锄草的每一个农人,都曾经是草一样生长过的孩子。

出生在贫穷的山里是一种不幸,这样的山里只适合草的生长。

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

孩子与草们一起生长,孩子也就像草们一样地生长。

⑦我最初接触到的自然界中的生命,或许就是青草。

在我只会爬的时候,就被带到院子里或者大门外、路边,自己爬着爬着,就爬到了那些青草的面前,我用呀呀的语声,不知所以地与它们打过招呼,就伸出了小手。

我抓住一株青草,用力拔下,嫩嫩的绿叶上有着细细的白色绒毛,被我拔断的地方渗出清亮的汁液,洁净,透明,一如我嘴边垂着的涎水。

我在草丛边爬过,随便抓着那些青草,青草的气息在我的身体里弥漫,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

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

这世界就是这样将如此相似的生命气息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

⑧童年是人的一生中与周围环境最密切的时期,孩子们一边生长,一边将身边的一切都存储在身体成长的记忆里。

从一株草、一块石头、一棵树、一道墙,到一座房子、一条路、一道河、一座山,所有的记忆都被牢牢地融进生长着的生命之中,就像一块砖、一块石头、一掀沙土被垒进墙里。

当身体停止了生长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