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教学文档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689487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教学文档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教学文档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教学文档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教学文档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教学文档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教学文档Word格式.docx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教学文档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教学文档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同步精选对点训练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教学文档Word格式.docx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

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C.②④

D.③④

2.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9年下降40%~45%。

下列措施中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有(  )

①推广太阳能、核能 ②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 ③增加森林面积 ④提高单位GDP能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8次缔约方会议,于2019年11月1~-13月7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两题。

3.在气候变化会议中,小岛国联盟态度都非常积极,因为海平面上升对他们有直接威胁。

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  )

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②毁林 ③极冰融化 ④海水受热膨胀

B.②④

C.①③

4.为避免沦为背井离乡的环境难民,小岛屿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一致呼吁人类要(  )

A.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B.合理抽取地下水

C.保护红树林海岸

D.防止珊瑚岛礁生态功能的消退

“地球工程”包括:

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动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

2019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5.“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

A.大气污染

B.湿地丧失

C.物种灭绝

D.全球变暖

6.依据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

A.影响生物多样性

B.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

C.增强太阳辐射强度

D.增强自然灾害风险

读“气温变化图”,回答以下两题。

7.下列词语中形容图中气温变化最恰当的是(  )

A.保温作用

B.温室效应

C.热岛效应

D.全球气候变暖

8.人类的下列做法中,对缓解图示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是(  )

A.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以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物质的排放

B.发展洁净煤技术,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C.沿海国家修建沿海大堤,防止沿海地区被淹

D.加强国际间合作,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

为了缓解全球变暖,英国科学家提出将足球场大小的氮气球升到约19千米的高空,并用软管相连,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以降低地球的温度。

据此并结合下图(数码代表各种辐射),回答以下三题。

9.关于图中数码代表的辐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中能量最强的是紫外线

B.②是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

C.③一般只出现在夜晚

D.④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10.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粒会使()

A.到达地面的①减弱

B.被大气吸收的②减弱

C.到达地面的③减弱

D.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增强

11.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

主要原因是()

A.光照增强

B.水土流失加重

C.气候变暖

D.降水减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2019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的目标,还将“在2020年前,把非化石燃料在初级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提高至约15%,并在2019年的基础上,将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hm2,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m3。

12.我国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下列产业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  )

A.钢铁工业

B.机电工业

C.纺织工业

D.电子工业

13.下列措施中能有效地实现“把非化石燃料在初级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提高至约15%”目标的是(  )

①加大对汽车市场的培育,提高汽车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②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在建核电站最多的国家 ③国家加大对太阳能利用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 ④国家财政支持农村地区使用秸秆发电、制沼气 ⑤加快对东部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勘探,提高石油的自给率 ⑥加快对风力资源的调查,提高风能的开发率

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时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4.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  )

A.海平面的上升

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减少

D.冰雪覆盖扩大

15.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  )

A.修筑水利工程

B.控制大城市规模

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

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6.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对区域农业的影响是(  )

①我国香蕉、菠萝等作物范围北扩 ②中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 ③巴西主要糖料作物定会迎来大幅度增产 ④植物病虫害爆发率提高,病虫害范围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7.人类控制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A.减少能源的使用

B.提高能源利用率

C.加快常规能源的开发

D.实现经济全球化

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18.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多种原因中,难以人为改变的是(  )

A.高消费、高浪费、大排放的生活方式

B.对资源、能源的掠夺性开采

C.生产工艺水平低

D.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

19.防治全球变暖应采取的措施有(  )

A.各国要各自制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不去管别的国家

B.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

C.砍伐森林,满足人们对木材的需求

D.禁止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

下图表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20.图中字母所示环节中,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最关键的环节是(  )

A.A

B.B

C.C

D.D

21.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  )

A.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减慢工业发展步伐

B.加快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C.开展退耕还湖工程,提高湿地调节功能

D.发展洁净煤技术,减轻大气环境污染

近年,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西萨摩亚和图瓦卢等低地岛国面临着被淹没的威胁。

回答以下两题。

22.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臭氧层空洞

C.环境污染

D.酸雨危害严重

23.下列选项中,能有效地控制海平面上升的是(  )

A.全球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B.营造生态住宅和绿色家居

C.降低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

D.城市有序扩张和人口迁移

联合国《2019年碳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十分明显。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据此完成以下三题。

24.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

A.雪线下降

B.能耗减少

C.冻土融化

D.物种增加

25.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  )

①煤炭燃烧 ②围湖造田 ③砍伐森林 ④抽取地下水

C.②④

26.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大力植树造林 ②推行火力发电 ③倡导低碳消费 ④发展循环经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9年第2l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抑制全球变暖仍是会议的主题。

下图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27.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8.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全球各纬度降水量均增加

B.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

C.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

D.全球火山地震进入频发期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29.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不受影响

C.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30.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是(  )

A.向大气中排放的SO2大量增多;

加强对煤的除硫处理

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和热带雨林遭砍伐;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减少对热带雨林砍伐

C.工业化进程加快;

减缓工业化进程

D.生物物种增多,对食物的争夺加剧;

控制生物多样性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20世纪90年代,某国政府在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中指出:

使全球气候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图甲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

图乙是1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图。

(1)从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与全球气温两者基本呈________(正或负)相关关系。

(2)从图乙看出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这种现象称为二氧化碳的________效应。

(3)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过度砍伐森林

C.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D.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

(4)为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人类应采取哪些措施?

