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土壤里结出果子来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93016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45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自己的土壤里结出果子来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在自己的土壤里结出果子来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在自己的土壤里结出果子来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在自己的土壤里结出果子来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在自己的土壤里结出果子来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自己的土壤里结出果子来文档格式.docx

《在自己的土壤里结出果子来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自己的土壤里结出果子来文档格式.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自己的土壤里结出果子来文档格式.docx

中学二级

教学业绩

一般

20%

28.5&

不定

17.2%

注:

1.教学业绩根据近2个学年教学成绩考核结果,超过学校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平均分5分及以上者为优,在±

5分之间为良,其余为一般;

不定则指见习期教师。

2.2006学年,教师参与区级及以上比武,获奖12人;

参与各级论文评比,获奖14人。

在2007学年,以上两项指标的获奖人数分别为11人和15人。

3.其中33周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约占71.5%。

而且我们还处在两校合并在即的特殊阶段,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将融入另一所与我校有较大差距的初中(不仅体现在活动开展、教师培养上,还体现在整体氛围创设和制度建设上)。

这就是说,很有必要在这之前,结合学校现有的师资,充分利用学校有限的资源,推动教师的整体进步,更好地构建学校的整体规划。

在一种整体文化氛围的渲染下,促进合并后的两校文化的快速磨合。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高级思维能力,能否进行有效的反思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关键因素,它将促进教师由外控的专业发展向内控的专业发展转变。

教学与研究、反思相结合,不仅能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构建具有强劲反思力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而且,我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已达70%以上,因此,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建设是一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较好途径。

唯有此,才能真正拓宽专业视野,不断激发追求超越的动机,才能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学校原有研究基础的思考——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新课程进一步深入不仅要求教师知识结构上的不断更新,教师情感意志上的不断调适,更要求教师能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学持分析的态度,以开放的心态在新课改实践中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有很多,立足校本、从具体教学行为入手的校本活动是最经济、最有效的一种。

通过对学校前几年所做工作的梳理与整合,我们发现,提升新生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可以在我校已具有的基础上开展。

基础一:

改革了校本活动的模式。

自2004年以来,我们对校本活动逐渐进行了改革尝试,开展了十数次的主题推进的校本教研科研活动(见【附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每次活动均精心组织、策划和实施,学校教师的踊跃参与,在同伴互助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我们发现:

教师要发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而开展富有成效的校本活动,是培养和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基础二:

青年教师的团队建设。

为全面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层次和素质,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发展后劲,2006年9月开始就尝试青年教师团队建设,首先利用假期,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成长和需求进行梳理,了解、整合教师所需(【案例2】),经过有针对性的校本活动,对有发展潜质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促动青年教师成长。

【案例2】:

教师成长所需了解

1-3年的新教师他需要借鉴优秀教师的课堂设计和驾驭智慧,也渴望有经验老师能指出自己教学中的生硬和欠缺。

他们更多地期待有一种可供借鉴的实践模式和有经验老师的指导,希望能尽快地更进自身的不足。

4-10年的青年教师听了多堂展示课,积累了些许的教学智慧,一些教师也有了一定的成绩,就希望能有方法、有思路的观课、议课,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策略,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明确更佳的方向。

基础三:

构建了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课例活动的“七环”模式。

对于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的成员来说,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是他们发展的重点,因此开展课例活动,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于是在校本活动中,我们设计和开展了课例活动的“七环”模式(如【图1】),其中是先由新生代教师尝试,后指导教师上示范课,其他研讨成员对上述两堂课的过程进行各有侧重(我们把这里听课的侧重点分解为:

教学设计、教师设问、教师语态、教学时间、学生活动、学生评价等,每个听课成员都有一个侧重点)的分解式听课和把脉(对比)式的评价,新生代教师反思性修改(当然也结合指导者等的思路)后,进行教学推磨,再进行评议,反思成长点滴。

其中突出了“同伴互助”和“个体反思”的作用。

【图1】:

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课例活动的“七环”模式图

长期以来,学校教师总是处于一种相对自然的发展状态,能否取得好成绩一方面源于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源于周遭的压力。

这样的状态下,教师的内涵发展相对缓慢,也不够适应学校发展需求。

鉴于学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以及传统教师队伍建设的固有局限性,我校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的研究势在必行。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在对教师校本研训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对农村小规模初中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建设和推进的途径方法进行实践探索,科学有效地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与接纳,培养团结合作的共同体,通过引领共同体成员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总体办学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理性诠释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1.新生代教师。

这里的新生代教师:

结合教师成长三阶段(【图2】)分析,是指从教1—3年的教师,他们通常教学经验不够足,他们教学知识与技能缺乏具体实践的支撑,对教学技能的有意识调用的水平较低,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处理教学意外的能力不强,需要尽快入门。

但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速度快,从整体上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有效的指导。

【图2】:

教师发展的阶段分析图

通常来说,成型期为1—3年,成长期为4-10年,10年及以上为成熟期,而部分教师还会后续发展。

从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职业能力和学科教学能力组成。

其中:

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

语言表达能力、师生主体间交往的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研究的能力、教育信息的组织与转化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包括:

基础的教学认知能力、集中体现的教学操作能力和关键的教学监控能力等。

而这些,正是新生代教师最缺乏的,我们的研究,就基于这样的思考。

2.教师反思共同体。

共同体是指一群互相信任支持、目标一致、技能互补的人,为完成某一任务而组成的有着默契合作关系的组织。

这里的反思型教师共同体,是指在以教学反思或反思性教学为纽带联系的一群反思型教师所组成的一个特定教学组织,是教师以自己或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的教学行为作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

我们认为: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自我导向、自我驱动得结果,有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为专业资源,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在感悟和反思中形成个性。

其作用在于增强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自我认识,提高自我决策、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能力,它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其结果是教学效果的不断改进,同时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3.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LessonStudy),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

这里的课例研究是指学校的新生代教师在某一特定专题下进行的课堂教学过程,注重的自身、同伴和专家的反思与指导中,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消化、吸收新课程理念,研究自己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

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的最终形成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课例的不断反思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课例活动具有以下的优点:

①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

以主题为中心,围绕课题进行研讨。

②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交流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4.“七环”模式。

这里的“七环模式”是指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采取的“尝试性上课→指导性示课→分解式听课→把脉式评课→反思性改课→推磨式上课→沙龙式议课”的一个课例研究模式,它着重于解决教学中的细节性实际问题,一方面,从同伴(尤其是学校的“土专家”教师)的互助中逐渐提升新生代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促进学校中教学有专长的教师更好地、更深入的研究自己在专长,打造自身的教学“品牌”。

本模式下的课例研究,从教师的实际出发,发现什么问题就分析、解决什么问题,在同伴的帮助下,促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吸收、内化、渗透于课堂教学实践,使之具有现实性与针对性。

(二)操作路径

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我校原本课题研究与操作的经验,我们构建了以下五环节的课题操作运行模式图(【图3】),在实践过程中加以细化和调节。

【图3】:

农村初中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建设的研究运行模式图

1.追求愿景诗意。

主体目标:

在反思中提升,互助中共进,共同体中发展,大同中求取个性发展。

个体目标:

通过个体对自身参与课例活动的教学的有效反思,实现更好的专业成长,在共同体发展中获得个体的良性发展。

2.组织合作实体。

明确共同体核心、目标、优势,组织教师合作共同体,优化共同体建设。

3.改善培养模式。

充分尊重教师意愿,着力打造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的核心竞争力,潜心设计活动圈,真正实现农村初中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的成功构建。

4.磨砺研究机制。

其一是打造三位一体的研究团队。

组成由校长室总负责,教科室整体操作构建,不断收集研究信息,进行课题研究的诊断和调节,确保课题研究向着更有利于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方向进行,由教师发展共同体负责实施的研究团队(【图4】)。

【图4】:

学校课题研究团队建设和运行的基本模式图

结合学校已有基础,进行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交错型运行,即在主力共同体中的教师,同时也是其他共同体成员,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只局限于主力共同体之中,而是在各个共同体建设的交错中实现互补式的发展。

其二是磨砺教师所需的活动模式。

(1)课例活动“七环”模式。

(2)其他活动模式,如“三课”、“一课多磨”、“同课异构”模式等。

(3)重在自身梳理、反思与提高,促使其在较专长的方面有更高层次突破,为自己的专业成长积累更多经验。

⑤整合实践智慧。

关注关键性问题,传承学校原有开展活动的优点设计主题活动,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注重教师的反思与行为跟进,注重教师的自我规划和管理,以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建设为纽带,拓展平台,实现以活动为载体的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的建设,促进教师与学生、学校共同良性发展。

(三)实践进程

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进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的程式图(【图5】)加以控制。

【图5】:

课题研究的进程示意图

第一阶段:

——2007年5月建立整体氛围,设计课题方案

在集体研讨、整合了学校已有的多项研究基础后,将研究的主要方向确定以组织更具有针对性的校本活动,强化新生代教师反思力的培养,促进专业发展为基本取向。

第二阶段:

