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5Word下载.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5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5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
凝固了的历史么?
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
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
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
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45.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46.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47.“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8.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答案】
45.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46.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47.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一直若无其事地、悠闲地停泊在那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它又永远象征着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作者说历史在这里凝固了。
48.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析】
4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
甲文出自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读完全文可知,富丽堂皇是圆明园的特点,作者这样写点明了事物的本来特征;
这样写是反衬手法,以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来揭露侵略者的贪婪无耻;
结合全文主旨理解表达的思想感情即可。
他先写圆明园的美,是为了后文圆明园被毁灭作铺垫,从而达到谴责的目的。
4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情感与语言的比较。
甲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引导读者想象圆明园这一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表达了对圆明园的赞美之情。
语言上短句很多,用了大理石、玉石、青铜、琉璃等词语,典雅、形象、生动,增强了表达效果。
用词优美,描写细致,充满了赞美之情;
乙段描写惨败的景物,融入一些长句,多有“灰蓝色”色彩,“覆没”“停滞”等词语,再加上作者渲染人物心理,更有凝重深沉之感。
4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根据文中的描述,作者写作的对象是被毁的圆明园废墟,它承载着那段屈辱的历史,所以称它为“凝固的历史”;
之所以会“怅然”,从“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它们安于现状的不满,希望能从中振作,有所改变。
48.本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把握。
结合乙文中残存的景物描写。
仔细体味在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中所流露的作者感情,再就是结合作者议论、抒情,如“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思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味我们应有的担当。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①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②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
③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
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④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哪怕只多一个百分点,也是希望永恒在前。
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容量。
⑤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⑥一个人从25岁开始做工,直到60岁退休,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35年的时光。
按一日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计算,每年就要为你的职业付出两千个小时。
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七万个小时。
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
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
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⑦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
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⑧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⑨在我们的小屋里,常常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
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
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
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⑩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精神的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
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江米纸的窗棂破裂……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⑪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摘自《精神的三间小屋》,有删改)
49.阅读本文,用自己的话说明作者提出了怎样的思想观点?
50.文中作者提到建设三间小屋,在段落安排上,你认为建设这三间小屋的顺序是否可以打乱?
请阐明理由。
51.为什么说“在我们的小屋里,常常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52.结合课文,说说怎样才能使我们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并有丰富的储物。
49.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建设好自己的精神世界,内心充满爱的阳光,从耕耘事业中获得精神的营养,并且不迷失自我。
50.不可打乱。
先从自身出发,谈爱与恨,然后谈事业,最后强调“我很重要”。
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其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
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恨,才能懂得什么样的事业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
没有“我”一切都会坍塌,位置不可调换。
51.因为在当今社会,我们在被世事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往往会丢失了自己,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道马场。
52.①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②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缤纷和谐、相得益彰。
③安放我们自身,建立精神的栖息地。
【分析】
49.
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概括。
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
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
本文的标题是一个生动的比喻,概括了本文论证的主要内容,修葺精神的屋宇指的是建设好自身的精神世界;
如何建设精神世界呢?
再根据文中的三个分论点可知,分别为“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容量”“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以及“安放我们自身”。
据此即可得出作者观点。
50.
本题考查段落顺序。
首先了解三个分论点的内容,然后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第一间屋子要“盛放我们的爱和恨”,是从一个人的内心出发,谈个人的情感;
第二间屋子“盛放我们的事业”,谈个人如何面对事业;
第三间屋子“安放我们自身”,作者认为我们不可迷失自我。
由此可见,三者是由个人的情感到事业,最后强调自身的重要性。
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础。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自身,那么情感与事业则无从谈起;
所以三者之间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关系,不可调换位置。
51.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解答本题需在阅读文章,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具体的语句概括作答。
依据下文“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
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可知,这句话就是指在当今社会,我们在被世事牵着鼻子走的时候,往往丢失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头脑。
52.
本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概括。
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本题依据题目可筛选出文章中三个分论点,即④段的“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容量”,⑦段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和⑧段的“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综合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
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
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
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
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
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
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
一个识字的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
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
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
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
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
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
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
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53.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4.文章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5.文章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56.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53.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54.对比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论证了阅读与不阅读,会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如在方式,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55.所写道理论据契合“读书有益”即可。
示例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
示例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56.示例:
文章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
最后得出了“人类最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
53.试题分析要: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论点。
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本文题目是“最美的姿态”,所以论点必然与此相关,然后结合首尾段和文章内容可以判断,结尾处总结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54.试题分析:
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
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
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文章1~3段将阅读与不阅读的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55.试题分析:
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
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①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
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②补充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
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本题所写道理论据要契合“读书有益”这一观点,注意论据的典型性,要有说服力。
56.试题分析:
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
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
本文首先运用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分析了读书的好处;
最后得出了“人类最美的姿态是读书”这一结论(中心论点)。
【点睛】
寻找或提炼论点。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找准论点的方法:
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
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
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