(至少写3点)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

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

33.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

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2)据图说出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本世纪会继续变暖。

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表格中

A.极冰融化B.毁林

C.沿海低地被淹D.燃烧矿物燃料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35.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首次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预测:

未来百年我国将继续变暖。

为此,我国计划到本世纪中叶争取实现碳排放量的零增长乃至负增长。

材料二 我国北方15个省(市、区)2019年1月气温距平及采暖耗能变率图

(1)从图中看,北方大部分省区1月平均气温________(偏高或偏低);

其中1月平均气温明显偏高且采暖耗能减少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________。

(2)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城市逐步把由单位和住户的分散取暖改为市政集中统一供暖,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36.下图示意1873~2019年间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与大气平均温度偏差的相关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归纳两条曲线变化的特点及其相关性并为促进全球平均温度偏差平衡提出相应措施。

37.国家海洋局于2019年3月26日发布《2019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海平面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至2019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我国海平面变化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海平面上升,我国应该采取哪些对策?

答案解析

1.B

【解析】冰雪融化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植被破坏和大量化石的燃料的燃烧,释放二氧化碳所致,因此要想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应大力植树造林,同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利用新能源缓解、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选B项。

2.B

【解析】推广太阳能、核能可能降低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的比重,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故①项正确;

增加森林面积可以增加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从而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故③项正确;

而②项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即相对提高了化石能源的比重,④项提高单位GDP能耗,也增加了化石能源的消耗,②、④项均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②、④项均错误。

3.D

【解析】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极冰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

4.A

【解析】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5.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反光板”、“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都能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热量减少,目的显然是为了给地球“降温”,D正确。

6.C

【解析】“地球工程”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给地球“降温”,削弱而不增强太阳辐射,C正确。

降低大气温度能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增强自然灾害风险,ABD错。

7.D

【解析】由气温曲线可以判断,全球气温在升高,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8.D

【解析】为抑制全球变暖,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9.D

【解析】读图,图中数码代表的辐射,①是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是可见光部分,A错。

②是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错。

③是大气逆辐射,全天都存在,C错。

④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D对。

10.A

【解析】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拉会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①减弱,A对。

微粒不直接影响被大气吸收的②,到达地面的③,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对这些因素影响,不是缓解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B、C、D错。

11.C

【解析】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

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具有森林生长所需的温度条件,C对。

苔原带太阳高度角没有变化,光照不会增强,可能降水增加,云量增多,A错。

水土流失加重,不利于森林生长,B错。

降水减少,不利于森林生长,D错。

12.A

【解析】钢铁产业是消耗化石燃料最多的产业。

13.D

【解析】为了实现目标,我国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新能源、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

14.A

【解析】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海平面上升又会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现象。

15.D

【解析】为了控制全球变暖,各国应该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16.D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一般来说会使中纬度地区农业受损,高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是高纬度地区耕地面积有限,增加的产量不足以补偿中纬度地区减少的产量,因而世界粮食产量总体上会下降,故②错误。

巴西主要糖料作物是甘蔗,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全球变暖的助长作用,受多种因素变化的制约,并不一定使其增产,故③错误。

17.B

【解析】提高能源利用率,可减少能源的利用,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利用能源量将增加,故A、D错误;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加快的是新能源的开发,故C错误。

18.D

【解析】自然资源的有限承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难以人为改变。

19.B

【解析】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可以减少CO2的排放量;

防治全球气候变暖,禁止燃烧排放二氧化碳的矿物燃料是不现实的。

20.C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中A为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大气的反射,大气逆辐射具有保温作用,增强全球变暖,故C正确。

21.D

【解析】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经济同时进行环境保护与治理,故A错误;

造成全球变暖问题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B错误,D正确。

22.A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是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A正确。

23.A

【解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有效控制海平面上升的措施应是控制全球变暖的措施,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全球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有效控制海平面上升,A正确。

24.C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导致冰川、雪盖大量融化,故雪线上升;

由于水、热资源的利用难度增大,故可能导致能源消耗增加;

由于气温上升,故可导致冻土融化;

由于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环境,可能导致部分生物灭绝。

25.B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和大面积的砍伐森林。

26.C

【解析】针对全球变暖采取的措施可结合其原因分析,主要从调节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发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分析。

27.D

【解析】读图可知,②为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④为人类燃烧矿物质燃料排放二氧化碳,③为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产生二氧化碳,①为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主要是燃烧化石燃料释放二氧化碳,故选D。

28.C

【解析】全球变暖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和热带地区降水增加而亚热带地区降水减少,A错误;

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不受其影响,B错误;

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C正确;

火山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与全球变暖无关,D错误;

故选C。

29.C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农业、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

30.B

【解析】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主要是增加地表植被,特别是森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1.

(1)正 

(2)波动上升 温室 (3)BD (4)植树造林;

控制人口数量;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推广节能技术;

使用清洁能源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与全球气温变化的关系,以及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对策。

(1)

(2)两题,通过读图即可得出结论。

第(3)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有关,植被破坏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客观上也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第(4)题,全球变暖会使海水受热膨胀、两极冰川也会因为温度升高而融化,从而使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产生威胁。

因此需要针对原因,采取一些抑制二氧化碳增加的措施,避免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严重的后果。

32.

(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

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