——2007年8月整合研究基础,确立研究方向

对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的组长和部分骨干进行初期培训,明确意图、范围、方向与基本操作等。

第三阶段:

——2007年10月进行活动设计,开展初期实践

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的变化调整研究计划,对成员进行深入培训,开展初期实践。

第四阶段:

——2008年3月研究整体推进,调查诊断监控

结合研究需要逐层推进既定研究进程,并不断诊断和调整,完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学习机制和活动机制的建设,促使本课题研究的持续、良性运行。

第五阶段:

——2008年5月课题研究总结,后续研究展望

通过对实践以来的研究资料梳理和统整,重点是构建“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农村初中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建设”的研究策略与全程运行模式,及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形成课题成果报告。

三、课例活动“七环”模式的操作与实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靠实践性知识保障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

对于新生代教师反思共同体的成员而言,他们教学还未定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深化学习。

最大特点是教学设计无法超越教材,教学经验也有一定的闭锁性,最需要的是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和有效的指导。

通常来说,提升教师实践技能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结合课例的同事互助指导和案例教学方法。

它隐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着一种“共性”关系,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我们这里开展的课例活动“七环”模式是指以课例为基础的,新生代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提升的活动模式。

(一)课例活动“七环”模式的整体建构。

我们这里的课例活动“七环”模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让新生代教师上好一节课而展开,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研究渗透或溶入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实践技能,整个活动贯穿在共同体之内的备课、设计、上课、评课、反思、提升等教学环节之中,在各个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之中,多角度探索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凸显参与者的成长。

从来源于课堂教学真实生活的课例,重在课堂教学技能的改进和提高,有效地促进新生代教师的专业成长。

具体如下(【图5】):

课例活动“七环”模式的整体模式图

1.尝试性上课。

在确定了上课的基本内容之后,由执教者(新生代教师)自己或选择指导者,进行个人经验下的备课及上课。

2.指导性示课。

由指导者(通常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在校内等一定范围内被公认的)结合新生代教师原来的教学设计,在听了新生代教师的尝试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间隔在1小时以内)进行新一轮执教。

3.分解式听课。

微格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是由各个可以细分的部分组成的,通过对细分的各个部分的研究,寻找合理的科学的处理方法,并将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鉴于此,我们将课堂教学划分教学(问题)情景创设、课堂问题(练习)设计、新课讲授(重难点突破)、学生活动组织、板书设计(多媒体运用)、语言表达(体态语言及教态)等六大块,让听课的教师各自选择其中的某一部分重点关注,并分配任务做好记录。

4.把脉式评课。

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是新生代教师结合自己备课及听指导者上课的前提下阐述自己的教学设想与初期思考。

其次是通过上述的分类分解听课,每一位听课教师重点关注上述两节课堂中的某一个环节、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专项观察),或利用自己的观点,或对两节课进行对比,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就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第三是各个参与者共同研讨改进和优化教学的方案。

这样,一改过去课后听课教师无话可说的状况,听课教师由于关注的问题相对较小、较集中,因此观察得比较仔细,对问题的思考也比较深入,因此评课议课,大家的观点比较深刻。

5.反思性改课。

针对以上的教学评价和建议,由新生代教师结合自己的收获进行修改。

主要是两个环节:

其一是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

其二是寻找原有设计与现实教学之间的差距。

6.推磨式上课。

针对以上的调整后的教学设计进行再执教,其余教师按照上述3、4环节再重复,按照执教者的教学效果,可以多轮,达成行为跟进。

(如【图6】):

【图6】:

推磨式上课的处理模式图

7.沙龙式议课。

通过每个人就自己关注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更为详细地剖析课堂细节,使课堂分析更加具体,课堂信息更加准确,课堂教学诊断更加合理和科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二)课例活动“七环”模式的操作实践。

1.开展新生代教师课例“七环”活动组织的操作模式。

【图7】:

新生代教师课例“七环”活动组织的操作模式图

以上的活动是我们在开展新生代教师课例“七环”活动组织时的主要运行模式,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发挥了整个共同体的成员及其指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

2.部分教师中的率先尝试。

在本活动中,我们先在语文教师中进行尝试,如【案例3】

【案例3】一课多轮,追求本真——我磨《观舞记》的教学案例

具体过程

尝试性上课

一、设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舞蹈片段,学生欣赏舞蹈,说感受。

二、新课教学

1.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2.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能否从文中找两个字概括。

3.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描绘?

4.指导朗读,范读16节,学生读17、18节。

5.指导学生学习末四段

三、总结

指导性示课

一、设景导入。

——教师引导拓展恰当,学生回答有深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三.局部欣赏,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朗读,小组讨论交流为什么喜欢。

2.学生研讨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在互动中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

四、小组交流,深入理解。

1.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

2.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这种美的?

3.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五.小结

分解式听课

各位听课教师在以下一些方面开展自己的听课:

①情景创设;

②问题设计;

③语言表达;

④目标设定;

⑤学生活动;

⑥教师引导;

⑦教材处理。

把脉式评课

1.概括“飞动的‘美’”有哪几个方面,学生概括出来就可以了。

2.探讨语言美的时候,比如学生说到了比喻,教师可以引领把修辞这一条讲透,讲掉,这样一来,课堂就控制在老师手里了。

3.口头语“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是吗”太多。

4.整堂课的感觉比较松散,没有系统性,脉络也不明确

6.讲到四个“假如”时,不应把冰心看成是跟我们一样普通的欣赏者,这里是大文豪的自谦的说法。

7.后面的问题设置也没有系统性、层次性。

8.中心主旨定位在“民族文化的滋养”。

9.最后用齐读泰戈尔的话表示感谢。

反思性改课

反思败笔:

1.设景导入部分,既然说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域”,那么就要稍微展开一下,做些简单的比较,而不能不讲。

2.“整体感知:

作者为何要送给她们?

”这个问题放在此处不恰当。

3.整堂课上下来没有脉络感,自己也觉得比较乱。

推磨式上课

收获:

文章确实应定位在“美”而不是“飞动”。

文本一个从“飞动”处挖掘,因为舞蹈本身是美的,但她们的美的独特之处在于“飞动”,所以解剖这个文本的时候,要定位在“飞动”。

6个忽而、动、古诗等都体现“飞动”。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飞动”上来,整堂课上下来就种好了一棵“飞动”的树。

整合:

1.把飞动的“美”分成几方面这个环节去掉,而放在赏析语言的时候讲。

2.文章飞动的“美”,侧重分析在“飞动”。

这样课上下来,就觉得种好了一棵“飞动”的树,觉得很连贯,有血有肉,一气呵成。

3.好的语文课往往问题很少,只有一两个主干问题,但这一两个问题却可以串联起整堂课,所以要简化课堂,精心设问。

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但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却阻滞了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

原因出在问题设计上:

问题太多、太滥,太浅,提问时机不好,没有启发学生质疑。

沙龙式议课

教研员整体点评:

1.整体教学设计,符合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1)通过“问题”来贯穿整个教学设计

(2)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

(3)把设计的问题于文本的语言结合在一起,紧紧围绕文本。

2.整体感知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此文写给谁?

”太简单,不用PPT呈现。

3.自由朗读不用配音。

配乐齐读、配乐散读都不好,本来大家声音就非常响,非常嘈杂,再伴上音乐,不光听不见,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而且只能增加嘈杂的声音。

4.“飞动的美”不要机械分为四个方面。

一旦把某样本来血肉相连的东西肢解开来就变得没有味道了,“形体、服饰、神态、心灵”这四个方面,可以在学生分析语言的时候顺便点到。

傅老师:

如何设计有效且贯穿始终的主干问题

线索是文章中的“纲”,纲举则目张。

我们在教学时,特别是整体感知课文时,务必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这样才能快捷、准确地对文本进行解读,老师的思路清晰了,学生上完课也会有一气呵成的感觉。

俞老师:

从这次教学活动看预设与生成

一、新生代教师要重“预设”

虽说生成是师生的“即席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但我们在生成面前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要预计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可能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在某些地方或某些环节形成“弹性化”的方案,并预设好当生长点出现时的应对措施,从而给学生留下自主体会和悟解的空间,给课堂创造动态生成的精彩。

二、把“生成”作为努力方向

“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是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是相对动态的。

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对教师而言,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将面临严峻考验和艰难抉择。

因此,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解决好“生成”问题,需要教师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变的技巧和多门课程的融合能力,更需要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做好充分的准备。

徐老师:

语文课如何上得有语文味

语文课“教什么,怎样教”“怎样才算是一堂名副其实的语文课”这是一些常新的话题,也是一些永恒的话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其“教语文其实很简单”一文中说得好:

“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

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想,这也许就是“本色语文、简单语文”的真谛吧。

在语文教学中,要凸现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语文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王颖在三轮执教七下语文《观舞记》后的教学案例(详见附件),她通过“七环”模式下的课例教学尝试:

试教、指教及公开课的同行、专家评价,结合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反思自己在执教过程中的产生的种种问题与不足,并在教学中逐次做出相应调整。

这个案例就反应了活动的整个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